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毀滅與重生

在戰後的廢墟上,重建物質、精神、法治和道德 從和平到暴力,從恢復到分裂 歐洲的知識分子、政客以及普通人 如何重新認識自我,想象歐洲文明的未來 ◎作品看點 ★滿目瘡痍的歐洲大陸,在難民救濟、住房、居家和禮儀等諸多方面重建文明生活 二戰後,文明的危機促使歐洲人在各個層面迅速展開了重建工作

戰後初期,國際組織着力解決基本生活需求

隨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求,家電和汽車等逐漸普及,住房建設也成爲社會輿論的中心話題

展示最新家居用品的展覽受到各界人士關注,被視爲國家恢復、社會進步和文明重建的象徵

歐洲大陸各處涌現出幫助人們適應新生活的各種禮儀手冊,引導社會重拾和平與尊嚴

★大量使用攝影和電影等材料,以文化史眼光觀察歐洲人在半個世紀裏的破敗、重建、和平與分裂 爲展現戰後歐洲更爲立體的面貌,本書涵蓋藝術、科學、建築與考古等領域,尤以攝影和電影素材爲特色,生動刻畫了歐洲人在重建文明、和平發展與擴大分歧等不同歷史階段的真實心理

本書以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紐倫堡審判等案例說明,攝影和電影等藝術形式不僅是引導公衆意識和思潮的重要媒介,更在關鍵歷史事件中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

★梳理文明從代表歐洲中心論到倡導多元文化,再到維護保守勢力的轉變,展示意識形態之間的複雜博弈 2019年底,新冠肺炎大流行再次引發國際社會對“全球文明危機”的討論

“文明”一詞曾長期被用來掩飾歐洲擴張和帝國主義統治,二戰後,文明以和平、正義、去殖民化和多元文化主義的面貌出現,爲歐洲的繁榮發展服務

然而,“9·11”事件、恐怖主義、民粹主義和難民危機等困境,使文明再度淪爲恐懼不安和激進行動的藉口,被用來支持邊境防衛甚至侵略,文明成爲各色思想家、政治家、宗教團體和國際組織爭奪的核心概念

★解碼戰後歐洲的“和平幻象”,揭示帝國主義復興與殖民地獨立相交織的特殊歷史畫卷 一種流行的誤解是,二戰後帝國主義強國爲了和平與繁榮,放棄了殖民地和海外利益

但時至今日,地圖上依然存在“歐盟特別領域”

以加納、阿爾及利亞和塞內加爾的獨立爲例,本書深入分析了1945年後老牌歐洲國家最終失敗的再殖民化努力,以及非洲的被殖民國家如何顛覆歐洲文明的話語,以自身的歷史和傳統重塑民族文化、構建以非洲爲中心的文明

★在舊信念崩潰的戰後世界,宗教主導歐洲人的思想領域,構建人道主義和人權話語 本書以影響深遠的匈牙利樞機主教審判案爲切入點,探究東西歐民衆宗教信仰驟增的深層原因及其影響,並着重分析宗教在冷戰中的重要角色

戰爭摧毀了舊有的信念體系,催生了一種新的宗教情懷

基督教前所未有地凝聚了西歐、美國乃至南非的力量,並對人權和人道主義思想進行了改造,使其成爲意識形態對抗中的重要思想武器

★獲2021年美國哲學學會雅克·巴贊文化史獎 ◎內容簡介 1945年,戰後的歐洲滿目瘡痍,數千萬人流離失所,重建的需要和東西歐的衝突合成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着歐洲各國領導人、各國際組織及知識分子羣體持續思考歐洲文明的歷史和未來

保羅•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話語爲線索,講述了歐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圖變遷的故事,呈現了另類的20世紀歐洲史

戰爭尚未結束,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即已成立,與其他國際救濟機構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質和道德上重建歐洲

爲恢復國際司法秩序,戰犯被新成立的國際軍事法庭以反人類罪起訴

瀕臨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團結起來,提出了基本人權與信仰自由的主張

在戰爭破壞與核威脅的陰影下,舒適的家庭生活成了歐洲人首要關心的問題,各國都把捍衛家庭價值作爲社會文明化的核心,致力於發展社會福利

老牌殖民帝國不甘失敗,試圖通過掠奪殖民地來挽救衰敗的命運,卻不得不面對非殖民化運動的巨浪

而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在推進物質與道德建設,力圖發展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文明

文化多元主義逐步壓倒了歐洲中心論,世界的文明版圖朝着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變

“9·11”事件、恐怖主義和難民危機再次喚醒了人們對文明遭受威脅的恐懼和不安,各種保守勢力趁機將“保衛文明”作爲分裂和進攻的藉口

重新審視“文明”的內涵,或許能夠幫助人們跨越民族、國家和政治的藩籬,構想國際合作與和平的圖景

◎推薦語 保羅·貝茨的書直指遊蕩在歐洲大陸上的新幽靈:關於文明的話語

“文明”比任何一種我們熟知的“主義”持續的時間更長、面相更爲複雜

它既是進步和自由的代名詞,也是暴力和帝國的藉口

哀悼文明衰亡的聲音和致力於再造文明的力量旗鼓相當

而正是這種多樣的文明觀念成爲歐洲重新想象自己、尋找身份、處理與廣闊世界關係的思想錨地

這本書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戰後歐洲政治歷史範疇,將文明作爲我們在民族國家話語之上進行抗爭、對話和建造的新方法

——呂曉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對於二戰後歐洲在物質和道德方面重建自身的方式,《毀滅與重生》進行了極其微妙而廣泛的探索

保羅·貝茨大膽地使用備受爭議的“文明”概念來展示冷戰雙方的歐洲人如何重新定義自己和他人

對於任何想要了解當今世界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瑪格麗特·麥克米倫,牛津大學 《毀滅與重生》關注不同的主題,其中最明顯的是帝國、國際組織和多元文化主義

它採用了與衆不同的方法,偏愛文化史——尤其是攝影、電影和建築——而不是通常那種知識性和政治性的歷史

它描繪了歐洲不同的文化地理,不僅跨越歐洲的東西,也跨越南北之間的邊界,其範圍包括非洲的幾個前歐洲殖民地……(我們)可以努力實現一個沒有文明衝突的未來,但在那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文明在過去所扮演的角色

爲此,沒有比《毀滅與重生》更好的起點了

——阿登·克納普,哈佛大學


  • 仲孫葉丹
    從八十年後的今天看,雖然歐洲中心論批判和多元文明理念在官方和學院話語中已奉爲圭臬,但藉由對蘇東陣營的政治勝利,西歐文明很大程度上已贏回經兩次世界大戰喪失的形象失地,當下去殖民化和文化批評的話語固然犀利,但主動或被動的人口遷移用腳投票的方向未曾改變,未來世界的走向或許依然取決於歐洲人的選擇
  • 賁曉莉
    書中有很多慣常較少接觸的細節,比如冷戰真正起源於希臘,歐盟雛形幾乎與經濟無關,遠早於關稅同盟和煤鋼貿易等,但最偉大的講述無疑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道主義、多元文化和拯救遺產等方面的努力,其偉大不止在結果,更在過程
  • 瞿晶燕
    毀滅與重生,方生方死,方興方艾,文明在二戰後的命運
  • 昌和宜
    文明是一種運動,而不是狀態,是一次航行,而不是一個港口
  • 仇恩霈
    題目重要,不過取材和行文都比較無聊
  • 賀雯麗
    內容頗出意料,對社會經濟的恢復一筆帶過,着力關注歐洲文明精神的重塑議程,它處在鐵幕兩側競爭、南北世界對話的全球語境之中,參與者包括跨國組織、民族國家、宗教團體等各層級,令戰後全球文化版圖的重組具有多維度、多領域和意識形態競爭的色彩
  • 幸晴波
    野蠻的兩次大戰徹底擊碎歐洲人自詡的文明形象和教化使命,戰後歐洲並非自然地邁向去殖民化,而是在亞非民族獨立籲求和新近形成的蘇東陣營掀起的文化競賽壓力下,多次調試並經過內部辯論的結果
  • 譚冰真
    “如果說這場戰爭起到了什麼影響的話,那就是它暴露了在遭遇全面戰爭和大規模毀滅時,個人、城鎮與事物是何等脆弱而且無足輕重—就連人類自身也一樣
  • 南門覓山
    所以薩特纔會說法國既是受害者又是行刑人,曾經的反法西斯旗手也是去殖民主義和非洲民族覺醒瘋狂的攔路虎,昔日的宗教倫理日後會被當作意識形態的鐵幕,再加上那些刻意營造的文明衝突、蓄意煽動的宗教對立和悍然發動的恐怖襲擊,更是讓整個世界在鐵幕四起中支離破碎
  • 段幹金枝
    俄烏戰爭和巴以衝突可能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了,但在這兩場戰爭中,雙方都在強調自己正在保衛文明,儘管這裏文明的含義大相徑庭
  • 冀和順
    跟同屬該譯叢的好幾本相近主題的譯著類似,本書在媒體報道、回憶錄、口述訪談等社會史史料方面的開發與運用,以及流暢、生動而富於歷史現場感的高超敘事能力,都讓人印象深刻
  • 伯賞承福
    “歷史從未遠去”,在俄烏衝突、巴以衝突近乎無解,世界格局越發極化和重新陣營化的今天,閱讀這本佳作,既能洞悉今日世界之衝突與對立的歷史淵源,也能對人類文明在反思戰爭與對抗的慘痛教訓基礎之上的重建之不易,有更深的感悟
  • 燕長卿
    有關文明的爭議和探討還將一直進行,雖然期間可能有曲折,有往復,也可能會有反轉,但是我們還是充滿信心,期盼那一個沒有文明衝突的未來能早日到來
  • 權斌斌
    不朽、身份與存在本身不再是理所當然之事,而是和其他所有事物一樣,必須被重建並加以保護
  • 翟瑾瑤
    從文明的興衰與體用層面爲戰後歐洲史提供了有別於託尼·朱特式(全景而細密)的講述視角,充分體現出湯因比所說文明是運動而非狀態是航行而非港口的深意:戰後文明的界限和方向再也無法從文明本身的塑造中變化發展,只取決於文明話語權的掌握者所欲何爲
  • 浦星晴
    可能正是因爲人們大談特談文明,保羅·貝茨纔想要通過回溯文明在20世紀的演變,以及與這個概念緊密糾纏的戰後歐洲的歷史,試圖爲我們理解現狀提供一些指引吧
  • 牛麗芳
    理想國出品的品牌叢書——“M譯叢”系列中的最新作品之一,以政治史與社會文化史互相對照的視角,呈現“二戰”之後歐洲文明的重建歷程、以及與這種重建相伴而生的東西兩大陣營在文明話語權方面的競爭之於世界格局的重要影響
  • 酈同化
    不過,對書中的普世主義持保留態度
  • 汲子童
    筆墨重點在分析歐洲的文化多元主義以及文明危機,從戰後重建在文化和精神層面的影響,新舊信仰之間的更換,拓延到非洲去殖民化的文明衝擊,以及美國文化對歐洲的衝擊等等,在一些文化立場的表達上,有影響力的作家和思想家們的觀點很有代表性,薩特、波伏瓦、加繆、阿倫特等人紛紛登場,對文明的前景進行深刻思考,政治方面在極權和自由主義、去殖民化、多元文化等方面深度驗證,對歐洲文明衰落的原因進行分析,輻射範圍很廣,內容豐富,也因此不少簡略的地方,重點在於跟蹤歐洲文明的演變過程,作者強調的是文明是一種運動而非狀態,也表達了對歐洲文明未來走向的不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