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被遺忘的倒黴蛋

★揭示文化誤讀的可怕後果★ ★底層敘事講透冷戰起源,揭示美蘇如何走向對抗★ ———————— 【編輯推薦】 ★二戰大同盟如何從底層開始瓦解的故事 ★不同文化的相互誤讀,至今仍影響着國際關係的穩定 ★美蘇爭霸的前夜,冷戰起源的另一種敘事 ★陳波、馮玉軍、賀照田、呂一民、江曉原、孫歌、王緝思、許紀霖、張楊、張蘊嶺等四十餘位著名學者聯袂推薦的國際關係史傑作 ————————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美國和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並肩作戰的歷史

1943年,爲配合西線諾曼底登陸,美國向蘇聯提議在東部戰場開闢空軍戰線,雙方在蘇聯控制的波爾塔瓦地區(今屬烏克蘭)建立了三個空軍基地

作者詳盡地記述了波爾塔瓦基地從籌備、建立、運營到最後關閉的整個歷史,展現了美蘇雙方從陌生到熟悉、從團結一心到關係惡化的過程

這是大同盟如何從底層開始瓦解的故事,也是美蘇冷戰起源的另一種敘事

———————— 【名家推薦】 作爲一位歷史學家,浦洛基是講故事的高手

他不但能找到珍貴的資料和檔案,更懂得如何把材料組織得引人入勝

面對宏大的歷史事件,浦洛基的筆往往對準其中的普通人,在人類命運的關鍵歷史轉折點,展示他們最真實的反應,比如核電站裏按下按鈕的操作員、古巴導彈危機中搞錯情報的特工、空軍基地裏發生矛盾的美蘇大兵等

浦洛基用他的作品,不斷地提醒着我們,理解歷史,不要忘了回到現場

——羅振宇 得到創始人 浦洛基教授在國際學界聲望很高,著述甚豐

他的系列著作視野廣闊,有引人入勝的歷史細節描述,也有厚重的思想文化鋪墊,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今日烏克蘭危機的來龍去脈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書中的觀點相對客觀平衡,提供了有關蘇聯、俄羅斯、烏克蘭的西方其他著作往往忽略的視角

——王緝思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浦洛基致力於以紮實深入的研究還原歷史真相

他的作品語言平和,史實敘述娓娓道來,細節豐富,適讀性很強,同時又透着歷史學家的嚴謹、冷靜、理性和睿智

正因爲如此,他的很多作品不僅在西方國家、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東歐國家受到好評,也得到了俄羅斯的認可,是深入瞭解俄羅斯、烏克蘭以及蘇聯東歐歷史和現實重要的參考書

—— 趙會榮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烏克蘭室主任 好的歷史學家需要像心思縝密的偵探,不放過任何與案件有關的蛛絲馬跡,不被表面假象所迷惑和誤導,透過事件紛繁複雜的重重迷霧,找到關鍵線索和證據,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最終揭開事件的真相或力求無限接近真相

好的歷史學家還需要是一位出色的語言學家,對文字有很強的駕馭能力,語言生動流暢,嚴謹但不晦澀,能夠把紛亂複雜的事件抽繭剝絲娓娓道來,讓讀者看得明白看得着迷

毫無疑問,浦洛基教授就是這樣一位好的歷史學家,面對宏大的歷史背景和重大的歷史事件,他善於從歷史檔案積案盈箱之中發現重要的細微之處並挖掘出關鍵線索,如實還原並生動地向讀者展現紛繁複雜和驚心動魄的歷史過往

——李秀蛟 黑龍江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 元樂心
    如果我們僅僅從王侯將相的角度來看一段歷史,有時候很難感受到歷史的溫度
  • 聞承運
    第一次看沙希利•浦洛基的書,沒有想象中的嚴肅,反而頗有一絲詼諧之意
  • 穆琴心
    很重要的書,很重要但少有人研究的歷史,迷人的故事
  • 闞依童
    好萊塢的製片人們還等什麼,能遇到如此新穎別緻的故事,還不迅速影視化,一舉拿下奧斯卡
  • 令狐傲玉
    這本書還原了歷史,好看
  • 廣佳惠
    都是爲了對抗軸心國而進行的同盟行動
  • 公冶洮洮
    從這一歷史的小切面,我們無疑會看到冷戰的風暴正在孕育
  • 吳孤容
    對於當時的美蘇關係,如果彼此之間可以增加理解,如果可以進行友好溝通,一些誤解本可以消滅無慾無形,關係本可以更加融洽,歷史的走向也許會稍有不同
  • 古翠嵐
    但蘇聯人並不同意將波爾塔瓦基地用於以上用途,就像六個月前他們不同意向華沙空投物資一樣
  • 汲嫺淑
    看到這裏,想到美軍當時從太平洋轟炸日本之後,在中國着陸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 陽佟飛雪
    與美方對雅爾塔協議的解讀不同,蘇聯人沒有把被解救出來的美軍戰俘所在的位置和人數告訴美方
  • 孫安陽
    三天讀完,之前看臺版書名有“私生子”字樣,以爲是講美軍在當地留下的後代的故事,其實雙方只是約會而已,而且女方被蘇聯官方誣衊是妓女並刻意阻撓、審問乃至逮捕(雖然不是全書重點),再加上蘇聯視戰俘爲恥辱的種種做法,“美國人似乎覺得,當地人歡迎他們,而蘇聯當局並不歡迎
  • 羊舌靈槐
    對於任何的歷史事件,如果我們深入分析都會發現其背後有着極爲深層次的根源,我們也可以從這種根源之中看到對於歷史事件處理的另外可能性
  • 師芝蘭
    很沈重又有趣的一本歷史書,細節很豐富,而且很擅長以小見大,對於美蘇關係以及當時雙方主要人員的態度、想法、生活都有詳細描寫,是很值得學習的一種歷史學寫作方法
  • 籍永新
    它所講述的並非一段廣爲人知的歷史,如果不是這本書,我可能永遠不會了解到這段故事,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 鬱水芸
    二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在波爾塔瓦空軍基地聯合作戰時的往事
  • 餘凝然
    像本書中那樣,多展現一些未曾在史書上留名的普通士兵的個人感受,就能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歷史的冷暖
  • 廣欣彩
    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真像是美國人能幹出來的事兒……不過這也只是一句自嘲般的玩笑吧,因爲如果換做別國,誰也不敢保證不會做出和美軍一樣的選擇
  • 秋景彰
    細節很好嗑
  • 蔡令雪
    站在上帝視角回看這一段歷史,看着他們期待合作的樣子,真的心酸,道不同不相爲謀,沒有共同的價值觀,註定合作走不長遠
  • 酈忻忻
    蘇聯的基地主要是配合“狂暴”行動來建設的,這些飛機從西歐的機場,比如說意大利飛往東歐等德意志控制的地區進行轟炸之後,在蘇聯境內着陸
  • 令狐亦凝
    可以瞭解到這個計劃的誕生始末、中間產生的分歧、美蘇飛行員相處細節等等,從很多事情中都能看出未來關係徹底惡化的前兆
  • 烏晗日
    書中對二戰美軍在蘇聯建立基地對德軍展開“穿梭轟炸”的敘述豐富詳細,紀實類風格讀來非常順暢,沒有各種數據堆疊的枯燥,很是好讀
  • 司寇孤菱
    蘇聯對待美軍戰俘的態度導致了雅爾塔會議後的第一次美蘇危機
  • 牛敏智
    蘇聯人不讓美國人前往美軍戰俘在東歐的初始集結地,這不僅加劇了東歐未來的緊張局勢,同時暴露了盟國之間深刻的文化差異
  • 嵇寒天
    3.5 美蘇二戰空中作戰的合作,中東歐敏感的地緣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差距、不同戰鬥策略、蘇聯反間諜組織審查和發展到後來的雙方間諜組織、美蘇意識形態分歧、對待戰俘的不同社會文化、美國士兵同當地女性的交往、對德佔領區等等導致關係的惡化
  • 蕭梓馨
    這本書是浦洛基的五部曲其中之一,另外四部我看過《切爾諾貝利》,感覺浦洛基的寫作手法還是很客觀的,歷史就是這樣,你不要參雜過多的個人感情進去,真實客觀的反映歷史細節和事件的原貌就可以了,具體怎樣評判由讀者們去做決定
  • 艾博涉
    考慮到約瑟夫·麥卡錫走向前臺前後的30年代—60年代美國對左翼unions性少數羣體女性主義等“異類”以及結構性經濟危機對傳統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的威脅/“威脅”的那種焦慮與恐懼,以及考慮到蘇聯自身作爲民族主義大國夢驅動的各種擴張行動而言———說蘇聯和美國僅僅只是因爲“文化誤讀”才從合作走向對立———應該是有點輕描淡寫了吧
  • 邊鳴玉
    爲了戰勝共同的敵人,人們可以短暫的結盟,可是,當盟友們對公正的政治秩序、自由和暴政的理解各不相同,就無法建立互信,無法維繫長久的同盟關係
  • 寧禮騫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蘇聯和英國組成了反法西斯聯盟——大同盟,在這個短期同盟中,同盟國成員相互團結,戰勝了共同的敵人,結束了殘酷的戰爭
  • 蔣紅豆
    哈里曼和迪安都很高興
  • 戈幼柏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能成爲優秀歷史類作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由於他深入的挖掘史料以及生動簡練的筆觸,歷史類書籍大多數時間給人的印象是刻板的、學術的、枯燥的,除非調動大量的想象力,和耐心,否則一般讀者很難沉浸在異國他鄉相對陌生的歷史敘述之中,但是沙希利·浦洛基非常牛的一點就是,他確實也在敘述宏觀的歷史,但其中傳記和紀實的融入恰到好處,讓整本書讀起來更像一本故事,而且是吊足人胃口想繼續讀下去的故事,這本歷史社科書《被遺忘的倒黴蛋》可謂是峯迴路轉寫的動人心絃,閱讀時間是2天,很快就可以讀完
  • 逄睿思
    花了幾天讀完了這本浦洛基剛剛被一件過來的作品,相較於他以前的圖書,這本書側重從細節入手,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段不爲人知的歷史,美蘇之間的合作雖然歷史並不長,但其中也充滿了波折
  • 左安寒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 逄惜兒
    後來採訪這些飛行員都說“我們當時有着很美麗的關係”令人唏噓
  • 融晶燕
    一直對二戰中美軍在蘇聯境內有基地一事有所耳聞,但看到完整、詳實描述這段歷史的作品,此書是第一本
  • 諸含香
    如此一來,他們好像置身於一個與人民意見不合、由外國政權操控的國家”(307頁),令那些原本對蘇聯頗有好感的美國人後來都與之決裂
  • 農湛藍
    這就是我們可以從歷史之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可以看到的未來發展方向
  • 姬經藝
    要不是讀這本書,這段歷史可能很多人都從未聽說過:美軍曾經在蘇聯的軍事基地駐軍,然後……又把自己的戰友遺忘了
  • 敖寄容
    爲了戰勝共同的敵人,人們可以短暫結盟,可是,倘若盟友對公正的政治秩序、自由和暴政的理解各不相同,就無法建立互信,無法維繫長久的同盟關係
  • 全文瑤
    該書講述了在英國、美國和蘇聯組成反希特勒聯盟——大同盟的背景下,美國飛行員在蘇聯空軍基地的經歷
  • 邱憶楓
    他們希望將波爾塔瓦基地作爲提供援助的補給站,以及提供醫療救助的集結地,美軍戰俘可以從基地出發,經德黑蘭飛往美國
  • 林聽楓
    所以,戰爭正義與否是我們的心甘情願,對於有話語權的人來說,從來都是利益
  • 東郭和澤
    從這段不太被講述的同盟歷史中,可以預見日後降臨的冷戰,而它留下的啓示正如序言所說:爲了戰勝共同的敵人,可以短暫結盟,可是倘若盟友對公正的政治秩序、自由和暴政的理解各不相同,就無法建立長久互信的同盟關係
  • 戎荷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吸取歷史的經驗可以更·好的指導我們以後的生活,但是在面對缺乏相同價值觀、存在巨·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如何能取得長期的同盟關係,還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改進,是留給我們的難題
  • 鮮于憶梅
    這些美國人從大洋彼岸來到東歐的大地上,與蘇聯朋友們並肩作戰對抗法西斯
  • 秦梅花
    人與人,感情與感情,從陌生到熱烈再到冷淡,過程中夾雜着許多囹圄與誤解;大到戰場上的羣體與羣體,國與國,同盟與同盟,也都是由細微的人與關係組成的,並肩作戰也好,分崩離析也罷,莫不如此
  • 盛玄靜
    蘇聯與美國的政治傳統與政治文化的內在衝突註定了一切,同盟的破裂不是始於戰後,而是在戰爭還在進行時就已悄然發生
  • 馬若薇
    我對於作者在書中不斷表白的美軍在蘇聯建立軍事基地是想和蘇聯做朋友表示懷疑
  • 酈清婉
    全書關於實施“穿梭轟炸”的內容很少,原因是這類轟炸開展的很少,書中大半篇幅都是對美蘇雙方接觸、交惡的過程展示,這種人員在交流、協調過程中彼此觀感的變化完全是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的體現,蘇聯通過情治機關粗暴的隔絕民衆與美軍人員的接觸,加上對美軍的敵視與不合作,造成彼此衝突不斷,導致雙方合作的解體
  • 宰父幼荷
    “《被遺忘的倒黴蛋:蘇聯戰場的美國空軍與大聯盟的瓦解》是我認爲最值得研究和寫作的,因爲它讓我有機會通過二戰參與者的日常經歷來研究更廣泛的政治和文化現象,二戰是世界歷史上最戲劇性、最悲劇性的事件
  • 謝含秀
    爲了戰勝共同的敵人,人們可以短暫結盟,可是,倘若盟友對公正的政治秩序、自由的理解各不相同,就無法建立互信,無法維繫長久的同盟關係
  • 懷春冬
    在書中最讓我注意到的是這句話“此刻,斯大林惦記的條件便是蘇聯對千島羣島、南庫頁島以及旅順港的領土訴求,同時他還要在滿洲地區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
  • 公冶佩珍
    在內容的描繪上,除了高層的交流(體現在幾大巨頭之間的會議交流和針對國家利益的交換,比如在羅斯福彌留之際,渴望和斯大林達成東歐地區的勢力劃分)之外還講述了很多基層士兵的故事(比如在蘇聯只能買到比較少的商品,讓這些士兵們有錢沒有地方花
  • 駱以蓮
    也由此可見日後美英與蘇聯盟國關係瓦解並最終走向對抗的結局……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衝突,今天仍是此起彼伏,此書所敘述的歷史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
  • 微生問柳
    蘇聯紅軍對被從德國集中營解救出來的數以萬計的美軍戰俘置之不理,任由他們自生自滅,有人甚至一路搭順風車跑去莫斯科看病和求助
  • 韋和璧
    本書有點像是二戰時期蘇聯版“飛虎隊”的故事
  • 魯興文
    很好看,像是超長篇非虛構寫作,毫不枯燥的歷史研究,用大量史實材料講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