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內容簡介】 從已被證實的瘋狂想法——黑洞, 到尚在推測中的瘋狂想法——白洞 在《白洞》中,羅韋利邀請你展開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進入黑洞內部。我們經過黑洞的中心,繞開恆星的殘骸,來到時間與空間終結之處——白洞誕生的地方。白洞是黑洞的反演?從黑洞進去的東西會從白洞出來?跨過奇點,越過時間的盡頭,會發生什麼? 視角的差異、時間的彈性、因果關係的本質……爲什麼我們記得過去,而非未來?爲什麼我們覺得自己能決定未來,而非過去?在《白洞》中,羅韋利的講述比《時間的秩序》更進一步,再一次顛覆你的直覺。 【編輯推薦】 1、《七堂極簡物理課》《時間的秩序》作者、“下一個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學家 卡洛·羅韋利 重磅新作 2、深入探究令人着迷的黑洞,詩意又清晰地講述前沿概念——白洞:羅韋利帶着輕鬆與魔力,讓你到黑洞的中心看一看,在時間與空間終結之處,見證白洞的誕生 3、充滿哲思與啓發,再一次顛覆你的世界觀:關於過去與未來,時間與因果,羅韋利提供了比《時間的秩序》更深刻的解釋 4、小說家心愛的優美科普,珍妮特·溫特森、羅伯特·J. 索耶、尼爾·蓋曼盛讚!《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新科學家》《新政治家》2023年度圖書,歐美媒體好評如潮! 5、精美裝幀,顏值爆表:小開本優雅精裝,英國原版封面藝術 + 炫酷燙金工藝


image

美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爲意識的起源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新解釋。 我們是如何獲得心智的? 幾個世紀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吸引着心理學家、物理學家、詩人和哲學家,他們想知道人類心智是如何發展出無與倫比的創造、想象和解釋能力的。達爾文的信徒長期以來一直渴望解釋意識、語言和文化是如何通過自然選擇出現的,爲心智起源的解釋開闢了充滿希望的道路,但往往以混亂和爭議告終。儘管我們對蛋白質、神經元和DNA內部工作機制的理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入,但我們的心智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謎。 在《從細菌到巴赫再回來》一書中,丹尼特對進化思想進行了迄今爲止最全面的探索。他以計算機科學和生物學的思想爲基礎,展示了具有理解能力的心智實際上是如何從無意識的自然選擇過程中產生的。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半是哲學偵探小說,一半是大膽的科學猜想,丹尼特傳奇的學術生涯一直處於哲學的前沿,而本書豐富了他在哲學前沿的探索主題。 丹尼特以其獨特的風格——充滿智慧和引人注目的思想實驗——解釋說,當人類發展出分享模因的能力,或者不基於遺傳本能的做事方式時,一個重大轉變就發生了。語言本身由模因組成,它加速了這種相互作用:模因之間的競爭(自然選擇的一種形式)產生了精心設計的思維工具,這種思維工具又使我們有能力設計自己的模因。結果,一種不僅能夠感知和控制,而且能夠創造和理解的心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進化過程塑造的。 《從細菌到巴赫再回來》是一本爲新一代哲學家、科學家和思想家制定研究議程的書,它將讓任何渴望瞭解心智的產生機制和工作方式的讀者受益。


image

近代著名數理邏輯學家王浩哲學代表作,正面集中闡釋其哲學思想,循着從柏拉圖到哥德爾的“數學-哲學家”傳統,展開一場從數學到哲學的智慧之旅。 葉峯、郝兆寬、楊躍聯袂推薦!中譯本首次出版,專業譯者精心翻譯! 【本書看點】 1.還原一個更真實、更全面的華裔天才哲學家王浩。 王浩是近代著名數理邏輯學家,早年就讀於西南聯大數學系,後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又先後任教於哈佛大學、牛津大學。 他是“人工智能之父”明斯基崇拜的天才、“圖靈獎”獲得者庫克的導師、蒯因的得意門生、庫爾特•哥德爾的忘年摯友…… 他在數學、邏輯學、計算機科學領域有着超高天賦和開拓性成果,是人工智能重要研究領域“機器定理證明”的奠基人,是“王浩機”模型、“王氏悖論”命題的提出者。1952年他當選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1983年獲得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與美國數學會共同授予的“定理證明裏程碑獎”。 他一生都癡迷於哲學研究,是對世界哲學作出過深刻貢獻的華裔學者,《從數學到哲學》循着從柏拉圖到哥德爾的“數學-哲學家”傳統,是作爲哲學家的王浩留在世界的寶貴精神遺產。 2.王浩哲學代表作,一部正面集中闡釋其哲學思想的作品,囊括王浩思想的精華。 首次對實質事實主義一般立場進行長篇闡發; 廣泛、深入地討論數學哲學的諸議題; 探索心靈與機器、數學與計算機、知識與生活等話題; 考察邏輯和數學領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自然數、連續統、機械程序、集合和邏輯真等。 3.中譯本首次出版,專業譯者精心翻譯,忠於原文,精準流暢。 本書的翻譯歷時數載,由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高坤、北京大學哲學系邢滔滔教授精心翻譯,斟字酌句,以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王浩的數學哲學思想。 4.葉峯、郝兆寬、楊躍聯袂推薦,一場從數學到哲學的智慧之旅。 權威深刻、富有啓發、精湛翻譯。這既是一本很權威的數理邏輯與數學基礎方面的普及性讀物,又是分析哲學研究者的必讀專著,值得每一位想要深入理解王浩數學哲學思想的讀者閱讀。 5.裝幀精美,版式舒朗,便於閱讀。 封面的“樓梯”元素代表書名“從數學到哲學”的動態寓意;“王浩機”元素作爲王浩的代表性成果也被巧妙使用;局部燙銀、質感細膩、牢固耐翻、便於閱讀。 【內容簡介】 近代著名數理邏輯學家王浩在數學、邏輯學、計算機科學領域有着超高天賦和開拓性成果,他一生癡迷於哲學研究,是對世界哲學作出過深刻貢獻的華裔學者。 本書是王浩的代表作,是其正面集中闡釋自己哲學思想的作品。循着從柏拉圖到哥德爾的“數學-哲學家”傳統,王浩在書中首次對實質事實主義一般立場進行了長篇闡發;廣泛、深入地討論了數學哲學的諸議題;探索了心靈與機器、數學與計算機、知識與生活等話題;還重點考察了邏輯和數學領域的一些基本概念。此次中譯本首次出版,由專業譯者精心翻譯,以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王浩的數學哲學思想。 【名家推薦】 王浩無疑是在國際哲學與邏輯學界最知名、最有成就的華裔學者。他在數理邏輯、數學基礎的技術領域有許多開創性的貢獻,同時他也在哲學方面對分析哲學提出了深刻的批評。他的這部著作,一邊深入淺出地介紹數理邏輯與數學基礎的基本概念與成果,一邊藉此闡述他自己的哲學思想。因此,這既是一本很權威的,數理邏輯與數學基礎方面的普及性讀物,又是分析哲學研究者的必讀專著。 ——葉峯(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教授) 王浩是哥德爾之後最能善待數學自主性的哲學家,這使本書具有了超乎尋常的深刻性,這種深刻性如美酒般清澈而醇厚,在今天顯得尤爲珍貴。 ——郝兆寬(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王浩先生的著作既深刻又富有啓發性,值得向每一位關心數學哲學的讀者推薦。 ——楊躍(新加坡國立大學數學系教授) 我們的人生道路迥然不同,王浩是對我思想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何兆武(歷史學家、翻譯家、清華大學教授) 王浩在《從數學到哲學》第6章探討了關於集合的直觀迭代概念,以及這種直觀概念如何啓發並核證了集合論公理。所有尋求對於這個問題的成熟的哲學理解的人,都應該把這篇文字當作第一讀本。 ——查爾斯•帕森斯(Charles Parsons,哈佛大學哲學家) 【編輯推薦】 王浩是近代享譽國際的數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是人工智能重要研究領域“機器定理證明”的奠基人,是“王浩瓷磚”模型、“王氏悖論”命題的提出者,是“定理證明裏程碑獎”獲得者。 王浩早年就讀於西南聯大數學系,師從金嶽霖、沈有鼎、王憲鈞、楊武之等明師,與楊振寧是室友,與汪曾祺、何兆武交好。後在哈佛大學哲學系完成博士學位,又先後任教於哈佛大學、牛津大學。他是“人工智能之父”明斯基崇拜的天才、“圖靈獎”獲得者庫克的導師、蒯因的得意門生、庫爾特•哥德爾的忘年摯友……天才王浩輕鬆擁有在旁人看來“一路開掛”的人生。 儘管在數學、邏輯學、計算機科學領域有着開拓性成果和突出貢獻,王浩卻癡迷於哲學,立志成爲哲學家,他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數學哲學的研究和寫作,是對世界哲學作出過深刻貢獻的華裔學者。《從數學到哲學》是王浩的首本“大部頭”,是一部循着從柏拉圖到哥德爾“數學-哲學家”傳統不斷探索的哲學思想專著,是其代表作,也是正面集中闡釋自己哲學思想的作品。 《從數學到哲學》於1974年在美國出版,是王浩的首部哲學著作,也是其重要代表作,卻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有中譯本出版。近年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使學界對“機器定理證明”開山鼻祖王浩的懷念和研究的文章增多,學界對本書的出版呼聲也日益增高。此次中譯本首次出版,由專業譯者精心翻譯,斟字酌句,以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華裔學者王浩的數學哲學思想,瞭解他對世界的貢獻。


image

這是一部對人工智能充滿敬畏之心的匠心之作,由《深入理解Java虛擬機》作者耗時一年完成,它將帶你從奠基人物、歷史事件、學術理論、研究成果、技術應用等5個維度全面讀懂人工智能。 本書以時間爲主線,用專業的知識、通俗的語言、巧妙的內容組織方式,詳細講解了人工智能這個學科的全貌、能解決什麼問題、面臨怎樣的困難、嘗試過哪些努力、取得過多少成績、未來將向何方發展,儘可能消除人工智能的神祕感,把陽春白雪的人工智能從科學的殿堂推向公衆面前。


image

◎ 編輯推薦 當現象被描述得越來越細緻,待解答的問題卻沒有隨着日進的詳盡而減少。研究世界的手段越來越豐富,探到問題內部的通道也增加了許多,對問題的解釋力度和逼近真相的程度卻好像又不完全由入口的不同而決定。奧利弗・薩克斯一生在多個範疇中累進智育,單從他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直觀地看到“科學尚博”;他既關心“物的科學”,也尤在意“心的科學”,“知道自己生物學意義上的獨一無二,知道自己的遠古傳承,知道我和其他所有生命形式的親緣關係,這令我滿懷欣喜。這種體認讓我紮根,讓我感覺自然世界是我的家園,讓我懷有一份生物學上的意義感,無關我在文化世界、人類世界裏扮演何種角色”。 對自然好奇了一輩子的薩克斯並沒有成爲零售散貨的知識雜貨鋪,觀察和推論最終將他引向創造的源頭。那些令個體擺脫僵滯再度成長的時時刻刻,使薩克斯成爲獨一無二的個體,一如其他每一個個體成爲自己。人之爲人的共通性質再融入彼此,個體方與羣體相連。 本書的書名取自收錄其中的同名隨筆,啓發自博爾赫斯,“時間是構成我的實體。時間是帶我涌涌向前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另經奧利弗・薩克斯基金會准許,出版方選用了以薩克斯名字命名的蕨類手繪圖,製作了兩款書籤,隨機插放。書的開本和裝幀適合大家帶去戶外閱讀,願讀者朋友們能從這本書中收穫如夏日綠意般盎然的生命衝動。 ◎ 媒體推薦 當奧利弗・薩克斯從記憶寫到弗洛伊德對神經科學鮮爲人知的貢獻、達爾文對蘭花的癡迷和創造性的本質時,他那顆溫慈的聰穎頭腦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我們身邊。 ——《腦洞大開》(Brainspickings) 迷人且不空洞……將《意識的河流》凝聚成一體的是渾然於薩克斯身上獨特的理性嚴謹、如孩童般的驚奇覺知、滿腹書卷和溫情柔軟。還有哪位作者會像薩克斯一樣逍遙恣意、如此歡笑與淚水齊飛地添加腳註?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在薩克斯的一生中,他對生命的驚歎、求索的激情和追溯前輩智者時所懷有的感恩之心似乎從未枯竭;他筆下的一切都被這些微光照亮。正是因爲他對新理念和新經驗敞開思維,還有他視變化如絕大多數人類的生物學過程,這一切有機合成了他產出的所有工作。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內容簡介 記錄過各種各樣神經系統異常案例的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是20世紀不容忽視的一顆頭腦。他對客觀世界的科學問題和觀念充滿好奇,也對人類經驗的特異性飽含深情。他深情在不囿於經驗和客觀的二分,當固守單一學科無法令人滿意地解釋現象時,他會向創造性敞開思維。他在科學、文學和藝術等範疇之間的遊刃有餘不是爲了彰顯博學,而是,只有這樣融會貫通,才能讓他真正通向對人、對整個生命世界的理解。 薩克斯於2015年8月離世,本書的篇目大綱由他親自選定,彼時誰都不知道他的生命已只剩下區區兩週時間。我們可以讀到在去世同年早些時候剛經歷過全麻栓塞手術的薩克斯如何快速地被各種生機勃勃的念頭重新充盈思考,也可以讀回孩提時代的薩克斯專心致志地通過攝影捕捉蕨類卷牙的展開速度。這顆蓬勃運轉到生命終點的大腦和深情脈動到最後一刻的心靈,在本書中不避童真地召喚出對他啓發至深的三大人物。他如達爾文一樣敏銳觀察自然人間的萬物萬事,細緻記錄,隨時準備投入任何一條推論的激流;他也受到威廉・詹姆斯的感召,始終對構成我們的時時刻刻保持關注;他浸潤在多學科中的創造性心靈凝聚且靈動,所以不至於從經驗中徹底抽身,而是和弗洛伊德一樣,看得到人類行爲的最神祕莫測處。 本書共輯錄10篇長文隨筆(essay),探討了演化、植物學、化學、醫學、神經科學和藝術,還有關於速度和時間感知、記憶和創造性的研究與沉思。本書題獻給的是薩克斯三十多年的摯友與良師羅伯特・西爾弗斯(Robert Silvers),正是這位在《紐約書評》爭鳴五十多年的歷史中扮演關鍵角色的靈魂人物最初選中發表薩克斯的寫作。


image

從一粒原子,到無窮宇宙,一本書彙集人類認識世界、探索宇宙的方方面面:數論、世界線、相對論、量子力學、核物理、遺傳學…… 這本書將會回答你如下問題:無窮大究竟有多大?空間有裏外之分嗎?爲什麼三維世界裏的人無法想象四維空間?相對論是怎麼“相對”的?我們怎麼才能看到原子的尺寸?核反應時究竟在發生什麼?生物與非生物的界限在哪裏? 一,二,三……快進入無窮大的科學世界吧


image

本書通過梳理統計學的發展脈絡,從這一切的源頭開始,追溯統計學的歷史,並回顧數學史上的一些著名爭論。本書意在反思所謂的正統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存在怎樣的誤解,以期引起人們對如何更合適、更恰當地使用統計學工具的思考,並希望人們正視過去常被忽略的貝葉斯方法的合理性。內容涉及伯努利的開創性工作,互爲對手的統計學派的不同觀點,以及後續的統計學家對統計方法的探討和發展等。


image

本書回顧量子論從無到有發展的風雲錄,從18世紀開始,直到21世紀,一批科學巨人開始顛覆傳統物理學大廈,爲了宇宙的終極理論而戰,大大改變了人類發展的歷史。 再現量子物理一路的荊棘與榮光,展現科學激動人心的魅力,這部量子物理史,足以喚起你對世界的全部好奇! 【編輯推薦】 *國內最暢銷的科普神作,創科普類圖書中強大口碑。 劉慈欣盛讚:”教科書要是能這麼有趣就好了!”百萬讀者驚呼:原來物理這麼燃! *扎克伯格關注的科技前沿,全球下一輪新科技革命的引爆點。 *權威獎項認證,原創科普扛鼎之作。 榮獲“科學時報讀書杯ZUI佳科普創作獎”、“第三屆吳大猷科普獎”、“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40年中國ZUI具影響力的40本科學科普書”多項大獎。 *打破量子物理的高冷麪具,關於量子物理,沒有人寫得比他更通俗、更有趣。 *升級版全面煥新: ◎內文重新修訂,增加新近科學進展,作者特爲新版作序。 ◎與Sheldon科學漫畫工作室合作,圖文打造生動有趣的閱讀體驗。 ◎超過100張漫畫、科學示意圖、珍稀高清照片,無限拉近你與量子物理的距離。 ◎雙色印刷,版式大氣,知識與審美的雙重享受。 【媒體及名人推薦】 教科書要是能這麼有趣就好了!生動的比喻,豐富的八卦,讓艱澀的量子力學顯得平易近人,堪稱學生上課時ZUI想偷看的物理小說! ——劉慈欣 量子論的故事本來就跌宕起伏、激動人心,這位身世神祕的中國作家將這段故事演繹的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希望瞭解量子力學的普通讀者請讀此書。 ——吳國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 生動有趣的量子物理學簡史。作者既不是學物理的,也不是專業作家,但寫出了國內ZUI好的量子物理學通俗讀物。 ——徐來(少年得到科學總編輯,科普作家) 科學英雄史詩、量子物理學版本的《人類羣星閃耀時》。必須說真實的科學探索沒有那麼浪漫寫意,科學家的生活可能還挺苦逼。但是作爲普通人,這些徹底顛覆我們世界觀的人仍然是毫無疑問的英雄。 ——王立銘(浙江大學教授、生物學家)


image

數學科普作家顧森(Matrix67)精心審校·傾情推薦 2016《經濟學人》年度薦書、《科學美國人》、歐洲數學協會重點推薦 聽會說脫口秀的數學家講一場克服數學恐懼症的數學棟篤笑 ◎ 編輯推薦 ☆計算機如何思考? 如何用函數製作不一樣的情人節禮物? 如何構建四維立方體? ☆四維空間 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抽象, 這本書可以切割、剪裁、摺疊, 將帶你探索四維空間! ☆自助式的遊戲, 與學校課堂所學不一樣的數學, 治癒你和孩子的數學恐懼症! ◎ 內容簡介 不少人常常覺得數學有時會違揹我們的直覺,但本書的作者認爲,數學的非凡之處在於,通過數學邏輯推理工具,我們能夠處理超過大腦認知能力的事物,掌握越來越多的抽象概念。在本書中,作者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以學校教授的數學基礎(數字、幾何)爲起點,逐章介紹二維圖形、三維圖形,最後構建四維圖形,帶領讀者理解四維空間中的奇特圖形和數學理論。此外,本書還介紹了素數的奧祕、紐結論、圖論、優化算法、條形碼和蘋果手機屏幕背後涉及的數學原理以及大小不同的無窮,這些理論最終又巧妙地與四維空間聯繫到一起,超乎想象。本書通過各種數字遊戲、謎題、魔術和圖形操作,介紹蘊藏其中的趣味數學原理,使原本看起來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論變得簡單易懂,讓讀者在閱讀中享受數學的樂趣。 ◎ 媒體推薦 《圖書館期刊》、《新科學家》、英國《觀察者》報、加拿大廣播公司重點推薦。 這是自馬丁·加德納(Martin Gardner)的《最佳數學和邏輯難題》(My Best Mathematical and Logic Questions)之後關於趣味數學的最佳書籍。 ——《圖書館期刊》 ◎ 名人推薦 該書展示了數學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內容寬泛,從經典的紐結論、尺規作圖到一些比較離奇的主題,如啤酒商標的拓撲結構和糾錯圍巾。 ——喬丹·埃倫貝格(Jordan Ellenberg) 古根海姆自然科學獎獲得者,《如何不犯錯》(How to Not Be Wrong)的作者 馬特·帕克集惡作劇者、魔術師和天才於一身——聰明、幽默,又有些淘氣。 ——亞當·拉瑟福德(Adam Rutherford) 英國遺傳學家、《自然》雜誌編輯,《創造》(Creation)的作者


image

➢世界因何美妙而優雅地運行?本書編者約翰·布羅克曼召集了146位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來回答這個“大問題”,並把他們的答案和論述集結成書。 ➢這本書將帶你認識這些“最偉大的頭腦”,看他們在思考什麼樣的問題,從而開啓你的腦力激盪。他們都是各個領域的“科學明星”,包括世界 頂級 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生物地理學家賈雷德·戴蒙德、互聯網思想家凱文·凱利、社會網絡學家克萊·舍基等。 ➢天空爲什麼是藍色的? 晶體的優雅如何體現出普遍的數學法則? 是什麼讓摩爾定律成爲可能? 鳥類是恐龍的直接後裔嗎? 爲什麼我們感受不到地球在運動? 在這本書中,你會找到更多讓世界美妙而優雅運行的奧祕! -------------------------------------------------------------------------------------------------------- 各方讚譽: 段永朝(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偉大頭腦的偉大之處,絕不在於他們擁有 “金手指”,可以指點未來;而在於他們能時時將思想的觸角,延伸到意識的深海,他們發問,不停地發問,在衆聲喧譁間點亮“大問題”“大思考”的火炬。 胡泳(博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建築學家威廉·J.米切爾曾有一個比喻:人不過是猿猴的1.0版。現在,經由各種比特的武裝,人類終於將自己升級到猿猴2.0版。他們將如何處理自己的原子之身呢?這是今日頂尖思想者不得不回答的“大問題”。 吳甘沙(馭勢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對話最偉大的頭腦”這套書中,每一本都是一個思想的“熱核反應堆”,在它們建構的浩瀚星空中,百位大師或近或遠、如同星宿般璀璨。每一位讀者都將擁有屬於自己的星際穿越,你會發現思考機器的100種未來定數,而“奇點理論”不過是星空中小小的一顆。 周濤(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一個人的格局和視野取決於他思考什麼樣的問題,而他未來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現在的閱讀。這套書會讓你相信,在生活的苟且之外,的確有一羣偉大的頭腦,在充滿詩意的遠方運轉。 苟利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第十一屆文津獎”獲獎圖書《星際穿越》譯者):在這個科技日益發達的多維社會中,我們依舊面臨着非常多的“大問題”,它們或許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這套“對話最偉大的頭腦·大問題系列”,讓我們有機會一窺“最強大腦”的獨特視角,從而得到一些思想上的啓迪。 李天天(丁香園創始人):未來並非如我所願一片光明,看看大師們有什麼深刻思考和破解之道,也許會讓我們活得更放鬆一些。 王爍(財新傳媒主編,BetterRead公號創始人):不要指望在這套書裏讀到“ABC”,也不要指望獲得完整的闡釋。數百位一流精英在這裏直接回答“大問題”,論證很少,銳度卻很高,帶來碰撞和啓發。剩下的,靠你自己。 劉兵(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與最偉大的頭腦對話,雖然不一定讓你自己也偉大起來,但一定是讓人擺脫平庸的最好方式之一。 蘭小歡(復旦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世界雖只有一個,但認識世界的角度多多益善。學科的邊界都是人造的藩籬,能瞭解各行業精英的視角,從多個角度玩味這個世界,綜合各種信息來做決策,這不顯然比死守一個角度更有益也更有趣麼? 郝景芳(2016年雨果獎獲得者,《北京摺疊》作者):如果你不只對瑣碎的生活有興趣,還曾有那麼一個瞬間,思考過全人類的問題,思考過有關世界未來的命運,那麼這套書無疑是最好的禮物。一篇文章就是一片視野,讓你站到羣山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