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狼性時代

戰後德國,決定冷戰格局的關鍵十年 一個道德觀崩塌、『他人即惡狼』的時代 聆聽德國與德國人的真實聲音 在第三帝國的陰影下如何重建生活、重拾人性 ---------------------------------- ◎內容簡介 戰後的德國,一個充滿佔領者、被釋放者、流離失所者、被疏散者、逃亡者以及揹負着戰爭罪行的人

他們掠奪、偷竊、造假身份,爲了活下去,一切從零開始

可這麼做行嗎?當一個國家秩序蕩然無存之際,社會要如何在這般的混亂中重生?人們要如何在這樣一個“他人即惡狼”的“狼性時代”裏重建生活?生活秩序的喪失、家庭的四分五裂、飢餓貧困的威脅、戰爭罪惡感的陰影、對大屠殺的沉默、死裏逃生的狂喜——第三帝國的餘波持續影響着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度

本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德國日常生活文化史及人民精神史,聚焦二戰後十年間德國人的戰後生活,尤其是其精神心態和情感生活

作者拋棄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和政治框架,從普通人的日常出發:清理廢墟的動員,物質匱乏與黑市的經驗,及時行樂的追求享受,人口大遷徙的遭遇,女性的自主意識,盟軍的再教育,經濟起飛的奇蹟,“重塑思想”的文化政策,藝術和設計風尚的變遷,以及日常生活中德國人如何集體迴避戰爭的罪責感

戰後德國大衆生活混亂失序中充滿了多重面向,人們既有對戰爭的悲傷和自憐,又有立刻重新出發的求生欲,有爲了生存下來的不擇手段,也有劫後餘生、渴望生命的及時行樂

哈拉爾德·耶納對戰後最初的十年做出了一個嶄新的全景描述,通過它能以新視角重新理解戰後德國的復甦與德國人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也能瞭解德國如何以及爲何能夠從險惡的法西斯思想徹底轉型爲現代民主國家

---------------------------------- ◎作品看點 ★決定未來冷戰格局的關鍵十年,理解今日德國的歷史根源 儘管冷戰的“正式”開始時間是1947年,但從1945年德國戰敗的那一刻起,美蘇陣營的對峙就已如火如荼地展開:從思想再教育到紐倫堡審判,從食物配給到貨幣改革,從東西德分裂到藝術冷戰,理解冷戰的開端和今日的德國就要理解1945—1955年這關鍵十年

★普通德國人在滿目瘡痍的戰敗國度,從廢墟、貧困、無序及顛沛流離中重建日常生活 從廢墟瓦礫中重建家園的普通老百姓,因戰爭而顛沛流離的迴歸者,從納粹集中營死裏逃生的倖存者,在食物配給和黑市裏支撐一家生計的母親,忍着飢餓偷拐搶騙以貼補家用的孩子,從納粹軍工廠轉型爲引領經濟的甲殼蟲汽車廠工人——這些人胼手胝足重建德國,重建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

★一個掀起世界大戰、揹負大屠殺罪孽的民族,掙扎於戰爭責任、罪惡感和恥辱感之間 面對發動侵略戰爭、執行大屠殺的罪責,德國人既堅定地接受盟軍的再教育,在文學和藝術中批判法西斯主義,在生活中去納粹化,卻又對歷史記憶沉默以對,在戰後的困頓生活中自認爲希特勒的受害者,以此推卸逃避戰爭責任

★一窺女性的堅韌和困境,男性的彷徨與焦慮,以及在麪包、愛情和尊嚴間重塑的兩性關係 戰爭改變了德國女性:她們外出工作取得經濟獨立,獨力撫養孩子並捲起袖子收拾家園,穿梭黑市換取食物,大膽談“性”追求自我覺醒;戰爭也改變了男性:他們在節節敗退戰場上喪失自信,在戰俘營中受盡折磨,回到家中仍終日彷徨不安,在能幹的妻子面前喪失尊嚴,與多年孩子生疏隔閡——艱苦的現實和覺醒的女性重塑了兩性關係

★通過大量日記、信件、文學、藝術,展現普通德國人在十年間經歷戰敗、重建、和平、冷戰的心路歷程和精神狀態 ★2019年萊比錫書展獎非虛構類獲獎作品

入圍坎迪爾歷史獎和巴美列·捷福獎短名單

《新政治家》《金融時報》《泰晤士報》《電訊報》《愛爾蘭獨立報》年度最佳圖書 ---------------------------------- ◎名家推薦 誰能想到一個人人揹負着負罪感和恥辱感、在瓦礫和廢墟堆中的國家可以成爲充滿故事的神奇口袋?……很少有一本非虛構類書籍能將生動的描述、對情節恰到好處的把握和滔滔雄辯如此完美地融合爲一體

任何自認爲對二戰後的歷史瞭如指掌的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2019年萊比錫圖書獎評審委員會 在他引人入勝的第一本書中,《柏林時報》前編輯耶納探討了德國如何以及爲何能夠從險惡的法西斯思想徹底轉型爲現代民主國家

作者對這一時期進行了廣闊而敏銳的審視,深入政治、社會和地理領域,清晰地描繪了一個因在一場駭人聽聞的戰爭中處於劣勢而備受煎熬的國家……2019年,《狼性時代》在德國出版後立即成爲暢銷書,並獲得萊比錫書展獎,耶納以精明平衡的視角審視戰後德國,必將引發全世界讀者的興趣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資料翔實的戰後德國曆史

——《柯克斯評論》 哈拉爾德·耶納以激動人心、如詩如畫的方式描述了二戰後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讓人像閱讀小說一樣沉醉其中

——《小星期日世界報》 這是一次回到德國戰後歲月的美妙旅程……充滿了對日常生活的同情,而這種同情此前卻很少被考慮到

——《星期日世界報》 這是一部激動人心、感人至深的全景圖……出色的表現手法,生動多彩的語言

——《法蘭克福新報》 作爲一部描繪戰後社會動人獨特圖景的作品,這本書的敘事宏大壯闊,有力的表述和尖銳的觀察使其有別於其他書籍

爲了向年輕讀者展示 1945 年後的混亂世界,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南德意志報》 耶納爲二戰後的頭十年設計了一幅構思巧妙、文筆優美的全景圖,從而爲我們打開了通向那個時代的一扇窗,那個年代與我們今天的關聯遠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密切得多……如果你認爲自己生活在一個複雜的時代,那麼請閱讀這本書,以便了解你所必須克服的複雜程度

——《法蘭克福匯報》 很少有一本書能成功地將過去的歷史描繪得如此生動、真實,而且其歷史判斷也能讓人理解

哈拉爾德·耶納的《狼性時代》證明了作者能以大篇幅寫出引人入勝、寓教於樂的高水平作品

——《新德意志報》 哈拉爾德·耶納以多角度、生動和概念化的方式講述了德國人奔波忙碌地開展重建的故事

——《每日鏡報》 我希望這本書是一本指定教材

歷史課將會因此成爲課程中的明星

你會像讀小說一樣讀完它

——《星期日世界報》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耶納]不僅優雅地梳理了大量史實,還運用他的批判技巧,以詼諧的方式剖析了一個國家的癡心妄想和一意孤行

儘管《狼性時代》涉及歷史,但它的文字卻很親切,充滿了從當時文章和日記中取得的第一人稱敘述

——詹妮弗·薩萊,《紐約時報》 哈拉爾德·耶納的《狼性時代》細膩、敏銳、文筆優美,民族心理是這部作品的主角

……耶納先生是一位德國記者和作家,他描述了德國戰後的第一個十年,比起通常的冷戰初期的爭鬥,他更強調德國的社會和文化景觀(尤其是西德)

《狼性時代》是一本具有啓示意義、內容極爲廣泛的著作,書中充斥着大量的資料,我想其中的許多內容對於國際讀者來說都是全新的

——安德魯•斯圖塔福德,《華爾街日報》 哈拉爾德·耶納的這本可讀性極強的作品講述了德國人如何將納粹主義拋之腦後……講述了當德國人發動的侵略戰爭在1945年徹底失敗後,一個新開端的代價和成就……這是一部出人意料但深思熟慮的作品

——彼得·弗裏切,《紐時書評》 博學…… [耶納]將德國人的苦惱置於一個民族從自己製造的深淵中爬出來的基本背景中……《狼性時代》提醒人們,德國的經歷永遠與衆不同

——《經濟學人》 非同尋常……是我讀過的精心研究的歷史作品中最令人回味的一部

這是一部傑出的作品

——米沙·格蘭尼(坎迪爾歷史獎評委) 《狼性時代》是對大量二手文獻的奇特、時而幽默、時而精彩的融合,並引用了已出版的一手史料、文學作品以及對藝術和美學的討論

書中對一些耳熟能詳的主題進行了出人意料的嶄新詮釋

……值得廣泛閱讀

——瑪麗·弗爾布魯克,《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這是對大屠殺文學圖書館的重要補充

——《紐約圖書雜誌》 這是一本非凡的著作,其學術性令人歎爲觀止

耶納照亮了一段黑暗的、幾乎被遺忘的歷史,發現它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傑克·費爾韋瑟,《志願者》作者 許多人認爲,1945 年之前的年代是瞭解德國和德國人的最關鍵時期

等你讀完這本書再說吧

——諾曼·奧勒,《亢奮戰》作者 徹底失敗意味着什麼?德國的1945—1955 年

十年的貧困、廢墟、恐懼、暴力、黑市、瘋狂的辛勤工作、別出心裁的性愛,以及對第三帝國數百萬被害者的始終如一的沉默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

——尼爾·麥格雷戈,《德國:一個國家的記憶》作者 這本書引人入勝地描述了歐洲歷史上一個被遺忘的時刻,從徹底的絕望到暫時的希望

——西蒙·詹金斯,《歐洲簡史》作者 哈拉爾德·耶納自稱發現了德國現代史的核心漏洞

這本書完美地證明了他是對的

這本書絕對非同尋常

書中的每一頁都會讓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詹姆斯•霍斯,《德國極簡史》作者 對於那些想要了解德國人的人來說,《狼性時代》是一本必讀書……任何對歷史和人類處境稍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朱莉婭·博伊德,《第三帝國的旅人》作者 富有詩意、引人入勝、充滿人性,這是一本具有最重要意義和成就的傑出著作

——菲利普·桑茲,《東西街》作者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它生動地揭示了一個國家的暮光時刻和充斥殘酷廢墟的時代

哈拉爾德·耶納出色地探索了人性的各種色調

——辛克萊·麥凱,《德累斯頓》作者 哈拉爾德·耶納對德國在 1945 年至 1955 年間如何重建和發現自我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全景式描述,讀來令人大開眼界、驚心動魄

——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作者 令人沮喪的是,很少有國家鼓勵甚至允許本國公民自由記錄和討論他們的過去,相反,很多國家爲了支持現代政治目的而編造虛構的歷史

在美國和大多數歐洲國家,我們認爲尋求真相是理所當然的

德國人的記錄堪稱典範,尤其是在 20 世紀中期,而哈拉爾德·耶納關於 1945 年後德國生活的新書《狼性時代》更是加強了這一點

——馬克斯·黑斯廷斯,彭博社 《狼性時代》彙集了大量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故事,讀來令人感動

耶納以高超的技巧講述了那些親歷者的悲慘的、卑劣的、喜劇的和振奮人心的故事,帶領讀者領略了戰後德國廢墟遍佈的迷人風光

——卡佳·霍耶,《泰晤士報》 哈拉爾德·耶納的《狼性時代》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德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述和分析

該書對過去的歷史進行了嚴謹的調查,讀起來像是當下仍在發生的事情的前奏

——傑夫·戴爾,《新政治家》雜誌 “2021 年最佳圖書”之一 文化記者耶納用不留情面的文字澄清了事實,詳細描述了戰爭的後遺症如何深刻地改變了那些在歐洲浩劫中倖存下來的人們的生活

……揭示性的照片進一步放大了這些複雜的現實

——書單 這本關於戰後初期的史料極具穿透力,其中寫道:德國人通過艱苦奮鬥、務實地擁抱新事物以及有意忘卻創傷和內疚,從慘敗中重新振作起來

……耶納的分析文筆優美……通過情感共鳴的細節......生動地再現了戰後初期的歷史

本書生動地再現了一個充滿活力、甚至充滿道德困擾的歷史分水嶺

這項令人大開眼界的研究着實令人着迷

——《出版者週刊》 德國記者耶納對二戰結束後和冷戰時期進行了引人入勝的批判性研究,他有效地將當時的重大事件、普通事件及人物的各種信息與對同時代藝術、文學、電影、建築和電視影集的精闢討論結合在一起

本書在深入研究的同時又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成功地從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角度對這個重要的時代進行了引人入勝的解讀,而在傳統的歷史教科書中,這個時代往往被忽視

——《圖書館雜誌》 哈拉爾德·耶納的鉅著《狼性時代》是持續的“反思歷史”進程的一部分

該書……清晰地概述了納粹主義戰敗以及德國被西方盟國和蘇聯瓜分之後令人震驚的十年

……在這裏,我們可以學到關於人性本質的重要一課

——魯珀特·克里斯蒂安森,《每日電訊報》


  • 易靈萱
    這本書讀下來結合以色列的所作所爲,只能說德國人唯一需要反省的是沒有最早造出原子彈(本人到訪過奧斯維辛和泰瑞辛集中營)
  • 秋問筠
    知恥而後勇,戰後崩塌的生活,掠奪偷竊以及黑市以及重建
  • 嵇問楓
    全面生動敘述了德國人戰後10年的生活狀態
  • 陶雁芙
    這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思考——如何從歷史中學習,避免重蹈覆轍,構建一個更加和平、正義的世界
  • 匡佳惠
    從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尤其是對戰後反思的探討尤爲深刻
  • 宗政姝美
    戰後80年,從集體迴避戰爭罪責到世人皆知的“徹底反省”,再到自豪於“反思”以及在巴以衝突中無條件支持以色列
  • 蒲遠騫
    戰後十年德國人重建心靈廢墟的歷程,殘垣斷壁的家園、基本生活物資匱乏、東部國境線變遷引發的人口西遷、百廢待興的產業等等留下的物質層面的重建工程固然浩大,但本書重點剖析的卻是戰敗和極權制度覆滅對民衆心靈的巨大沖擊:他們如何找回失落的文化精神,又如何將自己與戰後的新世界、新體制調適,從倖存到開始新生活
  • 勞玲玲
    在這一書寫當中貫穿的三個問題意識,讓本書具備了“往事並不如煙”的當代現實觀照意義——一是人們之於戰爭傷痛的迅速遺忘與戰爭造成的廢墟文化的戲仿與景觀化挪用;二是在以消除罪惡的正義與政治正確的名義下,造成的飢餓、暴力、劫虐等種種不亞於罪惡本身的“平庸之惡”;三是權力支配與複雜人性作用下、圍繞納粹與戰爭罪惡反思展開的記憶與反記憶的持續鬥爭
  • 牛新榮
    本書爲我們講述了二戰後德國人受到的各種極端挑戰以及他們奇特的生活方式,深度剖析了二戰後德國的社會、政治、文化等多個層面的變革與演進
  • 羿丹彤
    當現今的我們如此輕描淡寫地說出“肇事民族”這個詞時,德國人曾覺得自己是在戰後才成爲罪犯——因爲他們偷竊了土豆和燃煤
  • 彭悅來
    個別介紹戰後整個歐洲的章節缺乏二級標題因而顯得混亂,涉及到的各路魚龍當然只是戰後歐洲的冰山一角
  • 梁丘成弘
    作者令人歎爲觀止地運用了包括攝影圖片在內的海量社會史史料,並在政治史與社會史相對照的視角下,爲讀者還原了納粹罪惡反思、大國政治角力與經濟艱難重建背景下德國居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文化動態
  • 郭燁爍
    本書的配圖是點睛之筆
  • 邊曼彤
    正是在這種“局部”的勾勒中,全貌得以彰顯,問題也有了答案
  • 談沛柔
    戰敗後的德國,既不是欣欣向榮的戰後重建,也不是受害者身份的自艾自憐
  • 孟德曜
    耶納認爲零年後的德國人一方面以巨大的韌性和堅毅重建生活、修復秩序,另一方面則將過往罪惡統統掩藏於沉默,直到1968年方纔由下一代戳穿點破
  • 藺旎旎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對未來的不同感受,改變不了人類社會旋轉向上的本質
  • 宗政語絲
    本書以偏向紀實文學的形式展現二戰後1945-1955年間德國社會重塑的社會學著作,作者指出即便戰後男性人口嚴重短缺,但是西德國內婦女只佔工作人口的8%,且基本沒有婦女的平等地位
  • 支梅風
    哈拉爾德忠實記錄了他們爲了一小條黑麪包、一小桶煤或是半塊黃油而相互撕咬,毫無感情地去偷去搶甚至去殺,也記錄了在物質和精神雙重轟毀的情況下,這羣人冷靜地去忍去抗去拼,似乎毫無痛感
  • 戎如風
    除去政治制度和經濟崛起,去納粹化的德國和德國人何以走到今天,會是個很有趣的話題
  • 司馬宛絲
    這個在社會科學中被稱爲‘受害者角色的自我認定’的說法,即以無以復加的言辭互相冠以的受害者命運,使大多數德國人不再認爲有義務直面承擔以他們的名義所犯下的納粹罪行
  • 水幼晴
    還有就是文人在變革中往往是最無恥的,婦女是最悲慘,最可憐又是最堅強的
  • 申屠俊茂
    在所有的針對戰後法制意識之淪喪的思考中,這些事實根本就沒有被作爲衆多理由之一而被提及
  • 龍敏叡
    理想國品質與問題意識上佳的口碑叢書——“M譯叢”推出的新著,聚焦1945-1955年納粹政權崩潰後重建語境下德國的社會文化生活
  • 昌曼安
    “由於堅信自已曾被納粹欺騙和利用,每個納粹分子意識形態裏的那個熾熱信念看起來似乎早已被燒燬殆盡,而且他們能夠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置於民主的號召之下,就彷彿他們通過對自己刻苦的反省就已奇蹟地完成了自身的去納粹化
  • 秋鴻煊
    “零年”後的情緒-心態-觀念-文化以及現實
  • 邊曉霜
    與多年未見的丈夫或父親重逢時的箇中冷暖,非當事者恐無法體會
  • 馬妙夢
    德國民衆既沒有對納粹進行報復,也平靜的接納了佔領軍,到2005年,在德國自己的歷史敘述中,他已經成了二戰的勝利國——慶祝德國民主制度的成功
  • 滕子童
    另,作者對納粹的不恥行爲很是反感這一點要加雞腿
  • 鄭凌蝶
    當一個人的興衰對國家來講幾乎忽略不計,但當一羣人的興衰對於國家來講,那是一部漫漫長卷背後的宏大悲歡,被後世無限摺疊與書寫,無需過多的悲嘆,旋轉是宇宙的真相,生命是個圈套
  • 顧問柳
    苦難的時代留下的是最深的記憶
  • 項幼安
    這本書可以看作埃文斯帝國三部曲的後續,繼“到來”、“當權”和“戰時”之後的“戰敗”
  • 蒲憐陽
    在廢墟上的德國人,是對理智的強調和對政治覺醒的悲愴齊頭並進,這是深諳機會主義的瘋狂宣言
  • 卓淑蘭
    這種迅速發展給最具有思考力的人都沒有留下思考的餘地
  • 米從霜
    《狼性時代》從這些微觀的歷史角度:愛情、娛樂、工作,由這些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方面去描寫人們是怎樣面對戰敗帶來的生活苦難
  • 宰父葦然
    這是“他人即餓狼”的“狼性時代”,爲了活下去,很多時候,女人們也只能不擇手段,做出很多惡劣行徑,可是,狼是一種社會化程度很高的羣體生活的動物,而女人的社會化程度往往高於男人,女人熱愛家庭、熱愛社交、熱愛她們自己,她們產生了強烈的自主意識,也因此,她們在這部德國戰後重建史中煥發了別樣的光彩
  • 暨永怡
    從戰爭年代到戰後十年,德國與德國人之間的延續與斷裂、遺留與棄絕,在這本書中有清晰的展現,這種展現依靠的是日常生活的細節:物質匱乏、女性意識、人口遷徙、重塑思想、戰爭罪責等等
  • 管震博
    不論行業如何內卷、不論世界如何分裂、不論全球格局是一極還是多極、不論世界經濟是整體還是一座座孤島以及地緣政治衝突會產生什麼樣的軍事戰爭,人類文明的進步不可逆轉
  • 訾瓊怡
    等到十年左右社會的陣痛期來臨,由於男女比例嚴重失調誘發諸多家庭、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女性獨立、女性平等等社會議題才被政府所重視
  • 孟茗雪
    充滿希望的年代最令人嚮往,似乎一個民族來自哪裏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向何方
  • 充娜蘭
    長句的翻譯太災難,常常讓人反覆讀才能勉強理解
  • 遊湛英
    鏡頭裏沒有宏大敘事,沒有慷慨激昂,甚至沒有守望相助,只有無盡的廢墟和冷雨,還有一羣彷彿塵埃般灰色的人
  • 廣鴻羽
    失敗就會被清算被掠奪,正義都是相對的
  • 祁新苗
    他們不可能再變成納粹了,因爲他們比任何人更清楚納粹主義的可怕,當納粹主義裹挾着人民不斷踏入深淵時,人民也是受害者之一
  • 封德壽
    在這十年成年的德國人,作爲百廢待興的一代人,他們面對着一個更爲扭曲的現實是,當境外人士將德國的崩潰視爲德國人重新社會化的機會時,境內的德國人卻剛剛開始對德國陷人集體性犯罪而感到擔憂
  • 步佩珍
    在廢墟瓦礫堆裏幹活的婦女,被解救出的飽受資源匱乏的勞工,對遷徙難民的管理與排斥都暴露着脆弱的人性
  • 酈明知
    每個人都在和他人搏鬥,社會制度和法制觀念分崩離析,展現出了一種既野蠻又堅韌的生存狀態,這既是“狼性”的體現,也是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真實寫照
  • 郝芷容
    《狼性時代》重建了一個時代的歷史畫面,哈拉爾德•耶納通過還原這段歷史,引發讀者關於戰爭、和平、記憶和身份的深刻反思
  • 範錦曦
    ”德國大街上一塊二戰陣亡石碑的碑文這樣寫着
  • 嵇玉英
    意外的是,德國百姓卻可以在瓦礫廢墟之上縱情歌舞、飲酒做樂
  • 澹臺思若
    相較之下,同樣經歷了大屠殺和種族滅絕集中營的丘吉爾卻搖身一變而爲戰爭英雄,其道德負擔似乎已消散在歷史的煙塵之中
  • 岑笑旋
    柏林鉛色的鐵幕下,整部書用黑與白勾勒出生命的幻滅與無常,但無論如何,他們依然像狼一般活了下來,並完成了對於生命存在意義的終極拷問和回答
  • 秦鳴玉
    現在看來勃蘭特的驚天一跪和德國在巴以衝突中的立場,作秀嫌疑很大
  • 伍依心
    帝國的轟然倒塌使得原始市場力量的野性博弈和平均配給的理性分配長期共存,直至貨幣改革如同“平均卡”一般將全體德國民衆的儲蓄平均至每人60馬克
  • 湛智暉
    讀完真是佩服德國的女性:德國戰敗後,女性開始清理城市廢墟重建家園;面對不確定的命運,她們沒有沉淪,而是選擇舞蹈;她們的丈夫,男人們參加了戰爭,破壞了國家,而女人們重建家園、維護家庭;她們從未放棄教育孩子,在戰敗年代成長的孩子,居然比1945年出生這一代整體素質要高……
  • 墨哈雪卉
    墨菲定律和自證預言都是小尺度時空的產物,站在更高更遠的立場上,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
  • 閻天韻
    女性地位上升、色情活動激增得益於戰爭讓男人世界土崩瓦解
  • 皮驪茹
    德國女性是德美友好的先驅者,更擔起德國得以生存的重任,搶劫與黑市橫行的無政府狀態成爲冒險者和好奇者的樂園,新出臺的德國馬克和甲殼蟲汽車都昭示着新時代到來,成爲冷戰戰場的藝術領域是見證分裂德國的活化石
  • 白慧君
    “狼性時代”指的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人狼社會”,在戰後,人們在物質匱乏、道德失範、政治動盪等多重壓力下,彷彿一夜之間回到了野蠻狀態
  • 諸如意
    讓你重新認識德國的一本書
  • 言福瑜然
    全書共有十個章節,最後一章最高潮,戰敗者德國是下限,怎樣面對失敗的自己決定了上限
  • 朱佳惠
    第三帝國傾頹之後,德國人不僅面臨着戰敗和毀滅的現實,而且看起來需要在道德上擔負罪責,並一直綿延至今
  • 濮立羣
    像是德國版的《擁抱戰敗》,非常精彩
  • 逯秀越
    這種類似於末日狂歡的感覺讓我想起了南斯拉夫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裏卡代表作《地下》裏的場景,可以說,在看到這本《狼性時代》之前,我一直覺得《地下》這部電影是非常荒誕可笑的,但看了這本書,我發現,人在戰爭之後所呈現出來的狀態,確實無法用平常眼光去看待,一種墳頭蹦迪的感覺,既奇妙,又合理
  • 支向夢
    或許盟軍的管制是俾斯麥時代以來德國問題的最好解決辦法
  • 汪子騫
    不知道爲什麼這麼多人不願意承認德國人也是二戰受害者
  • 邢智敏
    這更像是一部出色的黑白紀錄片,哈拉爾德•耶納用冰冷剋制的細膩鏡頭,記錄下了1945—1955戰敗德國的人間世
  • 鮮于忻忻
    全景式系統的二戰後德國十年實錄
  • 袁簫笛
    可能被忽略的戰後德國重建歷史,從人性和日常的變化入手,保有真實史料的獨特視角下,寫得生動而吸引人,不少描寫都非常出彩,聚焦的是城市重建清理瓦礫的女性們,廢墟風景所帶來的視覺衝擊,盟軍控制下的難民營,被迫遷徙的難民,也有非常日常的故事,比如倖存下來的人們是如何沉浸於舞蹈和情愛,切入戰後男性缺少的問題,饑荒導致的犯罪,藝術與文化又是如何爲政治發揮作用,研究戰後德國社會各個層面的適應與轉變過程,最後以雅斯貝斯的灼見結尾再適合不過了
  • 全夢秋
    德國在二戰中失敗了,戰敗之後他們經受了怎樣的磨難,平民百姓的日子是怎麼過來的,在此之前確實不瞭解
  • 雲若蕊
    書中全面而生動地描繪了德國復興神話前夜真實而混亂的百態,普通德國人(主要是西德)在精神層面的種種痛苦轉變爲隨後的經濟起飛和文化重塑奠定了基礎,但也留下了若干隱患(例如集體罪責問題)
  • 郎暄嫣
    一邊讀一邊忍不住感慨:天啊,德國竟然還有這樣一段歷史;天啊,爲什麼德國女性這麼辛苦的時候還能如此優雅
  • 岑茉莉
    對過去的慘痛唯有在煙火氣中反思,才能逐漸平復歷史創傷,對人類未來的和平往往是在廢墟之上,才能對平淡生活有所珍視
  • 袁白楓
    每一個平凡的個體都是裹挾在時代的滔天浪潮中翻滾前行的,而這個浪潮也是由一個個平凡的人組成的,河流改道的時候,有的人被甩到了岸上,但大多數人扔被裹挾前行,可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