評測詳情

當權的第三帝國

和平的納粹德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在納粹黨當權之初,沒有人認爲它會掀起又一場戰爭浩劫

在短短的六年間,它實行了一系列鐵腕政策,鎮壓政治運動,整頓就業市場,刺激經濟復甦,整合民間機構,打造民族共同體

正當德國人適應着新秩序帶來的急劇變化,因繁榮穩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悅之中時,卻不知不覺地被綁在納粹的戰車上,高速駛向滾滾硝煙之中

原來,和平的納粹德國是爲發動戰爭而服務的

在這部包羅萬象、扣人心絃的歷史鉅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過爬梳二戰前納粹德國在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領域的政策和影響,以海量的數據分析與官方檔案描繪了第三帝國極權統治的猙獰面貌,以生動的私人材料與親歷記錄勾勒出普通德國人在這段歷史中的鮮活命運,揭露了納粹黨如何以殘暴血腥的獨裁手段將德國改造成一架全力衝刺的戰爭機器


  • 羅和歌
    第二部是分話題寫的,所以時間線上略顯凌亂,缺少了同一時間各方面的橫向對比,而我最不擅長記各種事情的時間……有些地方真的是可以映照現實世界,不幸的家庭也每每相似,讓我對現實世界產生了更清醒的認識
  • 軒轅小星
    第三帝國就是一鍋意識形態的德國燉菜,國社最多隻能算一種極端的民主主義,跟那個時代的任何一種上得了檯面的意識形態比都只是一個理論體系不完善,充滿自相矛盾的東西
  • 籍芷容
    上海疫情封控期間的再合適不過的讀物,這一次對歷史的感知更有切膚之痛,一度懷疑自己的靈魂遊離在30年代的德國,但身處的現實又狠狠的抓着自己不放,很多事物背後的邏輯如此相像,完全穿透了歷史的時間,空間緯度
  • 谷和藹
    因爲沒看,就不打分了,以後有對納粹德國更濃厚的興趣的時候再看吧
  • 晏代靈
    看下來倒是覺得德國人對納粹的支持度比想象中低,除了在納粹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那一代年輕人以及少數狂熱者之外,大部分普通人的態度更接近於“總之還是專心過自己的生活就好”以及“既然他們都說是那樣那就應該是那樣吧”
  • 倪惜夢
    “德國民衆對納粹的狂熱支持”和“極端反猶”其實只是一直以來的一種刻板印象,實際上大多數德國民衆面對獨裁政權時更多展現出的是沉默與恐懼
  • 羊梅風
    英法兩國不可能不注意到這點,而讓英法遲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東方還有一個更變態的利維坦,英法的考慮可能是如果英法強行與希特勒攤牌,那獲利的只是那頭巨獸
  • 謝林楠
    可以感受到生活在納粹的統治下變得何等恐怖,雖然作者始終認爲希特勒費心打造的基於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混亂不堪毫無邏輯,也並沒有讓大部分德國人爲之臣服,但是當爲了戰爭高速衝刺的國家機器將所有德國人打造成一個整體之後,所有不合羣,不受歡迎的個體輕而易舉地被捏碎
  • 訾俊名
    希特勒的魅力,在於他的賭注一次次成功,無疑成爲他封神的過程
  • 仰靜白
    本書講述了希特勒政府比較“成功”的一段時期,即他們上臺後蕩平反對勢力同時暫時使德國經濟有所好轉
  • 冉夏彤
    但是如果希特勒在一定時期後不能發動戰爭,或者發動了但是失敗了(這個是實際歷史進程)那麼他的帝國必然崩潰
  • 文寄文
    自1933年納粹上臺後,戰爭便一直是第三帝國及其領導人追求的目標
  • 宰夏菡
    跟01一樣好看,條理清楚,閱讀體驗非常好,希特勒當政後通過將元首的合法性來自“人民的集體意識”這種方式,鞏固自身的政權,再通過暴力機關對德國全方位的文化各階層進行清洗(這方面是真的厲害,不僅是讓德國人被動失語,更是鼓勵人民爆發出了對納粹主義理念和政策的積極熱情),在此過程中逐漸將德國由一個常規國家向二元國家並存再向特權國家轉變,併爲戰爭做準備(這是希特勒政治啓蒙時期就很堅定的目標了),除了農業、工業、徵兵等,納粹政權在甩掉了《凡爾賽和約》的帶來的負面壓力和恥辱後,下一場戰爭一觸即發
  • 郜冷珍
    極端的政策與思想,表現爲私人領域向公共領域的擴張,然而私人領域指向公共領域的同時產生出一種悖論:既有限性向無限性的追求,同時有限性自身的突破
  • 姜光華
    還有集中營和黨衛隊對新人的「仇恨教育」,在本質上簡直和張純如在《南京大屠殺》裏揭露的日軍「虐囚訓練」一模一樣
  • 郝濃綺
    本卷翻譯質量較第一卷差了很多,譯者看名字應該是羣體的馬甲,涉及文化藝術音樂方面的錯誤頗多且低能,奢望二刷能改進一下~
  • 裴英哲
    介紹了戰前第三帝國的各個領域的變化,非常詳細,除了藝術領域因自己知識儲備不夠,覺得有些枯燥外,其他章節都很好
  • 蔡惜夢
    回溯了1933-1939年,納粹登臺以來重新定義公民(排猶排外),在政治(美學化)、文化藝術(反抽象/現代藝術,復興雅利安藝術)、軍事(褐衫軍暴力強化、青年團)、科學(優生學)、法律(元首即法律,以消除國家公敵爲首,而非維護公正)、信仰(迫害天主教和異教徒)上逐步完成極權化
  • 樂元洲
    在整個第三帝國的治下過程中,納粹有兩大目標:一是清理種族,純化最優秀的日耳曼民族血統;二是重新整備軍隊,爲戰爭做準備
  • 和念夢
    納粹政權的內部矛盾以及各種非理性因素在一個又一個領域中冒了出來;納粹分子未經細緻準備即開啓戰端,埋下了第三帝國最終毀滅的種子
  • 奚泰平
    第二部主要講述的是從1933年春納粹上臺至1939年秋戰爭爆發的六年半時間裏,第三帝國在各個領域裏的政策實施
  • 樂成弘
    希特勒治下的第三帝國,舉着復興日耳曼民族的大旗,煽動民族情緒,粗暴踐踏法律,希魔政治手段狠辣,殺伐果斷,聯合軍方清理衝鋒隊,陷害共產黨,瘋狂迫害共產黨員和非納粹黨人士
  • 牛和宜
    三部曲的第二部集中講述了1933-1939六年間第三帝國的“備戰史”
  • 晏曜瑞
    第二部關注納粹德國圍繞“備戰”進行的一體化進程(即整個德國建立一黨專政的過程),將各行各業、各階層融入“日耳曼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目標中,塑造國家社會主義新人,開闢德國的生存空間,最終統治歐洲乃至世界
  • 南宮元正
    *2022|20*1933-1939的第三帝國,在印象中只是一個爲了戰爭而做準備的國家,既沒有慘烈過往也沒有瘋狂的未來,顯得很沒有存在感
  • 澹臺雨伯
    埃文斯第三帝國通史的第二部,詳解了納粹當權之後達成極權主義的幾個步驟:瓦解各種小共同體(教會、學校組織),清除黨內異己(長刀之夜),文藝產業的監管,強制干預資本與市場,以及運用反猶主義與復仇理念最終走向戰爭
  • 空思語
    我還是想起了第三帝國總是強調未來未來,但是它沒有未來
  • 焦芸若
    “第三帝國就是恐怖”,在種族淨化的基礎上,以(積極籌劃的)戰爭作爲手段,以重建歐洲秩序、恢復霸權地位作爲終極目標,此一階段的第三帝國,舉國上下皆被捲入這場令人恐懼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之中
  • 陶承運
    這樣的人叫做冒險家,有什麼全押上用在軍事上就是畫家,高槓杆🎲用在金融上就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那德行,用在搞🚀就是馬斯克這樣做最後一搏:無論正面反面,風險沒有對衝,只考慮向前不考慮後退都應該作最後沒辦法的辦法,而不是日常操作,我看到的是反向貝葉斯概率在日積月累,在某一個點到來前,也許不可阻擋,但是一旦趨勢被扭轉江河日下也快得很
  • 鄔承運
    整個第三帝國在經濟、政治、生育、文化、物資、教育、科技上所做的一切的目標就是發動戰爭,如果不盡快啓動戰爭,那麼第三帝國也會原地爆炸
  • 季睿範
    這個翻譯讓人很不滿意,屬於以後見到要拉黑的譯者
  • 聞人憶安
    其實現在看來出現這種情況很可以理解,因爲當時中文出版物的稀少,市面上能買到的多是諸如《閃電戰》等介紹武器裝備的書籍雜誌,這些出版物本來是不帶政治色彩的,但就像飯圈一樣,在喜歡上威猛的坦克,帥氣的軍服後,不希望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一絲瑕疵,見識不廣的年輕人們就投入了“鼓吹納粹政權”的歧途
  • 秋景鑠
    很喜歡行文中穿插的日記,書信等資料,提供了第三帝國普通人的視角,能夠清楚看到事情是怎樣逐漸敗壞下去,而他們又是如何爲勝利激動,爲戰爭擔憂,爲小黃矇騙,將衝鋒隊甚至元首的行爲合理化
  • 譚曼雁
    他多次強調“德意志民族偉大復興”,也多次強調“歐洲命運共同體”,這些極端民族主義讓國民獲得了極大的自豪和鼓舞,推動納粹黨一步一步強硬外交,最終走向戰爭,導致毀滅,如今惡名遠揚,遺臭萬年
  • 石夏蘭
    驅逐、囚禁、殺害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看準西方弱點,蠶食蘇臺德地區,侵吞奧地利,與蘇聯密謀合作,瓜分波蘭,欺騙迫害猶太人,甚至包括猶太裔共產黨員,侵吞猶太人的財產,種種惡行,罄竹難書,整個世界看着希魔不斷試探國際底線,逐漸把德意志拖入戰爭的泥潭…
  • 毋夜蓉
    以前不懂爲什的愛因斯坦最憎恨的東西是民族主義,現在明白正是這個納粹叫囂的東西讓它得到支持,別再跟我談什麼愛國,都是狹隘
  • 甘和璧
    富特文格勒政治眼光單純,看到當局反對猶太藝術和自己一些藝術看法不謀而合,覺得相關調整對藝術有益無害,但卻沒意識到藝術是政治領衍而已,不會有人區分作品藝術性,不會放過真的有才華的猶太人,立場和人種更爲重要,因此行爲很糾結,一方面合作一方面保護猶太演奏家,施特勞斯對支持反對無調性音樂也差不多
  • 羊錦曦
    "納粹黨廣泛而深入的壓迫迫使人們沉入私人領域,在那裏他們感覺相對安全,並且能夠相對自由地談論政治;而在公共生活中,他們完成政府的必要任務,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就只是完成任務而已
  • 利新榮
    二戰前的日本和德國都喜歡往學校文化教育裏塞自上而下集體組織的體育和軍訓啊
  • 鬱和靜
    與第三帝國的到來相比,這本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而是分了幾大塊,警察、藝術、宗教、經濟、階層、種族、二戰前奏,對於1933-1939戰前納粹當權期進行了比較全面的介紹
  • 文又槐
    相當紮實,深入到政治治理的歷史細節來還原納粹如何推行社會的“一體化”,建立“新秩序”,在這裏,國家其實也是一個工具,而最終目的是在“種族”名義下完成共同體的徹底整合,因而像猶太人這樣的“共同體異類”既是達成“淨化”的目的,又是手段
  • 池賓白
    在這部書中,埃文斯一改全面的時序推進,轉而從警察國家(顛覆法律、鎮壓異己、強化管理)、精神動員(大衆宣傳和對文藝界的全面改造)、靈魂改造(對宗教、教育和學術的全面改造)、繁榮與掠奪(扭轉失業、經濟備戰、對猶太資產的雅利安化掠奪)、建立人民共同體(對農民階層、中產階級、無產階級的整合)、走向種族烏托邦(對少數種族、性向羣體特別是猶太人的系統性迫害)、通向戰爭之路七個方面展開
  • 翁童童
    納粹在德國建立了三套統治系統,懷着舊帝國美夢的軍方,被清洗和改造過的中產階級官僚,以及無孔不入的宣傳機器,青年團,工會
  • 國千柳
    當權的第三帝國,花費六年多的時間一步一步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國家納粹化,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外交、藝術、種族等領域無一倖免,但納粹思想之所以能夠成功俘獲大多數德意志的人心,其根本在於民族主義思想的乖張顯示出難以馴服的破壞力,這是值得後來人持續警醒的題目
  • 司三姍
    在納粹的幻想中,個體存在的意義僅限於在抹掉一切個性後,成爲在「種族」的名義下誕生的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因此對於個人的淨化是全方位的:政治壓迫、文化改造、宗教控制、教育洗腦,不一而足
  • 東門覓夏
    當權的第三帝國,即爲備戰中的第三帝國,作者通過官方檔案與親歷者的記錄,來考量希特勒及納粹黨如何通過政治鎮壓、文化鉗制、宣傳洗腦、宗教與教育控制、種族改造與反猶運動等方面重塑一個全新的大德意志帝國
  • 蔣平良
    全景式地展現了戰爭前第三帝國內政外交社會等各方面,希特勒在戰前的主要政治目標就是備戰,最直接的是軍隊擴軍和四年計劃對於軍事工業的大幅傾斜,隱性的是暴力鎮壓反對派、文化教育的一體化和納粹化(鍛造共同體精神)、確保各階層支持、和種族優生學(使德意志族成爲能統治世界的優等民族),當然還有對待猶太人的暴行,目的是爲了清除德國內部的不良“細菌”;其他國家特別是英法的政治家錯誤地判斷希特勒是掩蓋在意識形態狂熱面具下的理性政客,卻沒有想到他的外交政策是基於他的意識形態一以貫之的,到波蘭危機時已經再無手段阻止希特勒了
  • 裘白凡
    本書的各章將依序涉及如下主題:治安和鎮壓,文化和宣傳,宗教和教育,經濟,社會和日常生活,種族政策和反猶主義,外交政策
  • 範芳澤
    希特勒和納粹分子們把戰爭視爲德國重建中東歐種族秩序、恢復德國在歐洲大陸乃至世界霸權地位的主要手段
  • 巫馬慧君
    但我不認爲這種一路狂奔直至毀滅的戰爭是納粹的固有屬性,應該說德國一戰戰敗的心理基礎,客觀的生產力水平,英法蘇緊盯中歐的國際局勢,納粹的動員能力,社達思想及元首的個人意願,共同促成了戰爭
  • 貢惜夢
    作者將第三帝國當權的六年半里納粹德國的方方面面都呈現出來,包括納粹種族政策、內部黨爭、外交政策、文化生活、教育政策和經濟掠奪等
  • 濮陽芮瀾
    第二部講述的是1933年納粹上臺統治德國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六年的德國曆史,重現了納粹清洗、改造、動員和武裝德意志民族的過裎
  • 經瑩白
    當二者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時,唯一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就是擴張,而毫無阻力的前期領土成就給了希特勒本人充分的挑起戰爭的自信,這場戰爭又將德國拉向毀滅…最大的意義即糾正了我對戰前納粹政權的成就概念:將大蕭條的觸底反彈歸功於納粹兒戲般的經濟政治建設,是諸多文獻中最具誤導性的一項
  • 喻安歌
    希特勒和納粹政權最想做的是改變人民的精神,思考問題的方式以及行爲模式,但在這背後最爲堅實,對德國猶太人和其他人羣產生實際影響的東西是種族改造
  • 諸依雲
    以希特勒爲首的納粹黨徒,通過各種或是直接或是迂迴、或是強硬或是懷柔的手段,讓納粹主義像病毒一般在整個德國,甚至是所有的德語區蔓延開來,並逐漸吞食掉了政治、軍事、經濟的方方面面
  • 融彥昌
    納粹政府只有六年時間,而我們呢
  • 龐芮悅
    德國人民會或被動或狂熱地支持納粹政權是各式各樣的合力作用下導致的可怕惡果
  • 樂香彤
    從1933年夏掌權到1939年9月戰爭爆發,圍繞備戰,納粹對德國進行了全面改造,一系列宏偉目標彼此矛盾、相互衝突,卻依舊將德國改造成一部巨大的戰爭機器,迎向遠處的毀滅
  • 嚴仙儀
    這只是納粹所做的事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在國內基本穩定後纔開始的,在這之前,希特勒要考慮得更多的是德國國內的問題,如經濟、教育、政治等問題
  • 解迎夏
    例如從文化生活中排除猶太人,在藝術作品中突出軍國主義、打壓和平主義和社會批評,在政策上壓迫不能適應社會的人和弱者
  • 宮陽舒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只會對戰爭帶來的死亡感到恐懼,但除此之外,國家機器的生硬冷酷纔是悄無聲息潛伏着的野獸,而很多時候,駕馭它的人只能看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 羿小蕾
    埃文斯帝國三部曲第二本,本書從納粹奪權後的多角度展示了納粹德國的方方面面,其中關於文化,社會改造,經濟這幾方面的措施有種迷離感
  • 印智美
    等到改造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和平的納粹德國終於露出兇狠的獠牙,搖身變作了戰爭的納粹德國、侵略的納粹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