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是當代知名作家李碧華的代表作合集,收錄了《青蛇》《秦俑》《誘僧》3部頗具古典韻味的中篇小說。 故事梗概: 素貞告訴我: “小青,別對月亮起誓。月亮,它太多變了——它每隔十天,換一個樣兒。” 可是,姐姐,人心比月亮多變,何苦做人呢?你要天天接受炙曬,令自己的血變暖; 你要堅持直立,不再到處找尋依憑……還有,你要付出愛情,否則交換不到什麼回來。 素貞不懂人心,她什麼都假裝知道。我雖看透,卻也甘願陪她做一回人。 這是我們故事的開始。 ★《霸王別姬》作者李碧華力作,豆瓣8.4分 ★電影《青蛇》原著,張曼玉、王祖賢、趙文卓主演,徐克執導 ★每個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兩個女人:白蛇和青蛇。 每個女人,也希望她生命中有兩個男人:許仙和法海。 ★愛情,不是太餓,便是太飽。不是賠盡,便是全贏。 ★田沁鑫執導同名話劇,秦海璐、袁泉主演 ★《青蛇》從青蛇的視角寫了兩個蛇妖成人的艱難,從女性角度探討愛情的不被確保。青蛇保持着一種被教化後我們人身上少有的純粹,她從知道欲、情、愛之後,便勇敢堅持了她認爲的愛。我做《青蛇》的感悟是,像經歷了一場大的戀愛,感受一下五百年輪迴。——田沁鑫(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 ★碧華的作品是成功的,有美而壯烈的內在,故事往往能抓住人生最光輝、最燦爛的剎那加以發揮。而我欣賞碧華小說中那種坦蕩蕩的、毫無保留的風格。——張國榮(知名演員) ★李碧華擅於寫情愛,卻不是一般癡男怨女的情愛。她宜俗宜雅,既頹廢又警醒的姿態,成爲香港文化奇觀之一。她的憊懶與世故,反而成就一種獨特魅力。——王德威(知名學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小青太勇、太聰明,心事清明地貪、嗔、癡、怨、恨,在情與欲的世界裏輸得壯烈,又贏得剔透。——豆瓣讀者 ★《青蛇》離經叛道,天馬行空,顛覆了傳統形象,包括法海。妖精和人統統不懂愛,他們剋制、試探、追求、忐忑、歡愉、傷痛……就因不懂愛,故不悟,故苦海浮沉。誰懂愛?你我是誰?——李碧華
池大爲是一名醫藥學研究生,出身貧寒,但堅信平民的高貴。畢業時,他出於知識分子的尊嚴,拒絕投機留校,從北京回到省城,成了省衛生廳的一名公務員。池大爲和官場小生態、傳統價值觀和市場經濟價值觀就此開始展開搏鬥。在鋼鐵一般堅硬的遊戲規則面前,在避無可避的生存壓力之下,在現實的尊嚴被逼入牆角之後,池大爲的良知和堅守將何去何從?對個人慾望的心悅誠服,對知識分子道義的苦苦留戀,同時存在於池大爲身上。在反覆彷徨、懷疑、自責之後,他終於還是爲精神找到了退路……
爲了保持遺照的“新鮮”,祖父年年都要拍遺照。某天,少年保潤替祖父取遺照,從相館拿錯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張憤怒的少女的臉。他不知道是誰,卻記住了這樣一張臉。 有個年年拍遺照、活膩透了的老頭兒,是誰家有個嫌貧賤的兒媳都不願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丟了,據說是最後一次拍照時化作青煙飛走了。丟魂而瘋癲的祖父沒事兒就去挖別家的樹根,要找藏有祖先遺骨的手電筒。 兒媳嫌棄,兒子不爭,祖父只好交給醫院關照。祖父不屈不撓,開始“破壞”醫院的樹木。周圍的人都被祖父氣瘋了,照看祖父這件事自然落在了保潤身上。爲了馴服不安分的祖父,保潤髮明出了自己獨特的絕招——嫺熟的“捆人”技術以及五花八門的繩結。祖父變得服服帖帖,保潤也成了醫院裏的大名人,不斷地被請去馴服那些不安分不聽話的病人。 終於有一天,他在醫院裏,撞見了照片上那個不知名的少女。 少女無名,是從小被醫院老花匠收養的棄嬰,人稱仙女。仙女年少傲氣,唯獨聽命於柳生。與仙女約會,讓保潤動了心,他與柳生做一個交易。事後發覺被柳生欺騙的仙女看不上保潤,兩人在溜冰場上不歡而散。 保潤心有不甘,柳生遂攛掇兩人的舞會,跳小拉,地點在醫院的水塔。仙女不從,保潤便使出自己的捆人絕技,把仙女捆在了水塔裏,揚長而去。然而,等待他的,卻是警車。柳生出來了,保潤卻被留在了監獄裏,蒙受十年冤屈,徒耗十年光陰。 這十年裏,仙女被視爲“掃帚星”遠走故里,保潤一家則早已家破人亡。柳生深藏罪疚,洗心革面,代替保潤照顧祖父,做起了本分的生意。萬料不到,仙女回來了,回到了這間醫院和香椿街,改名“白蓁”。柳生迷上了更漂亮的白蓁。但曾經的罪惡是抹不掉的,白蓁再次離開了。 保潤出獄,柳生迎接。兩人成了至交,彷彿彼此不曾相欠。可是,白蓁帶着肚裏的孩子回來了,致使三人無法不去面對過往的巨大創痛。在水塔裏跳一場小拉,對於保潤來說,就與白蓁(仙女)“清賬”了。他曾經以爲,自己與柳生之間,過去的就過去了,但是,命運迫使他發現,該還的終是要還的。於是,在柳生的新婚之夜,他終於跟柳生“清帳”了…… 白蓁走了,留下了一個紅臉嬰兒,紅臉是羞恥,是憤怒。他躺在保潤祖父的懷裏,那個比任何人都活得長久、活得不朽的祖父。
《遍地風流》是阿城先生公認的經典之作,屢次再版,好評不衰,奠定了其漢語寫作界塔尖的地位。 此次出版的是阿城先生親自編訂的全新版本,收錄了70篇作者的短篇小說,其中有十多篇是之前版本的《遍地風流》所沒有的。
生活中我們有着那麼多真摯的情感,都在歲月的磨礪中淡化爲一種木然,人性的醜陋和競爭的殘酷有時竟是那麼地不擇手段,不寒而慄是那良知的泯滅卻無從發現,社會這個兇猛的野獸,張開血盆的大口,彷彿隨時要把我們吞噬在那無稽的深淵……而我們卻在那裏討論着哲學,道貌岸然地不屑一顧那些真實的所遇所得,因爲我們都願意浮在水面上生活,無法也很少願意去理解那更深層的感覺。 《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以成都爲舞臺,以幾個大學生畢業後奮鬥的心理歷程和他們對待生活和愛情的態度,昭示了人性在當今社會的墮落,和我們整個社會的的沉淪走向,陳重(沉重)的報應,趙悅(造孽)的虛僞,李良(你娘)的無可奈何以及王大頭(王八蛋)的腐敗墮落……成都,真會變成讓人窒息的都市嗎?這一切的一切,又都是誰的罪過?你?我?他?還有我們的父輩?我們的教育?…… 小說裏的這些字句在向我們訴說什麼? 生命不過是一場墳地裏的盛宴,飲罷唱罷,死亡就微笑着翩翩飛臨。當青春的容顏在鏡中老去,還有誰會想起那些最初的溫柔和疼痛? 那是1995年的春天,櫻花爛漫,柳絲飄揚,我和女生趙悅在禮堂後的小樹林裏緊緊擁抱,對生活充滿信心。而七年之後,那套職業裝早成了抹布,就象我們曾經熱烈過的情感。 八年之後,我看着這張照片有些敬畏,我從來不信命運不拜神,但在那一刻我想,是誰改變了照片少年們的生活?是誰把他們分配在生死兩岸?或者,我的褲襠裏又在隱隱作痛,是誰讓李良踢向我們的友情? 那夜的樂聲震耳欲聾,燈光明滅不定,在零點酒吧的二樓,一個人在哭泣,那是陳重,另外一個人哈哈大笑,那是他的情敵和朋友。從更遠的角度看去,漸漸沉睡的成都象一座巨大的墳墓,偶爾有幾星燈光,那是殘存的生命的磷火,而那些哭着笑着的人,正慢慢走向死亡的穹頂,就象墓道里的螞蟻。 1991年9月15日,那天沒有戰爭,沒有名人死去,那天有一些孩子鑽出子宮,面向世界大聲啼哭,沒有人知道他們的一生將會怎樣,但傳說中,他們都是天上的精靈。 2001年成都的秋天跟往常沒有任何分別,黃葉滿地,風沙迷眼,每個夜晚都會有人死去,守靈的人圍着屍體打麻將,臉上嬉笑顏開;嬰兒在產房裏出生,臍帶剪斷,從此註定了他們的一生。李良說你信嗎,其實生命只不過是上帝跟我們開的一個玩笑。
【編輯推薦】 🟢 茅盾文學獎得主格非,暌違四年全新長篇小說。 🟢 衆人熙熙,如登春臺。於萬千命運中,我們推開自己的門。 🟢 北京春臺路67號四個人物的命運流轉:我們都是宇宙中一顆渺小的粒子,一刻不停地,微弱振動。 🟢 莫言、餘華、葉兆言、畢飛宇、汪民安盛讚! 🟢 “《登春臺》提出了一種小說全新的哲學蘊藉和文體可能,用中文書寫與當代世界文學實現真正的對話。” 🟢 設計師金泉操刀,以青綠色的水墨意象,呈現流動的蓬勃生命力。 【內容簡介】 《登春臺》爲茅盾文學獎得主格非暌違四年推出的最新長篇小說。小說以俯瞰的視角開篇,張望浩瀚宇宙中的無數微塵。微塵一刻不停地,微弱振動,連成無數故事。 故事聚焦於1980年代至今四十餘年的漫長時間裏,北京春臺路67號四個人物的命運流轉。沈辛夷、陳克明、竇寶慶、周振遐分別從江南的笤溪村、北京的小羊坊村、甘肅雲峯鎮、天津城來到北京春臺路67號。他們四人的故事在這裏輪番上演,又彼此交疊。他們從無序、偶然中走來,卻在時間的湍流中始終往前行進。 他們的故事,是無數微弱振動中的一角。故事漸漸拼湊成全貌,帶我們離開地面,回望時代。時代裏,藏着某種將世間萬物聯繫在一起的隱祕邏輯。在那裏,日日萬事叢生,其實本無一事。 【名家推薦】 《登春臺》延續了格非與當代生活進行遊擊戰的寫作策略,格非深知,當代生活世界波譎雲詭,不可能被一部作品一網打盡,所以他近年的作品,以分體式、拼圖式的方法,悄然營構當代生活世界的總體和縱深。《登春臺》四個主要人物均是取自當代生活河流的水滴,他們來自不同的流域和河段,他們互相交叉重疊和映照;他們既有折射生活的典型性,也有着反思生活的思辨性。尤其是通過周振遐這一人物,格非再次深切地追問生命的意義難題。這個行至晚景,豁達但仍不免於困惑的老者形象,爲中國當代小說的晚期風格提供了新的範例。 ——評論家 陳培浩 非常喜歡。《登春臺》有尼采意義上的永恆輪迴式的時間結構,也有拉圖爾意義上的“行動者網絡理論”的空間結構。連植物都是行動者!如今,物聯網不僅是一個公司,而且是一個新的世界法則。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汪民安 《登春臺》承載格非對人生況味,生活境遇的深沉涵詠。小說的哲學層、意蘊層遠遠超逸了故事層。抒情風致,田野鄉間,廢窯花院,古寺深宅,大有梭羅、愛默生自然文學的質感肌理。其用散文筆法寫故事,並不依賴戲劇性事件,而是有“過生活”的紀實節奏。這種勻速的原樣主義,給小說帶來切己體感。 ——書評人 俞耕耘 書中的周振遐、沈辛夷、陳克明、竇寶慶們,無論身處多麼優渥的生活,他們的精神世界總有不幸福、不安穩,以及某種隱祕而強烈的自毀衝動。 ——評論家 劉詩宇 《登春臺》提出了一種小說全新的哲學蘊藉和文體可能,用中文書寫與當代世界文學實現真正的對話。 ——豆瓣讀者 孤獨美食佳 我們小說家裏面有兩個大學者,其中一個就是格非,這兩個小說家最讓人驕傲。 ——諾獎得主、作家 莫言 他拉高了我們當代文學創造的智力水平。 ——評論家 陳福民 格非是一個生命恆定性異於常人的作家,天賦異稟。 ——作家 畢飛宇 他既把西方先鋒文學敘事的巨大能量和可能性帶來,又帶出《紅樓夢》《金瓶梅》的敘事。格非身上是這樣的一種彙集,中國的,西方的,作家的,讀者的,學者的,教授的,所有這一切彙集到格非上面,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多重性。 ——詩人 歐陽江河 我能感受到格非身上的智力水平,不僅僅是作爲教授的智力水平、作爲小說家的智力水平,而是幾種東西的一個綜合。這幾種東西的綜合產生的一個局面實際上就是當代的一個文化。 ——詩人 西川 可以說,經過30年創作歷程的洗禮,格非的創作依然有無限的生長可能。 ——詩人 翟永明 他的小說刺痛了這個時代我們精神疼痛的癥結。 ——作家 董啓章 今天,如不先了解格非的文學,我怕很難深入中國藝術現場,他是東方文學界裏具有最獨特的文學性的作家之一。 ——西班牙作家 維拉·馬塔斯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推拿》小說是國內少有的以盲人羣體爲題材的文學作品。本着對盲人的尊重與理解,描述了一羣盲人按摩師獨特的生活,細微而獨到,深入到了這一特殊羣體的心靈。 在這羣鮮活的人羣裏,有野心勃勃的創業者沙復明、張宗琪,有陷入愛情爲結婚發愁的王大夫、小孔,有陷入慾望和倫理糾葛中的小馬,有在傳奇愛情中受傷的泰來,有大膽潑辣不遠千里地主動追求愛情的金嫣有“美”得不可勝收又突然凋零的都紅。每一個故事都透露出悽美與動人無不表現了尊嚴、愛、責任、慾望在人生中的糾結。而這些人生的矛盾與掙扎,在黑暗的世界裏似乎顯得愈發敏感。本小說展示了現實生活中盲人按摩師私密而真實的私人世界,展現了人們甚少了解的盲人羣體的另一種人生悲喜。在小說中尤其強調的是,和正常人一樣,殘疾人、盲人有着和正常人一樣的愛恨情仇和酸甜苦辣,有着同樣需要尊重和關注的精神世界。小說的意義在於,寫出了殘疾人的快樂、憂傷、愛情、慾望、狂想,打破了我們對殘疾人認知的情感牢籠。
公元1449年,大明正統十四年秋,蒙古瓦剌部大舉南侵,明英宗朱祁鎮率大軍冒然親征,在土木堡被瓦剌軍圍困,傷亡慘重,英宗亦被俘虜。社稷危厄之際,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鈺即位,名臣于謙任兵部尚書,率軍民英勇抵抗,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本書的故事,就發生在北京保衛戰剛剛結束不久,于謙奉聖諭,密令積年老兵朱抗前往山西一帶巡查北防漏洞,力圖查明土木之敗的原因。朱抗途中又遇到年輕公子張紹祖,二人結伴踏上了危險的旅途。各懷鬼胎的邊軍將領、地方官吏、山賊流寇,給他們的調查帶來重重險阻,中間也得到了仁義之士的傾力相助,其中一位女墩兵田粥姐,成爲調查的關鍵人物。他們掀起了大明王朝錦袍的一角,發現了種種恐怖與黑暗。這場調查,最終也陷入了失控的局面。
穆木天晚年翻譯手稿是穆木天留給後世的一筆豐厚遺產,是不可復現的彌足珍貴的文化遺存和翻譯記憶,具有鮮明的文獻史料價值、學術研究價值、藝術觀賞價值。本書使不爲學界所熟知的穆木天晚年翻譯手稿第一次系統地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從手稿出發,重新梳理新中國外國文學學科(東方文學學科)構建史,闡發俄蘇文學批評在中國的傳播途徑與影響方式,解析穆木天的生命軌跡、精神向度、書寫品質,以及穆木天“翻譯家”身份的構建與確認。
擁有七個名字的少女遇上只跟樹說話的青年 純真愛情、鄉野傳奇、山林浩劫 橫掃臺灣文學界所有大獎 莫言評價“如此文筆可驚天” ................... ◎ 編輯推薦 ☆《邦查女孩》是臺灣七〇後代表作家甘耀明突破《殺鬼》的又一代表作。從《殺鬼》、《邦查女孩》到《冬將軍來的夏天》,甘耀明以三個長篇將臺灣近百年的歷史重新描繪了一遍。甘耀明曾獲得臺灣幾乎所有的文學大獎,被認爲是臺灣文壇“新鄉土”的代表人物,作品風格多元、寫法多變,擅長想象力紛呈的奇幻描寫,刻畫現實的細膩筆法,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的文化元素混用,有“千面寫手”的美譽,也得到莫言“如此文筆可驚天”的讚賞。 ☆《邦查女孩》2015年在臺灣出版以來,橫掃臺灣所有重大文學獎項。作者爲寫作此書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多次前往故事所在地,臺灣東部的林田山,蒐集各種原住民神話、地方鄉野傳說,採訪當地的伐木工、消防員、小火車司機、酒保,攢聚了關於伐木林場運作、工寮生活、流籠運輸等深厚的知識量,因此能像信手拈來一般,用文字將整個故事的時空背景以有趣活潑、色彩斑斕的文筆完美重現,毫無斧鑿的痕跡。 ☆《邦查女孩》的故事發生在涵蓋六十八座山,四千多萬棵樹的伐木林場“摩裏沙卡”,這裏有大限將近的三千年古樹、有被捕獲待售的水鹿、有承載雲豹靈魂的黃狗,也有肉體、精神佈滿傷痕的人們。在這塊美麗的森林家園,具有野草魂韌性的古阿霞,和堅持與自然對話、不使用電鋸伐木的帕吉魯,面對的是整個島嶼的一段悲傷厚重的歷史。“邦查女孩”展現給讀者的,不止是一段樸質雋永的愛情,也是如同寓言一般、一曲自然與人類交互嗚咽吟唱的溫柔之歌。 ................... ◎ 內容簡介 “走了多久?”“一個太陽,一個月亮,一條河,六座山。” 在風雨飄搖的七十年代臺灣,見識過人性黑暗的阿美族女孩古阿霞躲在飯館樓梯間五年,一天終於跟着患有自閉症、開不了口說話的“殺刀王”帕吉魯來到新家:林場“摩裏沙卡”。她和他一起募款覆校,拜訪精神分裂的老兵,悼念政治受難者老師,接觸入世救人的信仰精神。面對各種考驗:暴雨狂風、森林大火、登山雪暴,小人物們用生命譜寫下了一則則屬於自己堅毅、溫柔的傳奇故事。 本書也描寫了蔣介石政權白色恐怖的時代悲劇,以及進入電鋸時代後山林遭到瘋狂砍伐的景象,側面呈現了那段少爲人所熟知的島嶼歷史。 ................... ◎ 名人推薦 如此文筆可驚天!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 莫言 放大到臺灣小說史的層次上,《邦查女孩》更可能具有某種紀念碑式的意義:也許這會是臺灣小說上第三次大規模的寫實主義浪潮即將拍打而來的信號。(第一次在一九二○年代,新文學初萌之時;第二次在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後,直到解嚴與“後現代”衝擊之前的鄉土小說潮。) ——文學評論者 朱宥勳 《邦查女孩》有如臺灣版阿甘正傳,展現出龐大的企圖與書寫的力氣。 ——詩人 羅志成 甘耀明的小說肌理,有着生猛的光澤,同時也蘊藏溫婉的情感。在敘事技巧上,充分展現身爲“說故事的人”的語言魅力,《邦查女孩》無疑是一部挑戰自我的作品,在小說藝術上抵達新的高峯。 ——小說家 何敬堯 把大敘事、歷史事件嵌進小說的時間軸,要好看,卻不匠氣,很考驗功力。而甘耀明的《邦查女孩》則擁有很溫柔的故事脈絡,我覺得之所以會迷人,便是在於文字的氣氛。從甘耀明過往的作品中,能讀到很詩質的語言,也有俚俗、方言的運用,而新作品中的文字則很節制、很透明。 ——臺灣文學研究者 陳明柔 拜讀《邦查女孩》,我驚喜發現甘耀明豈僅只存有着豐富快樂的童年,他定然也有着充滿好奇與實際付諸探險的青春期,並帶着熱愛生命的激情與飢渴的求知慾望步入壯年。表現在小說中,也使得作品風格與內涵既延續又屢屢突破,既童稚夢幻又世故深沉;嬉笑與歡樂下藏着巨大的知識體系與簡單易懂卻深刻沉蘊的偈言智語。 ——臺灣原住民作家 巴代 ................... ◎ 獲獎記錄 ☆ 入選2017法蘭克福書展臺灣館書單 ☆ 2016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 ☆ 第六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 ☆ 2016年金鼎獎文學圖書獎 ☆ 小說引力:華文國際互聯平臺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 ☆ 2015年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 ☆ 2015年臺灣文學金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