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北魏平城時代

本書將北魏前期政治史的研究,以首都平城爲中心逐步展開,依時間順序分四章作縱向探索,準確清晰地勾勒出它的變遷軌跡

作者的考察自始至終圍繞着拓跋部落本身的社會文化特徵和漢族文化對其產生的曲折作用這兩個影響平城政權發展的重要方面,因此,被考察的雖然是北魏平城政權封建化的歷程,但其意義卻已超越了論題本身,成爲探索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漢族與遊牧民族相互影響與融合規律的重要一例

在考證中,作者既不迴避種種重大矛盾現象,又以一絲不苟的態度對細微之處詳加辨察,因而所得結論新穎而令人信服


  • 薊陽炎
    我當成八卦來讀了,情不自禁啊:爺爺把兒媳婦娶了,孫子變兒子;兒子因爲皇帝要殺母最後母子合夥把皇帝老爹殺了,太子生母無一沒有不被殺的,殺了娘還有保姆,最後竟演變成乳母(保姆)當權;還有把母親的妹妹娶來當妃子的皇帝......嚴肅的歷史書就這麼華麗麗地演變成宮廷八卦史,哈哈
  • 葛夏菡
    而且史料也不支撐,最明顯當初前秦攻代,獻明皇后帶着拓跋珪、衛王儀、秦王觚跑了,獨獨撇下陰平公烈,如果是親生兒子,能這麼幹
  • 湯經藝
    可與週一良唐長孺週一良及田餘慶《拓跋史探》並讀
  • 卞綺梅
    從道武帝拓跋珪到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所有的光輝都濃縮在了平城時代
  • 計仙儀
    特別是作者考證陰平公烈生母問題,作者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爲史書記載衛王儀和陰平公烈是兄弟,而衛王儀又被考證是拓跋珪生母獻明皇后的兒子,所以陰平公烈也是獻明皇后的兒子,所以和拓跋珪是同母弟
  • 東方書萱
    今日讀田先生《拓跋史探》,方領悟到本書最大價值是解釋了拓跋珪如何和慕容垂建立聯繫的:是在遷蜀過程中認識的
  • 緱亢立軒
    北魏,386年-534年,由鮮卑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
  • 繆津童
    接《拓跋史探》,本書在此基礎上更詳細得補充了道武帝的早年經歷的考察(包括其尷尬身份)、子貴母死制度矯枉過正引起的皇權危機清河王政變;子貴母死制度是爲了防止母后干政,是拓跋部落從脫離母系氏族社會不久向父系家長制邁出的一大步
  • 仇如意
    拓跋史探像是用聚光燈特寫了舞臺中央,平城時代則照亮了舞臺的更多細節
  • 狄旭鵬
    記得當年讀田餘慶先生的《拓跋史探》,拓跋部雖殘忍,卻鮮活,是有生命力的;再讀其學生的平城時代,多少有種迅速被中原同化,熟透到幾近腐敗的政權感
  • 經思萱
    從拓跋春秋入這個坑,看了這個才終於知道崔浩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死於或明或暗揭露了早期的拓跋珪是他爸爸的弟弟和晚期的肅清衛王拓跋儀等一干宗室和功臣這些腌臢事,也從更嚴肅的層面上了解到了常太后特別是文明太后的手腕和見識
  • 蒲凝然
    有乃師田餘慶的風采,但我覺得有些地方腦洞開得太大了,說服不了我,例如道武帝在長子拓跋嗣出奔後想傳位於拓跋紹
  • 元素華
    先讀《拓跋史探》,再讀本書,明顯可感知到所謂“師承”的痕跡,羨慕並佩服,作者從田餘慶先生的“子貴母死”結論更前一步,梳理了從代國發跡到搬家洛陽一代北魏尤其是平城這座王都的變遷史,中華文明第一次將政治中心放在了中原以外的地區,跑出新地圖
  • 羅承澤
    相對於田餘慶的《拓跋史探》,這本書主要關注到道武帝及其以後的歷史
  • 危清韻
    《北魏平城時代》像推理小說一樣精彩,晦澀的史料由此鮮活起來
  • 昌丹彤
    漢化/封建化的北魏無非是想擺脫遊牧國家真正入主中原之後統治集團和軍事集團的離散化
  • 袁恨蝶
    從前只知孝文帝改革,但北魏歷時近一個世紀的平城時代,誕生了諸如文明太后這樣優秀的女性政治家,太和改制對拓跋王朝的漢化之路影響深遠
  • 汲霞綺
    平城時代之後,中華文明雖然仍以漢族文明爲主導,實際上卻已遠不限於秦漢時代的漢族傳統內容,而是包含了由衆多少數民族輸入的大量成分複雜的營養,從而變得更加清新和瑰麗
  • 範綠柏
    伴隨着離散諸部、分土定居和更選屯衛,道武帝將都城從大漠中的盛樂遷至農牧分界處的平城,吹響了北魏全面封建化與漢化的號角
  • 齊芸若
    隨着漢化深入、疆域擴張和資源限制,平城已逐漸失去發展的空間和進步的意義,逆轉爲草原野俗陰魂不散的巢穴,而孝文帝則從祖母手中接過漢化的接力棒,開闢了北魏輝煌的洛陽時代
  • 鄂鴻遠
    該書以北魏皇權的建立與發展爲主線,梳理了北魏平城時代的政治變遷
  • 丁恨蝶
    東晉門閥政治和北魏平城時代,兩本看完感覺把握住了紛亂的魏晉南北朝兩個很重要的內容——門閥士族的興衰和胡人漢化封建化
  • 羿俊茂
    主線是考察部落社會遺存在進入封建專制時代大背景下的轉移,漢化視角,強調人物的作用
  • 湯翠柏
    始終圍繞着封建化過程中幾個突出轉折,構建起這個龐大的時代的印象
  • 益雋潔
    歷經百年的平城時代稱得上是北方首次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建都史,在諸帝推進封建化進程中又衍生出太子監國、太后聽政等獨特現象,作者通過南朝典籍來考證疑竇叢生的北魏歷史,算是本書比較有趣的部分,地理部分亦可作爲大同地區深度遊的參考資料
  • 家俊名
    從整個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廣闊歷史背景來看,平城時代實質上是中華版圖內廣泛參與的一次弘揚中華文化的運動
  • 薄嘉茂
    始於代北立國,終於遷都洛陽,一百年的鮮卑封建化歷史,北魏從偏安一隅的草原部落到建立起影響隋唐的政治格局
  • 秋芷若
    書很好,但只有前四章才能叫叫北魏平城時代,史料的梳理,大膽的推測,都很有田先生的風采
  • 隗敏智
    作爲行外人,提點小小意見,作者用足“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之方法,不過,在許多問題上,“大膽的假設”是有了,卻因原始史料的缺失,事實上是無法確鑿求證的,但作者仍是下了結論了
  • 聞醉蝶
    此外,所引史料並無希見者,但作者對材料實在喫得太透,雖有重複拖沓之嫌,但一魚多喫之功力讓人敬佩
  • 酆樂生
    作者功底距其師遠矣…傳說中精彩的前四章立論並不紮實,結論輕飄飄
  • 金寒煙
    李憑老師在書中大膽假設提出了很多很有價值的觀點,並在浩瀚的史料中抽絲剝繭對自己的假設加以證明
  • 太叔秀竹
    讀起來很暢快,作者考據和推理的功力很可,有關人性與生存環境對政治人物言行的影響闡釋很到位
  • 竺和歌
    實在是史料寥寥,所以儘可大膽假設,要用心求證起來卻是費力了
  • 勾景平
    這本書很大的特點是作者的想象牽着歷史考據和推理走;與之相比,很多是考據和推理激發着作者的想象走
  • 樂正鈴語
    由於此書是由不同時期作者的文章綴合而成,有些內容有重複
  • 沈綠柏
    只是從學術專著的角度,作者似乎難免於各種考據,有些推理看來相當勉強,姑妄聽之
  • 李千凡
    於史料互異之處小心求證,在史料闕如之時大膽假設並確實能言之成理,比如清河弒逆中“父”與“叔父”一字之差(私以爲“父”在此處本就爲“諸父”之意,不必理解爲“父親”,《通鑑》定爲“叔父”則顯示其嚴密
  • 龔代卉
    本書主要講解了北魏遷都洛陽之前的歷史時期即平城時代的幾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問題,作者考據嚴謹,力求還原歷史真實的面貌,讀完此書對平城時代的北魏也有了大體的印象
  • 伯賞聽荷
    幾個印象深刻的點:道武帝經歷了代國戰敗於前秦後遷徙到長安及蜀地,從而接受漢文化教育的影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爲什麼北魏會成長起來;北魏有母權當政的傳統,這跟遊牧民族和北方的風俗習慣有關——北方女性直至今日仍舊有外向型的性格,這裏不僅僅是後來的馮太后和胡太后,在那之前的昭太后、竇太后以及道武帝的母親都對政治產生很大的影響;孝文帝和文明太后的關係以及馮太后的爲人也讓我重新認識;平城的建立和孝文帝遷都餓原因也頗值得深思
  • 越幻露
    而歷史書中所謂的“孝文帝改革”原來都是文明太后的手筆,太和年間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主要是民族融合上的成就,是中國古代歷史的豐碑
  • 緱亢雨竹
    歷史細節的考證和推演,讓人佩服,對於政治制度的演化關鍵抓的也很準
  • 孟盼雁
    田餘慶先生的學生的著作好像都有點推理之風,李開元、李憑都是如此,但本書確實是研究北朝歷史,特別是北魏歷史不得不讀的書,很有意思,但讀着感覺筆力還是差田老一些,有些地方利用常見的史料分析出他人不見的觀點,確有驚豔之處
  • 熊宜嘉
    平城時代始於道武帝建都平城,終於孝文帝遷都洛陽,百年有餘
  • 喻震博
    北朝那麼多國家,能讓人記住的國都裏大同可能排在最前,這主要是因爲歷史課本講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從平城遷都洛陽是重要舉措之一
  • 羿雙文
    不僅如此,把女性有很高的話語權等同於母系氏族社會或者母權制,我也覺得有待商榷;再如作者直接採用週一良先生的結論,推斷衛王儀和陰平王烈都是道武帝的同母弟,是有很大風險的,更有“生育得密一些”之語,實令人驚訝
  • 茅真茹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其子尚小,另需乳母撫養,也就衍生出了後期乳母干政,最典型的代表爲文成帝(拓跋濬)乳母常氏,其後文明太后馮氏
  • 汝鄢又鬆
    李師對北魏建國初權力鬥爭、離散部落、太子監國、子貴母死與乳母干政等問題,宏觀把握、微觀考證(以具體事件邏輯展開),皆抓到本質,儘管一些細節考證稍顯立論不穩而牽強,但仍令人覺精彩
  • 拓跋慧心
    子貴母死、保母太后干政等內容可視爲對《拓跋史探》的溫故
  • 羅樂賢
    整體思路和邏輯不落窠臼,承襲田餘慶的基本史觀,處理比如北魏早期的宮廷醜聞,子貴母死,太后干政若干問題;但是也有宗主都護,平城畿內建設等新的研究方向
  • 夏侯樂賢
    繼而派生出的保母撫養儲君慣例,又最終在竇氏、常氏干政的基礎上發展成爲文明太后的臨朝聽政
  • 扈秀越
    前四章行文連貫,太子監國制度令我聯想起卡佩王朝前期的太子加冕制度,具體的實施背景、效用均有所區別,不過其鞏固該系皇權或王權的出發點是一致的
  • 俞斌斌
    本書主要圍繞北魏“子貴母死”的制度展開,考察了道武帝初年經歷即崔浩之死所謂的“暴揚國惡”,從而進一步闡述“太子監國”的目的和其後文明皇太后專政的權力由來
  • 漆雕丹彤
    考據精細,“子貴母死 - 乳母干政 - 太后聽政”的變遷鏈條尤爲清晰
  • 宓樂珍
    利用核心史料的啃硬骨頭之作,討論北魏「封建化」(農耕定居專制集權王朝化)歷程:從離散諸部變部落聯盟爲國家編民開始,確立子貴母死、太子監國制度,經歷正平事變、母后聽政的偏離,以文明太后確立的一系列政治社會制度達到高峯,最終孝文遷都洛陽「完成」封建化,同時也終結了平城時代
  • 曹夢琪
    北魏的建立沿着什翼健—劉庫仁—拓跋珪這條線基本可以有個清晰的瞭解,北魏建立之後,爲了鞏固皇權,確保政權的延續而廢除了以往的兄終弟及傳統,離散諸部並確立了太子監國制度,同時吸取太后干政的教訓,借鑑西漢的經驗採取了殘忍的子貴母死制,然而事與願違,這些不僅沒有杜絕後患,反而使得父子相殘,甚至產生了乳後擅權的特例,之後馮太后的權勢更是傾天,這是全書上半部的主要內容
  • 姓終剛捷
    重點看了子貴母死制度和太后聽政的段落
  • 惠寄藍
    平城作爲北魏都城從398到494年,經歷拓跋珪到元宏6任皇帝,本書主要研究北魏皇權世系的繼承及平城的規模發展等,重點分析拓跋珪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太子監國制度的形成、子貴母死制度和太后聽政的關聯
  • 經高峯
    主要看了前四章,書中對於離散諸部、太子監國、子貴母死、太后聽政等北魏重大事件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便於梳理相關歷史線索並理解其內在邏輯
  • 席秀竹
    “子貴母死”矯枉過正,又導致保母擅權,牝雞司晨
  • 通清俊
    史料當然是讀得越多越好,但是作者嚴謹的論證也是相當精彩,尤其愛讀太子監國和子貴母死兩個章節
  • 潘浩邈
    北魏政權,胡漢結合,太子監國,太后干政,宗主督護,遷都洛陽,非常有意思
  • 郝文漪
    北魏作爲一個遊牧民族,瞻仰漢族中原文化並願意爲此做出改革,不管是太子監國還是乳母干政、太后干政,都是北魏時代的特色政治,也是那個時代的遺光
  • 丌官夢槐
    在北魏平城時代,道武以降的君主爲伸張皇權,減弱部落守舊勢力和中原強宗大族的掣肘與威脅,創設了太子監國制以止兄終弟及之草原遺風,又引子貴母死故事終止後族干政傳統,先後設宗主督護及三長來分化拉攏打壓中原豪族,吸納漢族士人蔘政建立胡漢聯合統治,以及改定律令、整頓吏治、計口授田種種——在文明太后秉政的大和年間,北魏平城時代迎來了全盛時期
  • 嶽帥璇娟
    在政權繼承製度方面,從兄終弟及到父子相承,通過太子監國制度來過渡;爲避免外戚干政,實行子貴母死制度,卻不想演變成保母當政;對下轄不同類型的民衆採取不同的治理方式,對大部分部落採取離散諸部,對少數部落仍保持領民酋長制,對京畿漢民採取計口授田,對中原漢民則從宗主督護的羈縻政策,轉變爲三長制
  • 厙思雲
    2024年第1本,對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又多了一分了解,從鮮卑的角度來看如何立國並進行漢化,從離散諸部、乙未丙申兩詔令、太子監國、子貴母死一一道來,後悔當初在山西的時候沒有去各個地方轉一轉,現在對山西的興趣已經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 皮靈秀
    2.從道武帝建國之初刻意要防範母權,從而矯枉過正地立下了子貴母死故事,歷史的發展卻與道文帝初衷恰恰相反,惠太后、昭太后到文明太后,母后權力到了北魏政治的頂巔,使皇帝站到了陪襯的位置
  • 暨浩曠
    內容很硬,斷斷續續啃了差不多3周,建立皇權、離散諸部、太子監國、皇后干政、宗主督護和三長制的來龍去脈,文化落後的民族建立皇權制度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智慧,清晰度我這個外行人看起來堪比孟森那本《明史講義》,最後講
  • 蒲晨旭
    對保太后和文明太后干政的歷史有頗多大膽推測,但是說服力不夠
  • 寧初蝶
    穢土轉生的子貴母死制度不但沒能起到遏制作用,反而由於缺位和補位演變成了更離譜的保姆和乳母干政
  • 吳若雁
    平城時期見證了北魏封建制度的逐步建立,比較關鍵的幾個政策就是離散諸部、子貴母死、太子監國、三長制替代宗主督護制
  • 連湛藍
    有了離散諸部,纔有太子監國,有了太子監國,纔有乳母干政、太后聽政,纔有太和改制
  • 賀玉英
    明元帝以太子監國進一步保證傳繼,然而情隨世變,太子監國導致了皇權與東宮的衝突(正平事變),立子殺母也成爲宮廷鬥爭的手段(乳母干政,太后聽政),此時已基本完成向封建體制的轉變
  • 上官碧菡
    特別喜歡有關“子貴母死”和“馮太后臨朝”的相關內容,許多思路於我自己讀史也頗有幫助
  • 賴宏暢
    前半部分是北魏平城時代簡明政治史,不過有所側重,講道武帝個人經歷、“子貴母死”以及作爲其反動的(保)太后干政多些,誰叫北魏這幾個點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顯得如此特殊與精彩(北魏歷代君主個人素質算超強,一個個能文能武又早慧短命,甚者13歲能生娃,卻沒一個活過50歲;但如此強的帝王還有更強的馮太后等女性搞干政,只能說在北魏婦女強過“半邊天”);講畿內考古的一段略嫌平淡,最後講宗主都護和“三長制”又很紮實,算很有力的結尾
  • 嵇簫笛
    本書從皇權初建、太子監國、乳母干政、太后聽政、宗主督護等幾個切入點對北魏平城時代封建化的幾個重大進程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和論證,對這一階段有了大方向上的瞭解
  • 衛文茵
    前四章以政治史爲主線,後兩章分述平城地理與宗主督護制,對離散諸部、子貴母死等制度詮釋精到,附帶着看背景故事還頗爲有趣(
  • 陽佟璇娟
    早期國史,離散部落,子貴母死,太子監國,文明太后改革,班俸、均田、宗主督戶轉爲三長
  • 雲傲冬
    想想也真是諷刺,初代拓跋硅因恐帝母干政而出臺慘無人道的“子貴母死”政策,直接或者間接導致8代帝母因此喪命,但最終在在第7代拓跋宏手上卻還是逐步演變成了後宮主政甚至凌駕於皇權之上的結果,你看文明太后1975年出土的墓葬位置和元宏相對比就知道了,和歷史記載不謀而合,更有意思的是,文明太后的主政竟和初代拓跋硅的意志並無二致,持續漢化
  • 林雋潔
    想再去一次大同
  • 姬含嬌
    感覺李憑對大同是真愛,看完我都想去大同和山西旅遊看看了
  • 莫思娜
    看完之後,特別想去大同和雲岡石窟旅遊
  • 榮樂意
    配合記錄片更能瞭解北魏的繁華時代,以及想去大同看看都城
  • 阮若薇
    與東晉門閥政治一北一南,恰到好處
  • 聞人白風
    考證是一種把歷史現實化的能力,喜歡看懂政治的人寫政治
  • 戈永新
    兩天讀畢,對於兩漢魏晉南北朝史的興趣,就是由《秦漢魏晉史探微》《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東晉門閥政治》以及本書之類精於索隱探幽又饒富趣味的好書培育出來的
  • 邴雁蓉
    魏晉南北朝看完南朝政權史《東晉門閥制度》,是時候看點北朝史了
  • 宣婷秀
    寫了平城時代,也寫了平城,這倒是《東晉門閥政治》所缺少的
  • 魏向露
    比《東晉門閥政治》好讀一些,但精彩程度上也相應差了一些,發幽探微處總覺得牽強,可能與考據的深廣度有關
  • 戎含嬌
    比東晉門閥政治好讀太多
  • 嵇智美
    有《東晉門閥政治》之風,對北魏前期歷史進行了非常好的梳理
  • 柯湛芳
    但感覺也有些小問題,寫政治矛盾,道武、明元二帝時期的柔然問題似應注意
  • 郜綠夏
    看的期間越來越有一種感覺:當初莽撞讀仇大《魏晉之際的權力與家族網絡》,後又讀田老《東晉門閥制度》,二者似相銜接之感
  • 鮮于彥昌
    終於理順了北魏代代皇帝的傳承和關係,道武帝建立子貴母死制度是爲了防止後權干擾帝權,結果恰恰因爲這個制度令並非皇帝生母的文明太后得以專權,歷史的弔詭之處恰在於此呵
  • 安美麗
    矯枉過正的子貴母死制度以及拓拔部母系社會的制度殘餘,使得沒有哪個朝代能像北魏那樣女人、宦官、恩悻之徒總攬一國權柄,皇帝成爲傀儡
  • 紀碧菡
    平城時代共計96年,作者圍繞皇位繼承製度這條主線,對北魏初期政權的更替做了大量的考據,真是嘔心瀝血之作
  • 梅芸芸
    從北魏選址定都平城爲切入點,對比了同類的多種史料,分析考據了這一時期的拓拔政權的政治形態、地緣政策、社會結構、民族文化
  • 索半凡
    作者分析了多處文本,試圖還原代國滅亡後,道武帝的經歷,這對於理解他學習漢文化,強力推行皇位傳子等政策取向有重要意義
  • 祿妙顏
    立足北魏平城時期,對奠定北魏封建權力發展的制度及其來龍去脈作了詳細的介紹
  • 南門英叡
    縱向上,時間順序分析了制度的緣起、發展和後續影響,環環相扣,很有啓發,爲了集中皇權建立太子建國制,卻被太子權力集中反噬,平城事變發生,爲母后政治創造了條件,而母后政治同樣是爲了集中皇權的子貴母死制度的反噬,但最終這一段看似走向岔路的歷史,實際卻一直在封建權力集中的大道上,使平城時期基本完成封建化,奠定了北魏脫穎於少數民族政權真正成爲一個國家的基礎
  • 龔初蝶
    同時,在分析每一制度時還會剖析這一制度和此前相似制度的區別,以證明爲何該制度能在北魏起到特殊作用
  • 葉靈楓
    發幽勾沉,史料研究功夫很足,把北魏建國近百年從遊牧部落發展爲專制王朝的過程梳理一遍,《魏史》中掩蓋真相也一一探明,讀了大長見識
  • 戴平寧
    對北魏開國史的研究很精細,拓跋圭早年的經歷梳理得尤爲精彩,對北魏開國時的一些重大政策如離散部落,子貴母死的政策也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 幹長卿
    對北魏政權早年的政治格局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前四章是非常精彩的,第五章是平城的城市建設,最後一章宗主督護還未看完
  • 褚妙芙
    1.有關什翼犍被擒和道武帝被流放,對北魏來說大概是“羞恥屈辱”的前事,《魏書》中含糊其事
  • 詹丹丹
    考微發幽之作,作者通過考辨史料的硬功夫,詳細梳理出北魏政權都於平城時期的演變始末,是爲北魏史研究中經典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