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巨變第二天

「對於民主的喜劇與悲劇,歷史已經傳遞給我們太多耳語, 站在同一條河流裏,失憶是對文明的辜負

」 劉瑜最新學術力作 考察百餘政體半世紀演化進程 理解轉型成敗與因果 很長一段時間裏,對政治發展的分析聚焦於民主轉型的動力,定格於轉型完成的時刻

許多人似乎相信,「民主轉型」意味着政治發展劃上一個美好的句號

然而,在「歷史的終結」處,是另一段歷史的開始

轉型國家有可能走向民主穩固,也有可能走向民主倒退和崩潰,甚至可能走向戰火紛飛

「句號」並非真的句號,而是意味深長的省略號,對這個省略號,我們所知甚少

本書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時間框架中分析新興民主國家轉型後的發展境況,從民主鞏固、經濟發展、暴力衝突、國家能力等維度,全景式呈現「巨變第二天」各國分叉的道路,並挖掘這種分叉背後的原因

歷史常常詛咒未來,而觀念驅動的選擇則是每個社會自救於轉型泥沼的一根細線


  • 湛端雅
    本書另一個重要啓示,就是從泰國、委內瑞拉、俄羅斯等案例中看出民主轉型的難度和失敗的結果
  • 陸菲菲
    作爲可能性的藝術的一個更嚴謹深入版本 看畢一聲嘆息 民主是多麼脆弱又珍貴的東西啊
  • 尤志文
    本書是對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第三波民主化轉型浪潮及其後果的全景式深描,作者採用了大量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兼用大量案例輔以定性分析,從政治模式、經濟發展、國家能力、公民社會等進行多維度剖析,內容遠豐富於《可能性的藝術》
  • 匡陽陽
    比《可能性的藝術》更進一步,通過對第三波新興民主國家大規模的定量比較,探索出如履薄冰的民主之路,妥協,寬容,保守是保障制度長青的基石
  • 龍問寒
    此外,國家要選擇“薄的民主觀”,解構“人民意志”存在本身或懷疑它的道義合理性,持多元主義制衡論,防止暴政,重在“如何統治”而非“誰來統治”,重視政治的邊界,承諾政治權利的平等,反對在具體政策問題上動輒訴諸超級動員,塑造彈性公民社會,切忌墮入“不自由的民主”、走向經濟民粹主義
  • 茹鴻羽
    作者進行二元劃分後,將民主轉型成功與否的責任定位到“政治行動者的觀念水位”,不說這裏的精英氣息與教師爺的期許,就說作者在分析案例時彷彿這些國家活在真空中,行動者——領導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前進的方向,就讓本書充滿了不可靠與不真實的分析
  • 邵展鵬
    典型的差異式發問: 爲什麼第三波民主化國家有些走向了經濟發展和民主穩固,而另一些則伴隨着衝突不斷和經濟危機
  • 聞芮佳
    總體結論也非常簡單,那就是民主轉型(從統計學意義上)不會帶來經濟倒退、社會動亂、政治衰敗,事實上從平均意義上來說,轉型期的民主並不比威權社會差
  • 都清涵
    其主要論點有二,一是【民主轉型】並不是終結而是一個開始,轉型之後的民主穩固抑或衰退纔是值得關注的重點,而轉型提供的僅僅是一種可能,民主本身有着顛覆自身的傾向,過高的期待帶來的幾乎是必然的失望
  • 宰山菡
    國家民主化,與威權政體相比,不會提高暴力衝突風險,不會顯著地損害經濟自由、降低經濟增長(甚至有利於經濟自由和增長,但民主轉型相伴隨的經濟模式轉型、超級社會動員、選舉與暴力衝突、政治資本重組等有可能階段性地負面影響經濟表現),在國家能力上呈現“政體有限論”
  • 姬清韻
    對民主轉型結構主義的反思,更強調觀念和政治選擇的重要性,反對民粹式民主、支持自由式民主
  • 鬱美麗
    其實是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民主轉型國家的定量分析,這部分比較有意思的是用數據庫和計量模型來的定量說明問題,我之前關注政治學科較少,這次也欣喜地發現該學科引入了更科學和現代的工具,不再是空對空;第二部分將兩種民主的對比和選擇,採用傳統的案例分析
  • 塗欽宜然
    民主作爲一種政治建構的方式在現代社會幾乎等同於代議制民主,對於良治,可能更重要的是自由,而自由是沉重的
  • 商牟若薇
    民主並沒有應許和平、經濟發展、國家建構……觀念的民主更爲重要,民粹式民主和自由式民主,社會的互相諒解、協商
  • 谷晗日
    書中旁徵博引用各色民主化國家的轉型歷程作爲佐證,可是拋棄地緣政治因素以及各個國家的歷史沉澱和政治文化來定義轉型的“成功”與否可能確實也有一點單薄
  • 軒轅寒天
    除卻歷史經濟社會背景的原因,所有政治參與者在關鍵歷史時期的寬容選擇極爲重要,唯有扛下自由的重負,才能保障民主的未來
  • 計瑜然
    本質上是歷史終結論這樣宏大主題的一個長篇腳註,同時更多的質疑了盧梭式民主的弊端
  • 邊清昶
    但透過表象看成因,作者把筆墨落在了自由式和民粹式的觀念對比上,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社會,作者都通過大量的事實和邏輯論證鮮明的指出,搞民粹是沒法和平發展的
  • 焦友珊
    從當初的三部曲,到《可能性的藝術》,再到這本,劉瑜老師在比較政治、民主、觀念等議題上的造詣越來越爐火純青了,旁徵博引、信手拈來,一如既往的靈動但又有更深的積澱
  • 凌心香
    但是結語可以看的出來劉瑜是寫給中國當下的政治思考者和未來的政治行動者的,讀來依舊是劉瑜式的樂觀與隱憂交織
  • 百里昊乾
    全書結語: “因爲站在這樣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心懷如此強烈的恐懼,樂觀並非僅僅出於期待,也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義務”
  • 倪易雲
    讀了前言和結語,比喻用得都恰到好處,劉瑜的文字太好、太動人了,直擊人心
  • 東門涵梅
    「站在這樣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心懷如此強烈的恐懼,樂觀並非僅僅出於期許,也是一種面相未來的義務」
  • 韋芳芳
    民主還是威權是對國家、個人命運的一種博弈,對自由與權利的約束是歷史浩浩湯湯的實踐選擇,「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心懷如此強烈的恐懼,樂觀並非僅僅出於期許,也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義務
  • 段麗芳
    人文學科變成了統計學論述,讀起來就不容易投入,而且作爲門外漢,覺得缺少了歷史分析,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準確的,當然結語部分描述得很到位了
  • 緱亢千柳
    同時這本書全篇以事實、數據爲主,進行比較研究,這也很有意思
  • 閻芳荃
    層層疊疊的數據圖表用以闡釋民主,很大程度把民放在經濟指標的尺度上來衡量,一方面是可以提供數據化,績效化的參考,得出很好的邏輯推斷,而另一面卻容易忽略掉經濟之外的因素…人們的思想,良善的社會管理,公平性,正義,保障等…民主的確不能許諾經濟,收入與發展…但是與專制相比,它或許是走在一條更好的探索之路上…幾千年的歷史演繹難道還不能說明嗎…堅守民主與自由的道路不是已經是人們開拓出來的一個相對好的良方了嗎…劉老師說,在這樣一個鉅變,不安定的歷史岔路口,樂觀並非僅僅出於期許,也是一種面向未來的義務…但是當樂觀都成爲了一種義務,也反襯出現實的困境是多麼的巨大,只能個體式的匍匐的衝出,安心於世了吧…
  • 太叔思語
    此外,作者做比較研究的一些方法也很有啓發
  • 公孫寒荷
    數據圖表、縱橫比較、迴歸分析,實證案例、邏輯推導,全書讀下來有一定難度,但相比作者在自由的夾縫中堅持表達的難度,這本書值得被更多沒有喪失獨立思考能力的讀者翻開
  • 龍英媛
    民主制度本身並不必然帶來良政,但是這本書裏作者最終把結論落腳在自由,思想與表達的自由,獨立的人格,不從衆、刺頭的反駁,他們會帶來真正意義上的集體利益最大化
  • 容白雪
    本書中有了許多量化的分析,隨着低垂的果實被摘完了,如今做學術真是日益精巧,精巧的研究更能呈現現實的複雜度,因而難有簡潔明快給人醍醐灌頂之感的結論
  • 呂美麗
    工作好些年後才意識到,讀研時上過的研究方法課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當時沒打算走學術路沒認真學、老師講的也不是太好),沒掌握好方法,即便你有問題意識,你連研究的門都摸不到
  • 歐陽紫菱
    儘管上學時老師總提問題意識,有了一定工作年限閱讀量更廣泛後,我的問題意識才逐漸覺醒起來,怪不得當時老師上課總是隨口就能提出一大堆可研究的問題,他浸淫學術界十幾年,都琢磨十幾年了,當然能提問題,我還差三歲就到他當年的年齡了
  • 山丹彤
    2024年第9本:以娜拉出走之後來形容鉅變第二天很貼切,前半部分的定量分析有些不倫不類,如果統計結果不能直接作爲論據,還需要進行更進一步的解釋,那進行這些分析的必要性反倒是值得商榷的,下半部分從兩種民主觀念開始更貼近作者的舒適區,民主的厚度這一概念在後半部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已經不存在不民主政體的當下,民主的厚度成爲了民主更新的定義...從理論建構的角度而言,當我們將一個事物定義爲“好東西”,我們就無法去分析他能否帶來“好東西”--當我們將民主定義爲經濟發展,勢必難以分析民主是否帶來經濟發展;當我們將民主定義爲清廉,就難以分析民主是否降低腐敗
  • 彭以蕊
    作者對1970年代後發在歐洲、拉美等區域衆多走上西方式民主的國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數據、有觀點、有事實,總體而言不是很成功,有的甚至比較糟糕
  • 柯暄嫣
    這本書比可能性的藝術更有學術性,加了大量的數據研究去論證第三波民主浪潮中的民主轉型是否真的導致經濟崩潰或者國力下降,當然可以期待的結論是民主悲觀主義並沒有實質證據可以支撐,反而大多數轉型國家展現出韌性,激發出經濟活力,並且在民主穩固後厚積薄發,遠遠優於不自由的民主,更不用說威權
  • 詹清韻
    鑑於當今社會更關注現代化而非民主,這本書所關注的問題和它試圖抵達的結論,是否高度相關、是否合理,我有話想說
  • 寧樂池
    它可以是任何事物,但唯獨不是終結,它只是看上去類似“王子和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概念,如何在鉅變第二天保住民 主、良性發展民 主,是比婚姻故事難得多的課題
  • 牧英才
    上半部定量分析,原來劉老師也要畫迴歸表格,跑固定效應模型……下半部理論與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