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本書通過16場大戰,講述了東晉末年與南朝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北魏、東西魏、北齊與北周,最後統一於隋的近200年的歷史。 自從氣吞萬里的京口猛虎劉裕打敗篡權的桓玄、北伐南燕與後秦、解決北府軍劉毅等大佬、殺伐決斷加速度建立劉宋王朝起,南朝嗜殺的基因就此奠定,劉宋、蕭齊、蕭梁的鐵王座下,有衆多的王室靈魂在哭泣,也有諸多精神不正常的帝王肆意釋放着人性之惡。在南北政權對峙與戰爭中,在南朝四個政權的更替中,涌現出衆多的英雄人物,如劉穆之、王鎮惡、朱齡石兄弟、檀道濟、沈慶之、陳慶之等,成爲皇權血腥屠殺中的一抹亮色。 北朝各政權則像一首後青春的詩,剛健質樸,生機勃勃。北魏拓跋珪確立的“子立母死”制度爲女性掌權者的上位打開了一扇窗;雄武之主拓跋燾北征南戰、東略西討統一了北方;巾幗不讓鬚眉的馮太后一步一個腳印推行改革,爲大唐盛世的開啓打下了基礎。隨着六鎮起義、武川軍團的橫空出世,北朝豪傑並起,爾朱榮、高歡、宇文泰、侯景、高敖曹、獨孤信、楊忠等粉墨登場。在權力的角逐中,北魏逐漸分裂爲東魏和西魏,後來又被北齊、北周所取代。但珍瓏棋局下到最後,北周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婿、武川第一勇士楊忠的兒子楊堅成爲時代的勝利者。 北人南下,爲南北朝盛衰之總綱。當北人不再南下,北國能夠調理夷夏紛爭、融合儒釋道文化,南北分裂的大亂世也就要終結了。“時來天地皆同力”,楊堅順勢而爲,統一了已動亂三百餘年的大江南北。“豪傑千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一幅嶄新的畫卷即將徐徐展開,一個氣度恢宏、氣象萬千的盛世就要來了!


image

大宋承平日久,仁宗皇子紛紛夭折,一個偌大帝國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宋英宗繼承大統,卻突然瘋癲,“瘋王”背後有無隱祕的操縱者? 宮婢作假,太后垂簾,宰相進藥,誰是壓倒“瘋王”最大的稻草? 災害竟成祥瑞,尊號大過民生,道德敘事包裹着怎樣的權力真相? 本書將帶領讀者在四年內歷經三朝,直面兩個皇帝的暴崩。無後的困擾,瘋癲的衝擊,還有簾幕後參與決策的太后在女權不彰年代的低吟,以及忠奸之辨下宰臣的迥異命運。 ☆繼承人危機下,金光閃閃的大宋王朝,也不過是一個草臺班子 宋仁宗御臨宇內四十一年,三位皇子先後夭折,最大的遺憾是沒有皇位繼承人。本書從仁宗崩逝前的宮婢韓蟲兒詐孕案寫起,結合皇帝、皇后、侍衛、宰輔、諫臣多重視角,以偵探小說的筆法,力圖撥開仁宗選定接班人反覆之謎,展現嫡長子繼承製下專制皇權的脆弱。 ☆權力也是疾病,宋英宗癲狂的背後,是人性不能承受的權力之重 宋英宗被立爲皇子的過程多有波折,又逢仁宗宮婢懷孕的衝擊,多方誘因使其即位後瘋癲不能視事。本書深挖趙氏皇族的精神病家族病史,把致病的社會性因素放到權力結構中考量,揭開“順天應人”包裹下的權力真相,書寫大宋王朝文治盛世背後的內部痼疾和認知缺陷。 ☆從宮婢到太后的不同面孔,權力場上的旁觀者反而成爲關鍵變量 宮婢爲不被鞭笞,喫頓好飯,竟捏造震動大宋朝廷的詐孕案?曹太后有廢掉英宗之心,爲何在最後一刻妥協?皇后高滔滔不顯山露水,其實是真正的幕後操縱者?本書爬梳遭後世潤飾的宋代文獻,大篇幅展示女性如何在皇權世界進退求生,聽取沉默者在女權不彰年代的低吟。


image

資深學者葛兆光教授主編 由中國人自己撰寫的首部全球史 凝聚二十幾位學者的“激情·野心·才華” 講述三百萬年“全球·人類·文明”的故事 ◎內容簡介 本書由“看理想”深受關注和有影響力的節目“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轉化而來,歷經主編葛兆光教授和各位作者多次用心打磨而成。本書講 述的是一種超越國家的,籠括全球的,聯繫的、互動的、交往的歷史,採用了國際化的視野,前沿的理論成果和歷史觀念,以及好聽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本書講述的也是一種沒有中心的歷史,它與來自西方的各種全球史都不同,摒棄了歷史學的任何中心主義,真正呈現了中國歷史學者眼中的全球史觀。 近些年來,關於全球史的著作陸續出版了不少,但是沒有一部是屬於我們中國學者自己所敘述的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而本書的出版,彌補了這一遺憾和缺陷,在全球史的學術領域,顯現了中國學者的抱負和水準。 ◎編輯推薦(作品看點) ★二十餘位資深學者,帶你打開歷史的“任意門” 本套叢書由資深歷史學者葛兆光教授主編,除此之外更是邀請到了二十餘位堪稱一時之選的、對各個領域有着深刻研究的中青年學者參與撰稿。如此強大陣容,可謂是前所未有。 ★打破國別史的單一視角,既講述人的歷史,同時也觀照“物”的歷史 《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以故事爲原點,同時也觀照“物”的歷史,探討人類與文明的起源與彼此之間的聯繫,講述全球史中的帝國、戰爭與移民,商品、貿易與物質交換,宗教與信仰,疾病、氣候與環境,大航海之後交錯的歷史進程。 ★改變“歐洲中心”的立場,從中國視角出發看待全球歷史 我們不能把不同文明、不同族羣和不同國家區隔爲互不通融的、在歷史上相互之間沒關係的若干塊。國+國≠世界,歐洲史≠全球史。只有在我們破除了國家本位的束縛、改變了歐洲中心的立場之後,更爲豐盛的全球史全景圖才得以呈現在我們眼前。 ★新增大事年表與參考書目,精選並收錄大量配圖,內容較音頻課程更豐富 語言精煉簡潔、通俗易懂。除此之外,本書還爲讀者提供了大事年表,在每季的最後也增補了每一季相對應的參考書目,精選了百來幅相關圖片作爲插圖,不僅提高了可讀性,也營造了強大的歷史畫面感。 ◎推薦語 這本書的目的是要促進大家瞭解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不僅是拿中國對照外面,也是把中國放在世界裏面。我希望這能夠蔚成風氣,使中國的歷史教學研究有更宏闊的眼光,更能思考未來,找到過去跟未來有關的事情。 ——許倬雲 一般來說,歷史學總是有兩個崇高理想,其中一個,就是通過國別史追溯民族和國家的來龍去脈,讓人們意識到,我們是誰?然而出現在“現代之後”也就是全球化時代的全球史,卻希望達成的是歷史學的另一個崇高理想,即培養世界公民。 ——葛兆光


image

★ 宰相對太子的態度爲何由擁戴變爲傾覆? ★ 唐玄宗何以在馬嵬之變後仍能平安入蜀? ★ 從制度變遷探究唐朝中樞政局演進 ★ 考釋玄宗朝宰相與太子相爭的真相 ★ 揭示大唐國勢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 本書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研究政治演進,另闢蹊徑探究唐玄宗、唐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通過考察中書令(首席宰相)與太子在皇權政治下的政治配置關係及其變化,詳致論述了玄宗、肅宗朝政治制度變化與中樞政局演進的互動關係。 作品視角獨特、觀點鮮明,不囿於對當時人事紛爭或歷史事件表象的考察,深入考釋了玄宗朝宰相與太子相爭的真相,犀利揭示出大唐國勢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 名家評價: 這是一本經過作者長期積累、認真思考,在廣泛蒐集史料和認真汲取學術界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嚴密考證、細緻分析、深入研究而寫成的,具有頗高的理論價值和可讀性的優秀學術著作,對幫助廣大讀者瞭解唐代歷史和推動唐史研究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著名歷史學家 吳宗國


image

近代早期前夕,明朝皇帝統治着全球約四分之一的人口、世界最大城市中的大多數、規模最大的常備軍,以及當時最繁榮的經濟體。通過與歐亞大陸諸政權之領袖的互動,明朝早期的皇帝與成吉思汗後裔爭奪成吉思汗王朝的遺產,樹立自己歐亞大陸施恩者(衆王之王)的形象,同時爭取草原及周邊地區統治 精英的效忠,他們爲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明廷遠非與世隔絕,而是當時歐亞大陸東部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政治施恩中心。美國曆史學家魯大維利用詔書、文臣奏議和詩歌等豐富史料,將明朝早期皇帝的統治置於歐亞大陸的廣闊背景下進行考察,提供了理解明代前期皇權統治的不同視角。 ★明朝皇帝競逐成吉思汗的遺產,追求歐亞世界施恩者的新身份! ★新京報2019年度好書《帝國的暮光》作者、元明史資深教授魯大維新作! ★將明朝早期皇帝的統治置於歐亞大陸的廣闊背景下進行考察,提供理解皇權統治的不同視角! 本書主要關注15世紀前六十年明朝皇帝和歐亞大陸諸領袖(尤其是有成吉思汗家族血統的蒙古領袖)間的互動,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明代前期統治權的特點。作者指出,通過與歐亞大陸諸領袖的互動,明朝皇帝與成吉思汗後裔爭奪成吉思汗王朝的遺產,樹立自己歐亞大陸施恩者(衆王之王)的形象,同時爭取草原及周邊地區統治精英的效忠;明朝皇帝爲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作者將明朝皇帝的統治置於歐亞大陸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這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明朝的政治、社會與文化。 魯大維引人入勝的新書將明朝牢牢地置於完整的歐亞背景中。以明朝在前期與蒙古人——他們的臣民、對手和盟友——的關係爲中心,他闡明瞭明代前期皇帝的政策、個性和統治理念以及他們所處的後成吉思汗世界。該書經過精心研究,對明朝在近代早期世界的地位做出了新的闡釋。對於任何對晚期帝制中國、蒙古帝國的遺產和近代早期歷史感興趣的人而言,這是一本必讀書。 ——彭曉燕(Michal Biran),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魯大維出色地探討了元朝滅亡后王朝繼承的糾葛。在釐清錯綜複雜的宮廷和政治問題時,本書提供了專業的指導和非常新穎的見解。魯大維大幅改變了“一個王朝在非漢民族統治的時代之後復興華夏文明”這一常見圖景,展現出明代前期的皇帝是精明的政治家,重視並利用曾經的統治者——蒙古人,將之作爲盟友和臣民。魯大維對明代前期皇權解讀的高度原創性以及研究的嚴謹性,使該書成爲一部真正的歷史學學術精品。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明代前期的皇帝絕非拒斥其他所有民族的事物,他們以各自的方式繼續與遠近的蒙古後繼者政權維持着關係,並進行出色的、有個性的統治和交往。魯大維讓我們對明廷、永樂皇帝和土木之變有了新的理解。 ——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image

第四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獲獎圖書 【編輯推薦】 ◎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中國近代史經典著述 自1970年面世後歷經5次修訂,此次對內容重新審校、訂訛,同時擇選珍貴配圖,努力爲讀者呈現一部客觀翔實的著作。 ◎講述了400年來中華民族積極求索與努力抗爭的歷史 400年來中國近代社會之鉅變,不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斷輸入而中國僅僅被動迴應的歷史,而是中華民族主動上下求索、積極變革,最終有所蛻變的抗爭史。 ◎不囿於任何一家學說、一種主義,立場客觀冷靜 參考巨量檔案文獻及研究著述,以公正剋制的史觀,以跨學科的方式,寫就了這部著述。 【媒體推薦】 能擺脫西方漢學的陰影,以英文爲媒介,向西方世界描述近四百年中華民族的掙扎歷程,以近代之崛起爲主線,帶出一段跨越文化偏見的歷史,徐中約教授在1970年首版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成爲一本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著作。 ——郭少棠,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本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著述……在史學界和凡是開中國近代史相關課程的大學生那裏,幾乎無人不知。直到今天,在西方大學圖書館裏,此書依然有很高的借閱頻率,是學界公認的中國近代史的經典著作和教科書。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作者能對一系列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和行爲動機,展開一種機智的、暗含幽默感的、富於獨到見地的陳述甚至於刻畫。黃仁宇擅長於此,而徐中約也以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風格擅長於此。 ——雷達,評論家、研究員 此書的客觀性、廣涵性、折中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裏的折中性並非貶義,而是在複雜的歷史問題面前不貿然下結論,客觀地引述各方意見,讓讀者自己去求尋可靠答案……不忽視難以把握的歷史潛流,不迴避尖銳矛盾,堅持正面的從容剖析,讓史實說話,是它的又一特點。 ——第四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評審委員會 【內容簡介】 本書自清朝立國起,下迄21世紀,縷述四百年來中國近代社會之鉅變。作者明確指出,這段艱難的歷程並非如大多數西方漢學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斷輸入而中國僅僅被動迴應的歷史。從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對外來因素的民族抗爭,以及在新的天地裏尋求一條求生之道等線索,作者 細緻描摹了近代中國內部社會的動盪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向世界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儒家帝國曆經艱難險阻,蛻變爲一個近代民族國家的歷史。 作者雖身處歐美學界,但通過本書表達的是以中國人的身份對近代中國發展進程的看法,這種表達不屬於任何一家學說、一種主義,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歷史觀。徐中約先生以超越意識形態、階級、黨派和文化的眼光,懷抱對各色歷史人物的寬容和善意之心,公平公正、客觀冷靜地看待歷史事件,同時參考了巨量的檔案文獻及研究著述,以跨學科的手法,努力爲讀者呈現這部描述近四百年來中華民族掙扎歷程的史學著作。


image

本書將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爲中心逐步展開,依時間順序分四章作縱向探索,準確清晰地勾勒出它的變遷軌跡。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終圍繞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會文化特徵和漢族文化對其產生的曲折作用這兩個影響平城政權發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雖然是北魏平城政權封建化的歷程,但其意義卻已超越了論題本身,成爲探索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漢族與遊牧民族相互影響與融合規律的重要一例。在考證中,作者既不迴避種種重大矛盾現象,又以一絲不苟的態度對細微之處詳加辨察,因而所得結論新穎而令人信服。


image

近代史研究開山經典,權威校訂版本首次問世 《中國近代史》被譽爲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山之作。全書從鴉片戰爭講起,一直敘述到其時正在進行的抗日戰爭,將近百年的史事濃縮在短短五萬餘字的篇幅裏,主題鮮明,史論兼具,反映了蔣廷黻先生十多年對中國近代史的整體性思考,對今天的讀者也不無啓發作用。七十多年來,這本書在海峽兩岸風行不輟,不愧爲一個時代的經典。沈渭濱先生說:“這本被他稱爲‘初步報告’的著作,篇幅雖小,學術含量卻很高……近百年的史事寫得深入淺出,好讀耐看。” 本次再版,全面校訂文字,並蒐集增補作者相關文字九篇,內容大爲豐富和完善;同時,收錄彩色歷史圖片十六幅,以幫助讀者理解歷史情境。 【編輯推薦】 近代史研究開山經典,影響海內外數代學人,全新增訂 以國際視野看近代中國轉型,現實感強,堪稱大師手筆 ☆ 權威校訂:尊重民國原刊風貌,出“編者按”更正原書訛誤,覈查、糾正引文失誤,文字完善,超越坊間通行版本。 ☆ 全新增補:蒐集整理作者相關文字九篇,首次補全《評〈清史稿•邦交志〉》一文,內容更加豐富。 ☆ 精選插圖:特別收錄彩色歷史圖片十六幅,圖文相得益彰。 【名家推薦】 半個世紀以來,又有幾本近代史著作超過了它?當今專爲獲獎的“皇皇鉅著”,通通加起來也不及這本書的分量。 ——何炳棣 近代中國史的研究,蔣先生是個開山的人。近四十年來,蔣先生在這方面最大的貢獻,是開創新的風氣,把中國近代史研究帶入一個新的境界。 ——郭廷以 他爲中國近代史在這一時期建立了一個科學的基礎。 ——李濟 這本被他稱爲“初步報告”的著作,篇幅雖小,學術含量卻很高……近百年的史事寫得深入淺出,好讀耐看。 ——沈渭濱


image

新晉B站百大UP主、“奪嫡區寶藏UP”——【正直講史-李正Str】動情力獻!從隱忍的胤禛到帝國權力巔峯,全面解讀“近世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獨裁君主”雍正的成長之路。葛劍雄、馬勇、張宏傑、押沙龍聯袂推薦。 ------------------------------------- 他是今天故宮的當家IP,他的故事,是後世無數清宮劇、穿越劇的“大學”。 勤政、多疑、冷酷、重情……似乎我們對這個複雜的雍正並不陌生,再加上層出不窮的清宮劇,也成功把這位帝王塑造成了我們身邊一位熟悉的老夥計。可他到底是怎樣的?那段真實的歷史又是怎樣的? 本書詳細闡述了雍正這位“近世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獨裁君主”的成長之路,以及掩蓋在“康乾盛世”背影下的雍正一朝的真實面貌。全書結合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系統梳理了相關的檔案文獻,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再現了清帝國拐點時期的歷史羣像。 特別是關於雍正本人,是結合對其他歷史性人物的生動描繪所塑造而出。借外部視角、借他人之言,在輪廓清晰的雍正正顏之外,帶來一份我們不曾留意過的雍正側寫。而與此同時,那個上承康熙、下啓乾隆的雍正王朝,就這樣款款而來。 ------------------------------------- ★ B站百大UP主、創下1億播放量——【正直講史-李正Str】動情力獻!這位來自B站的“奪嫡區UP”,一向關注那些被掩蓋在歷史大潮背後的“一筆姓名”,奪嫡之外的喫瓜王子、命運多舛且不服輸的皇家公主、《清史稿》上佔不滿一行字的nobody……他爲我們重新理解雍正和那個時代打開了一扇充滿驚喜的新窗。 ★ 一個依舊說不盡的雍正:在爲後世無數清宮劇提供素材之源、並晉升爲故宮的國民IP之後,雍正的面孔在大衆娛樂的狂歡之下,似乎越來越模糊。一邊是來自歷史的口誅筆伐,一邊是來自今天民間的翻案,從胤禛到雍正,他永遠充滿了說不盡的話題。接力二月河、劉和平,在後《雍正王朝》、後清朝敘事時代,以當下視角,重解這位孤臣、孤君的情感方程式。 ★ 一個承前啓後的王朝:雍正一朝,不僅僅是爲清廷強行續命的那13年,它是解釋“康乾盛世”得以形成的核心動因;從“九王奪嫡”到“弘晳逆案”,那些貫穿了三朝的人與事,是整段清史的生動剪影。 ★ 在一幅看似熟絡的雍正正顏之外,帶來一份我們都不曾留意過的雍正側寫:你要寫雍正,就不能只寫雍正——要寫無情最是帝王家;要寫重臣恃寵而驕的膨脹與毀滅;要寫延續至乾隆朝的奪嫡餘威;要寫“朝乾夕惕”的人治極限;還要寫被政治裹挾的女性命運……本書通過對衆多關鍵歷史人物的生動描繪,借外部視角、借他人之言,在個體命運的打撈中,一個豐沛的雍正、一個被遺忘在“康乾盛世”背影下的雍正王朝,就這樣被漸漸拼合而出、款款而來。 ★ 目光向下,是如今歷史寫作的一大趨勢:本書關注時代洪流下的個體命運,從“人”出發,通過他們或幸福、或坎坷、或無常的一生,串聯出那一段恢弘且情感豐沛的歷史。我們之所以被歷史所打動,首先是因爲被“他們”所打動。 ★ 關注小人物的命運註腳:不同於以往社科歷史圖書的宏大書寫,本書爲那些在《清史稿》中佔不滿一行字、甚至上不了史書的生命,均配以人物介紹腳註,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人”的尊重。 ★ 在由男性主導的父權歷史書寫中,關注女性:在“九子奪嫡”的烽煙下,公主們的命運更能反映一個王朝、一個執政者的底色。她們的悲喜、無耐、跌宕,是解讀那段歷史的祕徑。在所有人都關注權謀、男性的時候,展開對女性的關注,顯得更爲重要。 ★ 注重考據:從文獻出發,深刻解析《上諭檔》《活計檔》等清代檔案,從充滿生命感的史料中,發現一個有溫度的雍正、感知更爲具體的歷史。


image

史學大家錢穆經典常銷名著。 十萬字講透兩千年中國政治制度因革演變與利害得失。 新增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人大、華東師大等高校歷史系教授聯袂撰寫之導讀手冊。 本書爲作者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治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鉤玄的概觀與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的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名了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言簡 意賅,語重心長,實不失爲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