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

★ 宰相對太子的態度爲何由擁戴變爲傾覆? ★ 唐玄宗何以在馬嵬之變後仍能平安入蜀? ★ 從制度變遷探究唐朝中樞政局演進 ★ 考釋玄宗朝宰相與太子相爭的真相 ★ 揭示大唐國勢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 本書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研究政治演進,另闢蹊徑探究唐玄宗、唐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通過考察中書令(首席宰相)與太子在皇權政治下的政治配置關係及其變化,詳致論述了玄宗、肅宗朝政治制度變化與中樞政局演進的互動關係

作品視角獨特、觀點鮮明,不囿於對當時人事紛爭或歷史事件表象的考察,深入考釋了玄宗朝宰相與太子相爭的真相,犀利揭示出大唐國勢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

名家評價: 這是一本經過作者長期積累、認真思考,在廣泛蒐集史料和認真汲取學術界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嚴密考證、細緻分析、深入研究而寫成的,具有頗高的理論價值和可讀性的優秀學術著作,對幫助廣大讀者瞭解唐代歷史和推動唐史研究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著名歷史學家 吳宗國


  • 吉暄文
    非常好的政治制度史研究著作,將開天年間玄宗和太子的政爭矛盾放在玄宗改革東宮體制以及中書門下體制取代三省制的大背景下,揭示了權力鬥爭背後的制度內涵,皇太子不居東宮、宰相不再兼領東宮官、東宮官閒散加官化,使得太子的政治權力空間和生活空間受到雙重壓縮,從此變成“儲副之位,止於侍膳問安,不交外事的閒人,不再具有威脅挑戰皇權的能力,當然自此以後也再沒有激烈的奪嫡爭儲鬥爭,太子的地位反而更加安全有保證
  • 舒寄雲
    其實,對皇子后妃宗室的裁抑,不止依靠宰相,更依靠宦官系統,新唐書所謂唐末八世,七君爲宦官所立,亦濫觴於玄宗的權術理路和制度設計
  • 濮陽白竹
    作者將皇權與太子東宮視為兩大權力之核心,通過系列調整與人事、制度安排,拔高宰相的權力並削減東宮勢力,這種矛盾投射到當時的邊地局勢和中樞政治當中,安史之亂後的政治格局也是基於此的變化
  • 鄂新筠
    從制度的細微衍化、施行與偏移爲視角,探討了皇權在特殊歷史時期的運作模式
  • 向燦燦
    皇權與相權,皇權與太子;最終追求的還是權力,即便是父與子;唐玄宗爲了權利可謂處處設防、處處留心,即便“二元政治”以後,仍能通過文件保留了自己很大的權力,政治智慧着實相當高;然而大勢所趨,最終因爲沒有了權力鬱鬱而終,而“智鬥”多年的唐肅宗,從當太子時候就小心謹慎,經過馬嵬坡之變、“分庭抗拒”以後,終於取得“勝利”,從爸爸手中獲得了“絕對權力”,然而在唐玄宗離去13天以後,唐肅宗也離開了人世間
  • 陰漾漾
    皇權擴張,體制變化,中書首相不對太子負責,只需對皇帝負責,首相太子相鬥
  • 巫馬凌春
    玄宗以宰相制衡太子,在天寶年間中樞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太子和宰相勢如水火也就罷了,玄宗李林甫還動輒將地方節度使拉入政治鬥爭中以逞私心,太子、宰相、節度使鬥爭激烈、矛盾重重,最終爆發安史之亂,玄宗爲始作俑者,晚年實不值得同情
  • 敖夢桃
    指出太子失勢同時,作者又論述中書令地位和權力的增強,描繪出玄肅兩朝宰相與太子的鬥爭圖景,尤其把安史之亂髮生後,潼關守將榮王李琬、高仙芝、封長清之死,以及後來哥舒翰被迫出關決戰諸事件放在楊國忠與太子的鬥爭背景下解釋,有新意,緣此邏輯,李琬死後被贈敬恭太子,自也有微妙之處
  • 魏綠海
    然開天後期李、楊兩任宰相何以突兀地、一貫地敵視針對儲君,則仍未看出合理的解釋
  • 戚綺梅
    如果對於唐史有興趣,這本是必看的一本書,這本書是以唐玄宗、肅宗時期,以皇權之繼承權與輔政權即皇太子與宰相之權力地位及其政治關係爲考察對象,來了解唐玄宗、肅宗兩朝的皇權政治與中樞政局
  • 徐靈萱
    玩弄帝王權術的多疑的皇帝,步步爲營戰戰兢兢的太子
  • 石以蓮
    從這個角度來說,與姚念慈筆下的康熙相比,玄宗也有不少共同之處,也許這也是皇帝制度的一種變態吧
  • 葛博麗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東宮非虛體化的那一節,將制度史與政治史融會貫通
  • 巴樂意
    由玄宗架空東宮、擴張權相庶務權說起,通過尋繹開天朝太子廢立、相權更替等一系列歷史事件,敘至安史之亂同期產生的玄肅二元格局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 別瓊怡
    任士英教授不拘泥於安史之亂本身,而是跳出安史之亂,以唐代皇權主導下儲君同相權及宦官的相互合作與制衡及皇位繼承與皇權傳承爲出發點,考察大唐由盛轉衰的政治因素,視野十分宏闊
  • 詹樂生
    本書以太子制度爲中心,指出玄宗因改居興慶宮,以太子便於隨侍的理由而不再居住東宮,如此一來,太子與東宮官員失去聯繫,東宮形成非實體化的體制,太子遂無從形成政治勢力而影響皇權
  • 卓文彬
    從法理、制度層面闡釋了皇帝與太子(太上皇與皇帝)的博弈,亦或說是李亨作為儲君和皇帝在其父親籠罩下的突圍歷程
  • 堵問柳
    本書有助於初學者從職官制度方面瞭解玄宗一朝政治運作
  • 花賓白
    皇帝無論如何不會讓位的,父子如寇仇
  • 歸海飛燕
    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裏》賀監與太子聯手對抗李林甫是有具體的歷史背景的
  • 範水芸
    太子權力的壓縮,東宮的非實體化,政局的二元格局,於本看熱鬧的外行皆爲新知
  • 柏清妍
    關於“東宮非實體化”局面在中晚唐的變化與影響,值得細細探究
  • 曾醉波
    由制度之變切入政治史,切實而巧妙,二元格局的命題也就水到渠成
  • 鄧梓暄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前期被稱爲“明皇”的一代英主李隆基,還是在民間口碑崩壞的李林甫、楊國忠,乃至安祿山,都不能用臉譜化的形式來做非黑即白的分析
  • 璩雅韻
    作者用敦煌所出《東宮諸府職員令》來印證結論也頗有想法
  • 尤朋興
    關於歷史對於歷史學科很有幫助推薦
  • 廣冬菱
    方纔曉得,這本書絕版多年後,緣何又在20年後被重慶出版社慧眼識珠拎出來再版
  • 裘翊君
    作者從開元時期太子的廢立開始分析,對玄宗中期幾場著名的案獄及東宮職官的變動,都進行了詳盡且有理有據的分析
  • 壽雪卉
    此書成於20年之前,難免帶有較濃的政治學意味,經常討論皇權與國家機器運作云云,但不礙本書依舊是非常優秀之著作
  • 莊興朝
    北京南-上海虹橋的高鐵上看完了,第一次發現博士論文還能編成一本書,除開有一點點廢話
  • 祝樂心
    在權力面前,這對父子君臣都散了吧
  • 伯賞妙芙
    作者雖稱沒有這一中樞政局的時間段完善,但我們仍可以從字裏行間感受到玄宗肅宗前後的歷史軌跡
  • 牧向陽
    這是一本經過作者長期積累、認真思考,在廣泛蒐集史料和認真汲取學術界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嚴密考證、細緻分析、深入研究而寫成的,具有頗高的理論價值和可讀性的優秀學術著作,對幫助廣大讀者瞭解唐代歷史和推動唐史研究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 鄔玲然
    但對潼關之戰的分析實在腦洞太大,還是未能避免政治集團分析的窠臼
  • 熊雪冰
    本書也是任老師隋唐史研究的巔峯之作了,此後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喫本書的老本
  • 危涵易
    不得不吐槽的是本書的文筆實在是太囉嗦晦澀了,作者爲了顯得專業畫蛇添足地用了一些政治學術語,這不僅沒有讓本書變得更專業,這種生硬的表達反而損害了本書的可讀性
  • 能浩邈
    終於絕版20多年後再版,拿到作者簽名鈴印版,本書對唐玄宗時期中書令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鬥爭以及唐肅宗即位後之皇帝地位及其與太上皇的關係進行了論述
  • 何婷秀
    細細品讀這本書名略顯拗口的史學著作,一種熟悉的感覺撲面而來——這本書亞似田餘慶先生的神作《東晉門閥政治》,把歷史著作寫得像推理小說一般,剝絲抽繭,層層遞進,那些此前在讀史時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案,在這本書裏都找到了比較合理的解釋
  • 步靈安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東方文庫那個藍色書皮的版本,儘管有些細節略有瑕疵,仍不失爲理解玄宗 肅宗兩朝政治史的最佳著作之一
  • 花芳春
    雖然文筆欠佳,但真的很有啓發
  • 強梅風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很能見微知著,足見功力
  • 相依童
    ”不能不說是歷史的一種回覆與嘲弄
  • 姓終曉彤
    不錯的的一本書
  • 尤曉旋
    讀來最大的收穫——給我樹立了玄宗肅宗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而不是在零碎史料上的碎片化理解
  • 卞向真
    歷史真的是需要一遍一遍反覆閱讀的,以史爲鑑,縱觀歷史長河人才輩出
  • 慕翠曼
    不愧是寧可、閻守誠、吳宗國三個隋唐史專家合作指導的博士論文,從制度史的角度對玄宗肅宗之際的很多重要歷史事件都做了很獨到的解釋,對於玄宗時期東宮逐漸虛體化、哥舒翰曾任榮王琬的副手及玄宗迴鑾長安之前靈武、成都的二元中樞體制的揭示都很見功力,也很好地解釋了玄宗何以會催促哥舒翰出潼關迎戰以及肅宗爲何不用李泌更好的平叛方案而急於收復兩京
  • 吳斌斌
    這本書就對這一歷史背景做出了強有力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