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與重生
在戰後的廢墟上,重建物質、精神、法治和道德 從和平到暴力,從恢復到分裂 歐洲的知識分子、政客以及普通人 如何重新認識自我,想象歐洲文明的未來 ◎作品看點 ★滿目瘡痍的歐洲大陸,在難民救濟、住房、居家和禮儀等諸多方面重建文明生活 二戰後,文明的危機促使歐洲人在各個層面迅速展開了重建工作
戰後初期,國際組織着力解決基本生活需求
隨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求,家電和汽車等逐漸普及,住房建設也成爲社會輿論的中心話題
展示最新家居用品的展覽受到各界人士關注,被視爲國家恢復、社會進步和文明重建的象徵
歐洲大陸各處涌現出幫助人們適應新生活的各種禮儀手冊,引導社會重拾和平與尊嚴
★大量使用攝影和電影等材料,以文化史眼光觀察歐洲人在半個世紀裏的破敗、重建、和平與分裂 爲展現戰後歐洲更爲立體的面貌,本書涵蓋藝術、科學、建築與考古等領域,尤以攝影和電影素材爲特色,生動刻畫了歐洲人在重建文明、和平發展與擴大分歧等不同歷史階段的真實心理
本書以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紐倫堡審判等案例說明,攝影和電影等藝術形式不僅是引導公衆意識和思潮的重要媒介,更在關鍵歷史事件中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
★梳理文明從代表歐洲中心論到倡導多元文化,再到維護保守勢力的轉變,展示意識形態之間的複雜博弈 2019年底,新冠肺炎大流行再次引發國際社會對“全球文明危機”的討論
“文明”一詞曾長期被用來掩飾歐洲擴張和帝國主義統治,二戰後,文明以和平、正義、去殖民化和多元文化主義的面貌出現,爲歐洲的繁榮發展服務
然而,“9·11”事件、恐怖主義、民粹主義和難民危機等困境,使文明再度淪爲恐懼不安和激進行動的藉口,被用來支持邊境防衛甚至侵略,文明成爲各色思想家、政治家、宗教團體和國際組織爭奪的核心概念
★解碼戰後歐洲的“和平幻象”,揭示帝國主義復興與殖民地獨立相交織的特殊歷史畫卷 一種流行的誤解是,二戰後帝國主義強國爲了和平與繁榮,放棄了殖民地和海外利益
但時至今日,地圖上依然存在“歐盟特別領域”
以加納、阿爾及利亞和塞內加爾的獨立爲例,本書深入分析了1945年後老牌歐洲國家最終失敗的再殖民化努力,以及非洲的被殖民國家如何顛覆歐洲文明的話語,以自身的歷史和傳統重塑民族文化、構建以非洲爲中心的文明
★在舊信念崩潰的戰後世界,宗教主導歐洲人的思想領域,構建人道主義和人權話語 本書以影響深遠的匈牙利樞機主教審判案爲切入點,探究東西歐民衆宗教信仰驟增的深層原因及其影響,並着重分析宗教在冷戰中的重要角色
戰爭摧毀了舊有的信念體系,催生了一種新的宗教情懷
基督教前所未有地凝聚了西歐、美國乃至南非的力量,並對人權和人道主義思想進行了改造,使其成爲意識形態對抗中的重要思想武器
★獲2021年美國哲學學會雅克·巴贊文化史獎 ◎內容簡介 1945年,戰後的歐洲滿目瘡痍,數千萬人流離失所,重建的需要和東西歐的衝突合成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着歐洲各國領導人、各國際組織及知識分子羣體持續思考歐洲文明的歷史和未來
保羅•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話語爲線索,講述了歐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圖變遷的故事,呈現了另類的20世紀歐洲史
戰爭尚未結束,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即已成立,與其他國際救濟機構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質和道德上重建歐洲
爲恢復國際司法秩序,戰犯被新成立的國際軍事法庭以反人類罪起訴
瀕臨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團結起來,提出了基本人權與信仰自由的主張
在戰爭破壞與核威脅的陰影下,舒適的家庭生活成了歐洲人首要關心的問題,各國都把捍衛家庭價值作爲社會文明化的核心,致力於發展社會福利
老牌殖民帝國不甘失敗,試圖通過掠奪殖民地來挽救衰敗的命運,卻不得不面對非殖民化運動的巨浪
而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在推進物質與道德建設,力圖發展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文明
文化多元主義逐步壓倒了歐洲中心論,世界的文明版圖朝着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變
“9·11”事件、恐怖主義和難民危機再次喚醒了人們對文明遭受威脅的恐懼和不安,各種保守勢力趁機將“保衛文明”作爲分裂和進攻的藉口
重新審視“文明”的內涵,或許能夠幫助人們跨越民族、國家和政治的藩籬,構想國際合作與和平的圖景
◎推薦語 保羅·貝茨的書直指遊蕩在歐洲大陸上的新幽靈:關於文明的話語
“文明”比任何一種我們熟知的“主義”持續的時間更長、面相更爲複雜
它既是進步和自由的代名詞,也是暴力和帝國的藉口
哀悼文明衰亡的聲音和致力於再造文明的力量旗鼓相當
而正是這種多樣的文明觀念成爲歐洲重新想象自己、尋找身份、處理與廣闊世界關係的思想錨地
這本書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戰後歐洲政治歷史範疇,將文明作爲我們在民族國家話語之上進行抗爭、對話和建造的新方法
——呂曉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對於二戰後歐洲在物質和道德方面重建自身的方式,《毀滅與重生》進行了極其微妙而廣泛的探索
保羅·貝茨大膽地使用備受爭議的“文明”概念來展示冷戰雙方的歐洲人如何重新定義自己和他人
對於任何想要了解當今世界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瑪格麗特·麥克米倫,牛津大學 《毀滅與重生》關注不同的主題,其中最明顯的是帝國、國際組織和多元文化主義
它採用了與衆不同的方法,偏愛文化史——尤其是攝影、電影和建築——而不是通常那種知識性和政治性的歷史
它描繪了歐洲不同的文化地理,不僅跨越歐洲的東西,也跨越南北之間的邊界,其範圍包括非洲的幾個前歐洲殖民地……(我們)可以努力實現一個沒有文明衝突的未來,但在那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文明在過去所扮演的角色
爲此,沒有比《毀滅與重生》更好的起點了
——阿登·克納普,哈佛大學
仲孫葉丹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賁曉莉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瞿晶燕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昌和宜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仇恩霈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賀雯麗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幸晴波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譚冰真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南門覓山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段幹金枝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冀和順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伯賞承福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燕長卿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權斌斌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翟瑾瑤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浦星晴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牛麗芳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酈同化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汲子童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