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生活開始擰緊,被那個叫做路西恩的人。 成爲哈佛大學一年級新生的首日,我見到了室友路西恩。 路西恩魅力四射,強勢自信,剛一見面,他便爲我重新起了一個名字——「這會讓你顯得深刻」。 不容拒絕地,我同時擁有了一位朋友和偶像,他帶我參加哈佛校園大小派對,領我認識各種社團各路神仙。 但不知從何時起,路西恩從我的朋友和偶像,逐漸成爲了我的代言人、命令者,我無法反抗的、羞於啓齒的獨裁者。 每一次邀約、每一場派對,每堂課上和每次下課,我被一條看不見的繩子逐漸勒緊了脖子。 我知道家人的擔心、老師的引導,也知道踏出的那一步將帶我引向萬丈深淵,但是我沒辦法停下來。 路西恩,是我人生中的魔鬼…… 《控制》講述了一個關於PUA的故事,發生在名校哈佛。同間宿舍裏一個卑微羞澀、家境普通的美術生和一個光芒萬丈、萬人着迷的明星大學生,展開了一段奇妙、精彩又致命的大學生活。作爲哈佛畢業生,作者把哈佛校園中見到的、聽說的寫進了這本書裏。這個基於真實而創作的校園懸疑犯罪小說,展示了一場頂級名校諷刺荒誕的鬧劇,堪稱小說版的《煤氣燈效應》!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讀後推薦:「控制他人與被他人控制、強行控制與反抗控制,是廣泛而深刻的、發人深省的社會問題。我覺得這本書值得一讀。」


image

小說集,一九七五年出版,收短篇小說十三篇,博爾赫斯寫作後期的頂尖之作。面對一本頁碼無窮盡的“沙之書”,先開始是據爲己有的幸福感,最終領悟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煩惱的根源。這本書,是博爾赫斯書籍崇拜情結的體現,象徵具有無限性的宇宙、世界。人竭力突破未知,最終卻體驗到無限而確證自我的渺小無力。“如果空間是無限的,我們就處在空間的任何一點。如果時間是無限的,我們就處在時間的任何一點。”無限性、可能性、死亡、記憶與時間等概念哲學、玄學層面的思考蘊含在各篇當中。


image

20世紀尤爲獨特、複雜、迷人的文學“局外人” 《天才雷普利》《卡羅爾》《列車上的陌生人》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文學手稿首度披露 全球獨家收錄《卡羅爾》初稿 諾獎得主彼得•漢德克摯愛推薦:“我受到了一位真正偉大作家的庇佑。” * 一個“不規矩”女孩的回憶:“我不想要被人擁有。” * 位列《時代週刊》犯罪小說大師榜首,20世紀類型小說開創性的代表人物。 * 知名導演爭相改編影視作品,諸多影史經典幕後的天才寫手。 * 母女關係的別樣創痛,“美國張愛玲”的傳奇人生。 * 透過一個“局外人”的視角,講述了一部歐美文學與文化圈的回憶史。 在美國文壇,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是一個尤爲獨特的名字。她以天才少女的姿態闖入文壇,第一部長篇小說就被希區柯克翻拍成同名電影《列車上的陌生人》,用筆名出版的半自傳小說《卡羅爾》是美國同性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而深入探問讀者內心黑暗面、有過多個電影版本的《天才雷普利》更是超越了類型小說的範疇,躋身偉大文學的行列。 海史密斯身後留下了8000多頁日記和筆記,本書由她的編輯耗時數十年精心編校,並配以從未公開過的私人照片及檔案文件。帕特基本上一直用兩種敘事記錄自己的生活:日記詳細描述了她緊張的、時而痛苦的個人經歷,筆記則幫助她把這些經歷進行理性加工,並構思自己的寫作。本書按照時間順序、根據帕特的居住地點劃分爲五個時期,從最初的美國時期,到輾轉歐洲各地的中年歲月,再到她在瑞士的暮年。日記和筆記的條目相互交織、緊密相連,筆記和日記各成一體,分開閱讀也不成問題,但對應起來閱讀,才能獲得對她全面的認識——用帕特自己的話來說——如果一個作者,終其一生都在隱藏故事中取材自她個人經歷的部分,那麼她的小說會更容易讓我們遠離作者,而不是引領我們走近她。 世人更熟悉海史密斯晚年避走歐洲、離羣索居的孤僻形象,但這些文字也展現了她年輕時開朗、樂觀又充滿抱負的一面。無論作爲一個人,還是一名作家,帕特都是迷人而複雜的,在這些文字裏,她留下了自己熱烈而精彩的人生,爲讀者講述了一個堅強獨立的女性如何擺脫自己的出身、對抗社會的偏見,進而用寫作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除了帕特本人的生活和創作,讀者也得以窺見當時歐美文化圈的風流盛況——透過帕特這個“局外人”的視角,獲得從未有過的獨特體驗。 這並非一本自傳作品,寫作自傳的過程,必然是在回溯過去,往往經過精心編輯,從某一特定的視角再現往事,而這些日記與筆記記錄的則是一段仍在進行的當下的人生,就像兩面鏡子,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她的生活和工作,讓讀者看到——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是如何成爲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 媒體/名人推薦: “一部了不起的傑作。海史密斯對自我和他人的觀察都是如此尖銳。整本書都很出色,但前幾章尤爲特別。關於年輕時代的紐約生活,它們是我讀到過的觀察力最敏銳、最富有活力的描述!”——《紐約時報》 “編輯大膽地決定把日記和筆記條目交疊在一起,環環相扣……海史密斯獨特的個人書寫,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自畫像之一。”——《紐約書評》 “……對她的‘想象力的樂園’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迷人探索……令人印象深刻,無論是虔誠的讀者還是歷史學家,都會流連忘返。”——《出版人週刊》 “少有作家能如此深刻地揭示人類心靈的陰暗面。”——《旗幟晚報》 “她的寫作完全得益於她的態度:用一根鋼針直面世界。”——《鏡報》 “孕育憂鬱的詩人。她創造了一個獨屬於她的世界——一個幽閉的、非理性的世界,每次踏入其間,我們都會感到一種個人的危險。”——格雷厄姆•格林 “海史密斯和她筆下的主人公一樣離經叛道、怪誕不經,而她似乎並不介意讓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J.G.巴拉德 “喜歡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說讓我感到一種負罪感。後來我意識到,這種負罪感並非來自閱讀驚悚小說,而是來自她巧妙地讓讀者認同兇手的方法。她是一位偉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犯罪小說家。”——帕慕克 “緊張、黑暗、引人入勝:真希望我能寫出《天才雷普利》這樣的小說。”——薩拉•沃特斯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就像牡蠣一樣神祕……她的小說超越了道德的侷限,超越了任何體裁的限制,強有力地影響了讀者,讓他們感到不安。”——珍妮特•溫特森 “我從未遇到過一個像她那樣的人,滿是問題又充滿智慧,令人沮喪又飽受挫折,享受着孤獨的榮光。這本書是一個時代的寫照,一段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漫長的講述,而你從未以這樣的角度去觀望過那段歲月。”——艾琳•邁爾斯(藝術家) “我是多麼熱愛海史密斯。她的寫作讓我大開眼界。”——吉莉安•弗琳(《消失的愛人》作者)


image

☆極致的愛情,更關乎自由與反抗 “他們在對話中體認對方,並非自戀式地把對方當作自己的鏡像,而是把對方當作具有獨特個性的個人。” ☆編輯推薦 ◆極致的愛情,又不止於愛情。 愛情是終極命題;愛的自由,追尋真善美的自由;反抗父權、反抗規訓、反抗階級 ◆有關青春期、死亡、性愛。 拆解青少年階段對性與愛的理解與實踐,以及男性與女性在愛情中會有怎樣不同的體悟與認知。 ◆旗艦學者、專家深度解讀。讀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前世今生。 莎士比亞故居基金會榮譽主席、皇家莎士比亞劇院榮譽理事斯坦利·韋爾斯爵士(Sir Stanley Wells)坐鎮主編;多倫多大學英文系教授,國際莎士比亞協會榮譽副主席吉爾·利文森深度解讀;國內資深譯者精心校譯。 ◆裝幀新元素,經典新呈現;精美便攜本,經典隨身讀。 ☆內容簡介 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和凱普萊特的女兒朱麗葉一見鍾情,他們在新穎纏綿的對話中體認對方,由此發現自我,產生了熾熱的愛情,卻因家族世仇無法終成眷屬。 《羅密歐與朱麗葉》作爲文學史上著名的愛情悲劇,展現了極致的愛與痛,探討了愛情與夫權、個人與社會結構之間的對立,彰顯出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其熱情奔放的語言與瑰麗的想象更深化了審美意蘊,使該劇在百年之後依然煥發着經久不衰的浪漫生機。 本書導讀及註釋由國際莎士比亞協會榮譽副主席吉爾·利文森教授編撰,從故事神話來源、父權制社會的暴力、文字遊戲和修辭手法的運用、劇本演出史等多角度切入分析這部莎翁經典愛情悲劇。


image

K.是受僱於城堡的土地測量員。當他抵達城堡下面的村子,想在村中留宿時,卻因沒有城堡的留宿許可而遭受冷遇。爲了確認城堡對自己的任命,K.想方設法接近城堡。但面對管理制度森嚴的城堡和恪守規則的村民們,K.感到十分無奈,似乎每向前邁一步,就會堵死一條去往城堡的路。城堡雖然近在咫尺,卻是K.可望而不可即的……


image

那個尷尬的傻子死了,人們這才發現他美得動人心魄。 馬爾克斯短篇小說集 收錄《巨翅老人》《世上最美的溺水者》《令人難以置信的悲慘故事》等名篇,入選高中語文教材 歡迎來到馬爾克斯的暗黑童話世界!在這裏: 死去的人會變回年輕時的模樣,乘着洋流漂過全世界,帶着所有經過的地方的鮮花和水草。 大雨下得太久,你一覺醒來可能會看見天使掉在你家院子的爛泥裏。 觸礁沉沒的巨輪會變成幽靈船,一遍遍重複不祥的命運。但若碰上執拗聰明的小男孩,也能從陰間駛進陽世。 魔法師會爲死去的仇人造一座最堅固雄偉的陵墓,然後讓他在棺材裏一次又一次復活。 殘忍的祖母會押着孫女當妓女,陷入愛情的男孩能聽到千里之外情人絕望的呼喚,渴望自由的女孩什麼都可以拋棄。


image

法蘭西藝術院唯一漫畫家院士卡特琳·莫里斯 人文作品三種——文學篇 一部輕鬆幽默的法國文學史,用漫畫重寫法國文豪列傳。 ……………… 一部另類幽默的法國文學史,重寫了從中世紀到20世紀的偉大作家列傳。卡特琳·莫里斯以紮實的文學功底將歷史、社會、政治和文化解說巧妙融合於美妙的細節中。在這本極具個人風格的漫畫中,偉大作家和他們筆下的角色經歷了迷人的相遇。《巨人傳》裏的龐大固埃講述了他混亂的成長過程;《列那狐傳奇》中的狐狸則化身成遊吟詩人,告訴讀者他如何承擔中世紀的文學任務……以往枯燥乏味的文學史變成了趣味十足的故事,一定能讓讀者驚呼:原來文學史可以這麼好看! ……………… 你喜歡文學嗎? 是否也爲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動容—— “我們都有這樣的傾向,認爲我們在追求某種不切實際的幸福……” 或者沉迷於普魯斯特所建造的追憶世界—— “唯一的天堂是我們失去了的天堂”。 你不喜歡文學嗎? 如果《列那狐的故事》裏的狐狸化身遊吟詩人,那麼文學之光 也會照亮漫長的中世紀; 如果看到蒙田在他高高在上的書房進行自我心理分析,左拉躲 在角落裏窺視他小說中人物的活動……即使嚴肅文學也會變得 輕鬆有趣 。 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卡特琳·莫里斯別具匠心的漫畫文學史, 每一位文學大師及其作品都變得前所未有的親切和打動人心。 ……………… 你的書非常美,卡特琳,它容納了你所投入的一切:你的幽默、你的浪漫、你自發的意志,還有我剛剛呈現給你的、更多的東西。你是一位天生的創造者,能讓我們看到更多預期之外的驚喜。 ——卡瓦納 卡特琳,你讓漫畫變得不朽。 ——法蘭西藝術院頒獎致辭


image

一個女人,一位母親,在歷史暴力夾縫中的昂揚與墜落 韓裔美國社會學者獲獎非虛構力作,母女版《迴歸故里》 以食物串聯的生命故事,兩代亞裔女性的創痛與相遇 追索精神分裂症與“慰安婦”真相的鋒利思考 剖露共謀的沉默深處,被禁忌的家族歷史,被抹除的倖存者人生 🌊 編輯推薦: “我身在歷史何處”系列001 韓裔美國社會學者獲獎非虛構力作 母女版《迴歸故里》 1.一個女人,一位母親,在歷史暴力夾縫中的昂揚與墜落 ——書寫命運巨輪下的普通個體,見證一位女性的荊棘一生。 ◆ 她是靠泡菜活下來的戰爭逃難者,周旋有度的酒吧女招待, 心懷美國夢的第一代移民,從容有致的“社區政治家”, 工作、養育兩不誤的媽媽,涉足荒野的“黑莓女士”和“蘑菇夫人”…… ◆ 她也是自閉家中的幻聽囚徒,鎮上敏感的“瘋子”, 不再與陌生人說話,不再接電話,不再出門, 不再做飯,不再進食,不再活動,不再生活。 ◆ 她載沉載浮的一生, 始於殖民統治和戰亂, 終於精神分裂症和幾近無家可歸的狀態。 曾經堅韌、明媚的女人,何以衰零至此? “我”寫下這個故事,希望能理解:是什麼“殺”死了她。 2.一起喫飯的日子裏,我開始走近媽媽傷痕累累的複雜心靈。 ◆ 移民家庭中更爲複雜的母女關係,兩代亞裔女性的創痛與相遇。 * 她,一位“典型的”東亞母親: 異國小鎮艱難立足,含辛養育子女,將一生的愛與鄉愁,盡數灌注在食物中; 戰亂中被迫失去的“純真”和受教育權利,此生未達之理想,延續爲對女兒的深情期盼與託舉——“用你的頭腦工作,而不是用你的身體!” * “我”,一位小鎮亞裔移民二代: 從被霸凌歧視,到求學布朗、哈佛,繼而成爲社會學學者,成長之路皆是對母親的艱難迴應; 從被代際創傷困擾、被家庭恥辱桎梏,到直面傷痛,書寫禁忌,在勇敢質詢中,尋回生命的自主性與尊嚴。 * 兩位女性跨越歷史傷痛的聯結與再生,一對母女在命運交織中的看見與相遇。 ◆ 最痛苦的記憶,最溫柔的愛,以食物串聯的生命故事。 *“世界始於餐桌旁;它是雨中之屋,烈日下的傘;是恐怖陰影中的藏身之處,是悲壯勝利的歡慶之所。” 【奶粉】母親記憶中“戰爭的味道。” 【泡菜】“多喫泡菜吧,格蕾絲呀,我們是倖存者。你有能力忍受所有的一切。” 【蘑菇與黑莓】在努力遵循規則,扮演好妻子的角色之外,母親精神上渴求更多。 * “食物既導向同化、隔離和遺忘,也意味着紀念、聯結、快樂和可能性。” ——“烘焙,對我母親來說,是成爲美國人的一種方式,是一種遺忘的方式。” ——“對我母親來說,給他人做飯使得她能夠超越自己的出身。這是她生存的證明,是她對未來的希望。” ——“看望母親就像在上烹飪歷史課,遇見20世紀50和60年代的韓國。在她人生最後那些年裏,我們一起喫過的每一樣食物一定都讓她回想起自己的青春。” 3.剖露共謀的沉默深處,被禁忌的家庭歷史,被抹除的倖存者人生。 ——一位社會學者追索精神分裂症和“慰安婦”真相的鋒利思考 ◆ 打破共謀的沉默。 “困擾人們的並非創傷本身,而是人們對創傷所秉持的沉默。” ◆ 診斷精神分裂症的的成因。 “精神分裂症講述的是貧窮、暴力和身處失權位置如何將我們逼瘋的故事。” ◆ 剖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面臨的處境。 【偏見】對“精神分裂症”一詞的避諱、彼時的難以確診、精神健康護理的缺乏。 【刻板印象】事實上,絕大多數患者都沒有暴力傾向,絕大多數暴力犯罪事件都是沒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所犯。 【併發症】爲了治療她的精神分裂症,她被賦予了一種新的疾病。 【用藥】藥物正在淪爲一種監獄管控的工具。 【種族歧視】作爲亞裔女性,她的病症在美國“不典型”。 ◆ 寫下來,驅散魂縈繞不去的歷史幽靈。 * “恥辱本身就是一種用於迫使受壓迫者閉嘴的政治工具。” 【慰安婦】 ——“我的身體像一個夏天被遺忘的爛南瓜。” ——“她一定是被那些讓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多麼渺小的信息吞沒了——她不再被當作一個人,而是一個物件。這些信息來自她周圍的人,來自韓國社會,甚至可能來自她自己的家庭。她逃離韓國,卻只發現美國社會也在貶低她的價值。” * 統治整個家族歷史的話語禁忌給養了幽靈,驅除幽靈的最佳方式是“將禁忌搬上舞臺”。 【性工作自由】 ——“美國女權主義者在爭論賣淫是否能成爲一種自由選擇,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婦女來說,擁有‘不做妓女的權利’更爲迫切。” ——“即便是純粹爲了生存才接受的性工作,也是一種反抗權力結構的方式,如若不然,那種權力結構可能會讓你去死。但在帝國主義的秩序下進行反抗,與‘出於自願而當妓女’卻並非一碼事。” * “我”想通過書寫來改變“慰安婦”的含義,“我”希望它不再是個恥辱的詞。那個女人,是位英雄。 🏆 獲獎記錄: 2022年亞太裔美國人文學獎 2021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圖書短名單 2021年《科克斯》非虛構圖書短名單 2021年《時代》、NPR年度最佳圖書書單 📰 媒體&名人評論: 《她是倖存者》對一位母親的精神疾病背後的歷史暴力做了親密記述,過去的幽靈在餐桌旁有了一席之地。格蕾絲·趙記錄了種族主義造成的心理傷害,也探索了食物的救贖力量——在其他形式的語言失效時,食物成爲她母親的語言。這本超凡絕倫的書,展示了回憶錄這種體裁的創新潛能,也重新想象了學術在真實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美國國家圖書獎評委會 獻給一位出色而難懂的母親的安魂曲和情書……這也是一個關於食慾、渴望、味道、氣味和感覺的故事……而這一切最終也讓一個女兒找到了歸屬。這部坦誠得令人灼痛且心碎的回憶錄展現了,在一個移民家庭中,食物既可以導向同化、隔離和遺忘,也可以意味着紀念、聯結、快樂和可能性。 ——佳雅特麗·戈皮納思,《不羈的想象:酷兒離散的美學實踐》作者 在格蕾絲·趙的《她是倖存者》中,精神遺產、歷史、代際創傷,以及在探索母親的破碎過往中可能發揮聯結作用的食物之間有了一種史詩性對話……這既是一部回憶錄,也是一次精神改造之旅。 ——艾莉·羅伯託姆,《果凍女孩:一部家族史》作者 《她是倖存者》是對所有那些“生存從來不是天註定”的人獻上的一份動情致敬,同時也表明,治癒創傷不能總是通過個體的努力,而是需要對過去展開集體反思。 ——迪安·博爾謝·林,《第一人稱複數》導演 趙動人且坦誠地探索了社會因素是如何跨越廣闊的時空,侵入我們的內心世界,讓一個人精神分裂的,以此闡明:精神疾病不僅是一種生物性疾病,更是一種社會性問題。 ——伍德堯,《種族憂鬱症,種族分裂:論亞裔美國人的社會與心理生活》聯合作者 《她是倖存者》是對一位女性的堅韌生存故事的見證:是對母親、在韓美戰爭中死去的女性、戰爭中的“慰安婦”,以及歷史上“歇斯底里的女人們”的致敬。趙以認真、質詢的眼睛,檢視了精神健康領域通行的措施、診斷,以及有色人種女性是如何被忽視、誤診並被錯誤對待的。 ——米歇爾·馬龍佐 在書中,格蕾絲·趙袒露了自己與難以捉摸的母親之間充滿痛苦的共生關係。在母親去世近二十年之後,她在書中將母親寫活,使其留下的遺產活在了書頁上;同時,她也追溯了自己的生活,這是一部精妙的紀念之書,也是一部有力的再生之書。 ——《書單》 格蕾絲與母親兩人充滿自主性、尊嚴、回憶與愛的生命旅程是平行的……它複雜,但催人向上。 ——孫永信,美籍韓裔詩人、編輯,《不堪的榮耀》作者 這部關於對具體之人的愛與回憶的作品,對所有人來說都真實而切近。 ——《句號》 📖 內容簡介: 我這一生中至少有過三位母親。 在我的童年,母親是迷人的派對女主人,是野心勃勃的“黑莓女士”和“蘑菇夫人”。到我的青春期,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成了幻聽的囚徒。 逃過戰亂,移民至美國,曾經堅韌、明媚的她,何以蛻變至此?我開始探索她精神痛苦的根源,希望能理解是什麼力量“殺”死了她。 由此,我的第三位母親誕生了。我不僅發現了是什麼將這個女人打倒的,亦發現了她爲之而生的是什麼。追索的深處,是一段隱祕的家族往事,以及一代女性的飄零人生。 我收集起關於她和她們的碎片,寫下這個關於倖存者的故事。 有些人希望將某些歷史刪除。但我知道,“生存從來不是天註定”,我必須爲那些社會認爲不值得爲之流淚的人發聲。


image

《奧斯丁問題》以奧斯丁的六部重要作品爲主線,通過思想批評與文學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多角度討論了奧斯丁的社會關懷與藝術世界。 作者以英國18-19世紀之交傳統社會向工商業逐利時代轉型中個人主義的興起,以及自我與他人、羣體的關係爲核心問題,在深入細緻的文本分析、與西方現當代奧斯丁研究和流行批評思潮的對話中,呈現了奧斯丁如何在其創造的活色生香的世俗生活和藝術世界中,傳達着社會萬象與時代精神,思考着“道德”與幸福的關係,並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羣己之思”的新價值觀建構。 全書呈現了一個閱歷豐厚的中國學人帶着自己長期的閱讀感受、困惑與思考,對“奧斯丁問題”做出的獨特理解與闡釋。


image

【編輯推薦】 1、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歷時六年(1863—1869)創作的長篇鉅著,被稱作俄羅斯民族的“英雄田園詩”、“近代的《伊利亞特》”。被美國《紐約時報》《讀者文摘》評選爲“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 2、洋洋灑灑一百二十萬言,數條線索交織並舉,歷史人物與虛構角色同時登場。在1812年俄法戰爭的巨幅畫卷上,細筆勾勒個體的命運和悲歡,復原那些被硝煙遮蓋的面孔和心靈。深入探討生與死、善與惡、人與自然、無常與永恆等主題。與歷史同樣遼闊,與生活同樣豐盈。 3、俄蘇文學資深翻譯家張捷精心移譯,嚴謹細膩,形神兼備,再現史詩典雅磅礴的風格。經過了歲月磨洗,備受讀者認可。 4、收錄多種輔文,包括譯者長篇導讀、托爾斯泰本人所撰《關於〈戰爭與和平〉一書的幾句話》,以及托爾斯泰傳記作者艾爾默·莫德與英國作家毛姆的評論文章,幫助讀者從多角度透徹理解這部偉大的史詩。 5、全套三卷的卷首均收錄蘇聯插畫家瓦西里·韋列夏金、亞歷山大·阿普希特等插畫家所繪高清彩插。身臨其境,再現“莫斯科大火”“娜塔莎之舞”等經典場面。附贈精美手繪人物關係圖海報,四大家族複雜脈絡一目瞭然。 6、知名設計師廖韡擔綱裝幀設計。高飽和度色彩,油畫紋理,多重含義濃縮的圖案,傳達托爾斯泰之恢弘與細膩。從第一卷到第三卷,構成連貫整體:由厚重到明朗,由毀滅到新生,由紛亂走向寧靜,寓示着戰事的變化,以及個體的心靈軌跡。內封採用黑紙印銀工藝。以現代感視覺效果重新詮釋經典。圓脊精裝,本白色膠版紙,適合閱讀與收藏。 【內容簡介】 《戰爭與和平》是托爾斯泰歷時六年(1863—1869)創作的長篇鉅著,被稱作俄羅斯民族的“英雄田園詩”。作品以1812年俄法戰爭爲敘事中心,在波瀾壯闊的事件背景上,描繪了四大貴族家庭錯綜複雜的愛恨糾葛,細膩地勾勒出主人公的心靈成長曆程,探討了這場戰爭對俄國乃至整個歐洲歷史進程的重大影響。以自然主義筆法表現戰爭的殘酷,於議論中探尋歷史規律和永恆哲理,呼喚人道精神。 【名人評價及推薦】 我們時代偉大的史詩,近代的《伊利亞特》。 ——羅曼·羅蘭 從未有人寫過題材如此廣泛、歷史背景如此重要、人物如此衆多的小說,以後也不會有人能寫出這樣的文學鉅著了。除了《戰爭與和平》,我想不出還有什麼作品堪稱史詩。 ——毛姆 這部小說的哲學,是對自然和生活、而非理性和文明的禮讚。這一哲學十分樂觀,它信賴生活的盲目力量,堅信一個人的最佳方式並非選擇,而是去信仰萬物的善意。 ——米爾斯基 他的意識形態如此溫和、曖昧,又遠離政治;他的小說藝術如此強大、熠熠生輝,如此富有原創性和普世意義,完全超越了他的佈道。歸根到底,作爲一個思想家,托爾斯泰感興趣的只是生與死的問題。 ——納博科夫 人們讀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就不再是原來的人了。僅憑《戰爭與和平》這一部作品,托爾斯泰就可以雄踞世界文壇的奧林匹斯山巔。 ——朱利安·赫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