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日軍攻入中國古都南京

幾周之內,30多萬中國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計劃地強暴、折磨和屠殺——死亡人數超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遇難人數的總和

張純如不僅在書中詳述了日軍瘋狂暴行的細節,而且分析了在軍國主義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日本士兵對人類生命的漠視

張純如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進行了大量採訪,並首次發掘了許多重要文獻

全書先是從日本士兵、軍官爲什麼完全脫離了人類基本的行爲規範,日本學校和教科書從心理層面向學生灌輸對中國人民的仇恨和蔑視,以及高度軍事化的教育體制等多個方面闡述了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這本書的核心篇章裏,作者通過採訪當事人、查閱檔案資料以及實地考察與研究,極其詳實地記錄了日本軍隊殘暴、滅絕人性的屠殺行動,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軍的兇殘本性

同時,作者還生動記述了南京安全區裏以德國商人約翰•拉貝、美國外科醫生羅伯特•威爾遜、“南京活菩薩”明妮•魏特琳拯救中國人的英雄壯舉

最後,作者以悲憤的筆觸揭露了世人所瞭解的南京大屠殺、日本佔領下的南京、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倖存者的命運等鮮爲人知的情節

這本書是關於這段恐怖歷史的權威之作


  • 寧妙雙
    很大的衝擊,文字與圖片帶來的的衝擊,還有那可怕的死亡數字,導致對日本有一股很強烈的仇日感覺
  • 鬆千凡
    本書無意評判日本的民族性格,也不想探究什麼樣的基因構造導致他們犯下如此暴行
  • 陰佩珍
    正如作者所說,南京大屠殺留給世界很多教訓:1.人類文明本身十分脆弱,極易被煽動,容許青少年壓抑善良的天性,被塑造成高效的殺人機器;2.權力導致殺戮,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殺戮;3.對於犯罪行徑對冷漠感,當罪行遠在天邊不會對人構成威脅時,容易被人忽略
  • 東郭娜蘭
    記住在離我們不遠的日本,一部分喪盡天良的畜生犯下了人類歷史上最惡劣的罪行,還有一部分畜生企圖掩飾、篡改和否認罪行
  • 賴涵易
    西資社在講二戰的時候從不重視中國戰場和南京事件,其中一個原因是若人們追溯起來就會知道日本侵華不是特例,日本侵華不僅有八年或十四年歷史,早在九一八事變前日本早就犯下侵略中國屠殺國人等罪行,然而帝國列強侵略近代中國是一個既是共謀又是競爭的過程,侵略中國且在中國犯下戰爭罪行的不僅日本一國,再加上長久以來的西方中心主義,西資社不把東方放在眼裡合其邏輯
  • 有琴小之
    1937年12月的南京是真實的人間地獄,喪心病狂的日本人在南京城內犯下的滔天罪行怎能原諒
  • 宣永怡
    這不是一個已經過去快一百年就不用再深究的問題,這也不應該是一些因爲喜歡日本文化或者喜歡日本景點的中國人可以忘卻的事件
  • 微生馳軒
    忘記歷史就是忘記過去,這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看的書
  • 方苑傑
    一個鼓吹戰爭,將人培養爲殺人機器,妄圖統治亞洲的民族何其恐怖…
  • 荊晨風
    這次讀完,發現全書邏輯清晰、可讀性極強,從日本、中國、國際三方面完整記述了南京大屠殺慘劇的源起、發生和影響
  • 於雪冰
    越看越痛心疾首,我不相信任何一箇中國人讀過此書之後對不肯懺悔的日本人還有一絲的憐憫
  • 幸貝晨
    一個可以發現治癒一種疾病,一種新的技術可以毀滅或者造福整個人類
  • 塗欽曉旋
    我們作爲被侵略國家的後代不應該忘記這段歷史,更不應該麻木冷漠,因爲離我們遙遠就毫無波瀾,30萬人被各種殘忍手段殺害是不容置疑的,我看到文字描寫都心顫,當時中國人的恐懼和無助簡直難以想象
  • 盛麗芳
    每一箇中國人都該好好看看的書,不爲其他,只爲不再重蹈歷史的覆轍
  • 盛凝蝶
    付出了一個寫作者的生命和無數中國人的亡魂
  • 端木芳芳
    每一箇中國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殺,但是說實話,內心深處還是非常害怕去觸碰這一塊傷疤
  • 盛曉霜
    10分 意義大於內容,在春節讀完,內心十分沉重,閱讀中曾數度落淚,中華民族是一個堅韌的民族,戰爭、侵略、虐殺可以使人類毀滅,但是堅韌不拔的精神將會長存
  • 仉督祺福
    雖然之前從教科書或一些影視作品中瞭解到南京大屠殺的極端殘忍,但讀過本書後實在慚愧作爲一名中國人對於這段沉重苦難的歷史居然所知甚少
  • 聶光輝
    2019121:相比於二戰中納粹針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以及戰後對納粹戰犯的審判與清算,南京大屠殺不僅其暴行事實在戰時不被大衆所知,更在戰後遭遇日方的扭曲與篡改,且在新的冷戰格局中淪爲政治博弈、利益勾連的犧牲品,並日益淡出國際視野,也因此,南京大屠殺的確可稱得上是“被遺忘的大浩劫”
  • 苗凝荷
    基於此,作者對南京大屠殺圖景的展現,就不僅是對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所犯下的屠殺、強暴、凌虐、人體實驗等暴行的集中披露,更是意圖在種種對大屠殺的粉飾之中還原最初的真相,慰藉所有的冤魂與飽受折磨的倖存者
  • 蓋文瑞
    作爲施暴者的日軍、作爲受害者的中方民衆、以及國際人士的三個視角交織,戰時日軍的暴虐與安全區約翰·拉貝等國際義士拼死救護的義舉形成強烈的對照,大屠殺從來無法用過去時態表現,歷史終會銘記所有的罪行
  • 祖夏之
    再次翻閱,軍國主義根源、暴行、拉貝等人隨後的遭遇、國際關係、這一事件的公開和被遺忘等,又震撼着我
  • 第五千柳
    時隔多年,對事物的探究欲竟然大過了生理反應,是歲月讓我更鐵石心腸了麼…感謝作者,整理了如此翔實又客觀的歷史資料,冷靜的角度把西方甚至日本相關研究剝絲抽繭一般,正着反着梳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成因(開篇戰前日本經濟政治狀況和民族心理狀態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戰時除整理日軍殘暴行爲之外 國民黨和普通民衆生活細節、戰後美德日韓中各國人民的反應以及日本是如何抹黑歷史、有多少人包括日本人是如何抵制所謂軍國主義和民族自大 種種……除此之外,作者還進行了對歷史研究的反思,對議題的總結和由此而得來的人性教訓
  • 文初蝶
    在閱讀的過程中,數度被當年日軍的暴行所震驚
  • 簡妍歌
    這本書在幫助那些在南京大屠殺中遭到傷害或遇難的中國民衆吶喊
  • 明紫萍
    書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史料的提煉堆砌,對人性的惡(日軍和政客)和善(拉貝和民衆)都有一定深刻的描寫,結語對日軍進行南京大屠殺的動機分析部分寫的非常之好
  • 酈幼荷
    作者的寫作素養極高,表達剋制,乾淨利落,很難想象一個受到情緒折磨的人仍然能做到如此客觀的講述,絲毫沒有所謂情感上的立場傾向
  • 張瑞芝
    前半部分對日軍入侵前期國民黨軍隊的組織以及民衆的反應令我錯愕不已,屠殺命令的責任追溯又一度讓我想起牟敦芾的電影,我意識到自己曾經是不夠理智的;全書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處,一是安全區國際友人的慷慨相助以及…他們並不光明的結局;二是書中記錄當面倖存者以及家屬,在傷害過去許多年後即使聽到日本首相訪華的消息都會昏倒…我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真的試着去理解過那些當事人的立場,即使我去大屠殺紀念館,我閱讀過幾本相關書籍,可我在情感上與他們如此疏離,我可能正在忘卻
  • 後翠梅
    羅生門的結構很有意思,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各執一詞歸根結底還是想如何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許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 郎文漪
    但是無論怎樣,已發生的事都是無法改變的,逃避也好篡改歪曲也好,事實就是事實,不肯承認自己過錯的人無法進步,而忘記歷史的民族將無法立足
  • 聞人英叡
    其實很早就對南京大屠殺有了概念,書中很多的都模模糊糊有印象,但是真的讀完這本書,看到那些觸目驚心的數字,看到最後一張張圖片,不直觀的文字轉爲那些人民茫然無知的眼睛,他們到最後也不知道即將會發生什麼
  • 郝凌春
    這本書我大概高三或者大一就聽說過,一直在錯過,這一次終於被我抓住了,這是一本不限民族不限人種的書,值得每一個人類去閱讀去銘記去反思
  • 石曜坤
    很遺憾我作爲一個南京人才看到這本書,開開合合幾十次,終於讀完,這幾天走在南京的每一處都在想天啊84年前的南京到底在經歷着怎樣的腥風血雨,而我們這些後人如今又在多麼幸福無量地生活着
  • 鈄樂兒
    中間一度過於細節,差點落淚,翻書的時候手都有些抖…#記者真的可以很偉大#非常遺憾看不到丹巴死亡行軍的書
  • 皇甫季同
    這是一本讓我整整抑鬱一個月的一本書,讀它的日子裏張眼閉眼都是噩夢,至此南京就成爲我一直很想去的地方
  • 鄧俊逸
    可嘆人類大義在大國利益前的不值一提,甚至零星的光輝都是爲強至上的庇佑
  • 施浩瀚
    作者說這是受《羅生門》的啓發,但其實三種視角講的是同一件事,同一個結果,和《羅生門》近乎平行世界的講述完全不同
  • 賁朵兒
    3.作者介紹日本右翼勢力如何在各個層面篡改甚至美化侵華暴行,但沒有分析爲什麼要篡改和美化,似乎默認爲“不願承認錯誤”
  • 慕霞綺
    書名用了rape再加上暗沉色調的封面,我以爲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會是極度痛苦、毫不保留的展示殘忍的痛哭流涕,可全書以一個結構紮實,維度豐富的學術論證研究體裁,受害者、加害者、救援的外國人三重視角,已經戰後國際和日本對該事件的態度,每每讀到深處,作者像是換一個橫切面,緩口氣接着講下去,橫縱入深膾不厭細地行文,以及翻譯老師也爲中文版的可讀性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錢陽陽
    作者美籍華裔的立場以及很多外文文獻的參考,使這本書更加客觀,其詳實全面的記錄讓我這個中國人也對這段歷史真實的面貌大爲震驚
  • 卞葦然
    歷史不該被忘卻,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
  • 史良吉
    “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張純如和那個年代的人們的記錄,意義重大
  • 冉豐雅
    我們永遠無法原諒那些歷史的罪人,也永遠不會忘記這段歷史
  • 富凌雪
    永遠不要忘記歷史
  • 申屠靈慧
    “忘記大屠殺就是二次屠殺”“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
  • 蓬弘闊
    爲了不忘記,爲了反思,爲了歷史和人性
  • 充夜綠
    一張張圖片確實觸目驚心,但我並不仇恨日本人,只是他們不可肯承認歷史這件事情做錯了,不能忘記歷史
  • 厲融雪
    我相信,包括張純如在內的歷史學家們,去記錄這些血腥殘暴的歷史,最終的目的永遠是爲了追求正義,維護和平
  • 司空古香
    我希望得到的是一個誠懇的道歉,一個他們正視歷史的證明
  • 浦芳藹
    張純如給了這段歷史足以被正視的尊嚴
  • 溫微婉
    忘記屠殺的歷史就是歷史的第二次屠殺
  • 滕如儀
    在歷史不被正視與直面之前,我們永遠不會停止需要日本道歉的聲音,這絕非日本年輕一代“我們究竟還要爲過去的事情道歉多久”的委屈和不滿所能被換位思考後地翻篇而過,拿着“我們也是受害者”的遮羞布含混模糊着行爲視角,亦或乾脆對屠殺歷史本身置身事外地選擇性漠視
  • 文英哲
    正是因爲世界看似已經從那個年代換血重生走向新的文明,我們才應該站在更清醒的立場去徹底解決它,無論是受害者,亦或加害者,我們應該從悲劇中自省人性的弱點,修繕與承認惡,人心脆弱,怪物在任何地方,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
  • 樊承福
    雖然已經不能再做什麼,但至少可以又多了一個人去記住這段歷史
  • 東方清俊
    張純如舉事實擺例子做多方調研得出的更類似於研究報告的一本紀實書
  • 華雁蓉
    也希望還有更多的史學家能進一步做更多的研究,讓更多的人瞭解這段歷史
  • 顧曉彤
    本書以詳實的記錄與冷靜的文字記錄了這個歷史事件,是其更有震撼力
  • 徐茉莉
    這本書看過一段時間了,今夜正好12-13日,國難日,想到本書的作者,張純如,從 寫本書之前的準備,調研,後期收到恐嚇等,書中大量的數據跟照片真實的還原了南京大屠殺的殘忍與血腥
  • 鄔陽炎
    感謝張純如用盡全力還原了當時的歷史,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 邊語柔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恰好讀到這本書,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
  • 籍亦凝
    有位書友說的很好:比起日本對這段歷史的抹黑,我們在要求日本承認歷史並道歉上所做的努力還遠遠不夠……
  • 畢素華
    距離本書問世已經25年了,我們卻逐漸失去了正視歷史、詰問罪惡的勇氣
  • 江小之
    帶着一種有義務要讀的情感讀完本書,平時知道南京大屠殺的殘忍,但還未認真瞭解過這段歷史,書裏並非全是對日軍的道德指控,而是從施暴者、受難者、救助者、觀察者等角度進行分析,有理有據地探討日軍泯滅人性的行爲動機,以及爲什麼這樣一場災難會遭遇集體失憶和日本政府的頑強抵賴,更是指出了倖存者和當初國際安全區參與救助的友人今天卻仍然過着艱難的生活,我們對他們是缺乏關照的,史實豐富,感謝張純如做出的貢獻
  • 莘若薇
    在公祭日應景的讀了這本書,雖然之前看過相關紀錄片,也看過不少奧斯維辛的書籍影片
  • 墨哈思卉
    看完更多的感覺是疲憊,在日軍進入南京前,蔣政府和負責守衛的將軍選擇了逃跑,即使進入城中的日軍僅有五萬人,當時的幾十萬民衆和士兵依然選擇了順從,到處找白布拼成了投降旗幟,沒有反抗
  • 竇雙文
    所有人性都深藏着的暴力嗜血因子,在那個時代又恰好撞上日本的人口與經濟危機,軍國主義集權政府長期對民衆實行仇視中國人的宣傳教育,士兵在軍隊被虐待後精神扭曲再把怨氣發泄到中國人身上,再加上效忠天皇與武士道精神,共同鑄就駭人聽聞的大屠殺
  • 應清馨
    書中最讓人難忘的人是拉貝,一個拯救無數中國人的德國納粹黨人,他回到德國後所受的迫害也很戲劇化,南京市民得知他處境艱難時自發捐物資越洋寄給他,這個細節太動人了
  • 虞浩邈
    想起07年看美國紀錄片《南京》,其中有些內容在書中也有印證,從影院出來後我和朋友一時都說不出話來
  • 上官晴麗
    當對日本的仇恨或是指責必然引向對極端民族主義批判的當下,是否還可以存在一種中立的不帶情緒的訴說
  • 酆浩曠
    張純如是個偉大的女性,她的母親說的對,她應該被歷史銘記,相對兩個序言反而情緒太過激烈賁張而顯得思考促狹,當然我能夠明白這樣的心情,在我腦海不斷縈繞的,是“我多災多難的祖國
  • 刁鴻煊
    但是,但是每每看到各種抗戰的歷史資料,尤其是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我的心底裏,總是會有仇恨,我唾棄痛罵,恨不得只有用血債血償才能平息那無數冤魂的哀嚎
  • 莘芸芸
    我明白這樣是錯誤的,銘記歷史是用來反省和總結的,而不該用來煽動暴力和極端情緒
  • 寧雲亭
    我們中國人在努力的放下仇恨(雖然一定程度上,現代的我們根本沒有權力替受害者去和解),那麼日本人又何時才能不再欺騙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