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沙之書

小說集,一九七五年出版,收短篇小說十三篇,博爾赫斯寫作後期的頂尖之作

面對一本頁碼無窮盡的“沙之書”,先開始是據爲己有的幸福感,最終領悟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這本書,是博爾赫斯書籍崇拜情結的體現,象徵具有無限性的宇宙、世界

人竭力突破未知,最終卻體驗到無限而確證自我的渺小無力

“如果空間是無限的,我們就處在空間的任何一點

如果時間是無限的,我們就處在時間的任何一點

”無限性、可能性、死亡、記憶與時間等概念哲學、玄學層面的思考蘊含在各篇當中


  • 勾白竹
    我們都是生活在有限的空間和有限的時間裏,博爾赫斯的故事魔力是把有限變成無限
  • 鬱思思
    都是短篇,看了幾篇,感覺很一般啊,實在不明白好在哪裏
  • 林谷芹
    唯一不滿的是每讀一篇就不得不再次去適應人名,並且花力氣找到觀察事物的角度,和弄明白故事的主線
  • 庾思萱
    如果一本書中能見到神祕教派、故事化的數學或哲學概念、奇特的圖書或圖書館、惡徒或刺客、偵探故事,以及天方夜譚,那這本書就可能是博爾赫斯寫的
  • 衛芸芸
    時間、空間、無限、語言的主題使得對博爾赫斯小說的每一次閱讀都是爲了重讀
  • 冉秋巧
    某種意義上,這是隻有老人才能寫出的故事,以不同方式去試圖抵達時間、空間、無限和語言的深處
  • 豐智暉
    故事裏充滿古怪的隱喻 時間,自我,象徵,記憶…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或者其實都是夢一樣虛無縹緲的東西 感覺更像一本哲學冊子
  • 壽海融
    天馬行空的想象往往跳脫不了故事,大都是橋段上的想象,而博爾赫斯短篇的玄妙在於他的想象來自時間、夢境、幾乎趨向哲學與辯證,螺旋向上,復沓而來,有無限延伸的空間,一種理性與神祕交織的浪漫
  • 師凌柏
    世上的夢都已被夢過,所有的語言都已被說過,語言是成了體系的引語
  • 諸葛高峯
    ——《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
  • 蒼華池
    《烏爾裏卡》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其它印象深刻的有《另一個人》、《代表大會》、《賄賂》、《沙之書》
  • 濮陽弘量
    喜歡《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
  • 穀梁佩珍
    多處有馬爾克斯的感覺,最喜歡第一篇《另一個人》是20歲的自己遇到70歲的自己,也會像遇見另一個人一樣不可知
  • 錢文翰
    最喜歡《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以科幻標準看也是一流作品
  • 農盼雁
    《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果然是最憂鬱認真的
  • 康元基
    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最深情動人
  • 包融雪
    印象非常深刻的幾個篇目包括《另一個人》《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沙之書》;博翁親自撰寫的後記雖然簡短,但對於理解這些故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 姚成弘
    最喜歡《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和《沙之書》【btw裏面竟然有一篇克蘇魯
  • 郜凌春
    《另一個人》、《鏡子與面具》、《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
  • 嶽帥安波
    一些小故事:與自己的超時空對白;與一個女人的短暫的邂逅;一個涵蓋宇宙的代表大會;一個嘎然而止的故事;異端教派的名字;“生活也給了我一切...意思是奇蹟”; “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比較憂鬱,講述了遇上幾千年後的人的無盡孤寂;一個刺客;沙之書是一部可怕的無窮無盡的書
  • 鬱明俊
    最喜歡的三篇,首先自然是最後的壓卷之作,一本永無窮盡的《沙之書》,似乎是對“space-time continuum”(時空統一體)的一個絕妙註腳,剛好也完成了對開篇《另一個人》的一個閉合循環
  • 禹英傑
    最喜歡的一篇是最認真、最憂鬱的《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
  • 紀妙顏
    目前爲止看到的書中最好的一個短篇是《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
  • 諸元正
    最喜歡代表大會,哪怕遇見了年輕的另一個人,也代表不了當下的自己
  • 貝南蕾
    另一個人,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沙之書
  • 塗欽妙雙
    很喜歡另一個人與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
  • 嚴瑩白
    尤其喜歡《另一個人》、《代表大會》、《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這三篇,壓軸的《沙之書》是《通天塔圖書館》的凝練版;《另一個人》是不同時空下兩個博爾赫斯的相遇;《代表大會》在隱祕愜意間展示的是宇宙;《烏托邦》講的還是事實與認知,無限時間後的“空”
  • 柯幻翠
    代表大會和一個厭倦人的烏托邦真是好,最喜歡這兩篇
  • 越清涵
    就像沙之書一樣是個無窮無盡的神祕書中世界…另一個人和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似乎都在不同時空空間的人在某一個點的相遇
  • 殷秀慧
    喜歡《另一個人》《事猶未了》《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沙之書》 最喜歡《代表大會》
  • 方秋靈
    博爾赫斯的創作幾乎沒有所謂的成熟/蛻變,他在不同年齡寫下的故事具有穩定的主題、風格和水準,鏡子與面具/翁德爾兩篇是“神的名字”主題變奏,奇遇之夜讓人想到遭遇,阿雷東多可列入惡棍列傳,沙之書如同通天塔圖書館的微縮,三十教派乾脆就是關於猶大的三種說法的復刻…他像是個沒有時間、或活在另一個時間維度中的人,用敘述將悖論和二律背反肉身化,“幻影也許來自金屬鏡子或者水面,或者乾脆來自記憶,以致每人既成爲觀衆又成爲演員”
  • 益子騫
    70多歲的博老再次回到了隱喻和幻想的寫作中來,只是這本的篇目耐讀性沒有《阿萊夫》,《杜撰集》的高,但如果沿着他的創作順序來讀,這本有一種同樣寫於70歲以後的《布羅迪報告》也不具有的,那種年老者纔有的冰冷而平靜的敘事口吻,好像他在時間裏住久了,只是出於習慣的在無限的空間裏繼續言說着什麼罷了
  • 寧靈陽
    空間、幾何、對稱、無限、夢境、迷宮、啞謎、隱喻、不約而同、不言而喻…… 博爾赫斯的小說多數讀來都很酣暢,只是不敢說能夠領悟多深
  • 黨若蕊
    充滿意像和隱喻,文字在思維的空間跳躍,探討人類及宇宙的萬象問題
  • 晁光濟
    他把宏大的宇宙、時間、空間、修辭編織在一個個奇幻的故事裏,時而虛幻時而回到現實,讀完之後似乎記住了一張張畫面,又好像什麼都沒有記住
  • 尚孤菱
    來回讀了兩遍,第一遍的時候並不喜歡,感覺掉書袋的地方太多,故事性亦無出彩處
  • 韓元彤
    但是想了想卻忍不住讀第二遍,讀出許多意猶未盡的地方,而正是這些地方能像夢魘一樣纏着人
  • 奚語絲
    有幾篇還行吧,短篇小說想寫好真是不容易
  • 華冬菱
    看完了,想寫點什麼,發現寫什麼都不對
  • 宣婉淑
    是看過的書裏行文風格非常獨樹一幟的作品了,然而這種風格卻不怎麼能提起我的閱讀興趣,即便都是短篇故事,也幾乎都是囫圇吞棗機械讀完的…當初pick這本書好像是被超高的評分驚訝到,然而看完後也因爲這個評分總是在自我質疑,是不是因爲自己太沒文化所以看不懂QAQ
  • 凌詩霜
    博爾赫斯的這幾個短篇都像是他的沙之書裏描繪的場景,一切時間和空間都如同沙漏般在指尖流轉,猜不透也抓不住,轉瞬即逝
  • 蒼晨旭
    《另一個人》是我看博爾赫斯的第一篇小說,很高興選到了比較易讀的這篇,如果是《賄賂》可能就不會再看下去了
  • 於陽霽
    《事猶未了》致敬了一位你十年後纔會聽說的幻想小說作家,足夠怪異,但缺少足夠恐怖的氣魄;《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的彼岸世界很科幻又沒那麼科幻;《賄賂》不好好寫現實主義故意掉書袋,還美化拔高宮鬥情節……吐槽夠了,不用握手告別,他不會再出現的——他知道我在騙他,只爲早些與博爾赫斯重遇……
  • 管燕樺
    《事猶未了》頗具意識流之意表達對時間等概念的想法
  • 羅訪曼
    上班摸魚看 《沙之書》《另一個人》《鏡子與面具》《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以及完全沒想到博爾赫斯致敬愛手藝這件事情,《事猶未了》真的太對味了
  • 沙承基
    從“另一個人”、“烏爾裏卡”及“代表大會”的具體描述開始,漸入“鏡子與面具”、“烏托邦”等的隱喻和奇幻,再而轉向“賄賂”、“阿雷東多”的現實,最終以“圓盤”和“沙之書”的總括結束
  • 湯瑜然
    世界上再沒比博爾赫斯更好看的啦
  • 酈憶雪
    另一個人,fetch,wraith of the living,doppelgänger,alter ego.翁德爾,鏡子與面具是同一個詞,某種包羅萬象的終極詞彙
  • 晉楚林楠
    時至今日,真希望藉助《另一個人》裏的奇蹟,在那時的自己的夢中現身(或許是在同一列書架前),故意言過其實:《鏡子與面具》你不喜歡又不敢承認,因爲擔心自己沒讀懂博爾赫斯
  • 鮑妍歌
    另,很喜歡neta克蘇魯的那篇《事猶未了》
  • 樊幼旋
    這本的標題都蠻喜歡,《另一個人》裏面投硬幣是不是就是風速狗潛水艇裏提到的梗;《事猶未了》寫着獻給愛手藝果然風格很懸疑(倒沒那麼克,或者說是博之特色克);阿雷東多那篇居然是刺殺故事,很有意思;最喜歡烏托邦和沙之書,一種既虛無又現實神祕主義的風味
  • 傅文茵
    看博爾赫斯的短篇感覺像是在做夢,尤其是以第一人稱寫作的,桃色的夢《烏爾裏卡》,恐怖的夢《事猶未了》,有的畫面色彩濃烈,細節豐滿,情感充沛,同時也轉瞬即逝,讀完之後就是我不理解但大受震撼.jpg,然後過幾分鐘清醒過來,把夢忘了個乾淨
  • 曲莊雅
    《另一個人》、《代表大會》和《沙之書》很棒,其他幾篇真的感覺意義不明
  • 宦飛雪
    最後一篇《沙之書》挺有意思,沒想到作爲一個書迷居然把一本無盡的書描述成可怕的怪物,完全不是《通天塔圖書館》那回事了
  • 強安和
    有的故事值得反覆回味,比較喜歡《另一個人》和《沙之書》,個人對宗教和魔幻的短篇不太感興趣
  • 鄒和澤
    博爾赫斯真是與衆不同的作家 故事總有無窮無盡的感覺 這本小冊子 就是那所謂的“沙之書”吧
  • 寇香彤
    多年以前在語文課本上第一次看到《沙之書》,那似乎是最早看博爾赫斯
  • 幹俊逸
    建議是在入睡之前已經有些睏意,或者喝了一些酒之後有些醉意的時候閱讀,因爲有時候故事就是用來啓動讀者無邊的想象力,那些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的部分全靠讀者自己用大腦去補全,而每個人想象力的不同正是這天馬行空的文字的妙意所在
  • 華鴻羲
    我用筆記寫下了每個故事,我一個月後,只記住了兩個故事:《另一個人》和《阿韋利諾》
  • 古千凡
    一個嶄新的文學空間被發現,當我在中學時第一次讀到《沙之書》
  • 溫天玉
    2016年已讀024:博爾赫斯的這些故事就像無窮無盡的“沙之書”,迴環往復,沒有盡頭,沒有答案
  • 鬱雅寒
    他的腦袋、寫下的每一行文字都是那座圖書館、那本沙之書,在虛構的真實裏不能自拔
  • 詹初雪
    大學畢業前,你係統讀了他的小說(包括這本晚期小說集《沙之書》),然後你會發現自己高中時的感受也沒什麼錯——博爾赫斯不就是文藝青年裝逼裝出來的嘛
  • 裘盼香
    就算是《沙之書》這麼奇幻的書也讓我有過是不是真的的懷疑,可能因爲博爾赫斯的描寫每次都細緻入微讓我真的能夠想象出從買書到被書俘虜的全過程吧,不過開頭的“如今人們講虛構的故事時總是聲明它千真萬確,不過我的故事一點不假
  • 竺慧穎
    地老天荒的愛情在幽暗中盪漾,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佔有了烏爾裏卡肉體的形象
  • 聞人才藝
    多少年來我不存指望地尋找那個晚上的情趣;有時我以爲在音樂、在愛情、在模糊的回憶中捕捉到了,但除了一天凌晨在夢中之外,那種情趣從未回來過——在洛馬斯附近的那幢紅房子裏,他拿一個飯後喫的橙子向我講述貝克萊的唯心主義,用象棋棋盤解釋伊利亞特學派的悖論
  • 第五心遠
    期待中的牀鋪反映在一面模糊的鏡子裏,拋光的桃花心木使我想起《聖經》裏的鏡子
  • 喻涵柳
    那像是夏季天黑得很慢”,在寫“婉順的金”的烏爾裏卡時說對於獨身老男人“應許的情愛是已經不存奢望的禮物”,在一夜風華的代表大會中說詞句是要求引起共同回憶的符號,這些都隱藏着脆弱,智力寓於肉身的深邃的脆弱
  • 羊飛航
    挺喜歡《烏爾裏卡》裏面那種帶有文人獨特氣質的曖昧,《代表大會》的人物故事串通文史哲的見解
  • 查雪冰
    在清醒中做夢,在夢中清醒;在如水般流逝的時間內,試圖尋找一種永恆;卻又因對無窮的恐懼,而回歸有限的真實
  • 席美華
    4.5;可以從《代表大會》中讀到卡夫卡的痕跡,可以從《事猶未了》中捕捉到愛倫坡的氣息,但沙漏裏的沙粒、不捨晝夜的河流、未出口的詞語圖騰、貝雅特麗齊的短暫出場,都是典型博爾赫斯式的意象;從散佚古本、殘缺原稿引發的文本追溯,從道聽途說的軼事展開的傳奇,以妙筆生花窺肉眼無法得知的維度空間,不可思議的旅程
  • 計玲瓏
    時間像沙漏裏的沙粒那樣流逝
  • 莊千凡
    《代表大會》裏的隱藏信息:亞歷山大·費裏=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西班牙語”菲耶羅“,短刀、匕首之意,和赫爾南德茲的《馬丁·菲耶羅》遙相呼應;奧利維里奧·吉龍鐸,Girondo和girando(轉動),暗示吉龍鐸喜歡周遊世界;亞歷桑德羅·格蘭克,父權的縮影,格蘭克影射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格蘭克大屠殺,坎貝爾家族軍隊在格蘭克屠殺麥克唐納家族
  • 江憐雙
    小說結構上模仿《神曲》:地獄,特維爾向格蘭克建議的無窮大的圖書館,“一個不斷擴張的圓的中心”=地獄圈;亞歷山大·費裏在倫敦的一年代表他穿過煉獄,他和比阿特麗奇的愛情就是但丁在煉獄山山頂和比阿特麗奇的相遇;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也就回到了天堂,格蘭克接受神啓,命令特維爾燒掉書,擺脫被誤導的處境,變爲慈父式人物,善終於戰勝了惡,連特維爾也承認這一點
  • 充曜坤
    通篇如意識流一般的筆法,對,就是那種天馬行空、恣意汪洋的自我表達,讓人回味的不僅是作者的想象,還有裏面那些似是而非、耐人咀嚼的破碎的形而上的哲學想法
  • 郟鴻暢
    阿雷東多也是谷歌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歷史真有其人,翁德爾這個故事頗具哲學意味,另一個人和一個厭倦的人的烏托邦都是跨越時空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這個世界的各種看法,奇遇之夜寫的很有趣味性又顯示的人生的各種不確定性,事猶未了是作者模仿洛夫克拉夫特寫的,真的入骨三分,很克蘇魯了
  • 屈南風
    博爾赫斯越到後面的作品越好,這一本近乎混淆了小說和哲學著作的界限
  • 岑湛藍
    博爾赫斯的小說最大的特色還是語言的精簡程度和突如其來的結局,時間、秩序、無限這些形而上學的話題是他最感興趣的東西,讀得越多越覺得他更在意的是那些模糊和似是而非的幻象,以及濃縮於一瞬的感覺,這在精準爲綱、定量爲王的現代社會似乎在慢慢被遺棄,但擁有足以捕捉到這些瞬間的敏銳感知力的人仍無疑是幸運且幸福的
  • 何憶雪
    在博爾赫斯書裏,人在面對會顛覆認知的存在時,會本能地感到不適與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