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古典音樂界的亞洲人

-“作爲一名古典音樂從業者,你現在最關心的是什麼?” -“謀生” 寫給無數“卷”在古典音樂道路上的琴童家庭,在期待、矛盾、焦慮中掙扎的家長 -編輯推薦- ★ 郎朗、馬友友、譚盾/小澤征爾、內田光子、長野健/鄭京和、鄭明勳、張永宙…… 除了這些聲名顯赫的亞洲(裔)古典音樂家外,如今大量亞洲面孔活躍在西方古典音樂世界,原因何在?音樂真的具有普世性,能超越種族、身份和文化的界限嗎? ★ 一項“把自己作爲方法”的民族誌研究 本書是作者的音樂背景與學術興趣相結合的產物:“作爲一個曾經嚴肅學習過音樂,並且在美國生活的亞裔,我對在音樂追求的道路上且帶着多重文化身份在自己作爲少數羣體一員的社會中生活所感受到的愉悅和痛苦,的確有很深刻的理解

” ★ 基於70多位亞洲(裔)古典音樂從業者的田野訪談,深度展現不同出身和經歷的追夢人的成長故事、職業選擇、生存狀態

-內容簡介- 作爲一名日裔美籍學者,吉原真裏面對亞洲(裔)古典音樂家在西方世界日益增加的關注度和影響力的現實,從自身古典音樂訓練的經歷、自己的亞裔身份出發,展開了這項“把自己作爲方法”的民族誌研究

本書以70多位亞洲(裔)音樂家的訪談爲基礎,探討了古典音樂在亞洲傳播的歷史、文化及其藝術形式的本質,並考察了亞洲(裔)音樂家在白人主導的古典音樂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的種族身份、性別身份和階級地位如何影響他們的職業經歷、發展和成就

-名家推薦- 本書既包含歷史和民族誌,又涵括回憶錄和文化研究,是許多人期盼良久的書

吉原不僅對亞洲人在古典音樂世界的存在做出了正確的提問,還提供了自己驚人的見解——其中最有力的莫過於亞洲(裔)音樂家重新發明西方曲目的各種方式

——里昂•伯特斯坦 吉原真裏向我們展示了兩極是如何相遇的

西方古典音樂從歐洲大陸的源頭傳播至美國,接着又傳播至亞洲——現在又“逆流”回來

演奏者的母語會影響聆聽或表達音樂的能力嗎?音樂的文化意義或地位是凌駕於藝術價值之上的嗎?吉原在她緊密細緻的新研究中思考了藝術“本真性”以及關係到亞洲和亞裔美國音樂家的文化和社會條件的問題,揭示出我們所有人,從很多方面來講,都是來自對岸的音樂家

——布魯斯•布魯貝克 吉原小姐卓越地描繪出音樂家們的生平,而這些音樂家也在原封不動印出的大段採訪中爲自己發聲……他們對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所遇到的各種職業和文化困難之間穿行的經歷進行了描述,因此,對那些在身份、本真性和成就上有類似掙扎的人,本書值得購買

——《遠東評論》 該研究巧妙地結合了知識上嚴謹的分析、對多位音樂家——不論出名與否——生動的描繪,以及一位音樂家—學者的自傳——這位音樂家—學者自身也掙扎於她對受訪者提出的那些問題……吉原將他們的回答置於更大的種族和文化話語的背景之中,不作批判,也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

——《流行音樂與社會》 彌足珍貴……吉原的書通過對音樂家的大量採訪闡明瞭古典音樂政治經濟中常常被忽視和隱藏的維度,渴望在一衆古典音樂研究著作以外理解那些未被書寫的故事如何展開的口述史學者肯定會對此書深感興趣……本書的許多部分對口述史學者都很重要

——《口述史評論》


  • 扶苑傑
    寧願看未作解釋的訪談錄,這套社會學人類學的話語體系看多了實在可厭
  • 蘇夜蓉
    不過,能有這麼一本書存在就還挺好的,再次驗證太陽底下無新事
  • 鹹玲瓏
    一項“把自己作爲方法”的民族誌研究,基於七十多位亞洲(裔)古典音樂從業者的田野訪談,深度展現不同出身和經歷的追夢人的成長故事、職業選擇、生存狀態
  • 紅紅螺
    很多讓人覺得“對對對”就是這樣的瞬間,果然,還是亞洲人梳理起亞洲人來,更清晰、有說服力
  • 冷寒煙
    這本是少見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中,將理論和實踐絕佳結合的,作者很會提問、也很擅長把非社會學語言組織整理入社會學理論框架中,詳見書評
  • 姬洮洮
    古典音樂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跨越邊界”的亞洲人追索自我身份認同的歷程,也質疑了流行的許多有關“東亞性”的粗暴總結
  • 焦夏煙
    一本聚焦於古典音樂領域的民族誌研究,視角非常豐富
  • 房靈秀
    作者說:“我獨自閱讀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作品,我也成爲了一名嶄露頭角的女權主義者
  • 宰雪冰
    看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驚喜
  • 席永怡
    馬友友、小澤征爾、譚盾、張永宙、郎朗、長野健.....這一連串星光熠熠的“東亞”名字征服了觀衆,也讓無數奮鬥在音樂道路上的後輩視爲標杆
  • 崔白易
    但結論停留在身份認同和交融上,有點淺顯
  • 鍾離振華
    由古典樂,引出對亞洲文化的很多思考,關於階級,教育,全球化,關於性別
  • 軒轅飛雪
    ”作者說她用“階級、種族、性別、帝國主義、霸權,來分析亞洲人對古典音樂的投入”
  • 武寄藍
    在西方古典音樂的世界中,亞洲人是難以被人忽視的存在
  • 令狐寒煙
    這本書算是《遊藝黑白》的補充,如果說《遊藝黑白》從側面展現了鋼琴家對學院教育和鋼琴比賽的批評,那麼這本書就是繼續從正面展現如果把古典音樂當作嫁入豪門或者實現階級躍升的名片而會遭遇的各種蛋疼和苦逼
  • 呂浦和
    再細想一下,讀這本書,不僅能瞭解亞洲和亞裔音樂家的境況,對我們思考自己與古典音樂的關係、與話劇的關係、與特裝書的關係、與書法編程舞蹈馬術的關係,都會有啓發
  • 翁翰音
    社會學者吉原真理通過對古典音樂界的亞洲音樂家的深入訪談,更是揭示出西方古典音樂與亞洲之間的複雜關係
  • 姚葉丹
    材料很豐富,也不止於古典樂,對音樂的節奏和律動感刻在每個文化的慣習裏,對文化融合似乎也無法消弭,“你只能不斷努力”
  • 百家元冬
    作爲統治者附庸的古典樂是神聖的,作爲職業的古典樂是窘迫的,前者是就文化-權力場域來說的,後者是就職業系統來說的
  • 宋靜白
    很多人抗拒談論自己的種族身份,認爲要以一種“普世主義”的態度纔是維護古典音樂本真性的法門——這種看法正如作者所說,進一步夯實了本已無比堅固的西方歷史文化堡壘,削弱了流通的可能
  • 衛雨彤
    吉原真理髮現,許多古典音樂界的亞洲人既能通過音樂取得的成就緩解身處西方社會感受到的邊緣感,又在通行西方語言的音樂環境中如此鮮明地體認到自己的亞裔身份
  • 計從珊
    聰明的以布迪厄爲裁紙刀,橫切出全球視域下的文化流轉~或許是少有人以此領域深度觀察,每章都頗有看點,讓我回味再三,發散聯想
  • 歐陽震博
    古典音樂和爵士音樂的問題在性質上幾乎一樣,自己建高牆紮鐵絲網不讓外人進來,還沒意識到如今所有音樂都需要抱團取暖
  • 張陽平
    有點期待古典圈也能出現一位柳樂光隆,去撰寫new chapter of classical common people
  • 阮興修
    讀後還是很通透的,講的不是古典音樂,不是作曲家和音樂文本,而是講音樂活動,講演奏家們的經驗和經歷
  • 拓跋華暉
    其中,日本、韓國、中國的古典音樂家的感受又有所差異
  • 單于安筠
    作者將亞裔音樂家的經歷放置在種族關係、移..民歷史、階級格局、以及性別和性取向的背景之中,試圖通過具有批判力的分析,去理解帶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亞裔音樂家所感受到的愉悅與痛苦
  • 邵光輝
    選題很有趣
  • 潘雨澤
    其實如今不少從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都紮紮實實投入到電影配樂、個人原創、流行音樂等等創作中,心態和視野相當開闊,藤井風的製作人yaffle和愛沙尼亞的hanakiv都是很好的例子
  • 郭雲飛
    所以,我們讀到的不僅是音樂的美學品質,而是音樂家們如何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的社會、文化、身份、經驗
  • 龔經亙
    很好讀,亞裔古典音樂演奏者大多能意識到“好像(和西方演奏者/作曲家/古典風格相比)有什麼不一樣”,卻在“作爲政治話語的族裔”問題上缺乏如社會學學者利刃出鞘般的自覺,遑論進一步行動來維護/爭奪自身在音樂界的權力
  • 逄鵬池
    比較普通的民族誌,選的點都不錯可惜挖得不深
  • 古子真
    將被外界神化的職業去魅,“橫屏”西方音樂學、民族音樂學、美國研究、文化研究及亞裔研究,野心頗大
  • 養愉心
    書中很有意思的點是講到亞裔古典音樂家身份的特殊性與尷尬的處境,不管是他們的階層身份,還是古典音樂本身在亞洲的文化地位都非常矛盾,很值得了解和思考
  • 耿夏容
    另外,也讓我想明白了,爲啥很多古典音樂通識課不教如何聽音樂,反倒總教你背景八卦禮儀這些周邊
  • 仇梓童
    最後我還是更想知道,音樂對自己說了什麼
  • 寇如風
    在這個缺乏流動的領域中,亞裔演奏者們攜帶特定經濟資本進入,並克服阻力充分擁抱並內化古典音樂的西方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