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意識的河流

◎ 編輯推薦 當現象被描述得越來越細緻,待解答的問題卻沒有隨着日進的詳盡而減少

研究世界的手段越來越豐富,探到問題內部的通道也增加了許多,對問題的解釋力度和逼近真相的程度卻好像又不完全由入口的不同而決定

奧利弗・薩克斯一生在多個範疇中累進智育,單從他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直觀地看到“科學尚博”;他既關心“物的科學”,也尤在意“心的科學”,“知道自己生物學意義上的獨一無二,知道自己的遠古傳承,知道我和其他所有生命形式的親緣關係,這令我滿懷欣喜

這種體認讓我紮根,讓我感覺自然世界是我的家園,讓我懷有一份生物學上的意義感,無關我在文化世界、人類世界裏扮演何種角色”

對自然好奇了一輩子的薩克斯並沒有成爲零售散貨的知識雜貨鋪,觀察和推論最終將他引向創造的源頭

那些令個體擺脫僵滯再度成長的時時刻刻,使薩克斯成爲獨一無二的個體,一如其他每一個個體成爲自己

人之爲人的共通性質再融入彼此,個體方與羣體相連

本書的書名取自收錄其中的同名隨筆,啓發自博爾赫斯,“時間是構成我的實體

時間是帶我涌涌向前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

另經奧利弗・薩克斯基金會准許,出版方選用了以薩克斯名字命名的蕨類手繪圖,製作了兩款書籤,隨機插放

書的開本和裝幀適合大家帶去戶外閱讀,願讀者朋友們能從這本書中收穫如夏日綠意般盎然的生命衝動

◎ 媒體推薦 當奧利弗・薩克斯從記憶寫到弗洛伊德對神經科學鮮爲人知的貢獻、達爾文對蘭花的癡迷和創造性的本質時,他那顆溫慈的聰穎頭腦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我們身邊

——《腦洞大開》(Brainspickings) 迷人且不空洞……將《意識的河流》凝聚成一體的是渾然於薩克斯身上獨特的理性嚴謹、如孩童般的驚奇覺知、滿腹書卷和溫情柔軟

還有哪位作者會像薩克斯一樣逍遙恣意、如此歡笑與淚水齊飛地添加腳註?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在薩克斯的一生中,他對生命的驚歎、求索的激情和追溯前輩智者時所懷有的感恩之心似乎從未枯竭;他筆下的一切都被這些微光照亮

正是因爲他對新理念和新經驗敞開思維,還有他視變化如絕大多數人類的生物學過程,這一切有機合成了他產出的所有工作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內容簡介 記錄過各種各樣神經系統異常案例的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是20世紀不容忽視的一顆頭腦

他對客觀世界的科學問題和觀念充滿好奇,也對人類經驗的特異性飽含深情

他深情在不囿於經驗和客觀的二分,當固守單一學科無法令人滿意地解釋現象時,他會向創造性敞開思維

他在科學、文學和藝術等範疇之間的遊刃有餘不是爲了彰顯博學,而是,只有這樣融會貫通,才能讓他真正通向對人、對整個生命世界的理解

薩克斯於2015年8月離世,本書的篇目大綱由他親自選定,彼時誰都不知道他的生命已只剩下區區兩週時間

我們可以讀到在去世同年早些時候剛經歷過全麻栓塞手術的薩克斯如何快速地被各種生機勃勃的念頭重新充盈思考,也可以讀回孩提時代的薩克斯專心致志地通過攝影捕捉蕨類卷牙的展開速度

這顆蓬勃運轉到生命終點的大腦和深情脈動到最後一刻的心靈,在本書中不避童真地召喚出對他啓發至深的三大人物

他如達爾文一樣敏銳觀察自然人間的萬物萬事,細緻記錄,隨時準備投入任何一條推論的激流;他也受到威廉・詹姆斯的感召,始終對構成我們的時時刻刻保持關注;他浸潤在多學科中的創造性心靈凝聚且靈動,所以不至於從經驗中徹底抽身,而是和弗洛伊德一樣,看得到人類行爲的最神祕莫測處

本書共輯錄10篇長文隨筆(essay),探討了演化、植物學、化學、醫學、神經科學和藝術,還有關於速度和時間感知、記憶和創造性的研究與沉思

本書題獻給的是薩克斯三十多年的摯友與良師羅伯特・西爾弗斯(Robert Silvers),正是這位在《紐約書評》爭鳴五十多年的歷史中扮演關鍵角色的靈魂人物最初選中發表薩克斯的寫作


  • 計紫萍
    作爲一個神經多樣性人士,Oliver Sacks所描述的這些奇奇怪怪的體驗一直給我一種安心感,就好像全世界唯一的怪物史萊克突然發現這個世界的角落裏還有其他怪物,於是在一個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的世界裏、每個人的精神(靈魂
  • 彭樂正
    達爾文寫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弄清植物的構造更加令他快樂,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研究前一直致力於神經學,在他們的眼中所有動植物都有着屬於自己的神經結構,他們都具有某種形式的精神生活
  • 公孫翊君
    倒也不失爲是一個很好的歸宿
  • 堵憐晴
    很有意思的科學型文藝比(成功版)回憶錄 看誤聽想到婆婆 看速度想到醉酒 看意識的河流想到小時候的一些想法 以及神經科學家也承認部分時候人類的本質就是借花獻佛捏
  • 卜娜蘭
    挺有意思的一本書,並不如期望的那麼和主題相關,但裏面的引用很好
  • 申屠銳逸
    關於創造性自我的部分很好,其他部分要花時間慢慢消化…很難想象,這本書的部分文字寫於作者去世前半年… 不知道爲10/29標記了讀過又消失了...
  • 闞雪冰
    ”,“個人”時間vs“時鐘”時間,奧本海默&以賽亞伯林堪比超人的思維速度,動植物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要親近得多,蘇珊·桑塔格,“在創造性進展如魔法般一會兒就之前,必須先有大量獨立、自主的個體因素匯聚起來,任何一個因素的缺席(或發展不充分)都足以構成阻礙
  • 申屠以寒
    還特別喜歡討論時間與感知的《速度》、討論“歷史真實”和“敘事真實”的《容易犯錯的記憶》、討論大腦不同轉化過程的《誤聽》等,《創造性自我》《意識的河流》《盲點》等也很精彩,不容錯過
  • 熊雪卉
    我對他寫達爾文與花,寫植物的速度,寫記憶不自覺且有選擇地重構那幾個段落印象極深,以致前日我放下書本,一個人踱向山間與花海並靜靜觀察時,彷彿體會到了花與草與樹的速度,那一刻我知道我被觸動了
  • 宰貝晨
    容易犯錯的記憶,意識的河流,這些每個人都有體會卻無法說清楚的事,讀完之後當然也不是瞭然的,但很清晰地知道這一切就像日出日落,坦然面對就好了
  • 賁元武
    涉及對生物、生命、時空的感知和觸碰、對病痛和患者的人文關懷與思考也都很敏感而不張揚
  • 杜亦絲
    或者隨便什麼用來指代的名詞兒)都被ta的神經系統所部分決定的世界裏,自己的存在和(無法與神經正常人士對接)的經歷也就顯得不那麼突兀
  • 鈕小凝
    植物的“運動神經”,《速度》,像我們又不像我們的人,“我們結束一句話,它的開頭彷彿已遠在遠古的過去
  • 羅胤騫
    我很想送這本書給她(但不太確定十一歲的小姑娘看不看得懂)
  • 仰冰冰
    不艱深,很有趣又很恬淡,並且是真正好的那種具有情感能量與人文感覺的關於科學的寫作
  • 郟曉蘭
    達爾文和蘭花的故事讀完心旌翻搖不能平靜,放下書回想了一下讀<創造自然>時候讀到洪堡在雨林的見聞時候的心情
  • 衛綺梅
    最好的地方是討論達爾文對蘭花的癡迷與他的理論抽象能力,或許是因爲達爾文本身對科學的投入與沉迷就是非常吸引人的氣質,這種志業化的熱忱總是能讓人心有慼慼
  • 宰父樂珍
    有幾篇發掘了達爾文的植物學研究,傳達了很強的個人態度“詢問爲什麼,有何意義,不是任何終極層面的意義,而是中間層面的用途或目標”
  • 黎惜夢
    其實有點盲目在書店裏選書的意味在,沒認真研究,只以爲是有關於自然的書…的確也是離不開自然的書,這幾年有點回避近理科的書,但作者對知識溫和的講述方式,以及講述自己研究的一些靈光火花深深吸引了我
  • 譚新立
    達爾文有意將“意義”驅逐出世界不過是順應了自然的方向
  • 陶鴻羽
    全書開篇即吸引我,《達爾文與花的祕密》聊到達爾文的植物實驗、對蘭花的癡迷、對食蟲植物的一往情深......達爾文所觀察到的,自然早已超越簡單的自然之美,而是昇華爲審美意義之外的局部構造等演化層面的意義——自然的想象力和自然選擇是如何展示出其非凡的有效功能及適應
  • 伏才良
    書名很好,意識的河流,並不是本講神經科學的書,卻是意識如流在生命科學的各個學科中不斷蜿蜒流轉
  • 榮洛靈
    前兩章讀起來就像科普專欄文章,直到第三章開始切入主題並串聯起來,彷彿用事實論據和諸多案例想要從上位哲學層面去重新人們關於意識的認知
  • 南宮馳婷
    從達爾文的花園到弗洛伊德作爲神經學家再到科學史上那些不爲人知的盲點,神經在速度,聽覺,視覺,一切感覺,創造,記憶之上的流動,近百億的數量恢弘浩瀚,構成每個獨一無二的人類個體,意識如柏格森的河流一般,帶着曾經的經驗逐漸覆蓋而產生爲新的此刻,此時此刻,每時每刻,都是獨一無二的你,都是過去經驗的你,都是全新的你
  • 周寒梅
    很喜歡這樣的科普作品,集感性與理性於一體,既有科學意識,也有人文底蘊,讀起來流暢宜人
  • 尚梅風
    那麼培養創新的方式,不在於鼓勵微創造,而是去“準確”模仿最優最頂尖的作品和過程 最終賦予自我的經驗,與自我相關聯
  • 諸曉莉
    我尤其喜歡《意識的河流》裏關於意識與時間的描述,前面關於記憶的部分也非常吸引人,有點想去找找他引用的博爾赫斯那句話的出處… …總之非常喜歡,非常有意思,準備去讀一下他的其他作品,這種嚴謹知識與文學樂趣的輕快結合協作真的非常迷人
  • 狄醉香
    文筆好,讀起來很舒服,能把生物學神經科學的經驗史和切身感官信手拈來寫在一起
  • 鞏雨筠
    自20世紀末葉以來,神經學和神經科學陣營開始全面轉向動態的、建構性的大腦觀,人們意識到,甚至在最基礎的層面上,大腦都能建構出一套可信的假設模式或場景
  • 房瑾瑤
    達爾文與花的祕密/速度/創造性自我/一般意義上的不適/意識的河流
  • 苗平寧
    不過由於科學不做價值判斷,我個人肯定會在“個體性”的“自由”後面加上一種公共性的“責任”作爲承擔,也就是我再怎麼進行人與動物、人與人在物種起源意義上的一致性追溯,我仍然不會放棄人與其他生命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的自然(等級)差異
  • 胥鴻遠
    人的神經系統那麼複雜,時間知覺、聽覺、記憶、感知停滯、內穩態等等,每一項都對人的正常活着至關重要,這些看起來艱深的科學分析卻被寫得易讀有趣,並且能在自身經驗裏找到一些印證,動植物的精神和知覺那一篇尤甚
  • 軒轅友梅
    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意識」到底是連續的還是非連續的論述:「意識」不是物,而是一個過程;我們將所見之物分解成一連串相繼出現的時刻,使大腦得以偵測和處理運動;意識的感知是一系列靜態快照,運動被「描畫」其上,感知發生在不連續的時期;連續快照的持續時間也不是恆定的,形狀的快照和顏色的快照所持續的時間也未必一致;因而,意識是將這些各不相同的快照「組裝」起來的;為了達到意識層面,這種神經元激活或者說更高層次的表徵,必須越過某個強度的「閾值」;意識神經關聯是一種「集羣思維」,需將神經元在大腦中的龐大數量和經驗的力量納入考量;這些過程的神經基礎不僅是皮層與丘腦以及大腦其他部分之間的動態互動,也是大腦皮層不同區域中神經集羣之間的互動
  • 繆又綠
    在讓他名聲大噪的《物種起源》出版後,達爾文仍然在思考,哪怕在他的溫室裏,他的發現也足以後來人喫驚,偉大的腦袋或許從來就是如此,它不知疲倦地愛探索愛智慧
  • 梁寒梅
    薩克斯醫生對科學相對專業的解讀,但文學性還是很強,科普了很多知識點,有一些非常細節和浪漫的點,世界曾是一個沒有蜜蜂蝴蝶,沒有氣味顏色的世界,達爾文速寫的生命樹,反映出了演化與滅絕的平衡,頂級運動員可能患有圖雷特綜合症,構建性記憶的真實性帶來的顛覆感;誤聽不是幻聽,基於神經機制,它存在一定真實性;偏頭痛的發作症狀的描述,使我的疼痛記憶噴涌而出;從病患角度描寫癌細胞栓塞手術術後狀態,他寫完這一段記憶半年後就去世了,但是書寫內容中從術後極度虛弱到重新投入進蓬勃的生命的轉變,短短几頁的描述將他“醫學界桂冠詩人”的人生標籤展示無遺
  • 步嘉容
    作者是一名神經學家,但書中議題是跨學科的,例如,達爾文的植物學,蚯蚓的知覺,意識和時空的關係,進而討論了圖雷特症(很多天才運動員的病症)和帕金森症,又例如他討論了桑塔格的早慧,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中描寫狂喜瞬間的句子和類癲癇式反應;又例如他將科學家和藝術家們夢中得來的靈感歸爲意識之下的創造性自我,感覺是葉芝的“反自我”的又一種稱謂
  • 時哲聖
    就像你從書中一時半會很難看出他的興趣和浸淫所在一樣,整本書讀下來的感受無非是他幾乎無所不知,特別是在對衆生的態度,對動靜的捕捉,對記憶的偏差,對意識的闡釋以及對時間的感悟上
  • 雷雨澤
    這部如生命之源的綠色隨本別集記錄下薩克斯對自然、生命、文化等多方面的驚奇覺知,猶如那意識的河流在一生的記憶中構建出一個個新的場景,開啓追溯生命本源以及精神世界之旅
  • 田紅旭
    沒想到精神病學臨牀醫生的隨筆集第一篇是關於達爾文在植物學領域的研究,讀完不意外了,進化、意識都是生命科學最有意思的問題,當然會吸引薩克斯這樣的頭腦
  • 沃靈槐
    ”與之最契合的就是奧利弗·薩克斯在書中關於記憶的描寫,在神經學的視野下,鮮活的記憶會廣泛地激活多個腦區,然而不是親身經濟的“記憶”也將遵循同樣的模式
  • 厙宏暢
    在北方陰沉的下午,打開了這本綠意自在流淌的小書,嚴謹話題裏理性有序的思考邏輯,薩克斯的專業背景給予他觀察世界許多新的視角,窺見時間的交錯,記憶的重塑,瞬間的凝固成爲大腦深處的琥珀碎片,眼睛看到的,大腦感知的,這些都似假亦真,在連續不斷的生命海浪歷程中,那偶然濺起的漣漪慢慢消散殆盡,人類生存在不可知的世界之中,卻也彷彿在思想的河流之外,撕破間隔的那層脆弱的薄膜,視野會再度清晰開闊起來
  • 成雨伯
    於是這個陰沉的下午,我重新望向窗外的天空,震顫的枝椏是風的影子,昏黃的幕布裏有來自秋天的聲音,鳥翅膀的呼嘯聲,個人漫遊的思緒,無數人望向此刻的同一片風景,形成個人最私密的記憶,我採擷下這個秋日的下午,輕巧的放置在所有記憶的房間中
  • 陶子騫
    薩克斯永遠是好看的,因爲每次讀他都會感覺到一個活躍開放的大腦是什麼樣子的,每次讀他也會從他出發發現一堆書,現在我(第n次)覺得該好好讀讀威廉·詹姆斯
  • 古曉莉
    無疑,薩克斯不僅是醫學界的桂冠詩人,也是醫學界的博物學家,你能從他書寫疾病的故事裏看到博物學家書寫動植物的影子,十多年前,他的這些故事喚起了我對於大腦的興趣,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學生通過閱讀薩克斯的故事感受到大腦的神奇並啓發他們對於神經精神領域的興趣,但薩克斯終究屬於他的那個時代,在薩克斯自稱爲“小說主義”的病例寫作風格方面,大概很難有人能夠再超越他,如今我們寫同樣的故事大概也很難再如此超然像博物學家在顯微鏡下觀察植物切片那樣去觀察人
  • 殷秋柔
    讀到《意識的河流》那篇,腦海裏想到一個科幻應用場景:星際航行中冷凍休眠倉技術實現,一定需要先揭開腦炎後帕金森綜合症患者的意識「凍結」的謎題,如果我們在休眠倉中經歷了幾百年的休眠,醒來後發現自己的意識被強行中斷了一大截,會出現什麼後遺症
  • 鞠和通
    讀了以後意識到自己對如何思考、大腦、記憶等等問題所擁有的有限認知太落伍陳舊與簡單了
  • 查華茂
    在這本書中,奧利弗·薩克斯結合自身所長,融入了植物學、化學、醫學、神經科學、藝術等領域,體現了作者廣博的趣味和敏銳的思考
  • 單沛珊
    美中不足的是,由於書中事例列舉較多,故給人以一種再看故事集的錯覺;進一步說,即關於作者自身思考的部分偏少,故而影響總體觀感
  • 朱秋巧
    初看覺得有閱讀門檻,但看完以作者爲創作靈感的電影《無語問蒼天》後,突然讀懂了這本有研究色彩的散文集的浪漫
  • 伍覓翠
    “神經人文化”的後果有時讓人獲得意外的啓迪,比如我們將《創造性自我》和《容易犯錯的記憶》對讀後發現,記憶“出錯”所導致的“剽竊”在作者並不引起道德義憤,作者反而認爲這樣的“剽竊”來自“共通心智”和文化建構的一般規律;不“出錯”的記憶倒會使人拘泥於記憶的“來源”,而阻礙人類更多的可塑性和創造性
  • 於弘麗
    當我讀者優美的散文的時候,以爲這是一位心思細膩的作者;當我讀完以後,發現其中涉獵的內容後,以爲作者是一位涉獵多個學科的科學愛好者;當我看了讀者介紹才知道,作者是醫學博士
  • 夾谷玄素
    讀到後面,發現其中一篇的寫作距離作者去世僅有五個月的時間,並且他本人準確的預計到了這一期限
  • 後白竹
    藝術、音樂、電影和文學可以爲我們提供一種特殊的教育,絲毫不遜於知識和信息
  • 溫簫笛
    薩克斯的寫作給我最主要的感覺在於: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專注於具體事實/唯物主義的發現和推斷,這種研究範式上的嚴謹常常能帶來出人意料的新發現,可以印證,乃至於有時候修正純理論推斷的侷限,但它的範式也限制了這種理論解釋,使其常常維持在一種非常保守的狀態,比如作者常常在文章結尾處表現出一種讓人很不耐煩的含糊其辭,之前段落裏從科學事實而來的大量洞見在收尾的時候無一例外都陷入了一種平庸無趣的穩妥和溫吞
  • 須英飆
    奧利弗·薩克斯寫達爾文植物學家的那一面、弗洛伊德神經學家的那一面,寫自己遇到過的時間流速過慢或過快,或無法感知運動物體、看世界像卡住的電影的患者,寫科學發展史上的彎路,寫自己的疾病和康復……能讀出來滿滿的對科學、對人體、對這個世界的愛,發覺我現在讀過的奧利弗的作品都是他晚年寫的,但寫得是那樣從容,充滿孩子的好奇和老人的溫情
  • 單幼白
    文章嚴謹,語言優美,充滿了科學意味,讓這本小書與衆不同
  • 閭丘曉霜
    今天的我們太過信任如此這般、按部就班的“科學”所詮釋的世界,而薩克斯似乎更信任十九世紀,那時的科學不曾如此涇渭分明,正如本書提到的,達爾文還在伺弄花草,而弗洛伊德也會關注神經學與鰻魚
  • 司寇萱彤
    這位醫學界的“桂冠詩人”以豐富的臨牀經驗爲基礎,寫了很多可讀性非常強的科普作品,他對科學的把握並不侷限於神經科學或醫學;所有科學方面的課題、觀念和疑難都使他熱切地充滿興趣
  • 鄧季同
    寫得更紮實的那幾篇,豐富了達爾文和弗洛伊德的形象,也拓展了對意識、對生命的理解;短小的那幾篇則是遐想與洞察,從私人經驗和科學世界切入經典主題(虛假記憶、剽竊與原創)
  • 姓終醉香
    弗洛伊德寫《科學心理學大綱》的時候,還沒有突觸的概念,神經學的訓練給與了他特別的靈感
  • 陶如意
    是一本科學小書而不是意識流小說hh 有些對動物植物的解釋還蠻有趣 人類和動物植物來自一個共同祖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