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大宋病人

大宋承平日久,仁宗皇子紛紛夭折,一個偌大帝國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宋英宗繼承大統,卻突然瘋癲,“瘋王”背後有無隱祕的操縱者? 宮婢作假,太后垂簾,宰相進藥,誰是壓倒“瘋王”最大的稻草? 災害竟成祥瑞,尊號大過民生,道德敘事包裹着怎樣的權力真相? 本書將帶領讀者在四年內歷經三朝,直面兩個皇帝的暴崩

無後的困擾,瘋癲的衝擊,還有簾幕後參與決策的太后在女權不彰年代的低吟,以及忠奸之辨下宰臣的迥異命運

☆繼承人危機下,金光閃閃的大宋王朝,也不過是一個草臺班子 宋仁宗御臨宇內四十一年,三位皇子先後夭折,最大的遺憾是沒有皇位繼承人

本書從仁宗崩逝前的宮婢韓蟲兒詐孕案寫起,結合皇帝、皇后、侍衛、宰輔、諫臣多重視角,以偵探小說的筆法,力圖撥開仁宗選定接班人反覆之謎,展現嫡長子繼承製下專制皇權的脆弱

☆權力也是疾病,宋英宗癲狂的背後,是人性不能承受的權力之重 宋英宗被立爲皇子的過程多有波折,又逢仁宗宮婢懷孕的衝擊,多方誘因使其即位後瘋癲不能視事

本書深挖趙氏皇族的精神病家族病史,把致病的社會性因素放到權力結構中考量,揭開“順天應人”包裹下的權力真相,書寫大宋王朝文治盛世背後的內部痼疾和認知缺陷

☆從宮婢到太后的不同面孔,權力場上的旁觀者反而成爲關鍵變量 宮婢爲不被鞭笞,喫頓好飯,竟捏造震動大宋朝廷的詐孕案?曹太后有廢掉英宗之心,爲何在最後一刻妥協?皇后高滔滔不顯山露水,其實是真正的幕後操縱者?本書爬梳遭後世潤飾的宋代文獻,大篇幅展示女性如何在皇權世界進退求生,聽取沉默者在女權不彰年代的低吟


  • 閔白亦
    後記“認知史上的瘋癲與文明“寫得尤爲精彩
  • 姬以蓮
    更致命的是,它的道德治國模式開啓了傳統中華文明認知水平停滯下墜的時代,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 危同化
    但最後一章後記寫得極好,值得加一星,從時代所造成的僞善道德和狹隘認知角度來剖析宋朝的病態,擁有當時全球名列前茅的GDP水平卻民不聊生,擁有龐大的軍隊數量卻戰力孱弱,以歐陽修爲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空有自以爲是的道德修爲卻對民間疾苦冷酷無情
  • 麻子童
    以個人的命運去窺探時代變遷的必然和偶然,難免會有偏頗,但故事寫得還算精彩
  • 冀永長
    前面一大半略顯絮叨但最後一章後記卻一下子昇華了
  • 逄靈溪
    而皇帝只與士大夫共治卻不與百姓共治的殘酷事實,揭示了以道德治國發展到極致則虛僞也到了極致的規律
  • 鄒浦和
    高牆裏的大宋,一個病懨懨的王朝,皇帝病在腠裏,羣臣病在心裏,羣臣卻說皇帝不治將恐深,喝藥吧
  • 平雪珊
    從一個假孕的宮婢說起,牽扯出宋朝圍繞繼承人問題所帶來的一系列波譎雲詭的權力鬥爭,如果不是後記中關於瘋癲與文明的昇華討論,不失爲互聯網新語境下的一本精彩的歷史科普讀物,尤其是從分章節的皇帝、皇后與大臣的羣像刻畫,讓我對積貧積弱的大宋王朝內部結構有了更加直觀清晰的認識
  • 危白風
    本來從宋仁宗到宋英宗再到宋神宗這三個皇帝的承繼過程,從韓蟲兒這個懷龍種這事兒切入,其中用推理式的筆調揭示歷史真相還是挺有意思的,但扛不住確實有些囉嗦
  • 莫綺煙
    歷史讀物,重在講述的方式更引人入勝,至於是否真的屬於史實,看每個作者的態度
  • 軒轅友珊
    對於宋史幾乎不怎麼了解的我來說 這本書閱讀門檻不高 相當適合入門 只是讀完之後很難獲得一個統括的畫面 或者說不太明白作者到底想講啥 倒是最後一段摘錄讓我印象比較深刻:更致命的是,內生封閉型道德壓制了思維層面的競爭,阻礙了思想自由
  • 溫英叡
    作者韓福東後記中的言辭很深刻,從他的字裏行間,我看到一位歷史作家對歷朝歷代百姓之苦的深深同情,看見每章後面的註釋 ,非常佩服作者的嚴謹,此書值得所有人一讀
  • 卞友梅
    這個切入點挺有意思,作者也算從大量史料中抽絲剝繭,但筆力感覺不行,邏輯也很混亂,故弄玄虛想吸引眼球也沒有達到作者想達成的目的
  • 懷梓玥
    花三天讀完,角度和邏輯上都很喜歡
  • 万俟宏愷
    對於更加推崇自然科學的當下人來說,即便能接受中國傳統道德倫理治國那一套的形成邏輯和前因後果,但就其結果而言,肯定是嗤之以鼻的,更別說本書作者認爲這是一種僞善和弄虛作假
  • 樊飛英
    對於宋朝,梁山好漢、楊家將和岳飛傳影響的傳承者們,是蕭峯和郭靖,而當下的知識分子們,也有很多對於那時經濟繁榮和對精英階層重視的正面嚮往,而本書作者則更像五四時期以後的中國知識分子,當外國人欺負到頭上,睜眼一看世界,才知道自己原來都是閉着眼睛感覺良好,實際上哪哪都不行,總之是一本很硬核的歷史讀物,講好了一段歷史,也把讀者帶到對當下深深地反思之中
  • 蒲端靜
    作者韓福東後記中的言辭很激烈,毫不客氣,從他的字裏行間,我看到一位歷史作家對歷朝歷代百姓之苦的深深同情,在《轉向內在》的結尾處,作者劉子建亦表達出這樣的感情
  • 項恨蝶
    前面都是揪着宋英宗這一被長期忽略的皇帝,用各種文案細節講八卦……其實全是爲了後記這20多頁的表態,宋弱的根在哪裏,一直到現在都還似醒非醒
  • 滿芸芸
    治史態度不夠嚴謹,臆測內容也很多,八卦的口吻也讓人不喜,打發時間讀完
  • 仲孫夢琪
    當然,如果作者真的是翻閱了他在每一章後面列出的參考文獻,那麼這種敬業的態度值得肯定,但是從敘事角度和許多用詞上來看,作者的心態更傾向於八卦娛樂
  • 桑問風
    宋英宗爲主體的一些歷史…讓人讀起來提不起興致…
  • 邴白楓
    在不到四年的皇帝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精神疾病折磨,幾乎無法正常履行職責,但皇權統治的弔詭的地方就是這種空前的權力,即使對一個精神病人來說也是有致命的吸引力,對曹太后反目也是因爲害怕權力丟失,這種行爲與他登上皇位前的避之不及的態度大相徑庭,權力就像是春藥,但對宋英宗來說,權力就是毒藥,爲保證能夠執政,不得不服用大量的所謂丹藥,而造成汞中毒,英年早逝,權力讓他青史留名也讓他一命嗚呼
  • 第五才藝
    難看,內容並不充實,語言風格充斥着一種互聯網沒文化味兒,特別不喜歡這種毫無文學性的書
  • 仲孫傲柔
    民科歷史愛好者的作品,喜歡掉書袋而又沒有什麼自己的看法,介紹上寫了那麼多的作者頭銜,無非沒啥自信而已,如果你真喜歡這段歷史,推薦去看《官家的心事》,跟那本書比起來,這本書寫的就是不知所云
  • 高子民
    這段時間的歷史本來已經被寫濫了,爲求新意只能把顆粒度分得很細,但前後重複,大量沒有質量的史料堆砌,讀得很痛苦
  • 單于沛柔
    寫的確實一般,亂亂糟糟的,可是我在想,這個標題大宋病人,不僅僅是身體上物理上真的有病(可能他們家族真的有遺傳疾病),而是我最近思考的,一個被當做統治機器培養的人,各方缺失的人,很難是一個真的人
  • 袁紅螺
    八卦的歷史 實在是喜歡不起來
  • 申新月
    真的寫的很差勁,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整本書試圖用多人視角來描寫歷史事件,但是作者功力不夠,寫出的內容各種彎彎繞繞,對人物行爲動機分析缺乏思考主線,讓人困在各種人物關係漩渦之中
  • 養憶秋
    本書的作者是抱着做八卦新聞的心態在寫歷史,治史態度並不嚴謹,而且敘事風格也是顛來倒去的,尤其是對於人名的稱呼,一會兒稱呼廟號,一會兒直呼其名,兩種稱呼無規律穿插出現,令人頭大
  • 龔恨桃
    就前三章來說,其文筆、敘事能力真的不敢恭維,給我一種非常強烈的感覺,就像是寫畢業論文,爲了湊字數,一個理論翻來覆去用各種角度,變換各種說法敘述且並不有趣
  • 晏博涉
    本以爲是大宋版《病夫治國》,實則主要關注仁宗、英宗的權力交接+英宗一朝,好嘛,也不錯,但是網文的語言風格+史料引文的半文不白(要麼全譯要麼別譯)+大量的主觀臆斷+所謂自以爲是的“發現”+將對個案的敘述無限上升至整個史觀,屬於是全部踩在個人歷史閱讀的雷點上了(攤手)
  • 莫玲瓏
    然而,整本書的閱讀體驗並不盡人意,一是思維跳躍,時間線混亂,有些內容來回反覆講;二是寫作風格半古半白,不必要地大量引用古籍原文和細節,讀起來晦澀難懂
  • 元陽嘉
    說到宋朝,這幾年在宋粉們的鼓吹下儼然成了一個白蓮花,什麼藏富於明、 GDP 世界第一、君層共治....,扒開這些,內核還是權力的遊戲
  • 軒轅夢秋
    引言末尾“對妃嬪全無興趣的怪咖宋英宗”這個表述已經讓我不適了,更不提後文推出的設想裏,並不一定就是英宗本人無興趣而很有可能是受皇后高滔滔影響吧
  • 堵憶楓
    全書中對趙宗實、曹太后、高皇后一些“夾帶私貨”的表述給我感覺作者對這些具體的精神病人、女性並沒有基本的尊重,通篇的獵奇tone
  • 陽佟幻露
    英宗的不孝順和癲狂居然是拿皇后高滔滔做解釋……怎麼不說濮議之爭也是高滔滔的問題
  • 鍾離芳澤
    (經常能感覺某幾句話好像在之前的段落裏讀過,回頭一翻果然是)敘事主線過於鬆散,一會爺爺一會爸爸一會兒子,一會又轉而皇后、宮女,不斷切換對象,雖然互相之間有銜接的文字,卻給人一種頓挫感,讀來非常的不流暢、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