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印地語公共領域1920—1940

論語言與文學如何影響和塑造社會公共領域 這部著作引入“公共領域”概念,以被稱爲現代印地語文學“黃金時代”的1920年至1940年爲背景,探討了“劇變時刻的文學文化全貌”

本書拓寬了語言一文學的傳統研究視野,全面呈現了在與文學、歷史、社會及政治的互動中形成的廣闊的印地語公共領域

書中富於創見性的視角、觀點及材料爲深入認識和思考現代印地語文學的發展,並以此理解印度民族主義和殖民時期印度的社會、政治與文化想象提供了可貴的思路和方法

——郭 童(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古代印度斯坦是一片形散而神不散的邦國林立的土地

本書立體地描繪了印度民族主義知識精英是如何把隱形的“不散的神”顯然鍛造爲對抗殖民話語的團結紐帶,併爲印度的獨立構建了一套屬於自我的語言、文學和政治思想體系

——穆宏燕(北京外國語大學二級教授) 圖書亮點或編輯推薦: 語言和文學繁榮的時代往往是人類精神文明飛速前進的時代,1920—1940年的印度印證了這一事實

19世紀上半葉,在英國思想和制度的影響下,許多受過教育的印度人開始發展規範準則、機構以及一種語言,以表達對“統一”“進步”“共同文化遺產”等新概念的需求

供爭辯和辯論的公共空間得以建立,規範準則得到發展,由此,人們認識到他們正在進入共同的公共空間

這些空間不僅容納了,更是超越了人的社會存在

20年代,文學和政治角色、公共空間與制度、出版市場以及文學和政治讀者都在數量上均實現了增長,從而帶來了質的飛躍

新主體發出不容忽視的批判性聲音,而且還時常形成真正的“反公衆”

印地語文學媒介的開放性和視野成就了大膽的實驗,促使產生了新的文學類型,締造了獨立作家

與此同時,19世紀的努力所形成的潛在公衆似乎終於真正地現身

規範性趨勢與批判性聲音之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張力

語言和文學是呈現這種張力的顯著標志

對於那些參與其中的人來說,而且很多人是第一次承擔公共角色,這是一個振奮人心、令人陶醉的時代

印地語界把這個時代稱作現代印地語文學的“黃金時代”,而且各領域都展現了真正的、超乎尋常的文學創造力

內容簡介: 本書以20世紀上半葉以標準印地語爲基礎形成的北印度地區性公共領域爲研究對象,分別從語言、文學、性別、歷史以及政治話語的角度分析印地語區文化的核心要素,進而探索語言和文學勾勒與書寫一個新的民族的過程

這一過程對現代印度的政治、文化、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帶來了實踐、新視角、大膽批評,以及重新討論一切的意願,助推形成了一個共同的、統一的印地語受教育羣體的品味

1920年至1940年是一個振奮人心、令人陶醉的時代

印地語界把這個時代稱作現代印地語文學的“黃金時代”,而且各領域都展現了真正的、超乎尋常的文學創造力


  • 簡凡雁
    FO第一部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