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本書是北京師範大學鳥類學博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斯巴魯關注生態貢獻獎”獲得者、全國鳥類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科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文化部優秀專家最新創作的一部通俗性讀物。 在書中,作者運用科學研究的方法,以自身的進化論美學理論和西方藝術史的視野觀照宋畫,不僅詳細講述了每位宋代畫家和每幅宋代花鳥畫創作的歷史背景,更是對宋畫中所繪的鳥類進了行窮盡式統計、品類鑑定、尺寸測量,將畫中的鳥和環境、季節統一起來,真實還原了兩宋時期鳥類的生態環境。用通俗而生動的語言、精美而翔實的圖片,爲領讀者打開了閱讀宋代花鳥畫的藝術之門。


image

🖥 數字時代的領軍藝術家,登頂藝術權力榜的女性藝術家代表作首次中譯 🖥 以犀利洞察力直刺當代碎片化影像的黑洞 “弱影像是當代的屏幕上的受苦者,是音像製品的殘渣,是衝上數字經濟海岸的垃圾。其存在證明了影像劇烈的錯位、轉移和置換——在視聽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中影像加速產生和流通。弱影像作爲商品或其拙劣的擬像、作爲禮物或作爲賞金被拖拽到全球各地。它們傳播快樂或死亡威脅,陰謀論或走私品,反抗或鎮壓。弱影像可以展示難得一見的、顯而易見的、不可思議的事物——前提是我們還能夠破譯影像內容。”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資產階級的衰敗最終以經濟黑洞的方式成爲現實。一臺排水泵開始吞噬並毀滅兩百年來勤勞與集體智慧的產物,將社會文明的具體現實轉化爲抽象的事物——數字、算法、精確的暴行和虛無的積累。歷史已經被無盡的、流動的碎片化影像的重新組合取代。然而,一種新的研究形式正在出現,藝術家正在尋找理解這些變化的共同出發點。 黑特·史德耶爾無疑是這一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和寫作者之一。本書是史德耶爾的一部代表性研究文集,圍繞作者在藝術創作和寫作裏穩步推進的一種強力影像政治,收錄了其近年來發表的多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包括名作《自由落體:關於垂直視角的思想實驗》《爲弱影像辯護》《博物館是工廠嗎?》等。這些獨樹一幟、洞察力犀利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對數字影像、博物館、電影院甚至垃圾郵件等現象的思考,以及對社會問題和人類困境的探索和拷問,不斷突破傳統藝術批評的界限。 ---------- 史德耶爾的藝術極爲豐富、縝密,令人受益匪淺……在史德耶爾的作品中,你總是分不清事實和虛構,分不清哪裏是玩笑的終點,哪裏是嚴肅的起點,分不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謊言。 ——《衛報》 理論和藝術的最高職責就是把握和闡明自己的時代。在我們這個時代,史德耶爾無人能及。她對圖像和文字在全球流通時代的命運的探究總是專注而精確,但也充滿冒險精神,出人意料,引人入勝。 ——鮑里斯·格羅伊斯(哲學家、藝術評論家) 史德耶爾拒絕固守單一理念,也不堅持自己的觀點。相反,我們看到的藝術——她的視頻——是一種正在進行的道德思考行爲。 ——《紐約時報》


image

🪐費頓出版社經典的藝術史叢書,知名學者寫給普通讀者的藝術家評傳 結合歷史文化語境,詳解北方文藝復興大師博斯的神祕生活與奇異創作 🪐編輯推薦 ☆以主題爲線索,將藝術、宗教、科學結合起來思考博斯的作品 全書分章探討了影響過博斯及其觀衆、贊助人的諸多現象,找尋博斯創作的靈感來源和文化因素。博斯的時代是一個變動不居、文明重組的時代,化學、藥劑學、鍊金術占星術、體液學說、面相學等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科學概念和文化觀念,充斥着博斯筆下那絢爛、神祕的藝術世界,也是讀者分析博斯畫作的有效支點。 ☆200多幅彩色插圖,細緻審視博斯的藝術世界 全書隨文附圖,不僅收錄了博斯知名的《七宗罪》《愚人船》《結石手術》《魔術師》《人間樂園》《聖安東尼》等代表作,而且重點分析了《聖安東尼》三聯畫和神祕費解的《人間樂園》,讓讀者得以近距離地觀察這些作品中的細節,理解作品背後的文化意蘊。 雅昌承印,進口特製紙四色印刷,採用耐久性好、不易變形的特種軟膠膠裝,簡約平整,力求提高讀者閱讀的愉悅度與舒適度。 🪐內容簡介 希羅尼穆斯·博斯(約1450—1516年)是北方文藝復興藝術時期的重要藝術家,他用驚世駭俗的想象力和令人讚歎的藝術語言,創作了藝術史上尤其神祕、怪異、奇詭的一批藝術作品。有關博斯生平的信息少之又少,他的畫作也謎團重重,有人認爲它們是瘋子的幻象,也有人認爲其中隱藏着異教徒的祕密語言。 藝術史學家勞琳達·狄克遜帶領讀者回到博斯的時代,以當時的視角解讀這位畫風獨特的藝術家。書中分析了博斯所處時代的文化環境,探究了博斯的家庭及其所受的藝術教育,將他的畫作置於當時社會的整體語境中,並從鍊金術、占星學、醫學、化學和宗教思想的層面深入解讀了博斯作品中表達的多層次信息。作者並未以常見的時間爲序,而是按照主題分別討論博斯作品的內涵,同時還通過現代畫作和流行文化,探討了博斯的作品在現代與當代社會中的影響。


image

◎宗教改革、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巴以衝突,影像藝術、流行文化、全球化、身份政治崛起……身處旋渦中的藝術家如何迴應時代與生活? ◎從威廉·布萊克到翠西·艾敏,以審美之眼體察英國社會二百年變遷 《審美即信仰》爲我們瞭解英國藝術乃至文化提供了一個平易近人的視角。這些藝術傑作不僅可以和英國人在科學、技術、經濟等領域的成就相媲美,更是構成我們如今認知中的“英國”的關鍵因素。 ——翁昕 藝術顧問 審美不僅是藝術創作的產物,更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文化脈絡。英國的地緣特殊性孕育出一幅獨特的藝術畫卷,十位(組)看似不關聯的藝術家像是這幅畫卷上十塊迷人的拼圖,共同勾勒出英國藝術發展的獨特脈絡。 ——祝羽捷 作家、策展人 ------------------------------------------------ ※編輯推薦 十組英國藝術締造者小傳,捕捉自我與社會碰撞迸發的攝人心魄之美 十幀英國藝術速寫,勾勒“英倫風”的獨特土壤與傳承脈絡 威廉·布萊克爲何從不以藝術家自居? 拉斐爾前派經久不衰的魅力是什麼? “草莓小偷”的設計師威廉·莫里斯如何成爲堅定的社會主義者? 瑪格麗特·麥克唐納的作品與克里姆特異曲同工,爲何一度被大衆遺忘? 弗朗西斯·培根畫筆下尖叫的怪異面孔源於何處? 翠西·艾敏的霓虹燈語令觀者感動落淚的祕密是什麼? …… 全綵插圖、紀錄片式講解,變革時代中的審美反叛與創造 -------------------------- ---------------------- ※內容介紹 審美可以改變世界嗎? 資產階級革命浪潮中的威廉·布萊克,維多利亞時代的約翰·羅斯金、拉斐爾前派、威廉·莫里斯、麥金託什夫婦,親歷“二戰”和嬉皮士運動的弗朗西斯·培根、盧西安·弗洛伊德,全球化、性別與族裔政治話語中的班克斯、翠西·艾敏和盧貝娜·希米德。 十組不同背景的英國代表性藝術家,立足自己的時代,或通過創作,或通過著述,對審美成規與舊有秩序發起了挑戰,開創了新的審美風潮。 追溯這些藝術家的人生經歷與創作背景,青年學者、作家郭婷勾勒出英國藝術發展的脈絡,探討了政治、宗教、社會文化與藝術間的互動,以及“審美”如何記錄、改變和超越時代。


image

-“作爲一名古典音樂從業者,你現在最關心的是什麼?” -“謀生” 寫給無數“卷”在古典音樂道路上的琴童家庭,在期待、矛盾、焦慮中掙扎的家長 -編輯推薦- ★ 郎朗、馬友友、譚盾/小澤征爾、內田光子、長野健/鄭京和、鄭明勳、張永宙…… 除了這些聲名顯赫的亞洲(裔)古典音樂家外,如今大量亞洲面孔活躍在西方古典音樂世界,原因何在?音樂真的具有普世性,能超越種族、身份和文化的界限嗎? ★ 一項“把自己作爲方法”的民族誌研究 本書是作者的音樂背景與學術興趣相結合的產物:“作爲一個曾經嚴肅學習過音樂,並且在美國生活的亞裔,我對在音樂追求的道路上且帶着多重文化身份在自己作爲少數羣體一員的社會中生活所感受到的愉悅和痛苦,的確有很深刻的理解。” ★ 基於70多位亞洲(裔)古典音樂從業者的田野訪談,深度展現不同出身和經歷的追夢人的成長故事、職業選擇、生存狀態。 -內容簡介- 作爲一名日裔美籍學者,吉原真裏面對亞洲(裔)古典音樂家在西方世界日益增加的關注度和影響力的現實,從自身古典音樂訓練的經歷、自己的亞裔身份出發,展開了這項“把自己作爲方法”的民族誌研究。本書以70多位亞洲(裔)音樂家的訪談爲基礎,探討了古典音樂在亞洲傳播的歷史、文化及其藝術形式的本質,並考察了亞洲(裔)音樂家在白人主導的古典音樂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的種族身份、性別身份和階級地位如何影響他們的職業經歷、發展和成就。 -名家推薦- 本書既包含歷史和民族誌,又涵括回憶錄和文化研究,是許多人期盼良久的書。吉原不僅對亞洲人在古典音樂世界的存在做出了正確的提問,還提供了自己驚人的見解——其中最有力的莫過於亞洲(裔)音樂家重新發明西方曲目的各種方式。 ——里昂•伯特斯坦 吉原真裏向我們展示了兩極是如何相遇的。西方古典音樂從歐洲大陸的源頭傳播至美國,接着又傳播至亞洲——現在又“逆流”回來。演奏者的母語會影響聆聽或表達音樂的能力嗎?音樂的文化意義或地位是凌駕於藝術價值之上的嗎?吉原在她緊密細緻的新研究中思考了藝術“本真性”以及關係到亞洲和亞裔美國音樂家的文化和社會條件的問題,揭示出我們所有人,從很多方面來講,都是來自對岸的音樂家。 ——布魯斯•布魯貝克 吉原小姐卓越地描繪出音樂家們的生平,而這些音樂家也在原封不動印出的大段採訪中爲自己發聲……他們對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所遇到的各種職業和文化困難之間穿行的經歷進行了描述,因此,對那些在身份、本真性和成就上有類似掙扎的人,本書值得購買。 ——《遠東評論》 該研究巧妙地結合了知識上嚴謹的分析、對多位音樂家——不論出名與否——生動的描繪,以及一位音樂家—學者的自傳——這位音樂家—學者自身也掙扎於她對受訪者提出的那些問題……吉原將他們的回答置於更大的種族和文化話語的背景之中,不作批判,也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 ——《流行音樂與社會》 彌足珍貴……吉原的書通過對音樂家的大量採訪闡明瞭古典音樂政治經濟中常常被忽視和隱藏的維度,渴望在一衆古典音樂研究著作以外理解那些未被書寫的故事如何展開的口述史學者肯定會對此書深感興趣……本書的許多部分對口述史學者都很重要。 ——《口述史評論》


image

寫給入門者的藝術批評指南。 通過真實歷史與生動案例,透徹解讀何謂“藝術批評”。 一部關於藝術批評史、藝術批評哲學、藝術批評實踐的實用概覽手冊。 約翰·拉斯金、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德尼·狄德羅、夏爾·波德萊爾……帶你走入藝術批評及其方法論。 本書是作者對其多年從事的藝術批評教學實踐的總結和提煉,全書將宏觀而深刻的哲學理論與重要而具有代表性的批評實例相合,以期構建一部囊括藝術批評史、藝術批評哲學與藝術批評實踐的實用概覽手冊。全書以平實可讀的語言,爲對藝術批評領域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介紹了一種重要體裁,提供了一部綜 合全面、豐富易懂的專業讀物。本書系統地梳理了從批評流派緣起到2000年以來藝術批評演變的歷史,爲讀者提供了清晰的藝術批評領域的發展脈絡;接下來分別探討了一系列與描述、解釋和判斷這三個主要批評活動相關的具體問題;最後詳細論述了構成批評話語的各種力量和抉擇;書中插入的附頁用一定筆墨全面介紹了相關思想,並提及了很多論爭和趨勢,正是這些論爭和趨勢的共同作用,才使得藝術批評成爲如此令人激動而又富於變化的體裁。


image

本書以時間爲序,分爲21個篇章,從1300—1600年期間文藝復興時期標誌性的壁畫、油畫、雕塑、建築等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是目前世界上介紹文藝復興藝術最全面的著述,全書70萬字左右,858張圖,內容豐富。書中包含了最新的學術成果,使藝術領域的學生、研究者以及非專業讀者都能從新的視角來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本書採用了新穎的每十年一章節(除第一章)的結構,讀者能夠輕鬆地將作品定位到具體的歷史時間軸中,同時也能對作品進行完整的討論,並且可以根據需要對其中的重要問題進行更爲深刻的理解。與許多介紹文藝復興藝術史的書籍不同,本書沒有強調藝術家的個人傳記,而是將焦點集中在具體的作品上,強調歷史寫作是一種敘事性的創造,所討論的任何作品都可以被講述爲不同的故事: 作者的生平、購買者或贊助人的利益、題材背後的傳統、觀衆的反應等等。一個十年接一個十年這種講故事方法使我們避免了以往的印象,即以回顧式方式建構的時代(“文藝復興盛期”、“矯飾主義”) 對人類行爲具有某種決定性的影響;其二,它使我們能夠比較同一時期在意大利不同城市創作的作品,描繪出當地最獨特的傳統和實踐,同時突出它們之間本質上的共同點。比如,十五世紀中期少有研究的、地方性城市模仿羅馬的顯著趨勢;還有十六世紀中期,遍佈於意大利城市廣場的建築和裝飾。這種敘述方式既可以強調某些特定建築地點的重要性和意義,又能追溯到某個特定時期藝術地標的變化。每一章的目的都致力於揭示出作品誕生時那個決定性的歷史時刻的氛圍和期待,在同一時期,即便截然不同的作品也會享有共同的問題和關注點。因此,每一章都有一個主題,一個在特定的十年裏創作的作品都特別適合探索的主題,每個章節的主題往往會指向這個時期所有藝術的關鍵點;在每一章中突出一個單一廣泛的主題,使我們能夠觀察到歷史的模式,並引出將在後面的章節中還會探討的複雜問題。


image

本書是我職業生涯中最有意義的作品集。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高級會士(FRPS) 列文·比斯 ※ 昆蟲超微距攝影技術開創者列文·比斯全新昆蟲畫冊,歷經4年打磨,每幅作品需要拍攝10000張後再處理方得佳作,只爲記錄一個正在消失的昆蟲世界。 ※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官方授權, 珍稀藏品震撼公開。有“全球傑出科學文化機構”之稱的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官方授權,科學家團隊全程保駕護航,2000萬件昆蟲標本中精選出40個物種。 ※ 40個瀕危和滅絕昆蟲的肖像鉅作,足以持續影響一生的世界觀。放大到300倍進行攝影創作,獨創的手法給一件件沉寂的科學標本注入了活力,展現前所未有的細節,極致的微觀之美。每個人看完都不得不重塑自己的生物認知,足以影響一生的世界觀。 ※ 每個物種配有約500字的科普文字,理性與感性平衡表達。除了震撼心靈的影像,還包含科學的文字信息,既有基本的物種信息,還有當今的保護研究進展。 ※ 科研人員實力翻譯,“無窮小亮”張辰亮審訂。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科研人員王建贇傾心翻譯,特約博物君“無窮小亮”審訂全書,爲中文版的科學性把關。 ※ 藝術品級的畫冊,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收藏之作。與“國際印刷大獎收割機”雅昌藝術印刷聯手,採用高水平的色彩管理和印刷技術,高質量呈現每個物種的細節與顏色。護封採用起凸工藝,還原九星瓢蟲的立體感,殼面採用特種鐳射紙印刷,還原蝴蝶翅膀變幻的結構色。 ※ 附贈驚喜小海報,觸手可及的“昆蟲藝術”。


image

📷走遍28個省份、超過1000天旅程、按下20萬次快門 資深紀實攝影師深刻捕捉1978—1985傳統與現代交織的中國風貌 🎥編輯推薦 一段前所未有的堅定旅程, 28個省份、超過1000個日夜、20萬次快門, 從森林到丘陵,從沙漠到高原,從農田到馬路,從餐桌到廣場, 超越普通人能身之所往、目之所及的景象, 遙遠的,鄰近的,陌生的,親切的,皆有共鳴。 一個關鍵的變革時期, 山野間的原始歡樂混合着城市化的滾滾車輪, 舊的模式還未消亡,新的表達正在萌發, 敏銳的歷史眼光發掘出充滿希望感的畫面, 如早春般流露自然的生機。 國家有了具體的面孔,名詞有了真切的註腳。 翻開這本厚重的中國現代生活影像集, 可以看到我們的祖輩、我們的父母、我們自己。 資深紀實攝影師、瑪格南圖片社首位亞洲成員久保田博二 1980年代轟動世界的重要攝影專題“中國”, 啓發一代攝影青年觀察社會的紀實風格創作, 200餘張彩色照片鮮活呈現一個時代的豐富細節。 📷內容簡介 1978至1985年期間,日本攝影師久保田博二花了1000多天,幾乎走遍了中國全部省份,拍攝了超過20萬張彩色照片。他敏銳的政治學眼光注意到中國正處在一段歷史的起點。他來到中國,和老百姓一起住人民公社、上旱廁、坐牛車,不動聲色地觀察中國的方方面面,用鏡頭記錄中國人的衣着、飲食、工作、旅行、娛樂。他同時捕捉到深刻的傳統元素和新的表達方式。本書以《早春的中國》精裝版爲基礎,挑選出200餘張尤爲經典的作品,以更加方便閱讀的開本和裝幀方式,爲讀者呈現一個如早春般萌發新生的中國。


image

《小顧聊繪畫·叄》是顧爺“小顧聊繪畫”系列,時隔十年重磅新作。 在這本書中,顧爺精選8位畫家,繼續以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帶領讀者領略西方繪畫藝術的魅力。 與前作相比,這本書選擇的畫家更爲多樣:有保羅·高更這樣的後印象派大師,也有離經叛道的街頭藝術家班克西;有擅長畫“鬼”的荷蘭畫家耶羅尼米斯·博斯,也有擅長繪畫、雕塑、冶金的多面手——本韋努託·切利尼;有終身未娶,委身藝術的約翰·辛格·薩金特,也有藝術先鋒圖盧茲·勞特雷克,以及被稱爲20世紀了不起的女人之一弗裏達·卡洛…… 藝術不止一面,畫家不止一種,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解密西方藝術,欣賞別樣的人生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