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奧斯維辛

有奧斯維辛,就不能有上帝的存在

——普里莫•萊維 無論我在思考什麼,總要思考奧斯維辛

感謝那些要求、甚至逼迫我們講述一切的人,因爲他們想聽到、想知道發生在奧斯維辛的那些人、那些事

——凱爾泰斯•伊姆萊 我們要知道“人”真正是什麼,畢竟,這是發明奧斯維辛毒氣室,也是祈禱着走進毒氣室的“存在”

——維克多•弗蘭克 本書力圖以一個具體場所爲切入點,對人類歷史上最深重的罪行進行最透徹的詮釋,這就是奧斯維辛

歷史不是劇本,真相永遠不止一個

奧斯維辛並不是專門用於殺害猶太人的滅絕營,也不僅僅與“最終解決”有關——奧斯維辛,是集中營指揮官霍斯等納粹官員的奮鬥史;是波蘭人、吉卜賽人、蘇聯戰俘、耶和華見證人的情感煉獄;它是一個八歲德國女孩一天起牀,突然發現自己成了吉卜賽人,被扔進奧斯維辛的故事;它是戰後倖存者回到家鄉,卻發現外面的世界比奧斯維辛更糟的故事……這部書沒有孤證,每一個說出來的字,都出自兩處以上的歷史記錄,包括蘇聯解體後的解密檔案和親歷者訪談

“人們問我,你在奧斯維辛學到了什麼?我想我只能確定一件事:沒人真正瞭解自己

”1944年11月,希姆萊要求艾希曼停止驅逐匈牙利猶太人,並說:“到目前爲止你一直都在滅絕猶太人,但我現在命令你從今天起變成猶太人的擁護者

”人的行爲和信念能頃刻顛倒,因應自身處境(situation)而朝着沒有預料到的方向演變,這恰恰是所謂的“人性”

奧斯維辛是一個更大的故事,我們從未真正瞭解它

這裏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


  • 宰玲玲
    很多內容和此前看的回憶錄聯繫上了,比如原來特遣隊唯一一次暴動的時候,無意救了隔壁毒氣室裏的一位姑娘
  • 顓孫芸若
    作者是一位紀錄片導演 本書是他做相關BBC紀錄片時對很多人的訪談做的梳理成書(沒找到對應的紀錄片 好像有名字類似的他的紀錄片內容也沒有這本書完整) 從縱向時間線上組合了很多很多的故事 不只是受害者的故事 還有越獄的故事 與卡波的愛情故事 戰後回鄉的境遇
  • 閭丘馥芬
    中間有一些關於道德的拷問,無法也不可能有對等的懲罰,很多德國衛兵的自我辯護(我們只是制度下的機器人,你們盟軍不一樣殺害普通人,我們讓他們更沒有痛苦地死去)值得我們深思
  • 舒子墨
    良心不在於他做了什麼,而是在於他心裏認爲是什麼,道德在人心中是相對的,但在一個羣體裏是絕對的
  • 陳千柳
    我比較贊同說針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不僅僅是希特勒一手造成的,德國民衆對猶太人本就普遍有仇視,所以當屠殺的命令下達後他們不僅僅是“服從命令”(蘇聯大清洗中主要就是服從命令保全自己),除此之外還有他們本來就認同這麼做,所以很多人即使過去了幾十年也還是覺得自己沒做錯,或者覺得只是方式不對
  • 龔運發
    然而讀罷讓我感到驚訝的一是德國深入民族性的法治,即便是對被侵略者本可以隨意而爲的屠殺,大多數也需要披着規則的外衣,而不像日本侵華戰爭中可以肆意妄爲;二是猶太人的不反抗,一張舉手面向牆壁等待牆壁的照片和中國抗日戰爭中普通人民的樣子一樣,而直到最後在波蘭的有臺隔離區纔有了那麼一次的反抗,無怪乎他們經歷了幾千年的大流散才決心建國並強硬對抗周邊的敵視
  • 池靖琪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作爲一個紀實類的讀物作者私心太重…事件本身沒什麼可讀性,只是從這件事更深刻的瞭解人和人性吧
  • 梅雅愛
    4.離開集中營並不是悲劇的結束5.當時間繼續前進,不要因此認爲它不過是發生在過去的可怕的事
  • 樂安和
    當最後一批奧斯維辛倖存者和行兇者追隨受害者而去,世界上將不存在親歷者,這段歷史也將變成一段遙遠的可怕的暴行,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或可能被抹去
  • 竇凝思
    書裏一些穿插其中的小故事很讓人動容,印象很深的是一個犯人如何因爲聽不懂長官的話被隨機選中去死
  • 祖小之
    只能說,希望所有人都能從中學到一點,如何保持一個人的理性和善良
  • 勞佳惠
    等到那一天,這段歷史將可能徹底變成一段遙遠的過去,變成許許多多被人忘卻的可怕歷史事件中的一個
  • 步昭昭
    2018-35 看的過程很煎熬,感覺對人類無比失望,一個人真的不瞭解自己,我甚至都不敢打包票,在極端的環境下,我會作出怎樣的選擇
  • 支湛藍
    但回到當時的德國,社會環境,教育,宣揚的價值會如此深刻的影響一個人,以至於大屠殺這種事都不認爲是錯誤
  • 彭白雪
    慢慢的,猶太人都死了,幾十萬幾百萬的數字而今只是刻在紀念碑上的一個數字,可他們是人都是活生生的人
  • 岑又鬆
    後記裏作者說他是一個滿腦子都是二戰和集中營的人,也慶幸有這樣的人,讓更多人不要忘記
  • 宮雅香
    這是一個去標籤化的奧斯維辛,不單單隻因最終解決而被人瞭解
  • 何白風
    趁着假期看完了,從辛德勒的名單開始想了解更多二戰的歷史,很慶幸能讀到這本書,無論從史料還是對這段歷史的思考都很詳細,人類真是神奇的生物,一個由人組成的組織就更復雜,能做成很多偉大的事情,也做出了很多黑暗的事情
  • 喻白風
    完整還原了納粹殘害猶太人的過程真相,讀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納粹人在戰爭結束後仍然認爲滅絕猶太人這件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滅絕猶太人並不單純的是一個強制命令,而是一個大羣體都默認接受去做的事情
  • 莫幻露
    2.一個人是怎樣的人,不會因爲學歷、技術而固定,環境可以改變所有人,如同溫度改變水
  • 舒平萱
    等那一天到來,這段歷史將有可能變成又一段遙遠的過去,變成許許多多可怕歷史事件中的一個
  • 馮半凡
    這是一段很殘酷的歷史,在正文的最後有這樣一句話“這段歷史對我們、對後人將永遠是一個警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這個警示
  • 皮志尚
    在油煙爆竹的年節裏讀完,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問題,是從來沒有經受過考驗的人到處去對那些經受考驗的人品頭論足”
  • 藍妙芙
    據估計,被送到奧斯維辛的130萬人中,110萬人死在了那裏,其中大約100萬是猶太人
  • 富小凝
    我們必須記住,超過90%的受害者之所以在奧斯維辛被奪去生命,只因他們在納粹眼中犯有一種罪,那就是生爲猶太人
  • 益洛靈
    2016年已讀097:關於奧斯維辛的書,之前已讀過凱爾泰斯•伊姆萊、普里莫•萊維和米克洛斯•尼斯利,和以倖存者的角度披露奧斯維辛地獄般的殘暴、極端情境下的灰色與矛盾不同,《奧斯維辛》難得可貴地讓集中營中的納粹行兇者發聲,並完整還原了奧斯維辛的真相,不僅僅侷限於它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更讓我們瞭解奧斯維辛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人間煉獄
  • 盧悅欣
    或許我們的子孫後代將用同樣的眼光看待奧斯維辛,認爲它不過是發生在過去的一件可怕的事,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
  • 有琴以彤
    從奧斯維辛出來的人,都無法再相信上帝,因爲人類的墮落沒有底線
  • 逯旎旎
    永遠不要對人性懷有所期待,人類的墮落沒有底線
  • 吳令雪
    特定的環境對人性可以有如此大的改變,而屠殺的意志竟然是衆人的決定
  • 孔嘉玉
    極權制度把人放置在要麼害人要麼被人害的兩難選擇中,不管有沒有內疚,幾乎沒有人去選擇讓自己受害;我想我能確定的只有一件事:沒人真正瞭解自己,人類的行爲是如此易變和不可預知,常會被他們身處的環境所左右,人類的墮落是沒有底線的
  • 刁良朋
    ” 制度性的去人性,把惡簡介地定義爲“把人變爲多餘”(雅斯貝爾斯);贊同作者引用的“累計型激進論”的觀點,更心悸於環境對人性的改變效應;有很多細節是之前沒看過的,比如納粹高層對消滅和屠殺要求的流水線和高效化層級推進,集中營、隔離營和滅絕營的區別,以及特雷布林卡、貝爾塞克、索比堡幾大屠殺中心的信息...
  • 陸朗寧
    奧斯維辛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洗腦與自我洗腦的歷史,一旦接受了某種設定,人性的墮落是無底線的
  • 靳雨澤
    全程頭疼,難以想象制度和環境能把人性的惡激發到如此程度
  • 辛盈秀
    感謝所有參與這段歷史還原的人,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這樣一個個龐大的血腥的組織是如何產生和消亡的,所有發揮作用的個體是處於怎樣一種被動的和主動的狀態間接或直接造就了這樣的暴行,偏見和暴戾是如何一點點被放大被引向深淵,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種族、宗教問題(衝突)
  • 餘新霽
    里斯在本書中進行了一種對於奧斯維辛更深刻也更嚴格的追責,在他看來,奧斯維辛絕對不是一羣“非人”的法外暴行,而是人的“非人”化
  • 東水丹
    實在睡不着還是決定爬起來看完最後一點,除了Auschwitz的110萬,還有Bełżec的50萬,Sobibor的25萬,Treblinka的87萬人遇害,過程殘忍齷齪,活着出來的人也都喪失靈魂與信仰,因爲奧斯維辛沒有上帝,然而結局就是在奧斯維辛工作過的大多數人沒有遭到任何處罰,而在集中營裏的大多數犯人在經歷如此沉重的苦難之後,沒有得到任何補償並且在戰爭結束後依然遭受着更多來自於同胞的偏見與傷害,人類內心深處需要公道,無辜的人得到補償,有罪的人受到懲罰,但奧斯維辛的歷史沒有給我們這樣的慰藉
  • 鳳蔚星
    經歷苦難的人最終沒有得到足夠補償,卻更是遭到了偏見和傷害
  • 袁新筠
    集中營裏的大多數犯人在戰後不僅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償,反而受到更多的歧視和傷害,奧斯維辛沒有慰藉
  • 符心怡
    諷刺的是,經歷瞭如此深重的苦難之後,那些集中營倖存者卻依舊遭受更多的偏見和傷害,終生生活在巨大的羞恥與罪惡的陰影中;而那些雙手沾滿鮮血的加害者,大多數不僅沒有得到公正的制裁,更對當初所犯下的罪惡津津樂道、洋洋自得,不啻於將此當成一種榮譽與勳章,甚至有人稱那段經歷爲“天堂”
  • 厙妙菡
    0.活在人心裏的纔是歷史 1.讀它以前,覺得可能是少部分人的錯,讀過之後發現,釀一件大禍事,不是一人一黨一年月可成的 2.衆生皆罪,因爲他們在那時間犯下錯的根源,也流淌在你我的血液裏 3.排版其實感覺可以再考慮一下,對於受訪者的原話可以考慮單獨摘的 4.對了,你好,艾希曼
  • 茹亦凝
    勞倫斯·里斯作爲歷史紀錄片製片人,曾經制作過許多有關納粹和二戰系列的影視劇,所以這本書看起來很有種紀錄片的即視感,作者引用了大量訪談錄,並且側重於細節描寫和當事人的心理活動,讓這段慘痛的歷史更加真實地重現在我們眼前
  • 滑幼柏
    之前總覺得紀實類文學容易虎頭蛇尾,開篇文字觸目驚心後面力度會越來越衰弱,但這本結尾不乏精彩之處,關於受刑者被釋放之後的段落現在讀起來仍心有餘悸,讓人陷入深深的思考,歷史不是劇本,過去也並不一定意味着苦難的終結
  • 呂俊英
    考研繁忙之餘 用了三晚擠出時間讀完的書.歷史讓我們冷靜 思考 人性之惡永無底線 偏見 歧視 極端民族主義與仇恨讓我們置身在地獄
  • 餘興文
    理性的語句記錄下殘忍的歷史,既有大環境的描寫,也有對某個個體經歷的勾勒,讓閱讀起來不像讀其他歷史書一樣艱難,卻更能體會到環境對人本身思想的影響,以及人真的是可以適應任何的環境;更無法接受的是這樣的悲劇未來依舊有可能發生
  • 夔敏叡
    4.5 自以爲對奧斯維辛歷史勉強算熟悉,但每次翻開關於它的書,總有新內容能一再刷新認知,“人類的墮落沒有底線”顯然絕非單指奧這一處,“最終解決”的成型到實施過程警示意義強到毛骨悚然;本書脫胎於紀錄片,謀篇佈局彷彿看到對應集數,本書不足在於重點多爲呈現式,思考論述有觸及,但相對較淺顯且判斷稍非黑即白,如簡單區分哪些國家對猶太人善意,哪些反之,哪些國家袖手旁觀,實際上作者推崇的北歐國家後來也有材料顯示在這段黑暗歷史面前同樣有“問題”,但這也並非意味着可抹殺該國普通人的勇敢無畏,應該說區別不是國家或是民族而是人性本身的多面;對於作者無意中流露出的意識形態傾向亦遺憾,正如艾希曼審判揭示的,被告席上坐着的是人類本身的原罪,浩劫的世紀對任何一方而言都是無以復加的災難;當然就題材而言本書高分理所應當
  • 危雨筠
    (里斯破除將奧斯維辛視爲“例外狀態”之地的傳統觀點,他論述了戰爭中的,地緣與行政政治中的,文化中的奧斯維辛)奧斯維辛的恐怖並不僅僅在於驚人的屠殺數字與制度,更在於其製造了一個(甚至應該是無數個,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說納粹在人類的大地上製造出了“奧斯維辛羣島”,就像福柯的“監獄羣島”)徹底湮滅文明的空間,在這裏極端的環境只能使人放棄一切其他可能性,或者成爲加害者,或者成爲被害者,這正是極權主義的本義
  • 雍半蓮
    47(17)二十世紀,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空前的程度,奧斯維辛,是一個人類的污點,當一切塵埃落定,人類需要的不僅是遺忘,還需要公道,太多的苦難需要祭奠,因爲這不是那些可以在書本上用特定歷史背景描述的屠殺,這是和現今文明在同一語境下的事,趁着還有在世的親歷者,人類應該做些什麼
  • 權向陽
    所謂“參與作惡的普通人”,不僅指以執行軍令爲由而逃脫審判的劊子手,也涵蓋屈從暴力的牆頭國,還包括趁亂強佔被俘者家財的冷心民衆——因此,最終解決離不開“下層的主動性和推波助瀾”;除了正面描述滅絕營慘狀,即使自由後的歸鄉之路亦漫長艱苦,另一個暴君時代的開啓,印證蘇聯強調受害者都是“反法西斯主義者”與納粹將二戰視爲對抗西方“文明”國家的戰爭,幾乎同等荒誕,猶太人與共產主義者均被劃分到“劣等人”
  • 鞏芸芸
    / 讀完了,感覺這個問題,和日本對比的話還得去讀日本研究才能解決,和蘇聯對比的話的確是的(託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福讀了幾本蘇聯相關的書),因爲蘇聯的士兵充滿了恐懼,而納粹士兵則理直氣壯,還發揮主觀能動性改善屠殺效率
  • 年愛樂珍
    該書以不僅讓我們通過受害者的眼睛觀察那一段慘淡的歷史,那個吞噬了百萬生命的屠場,還藉由黨衛隊成員的言論,展現了奧斯維辛和“最終解決”是如何通過衆人之手一步步推演、壯大起來
  • 錢迎夏
    作爲人類歷史最大的墓地,比克瑙的土地在戰後被尋覓貴重物品的當地居民一遍遍翻動
  • 車星晴
    致那些還未看清這個世界就死在毒氣室的孩子,他們纔是這段歷史中我們最該致歉的人
  • 舒問筠
    作爲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墓地,比克瑙的土地在戰後被尋覓貴重物品的當地居民一遍遍翻動
  • 淳于雨靈
    調查文學並不會教會人類變成更好的人,歷史更不會
  • 鹹晨風
    看過《被禁錮的頭腦》後好奇這段歷史,戰爭太可怕了,希望世界和平
  • 饒經亙
    人類從內心深處需要這個世界有公道存在,需要無辜的人最終得到補償,有罪的人最終收到懲罰
  • 貝之雲
    有的人依靠信仰活下去,有的人活下來卻丟掉了信仰,這是一段難以想象的歷史,希望他們的經歷能被記住
  • 樂芮佳
    人類從內心深處需要這個世界有公道存在,需要無辜的人最終得到補償,有罪的人最終受到懲罰
  • 空盼香
    從理性角度來看待大屠殺更令人恐懼:“適度人口”理論經濟上的正當性,篩選看似慎重冷靜的科學醫學考量,納粹寬容接受自由批評強主觀能動性的累積式激進,納粹盟友的轉變是因爲自身利益而非道德覺醒,包括盟軍以“易燃程度”作爲空襲指標,不轟炸集中營的難民問題政治考量,集中營解放之後女囚面對的又一重恐怖
  • 墨哈冷珍
    納粹種種暴行下的人性之惡讓人頭皮發麻,但最令人恐懼的還是這句:“社會中普通民衆的自洽和自我調節也就成爲納粹政權存在的重要條件
  • 巫梓暄
    事實上,任何個人崇拜到了極致就是大屠殺,持續這樣變態就會有下一段世界性的排外事件,只要我們還沒有從歷史中學會反思日益鼓吹的民族主義,社會就容易產生下一個奧斯維辛
  • 苗又柔
    極端環境下的人性真是令人恐懼
  • 柏飲香
    這本書非常凝練精悍,從多個層面引介了奧斯維辛的前世今生、嚴明地論證了納粹下級軍官對上級任何反人類指示的唯命是從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法西斯政體和輿論洗腦,還以較宏觀的視角囊括了整個歐洲大陸一以貫之的排猶傳統,告訴了我們驅逐猶太人絕不僅僅是第三帝國的伎倆,相反,這項驅逐運動不乏同盟國政府的參與和支持,更不消說非猶平民對這場發生在眼前暴行的緘口不語、安之若素
  • 庾陽嘉
    這本書,主要講人之爲魔的過程,其實結合現實也很簡單,如果別人對於你只是一個數字而不是一個鮮活的生命的時候,他的死活你是無愧疚的,但只是衆生相,缺少了提綱掣領的點撥
  • 譙笪欣躍
    奧斯維辛裏面發生了很多傳奇,就像美麗人生裏那樣,蘇聯人一如既往的黑暗,納粹把蘇聯妖魔化還是很對啊,猶太人成了兩邊的犧牲品
  • 莫芝蘭
    作爲猶太人,即便在集中營裏倖存,仍要面對更加嚴酷的浩劫:被解放集中營的蘇聯士兵唾罵乃至強姦、流離失所、橫遭冷眼,以及最爲難捱的,在餘生中反覆擺脫奧斯維辛夢魘的糾纏
  • 褚飛虎
    作者多個角度進行探討、分析和論證,試圖討論着對猶太人的屠殺並不是希特勒一人獨斷的事,而是自上而下,從個人蔓延到環境的,納粹對民衆徹底改變的結果
  • 司空向陽
    希特勒本人當然狂熱地仇視猶太人,也在矛盾的激化中多次起到推動作用,但是戰後很多納粹分子都把自身的責任推到希特勒身上顯然是一種逃避
  • 雲清暉
    要不是因爲去波蘭讀了這本書,我可能會和大部分人一樣,認爲奧斯維辛就是希特勒下令建造的一座屠殺猶太人的滅絕營
  • 葛妍歌
    大多在集中營經歷了地獄般的生活死裏逃生的猶太人,被蘇聯解放後卻又落入了另一個地獄,也讓我一時如鯁在喉,情緒難以消解
  • 耿若星
    能真切瞭解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這段歷史,猶太人了以及吉普賽人等民族受到非人對待,不管是戰時的納粹還是戰後的紅軍,都是深重的災難
  • 羊思思
    這本書裏,納粹維持人性僅僅是用毒氣代替槍斃使黨衛隊心理能夠承受這種殘酷,集中營的悲劇可以制止但是政治很險惡,戰後並不代表猶太人解放而是遭到相同的排擠壓迫,在集中營裏,猶太人自己也可以迫害自己
  • 謝同光
    戰敗時如果不是沒有執行希特勒炸燬集中營的命令,醜行還不能昭然於世
  • 閻向真
    納粹不把猶太人當人看,而如今活着的我們如果不去了解歷史,其實有多少人視這些數字爲人的呢,想必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