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天下安。縣域治理體制的活力來自哪裏?體制優勢如何轉化爲治理效能?本書以作者最近幾年的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爲基礎,呈現了縣域政治運行的豐富圖景,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獨到且深刻的解答。 全書圍繞縣域治理韌性這一核心主題,從體制與機制關係角度切入,對縣域治理體制、政府動員、幹部流動、財政制度、政策轉化與執行等進行了透徹解讀。書中既有耐人尋味的田野故事,呈現縣域治理經驗,又有深入淺出的學理分析和理論提煉。書中對縣域治理中的一些重要工作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描述和闡釋,如目標管理、過程管理、政治評價、條塊關係、 任務包乾、領導觀摩、幹部聯村制度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對於推動基層治理機制創新、提高基層幹部工作能力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書既可作爲政治學、行政學、社會學、公共管理等相關學科研究者的參考用書,又適合黨政部門領導和普通幹部閱讀。
必備讀物……強烈推薦任何有興趣瞭解當前政治環境的讀者閱讀福山這本具學術水準又平易近人的著作。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古典自由主義正處於危機之中。 自由主義是在歐洲宗教和民族主義戰爭之後發展起來的,是一種治理多元化社會的體系,其基礎是平等和法治的基本原則。它強調個人追求自己的幸福且不受政府侵犯的權利。 眾所周知,自由主義並不總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在美國,許多人在法律面前被剝奪了平等權利。幾個世紀以來,誰算是值得享有普遍權利的完整人類一直存在爭議,直到最近,這個範圍才擴大到包括女性、非裔美國人、LGBTQ+人羣等。保守派抱怨自由主義掏空了普通生活的意義。近幾十年來,自由主義的原則也被右翼和左翼推向了新的極端:新自由主義者崇拜經濟自由,而進步主義者則專注於經濟自由。認同高於人類普遍性是他們政治願景的核心。福山認為,其結果是我們公民社會的分裂,以及對我們民主的日益危險。 在這本討論現今諸多對於自由主義的不滿的書中,福山以簡短而清晰的敘述,為二十一世紀復興的自由主義提供了重要的辯護,並直指當世自由主義的盲點及解決問題的原則。 ★好評推薦 《自由主義及其不滿》是一本珍貴的作品——實際上可能對實際政治領域產生影響的論述。 ——喬‧克萊因,《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展現對自由主義自由和多元化的雄辯及明智的捍衛,各個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人和活動家都應該閱讀。 ——約翰‧哈爾平,《華盛頓月刊》(Washington Monthly) 在這篇精闢的論文中,受到左翼和右翼圍攻的自由主義得到了謹慎的辯護……清晰且富有洞察力……對自由主義如何出錯以及如何恢復其最佳狀態進行了權威且易於理解的指引。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緊迫而及時……對自由主義思想的某些方面的內耗進行了精彩而敏銳的論述。 ——安德魯安東尼,《衛報》(The Guardian)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三十年間,無以計數的宣傳畫穿越千山萬水,佈滿千家萬戶,是對廣大人民羣衆進行政治教育的最爲主流的社會化方式之一。本書運用一種新穎的圖像政治學方法,對中央美院宣傳畫特藏中兩百餘幅塑造了女民兵形象的宣傳畫進行描述、分析和闡釋,講述一則新中國女性如何通過構建其全新的性別認同和國家認同,變成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半邊天”的故事。王海洲,政治學博士,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研究員,曾任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駐院學者,美國布朗大學人類學系和沃森國際問題研究所訪問學者,布朗大學彭布魯克女性問題教學與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江蘇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獲得者。主要研究領域爲政治學理論、政治社會學和政治現象學等,主要研究方向爲政治記憶、政治儀式、政治象徵和政治認同等。
「對於民主的喜劇與悲劇,歷史已經傳遞給我們太多耳語, 站在同一條河流裏,失憶是對文明的辜負。」 劉瑜最新學術力作 考察百餘政體半世紀演化進程 理解轉型成敗與因果 很長一段時間裏,對政治發展的分析聚焦於民主轉型的動力,定格於轉型完成的時刻。許多人似乎相信,「民主轉型」意味着政治發展劃上一個美好的句號。 然而,在「歷史的終結」處,是另一段歷史的開始。轉型國家有可能走向民主穩固,也有可能走向民主倒退和崩潰,甚至可能走向戰火紛飛。「句號」並非真的句號,而是意味深長的省略號,對這個省略號,我們所知甚少。 本書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時間框架中分析新興民主國家轉型後的發展境況,從民主鞏固、經濟發展、暴力衝突、國家能力等維度,全景式呈現「巨變第二天」各國分叉的道路,並挖掘這種分叉背後的原因。歷史常常詛咒未來,而觀念驅動的選擇則是每個社會自救於轉型泥沼的一根細線。
論語言與文學如何影響和塑造社會公共領域 這部著作引入“公共領域”概念,以被稱爲現代印地語文學“黃金時代”的1920年至1940年爲背景,探討了“劇變時刻的文學文化全貌”。本書拓寬了語言一文學的傳統研究視野,全面呈現了在與文學、歷史、社會及政治的互動中形成的廣闊的印地語公共領域。書中富於創見性的視角、觀點及材料爲深入認識和思考現代印地語文學的發展,並以此理解印度民族主義和殖民時期印度的社會、政治與文化想象提供了可貴的思路和方法。 ——郭 童(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古代印度斯坦是一片形散而神不散的邦國林立的土地。本書立體地描繪了印度民族主義知識精英是如何把隱形的“不散的神”顯然鍛造爲對抗殖民話語的團結紐帶,併爲印度的獨立構建了一套屬於自我的語言、文學和政治思想體系。 ——穆宏燕(北京外國語大學二級教授) 圖書亮點或編輯推薦: 語言和文學繁榮的時代往往是人類精神文明飛速前進的時代,1920—1940年的印度印證了這一事實。19世紀上半葉,在英國思想和制度的影響下,許多受過教育的印度人開始發展規範準則、機構以及一種語言,以表達對“統一”“進步”“共同文化遺產”等新概念的需求。供爭辯和辯論的公共空間得以建立,規範準則得到發展,由此,人們認識到他們正在進入共同的公共空間。這些空間不僅容納了,更是超越了人的社會存在。20年代,文學和政治角色、公共空間與制度、出版市場以及文學和政治讀者都在數量上均實現了增長,從而帶來了質的飛躍。新主體發出不容忽視的批判性聲音,而且還時常形成真正的“反公衆”。印地語文學媒介的開放性和視野成就了大膽的實驗,促使產生了新的文學類型,締造了獨立作家。與此同時,19世紀的努力所形成的潛在公衆似乎終於真正地現身。規範性趨勢與批判性聲音之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張力。語言和文學是呈現這種張力的顯著標志。對於那些參與其中的人來說,而且很多人是第一次承擔公共角色,這是一個振奮人心、令人陶醉的時代。印地語界把這個時代稱作現代印地語文學的“黃金時代”,而且各領域都展現了真正的、超乎尋常的文學創造力。 內容簡介: 本書以20世紀上半葉以標準印地語爲基礎形成的北印度地區性公共領域爲研究對象,分別從語言、文學、性別、歷史以及政治話語的角度分析印地語區文化的核心要素,進而探索語言和文學勾勒與書寫一個新的民族的過程。這一過程對現代印度的政治、文化、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帶來了實踐、新視角、大膽批評,以及重新討論一切的意願,助推形成了一個共同的、統一的印地語受教育羣體的品味。1920年至1940年是一個振奮人心、令人陶醉的時代。印地語界把這個時代稱作現代印地語文學的“黃金時代”,而且各領域都展現了真正的、超乎尋常的文學創造力。
一位長期參與一線跨國能源治理活動的青年學者,曾前往亞、非、拉美多國開展實地調研,憑藉其多年的觀察與思考,揭示全球能源轉型和國際政治格局正在經歷的劇變,以及通往低碳綠色世界的複雜性和艱鉅性。 本書既有對全球能源政治的前沿性探討,又有對大國能源博弈的深入剖析;既有對南北發 展鴻溝的高度關注,又有對中國能源外交的創新性思考。 -- 本書旨在探討碳中和時代的國際能源政治,深入分析綠色低碳浪潮下的全球能源秩序、權力變革趨勢、轉型道路分歧、能源供應鏈競爭、新型合作網絡等,重點關注中、美、歐在能源事務上的激烈博弈,並及時跟蹤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爆發所引發的能源挑戰及其對國際關係的諸多衝擊。此外,本書揭露了西方國家在能源議題上的雙重標準和霸權主義,提出在新時代中國應成爲引領世界能源革命的“造市者”與“造勢者”。
一幅明代政治生態全景圖,一部經典明代政治制度史,絕版十五年終再版!!揭示明代國家權力的內部結構、運行法則和演變過程,探尋中國古代社會制度的本質特徵。大學問出品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經典著作,立足於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基本特徵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國家權力的內部結構和運行法則爲切入點,勾勒出明代從中央到地方,從皇帝到鄉紳裏甲層層制衡的龐大國家機器。通過明代權力結構初創、定型、調整、再定型的全過程,展現明代國家權力結構演變的雙軌制軌跡,展示中國曆代國家權力“內廷機構外廷化、中央機構地方化、監察機構行政化”的普遍規律,揭示中國古代社會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質特徵。 ☆本書亮點 1.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百家講壇”主講人方誌遠教授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經典著作。立足於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基本特徵及形成道路,勾勒出明代從中央到地方,從皇帝到鄉紳裏甲層層制衡的龐大國家機器,揭示中國古代社會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質特徵。 2.從機構的興廢看權力的轉移,動態梳理政治制度的沿革演化。通過明代權力結構初創、定型、調整、再定型的全過程,展現明代國家權力結構演變的雙軌制軌跡,展示中國曆代國家權力“內廷機構外廷化、中央機構地方化、監察機構行政化”的普遍規律。 3.在制度中看見“人”,以敬意與溫情重述明代制度史。對明太祖、明成祖、明武宗、明世宗等君主的個性及其成長經歷有較爲詳細的說明,並將其與政治舉措、政治制度相聯繫,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制度史研究成果嚴肅冷峻的刻板印象。 4.明代宦官再認識,重新審視宦官在明代政治中的角色與定位。以宦官爲研究明朝國家制度和國家權力的重要對象,對內廷宦官在國家機構中的作用做了詳盡中肯的梳理研究,抽絲剝繭地梳理了皇權、相權、宦官等宮廷的內部鬥爭。 5.史料翔實、考證嚴謹、分析透徹。從豐富的史料出發,以《明實錄》《明史》《明會典》等正史官書爲主要材料,同時參考、引用了百餘部文集、筆記及方誌,依據大量的歷史文獻,廣泛利用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明代權力結構作出極爲嚴謹的考證與相當透徹的分析,盡顯作者治史功底。 ☆編輯推薦 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是有明一代的基本特徵,不僅表現爲明太祖、明成祖的事必躬親、大權獨攬,還在皇帝少理朝政、“垂拱而治”的明中後期有鮮明反映。那麼,在以皇帝爲中心的明代國家權力結構中,皇帝之下的權力運行機制如何在維護皇權獨尊的同時保證國家治理效能,成爲明代君主集權研究的重要議題。 本書即方誌遠教授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力求在中國古代王朝脈絡中審視明代政治建設。全書以中書省、行中書省的興廢爲討論起點,着眼於明代國家權力在中央、地方基層的表現形式,關注決策、行政、軍事、監察等基本權力的運行機制,細究各權力主體在權力網絡中的位置及其流變,全面呈現了官僚系統內部的相互制衡,對明太祖關於政治架構的基本原則“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的貫徹情況進行了深入刻畫。 作者在書中重點闡述了明代國家權力機構的形成過程,着重區分了有關機構及其人員由臨時性差遣到制度性定製的時間節點,並重視政治活動中的普遍性情況和偶然性行爲及二者分野,體現了作者對明代制度史研究的成熟思考。同時,作者對內閣、司禮監等具有鮮明特色的機構條分縷析,尤其是將宦官視爲明代官員隊伍組成部分的傾向和對宦官活動、作用的公允態度,有利於對明代宦官政治定位的重新審視。
·“科幻小說之父”暢想未來世界秩序的政論小冊子 ·一場觸及“世界共同體”問題的思想實驗和頭腦風暴 ·一個“保守的社會主義者”對世界的最後陳述 -- 20世紀頗具獨創性的思想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在62歲創作了《公開的密謀》。此書對20世紀的世界危機進行了深切思考,提出由於科學進步,受過教育和有影響力的人逐漸有了共同願景——祈盼一個“政治、社會和經濟統一”的世界,該願景被認爲是旨在實現世界和平的世界革命的基礎。“世界共同體”的建立需要“公開的密謀”,它不僅是一個組織、一場世界性運動,更是所有嚮往新世界的人都應遵從的一個生活理念,需要各方的參與和幫助。 《公開的密謀》是一個“保守的社會主義者”改造社會的嘗試,是一個推動並建立人類對命運的掌控,將其從危險、不確定性和苦難中解救出來的計劃,是作者對世界秩序的最後陳述,對於讀書界認識西方“世界共同體”這一問題有重要意義。
◎作爲白宮辦公廳主任、總統的守門人,每個幕僚長都可以成就或者毀掉一個政府。 ◎通過採訪當事人,本書講述了幕僚長如何在白宮、新聞界和國會山爲總統鋪平道路,也揭示了一些著名政治事件及醜聞的隱祕。 ◎前所未有地展示了白宮的行政管理乃至國家機器的運作細節。 本書相當於一本高級企業管理、行政管理指南。 美國總統,被美國媒體稱爲“這個國家最糟的工作”。總統走馬上任時,要麼適逢世界發生鉅變,國內經濟震盪甚至行將崩潰,要麼國家陷入戰爭泥淖,新政府前景黯淡,要麼兩者兼有。而他接手的白宮,是美國最大的行政機構,也被稱爲“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其擔負的責任比全球任何一家企業都重,而且是全球所有企業中預算最高、員工最多的。在這種情況下,兩屆政府交接、整個高級管理架構和團隊需要在75天內完成,白宮上下的膽戰心驚可想而知。 此時,白宮幕僚長的重要性就初步體現了出來。 白宮幕僚長,又稱白宮辦公廳主任,總統的守門人。他要協調白宮的日常事務,遴選和配備人員,推進每天的安排,還要協助總統工作,包括在危急時刻做出決策,書中不乏著名的政治事件。比如,“水門事件”發生後,白宮的混亂和應對;911事件發生後,各部門是如何嚴陣以待;里根總統遇刺後,政府差點癱瘓,幕僚長甚至和內閣成員“密謀”換掉副總統,以防不測…… 作者克里斯•威珀通過調查和採訪,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展示了白宮幕僚長的工作全貌,直接或間接地揭示了白宮乃至美國國家機器的運作細節。從中不難看出,白宮幕僚長這個鮮爲人知的職位在華盛頓和其他地方都握有巨大的權力,每個幕僚長都可以成就或者毀掉一個政府。 “仔細地研究,極強的可讀性,《白宮幕僚長》……爲看待現代總統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切中了要害——誰纔是總統成敗的關鍵。” ——Newsday “引人入勝、富有洞察力……註定要與理查德·諾伊斯塔特、西奧多·懷特和其他白宮編年史家的經典作品並駕齊驅……一本必讀之作。” ——《赫芬頓郵報》 “克里斯·威珀帶我們深入瞭解了華盛頓最重要、要求最高的工作之一——白宮辦公廳主任。在這裏,我們可以瞭解那些擔任過這份工作的人是如何管理和行使巨大權力的。如果你是一個政治迷,或者只是好奇,這本書適合你。” ——-湯姆·布羅考,NBC前晚間新聞王牌主播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羣 :大衆 •本書基於比較歷史社會學、比較政治、國際關係的文獻,將社會學和政治學中的關係結構主義、合法性的制度主義以及權力構型路徑相結合,展開了對民族主義與戰爭之間的關係的精彩論述。 •開拓全新分析路徑,爲保證數據連續性,基於“領土”而非“國家”重新建立數據庫,詳細拆解戰爭爆發與各項可能的原因之間的關聯。 •中外衆多政治學者、社會學者推薦,安德烈亞斯·威默關於國家建構的又一力作。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於民族國家形成和戰爭爆發原因的政治學經驗研究著作。作者基於若干國際主流數據庫構建了一個新數據庫,覆蓋了1816—2001年間發生在150塊領土上的衝突。本書通過對該世界衝突數據庫進行量化歷史分析,重點研究了帝國擴張與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從權力構型和合法性角度入手,解讀了過去兩百年間,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類型從帝國、王朝國家、部落聯盟、城市國家向民族國家轉變的過程,並深入剖析民族國家形成與族羣政治兩個因素對過去兩百年間的戰爭的影響。 精彩書評 《戰爭之波》是一部衝突研究方面犀利而及時的著作,它爲該領域的研究設立了新的標準。——斯塔西斯·凱里維斯(Stathis N. Kalyvas),牛津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系教授 威默將宏觀的比較社會學和微觀的國家形成過程相結合,描繪了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和國家建設與暴力之間的關係。——戴維·萊廷(David Laitin),斯坦福大學政治學教授 威默運用定量的比較歷史分析,成功地詮釋了宏觀社會學的一些重大問題:大規模族羣共同體的建立、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戰爭在現代政治世界產生過程中的作用。——詹姆斯·馬奧尼(James Mahoney),西北大學社會學教授、政治學教授 在我看來,本書有三個最值得稱道的方面:首先,在文獻梳理方面,它對於各種關於民族國家這一國家模式的興起和擴散的理論進行了非常精準且富有洞見的總結;其次,在理論方面,它或許是迄今爲止對於分析不同行動者在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重要性的一部最爲系統的著作;最後,在研究方法方面,它將定量研究與比較歷史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展現出較高的價值和值得尊敬的嘗試。從多個角度來看,這都是一部必讀的力作。——趙鼎新,浙江大學教授、芝加哥大學麥克斯•派裏維斯基榮休教授 本書與《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的理論關注是一致的,即政治認同在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政治權力的合法性成爲理解這一進程的核心概念。在作者看來,戰爭不僅製造了衝突,同時也塑造了認同,而後者成爲構建民族國家的根本動力。民族國家之所以在人類歷史進入18世紀方纔興起,就是因爲這樣的權力構型更有利於民族主義者,而不是某種國際體系的推動。這些觀點充滿挑戰性,當然也將引發巨大的爭議。——陳周旺,復旦大學教授 本書橫跨民族主義和武裝衝突兩大研究領域,強調族羣認同、國家建設與軍事衝突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的辯證關係。它延續了查爾斯•蒂利的思路,但在理論、方法與考察範圍上均將蒂利的研究大大推進了一步。在理論上,它在制度、網絡與權力理論的前沿成果之間遊刃有餘地遊走;在方法上,它致力於爲宏觀歷史現象提供堅實的微觀過程基礎,是量化歷史分析的典範;在考察範圍上,它將蒂利的經典命題從早期現代帶到現當代,從西歐帶到全球。這是一本值得認真研讀的好書!——李鈞鵬,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本書是將宏大的理論敘事、精妙的研究設計和詳實的經驗證據三者進行有機結合的典範。作者以政治權力與合法性作爲主要研究視角,藉助新型數據庫,巧妙分析了政治精英、族羣團體、市民社會等多種行爲主體的互動,是如何塑造兩百年來民族國家的興起、擴散以及由此引發的國內族羣衝突與國際戰爭的。本書一經問世,便成爲歷史社會學、比較政治學、國際關係等領域的經典之作。——陳沖,清華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