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屏幕上的受苦者

🖥 數字時代的領軍藝術家,登頂藝術權力榜的女性藝術家代表作首次中譯 🖥 以犀利洞察力直刺當代碎片化影像的黑洞 “弱影像是當代的屏幕上的受苦者,是音像製品的殘渣,是衝上數字經濟海岸的垃圾

其存在證明了影像劇烈的錯位、轉移和置換——在視聽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中影像加速產生和流通

弱影像作爲商品或其拙劣的擬像、作爲禮物或作爲賞金被拖拽到全球各地

它們傳播快樂或死亡威脅,陰謀論或走私品,反抗或鎮壓

弱影像可以展示難得一見的、顯而易見的、不可思議的事物——前提是我們還能夠破譯影像內容

”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資產階級的衰敗最終以經濟黑洞的方式成爲現實

一臺排水泵開始吞噬並毀滅兩百年來勤勞與集體智慧的產物,將社會文明的具體現實轉化爲抽象的事物——數字、算法、精確的暴行和虛無的積累

歷史已經被無盡的、流動的碎片化影像的重新組合取代

然而,一種新的研究形式正在出現,藝術家正在尋找理解這些變化的共同出發點

黑特·史德耶爾無疑是這一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和寫作者之一

本書是史德耶爾的一部代表性研究文集,圍繞作者在藝術創作和寫作裏穩步推進的一種強力影像政治,收錄了其近年來發表的多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包括名作《自由落體:關於垂直視角的思想實驗》《爲弱影像辯護》《博物館是工廠嗎?》等

這些獨樹一幟、洞察力犀利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對數字影像、博物館、電影院甚至垃圾郵件等現象的思考,以及對社會問題和人類困境的探索和拷問,不斷突破傳統藝術批評的界限

---------- 史德耶爾的藝術極爲豐富、縝密,令人受益匪淺……在史德耶爾的作品中,你總是分不清事實和虛構,分不清哪裏是玩笑的終點,哪裏是嚴肅的起點,分不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謊言

——《衛報》 理論和藝術的最高職責就是把握和闡明自己的時代

在我們這個時代,史德耶爾無人能及

她對圖像和文字在全球流通時代的命運的探究總是專注而精確,但也充滿冒險精神,出人意料,引人入勝

——鮑里斯·格羅伊斯(哲學家、藝術評論家) 史德耶爾拒絕固守單一理念,也不堅持自己的觀點

相反,我們看到的藝術——她的視頻——是一種正在進行的道德思考行爲

——《紐約時報》


  • 路靈溪
    成爲物的慾望這段寫作很好,想到自己以前容器的想法,摁..,硪想過也是這樣的,很細微卻不錯綜的描述
  • 管懷蓮
    啓發我的是其中談到的兩個問題:一是關於監控、定位技術的普遍,人們的視角逐漸習慣了上帝視角,“地平線”消失,我們確認不了自己的位置,這個發現很有趣;二是關於“消極自由”的闡述,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我們早就處在消極自由當中,這個自由也許只有巴掌大,而我們卻以爲自己主宰了它
  • 蘇牧歌
    【2024】【4.7~4.11】被書名吸引來讀的 因爲最近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自己都被「屏幕」(以及相關事物)所控制 是實打實的「受苦者」(自虐&自作自受混合版) 不同於瀕死感所滲入的恐懼與沉溺 不是那麼純粹的黑色 只是反反覆覆地在焦慮與渴望中被肢解 噁心 厭倦 卻又試圖撫摸破碎空間中的低分辨率單子 在一片混亂中珍藏帶有暴力矢量的吻 創造出由愛與痛苦連接起來的身體 毫無保留地向物體墜落 永遠已知的未知(期待值有點高 很好但又總覺得差點什麼 似乎沒有影像給我的衝擊大)|回過頭來更仔細地看 甚至看更多相關的文本 感覺更微妙了 不是一下子被擊中 而是酥酥麻麻的靈動感 讓我一遍又一遍地意識到那些微小卻又重要的事物
  • 錢遠騫
    這本書如同玩弄詞語意思去搞理論間的文字藝術,實際上論斷就是一種單純的反抗的自由左翼
  • 易綺玉
    在我們以媒介考古的口吻歡呼人的視覺主體在現代視覺儀器的宣告下可永存,我們眼睛的線性透視其實已經很落後衛星等等機械化的眼睛
  • 印婉靜
    開頭幾篇以潘諾夫斯基和本雅明對線性透視與歷史的觀點切入已是當代理論架構的老生常談,20世紀以後柏格森等人綿延體系下逆轉線性透視的散點世界觀也是常見不過的說辭,史德耶爾引入的無底、無地之墜落是這一線索的餘續,只是帶上了更樂觀的口吻:“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原初的穩定感……(但它帶來了)一種自由感,令人恐懼的、完全解域化的、永遠已知的未知
  • 譙笪夏蘭
    整本書最精彩的莫過於三個部分;1.拆解解構各種藝術行業與博物館,它們的社會身份及其存在形式;2.用薛定諤的量子糾纏理論原理解析個人身份及政治問題;3.什麼是弱影像,以及爲何要爲弱影像辯護
  • 長孫元洲
    弱影像便是當代屏幕上的受苦者,證明了影像劇烈的錯位、轉移和置換,在視聽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中加速生產和流通
  • 杜雅可
    “自由落體”“弱影像”“職業/佔領”“失蹤者”,都是有意思的分析和闡述
  • 伊茗雪
    非常受用的一本文集,尤其是《自由落體:關於垂直視角的思想實驗》《爲弱影像辯護》《博物館是工廠嗎》三篇
  • 左丘蔚星
    討論了新媒體、短視頻、弱影像、低像素動圖、垃圾郵件,與當代審美和當代政治的關聯
  • 賁丹丹
    透視、弱影像、工廠、工作 職業、政治 自由
  • 陰妙菡
    收入史德耶爾諸多名篇,包括《自由落體:關於垂直視角的思想實驗》《爲弱影像辯護》《博物館是工廠嗎
  • 邵又綠
    自由落體是對一個時代的診斷,圍繞這個診斷,黑特給出了她的病因,病竈,包括治療辦法
  • 桂靈槐
    關於黑特的弱影像和自由落體理論其實很就出來了,可惜我錯過了,而且錯過了整整六年
  • 何亦絲
    作爲「弱影像」的客體的政治宣言
  • 賁憶秋
    自文藝復興的藝術啓蒙至今,藝術已經成爲政治和意識形態的一面透鏡,在這個透鏡中,作爲個體的“人”,成爲宏大時代的最不重要的一環,在新自由主義發展至今的情況下,如何關注個體,如何更好的面向未來,是本書重點探討的內容
  • 尉遲蓉城
    切合當下的寫作,剖析在數字時代中無意識中的受苦者們,自由落體、弱影像、失蹤者都很精彩
  • 堵慧君
    只能說閱讀的感受很不流暢,翻譯真的很差——句子的結構大都沒有修改,具體單詞的翻譯也很生硬,一段話讀完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但絕無可能再將其複述一遍
  • 何芳澤
    寫得天花亂墜,實際上啥也沒說,白瞎了poor image這一概念的提出,大部分都是作爲業內人士對文化工業亂象的吐槽揭露
  • 費秋靈
    至於破舊立新也是幾乎沒有,如果poor image是作爲廢墟的我們,那麼注目廢墟的新天使已經完全不會再施予救贖,可惜接下來又回到了二元對立隨時可相互轉化的老一套,反抗也是暴動,馴服也是潛能,正話反話都說了,像是很多老頭能寫出來的,卻偏偏出自一位比較年輕的女學者
  • 景瀚海
    看書名以爲是批判居多,事實上並沒有,甚至很積極樂觀啊,爲弱影像辯護,認爲藝術實習生作爲夾縫中生存的職業具有必要性等等都表現了Steyerl的擁抱異化論(人們不應該逃避異化,而應該擁抱異化以及與之相伴的客體性和客體性狀態)
  • 劉鵬海
    很多判斷和感受深以爲然,比如當代藝術與新自由主義同構(相較之下中國藝術家主要分爲三波,其中與此有關的要麼以批判爲旗實則同構,要麼細膩溫柔或許不好講),再比如弱圖像低分辨率之“優勢”,再比如自由藝術家或者自由職業如中世紀僱傭兵,可惜很多細節和層次不太妙,所以某種意義上當代藝術做批判既做不過文學也做不過哲學,但是當代藝術做批判又很瘋,所以它越來越表徵,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清淺清狂,我以爲纔是較好的選擇,尤其是在中國
  • 伍懷寒
    每個篇章討論不同的議題,但是由於是藝術家視角,文風更偏creative而不是嚴肅的討論
  • 唐靈陽
    感覺是蠻不錯的輕學術讀本,雖然不知原文深淺,但是作者關於視角的考察和覺知很多都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