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的經濟體中,經濟政策一定是務實的,不是意識形態化的。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問題、深究真邏輯的復旦大學經濟學“畢業課” ☆ 連接抽象經濟學理論與中國發展實際 在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可行的動員與資源調配,推動經濟增長? 在確保增長的過程中,如 何獲得更多資源和時間去建設和完善市場經濟? ☆ 結合學界前沿研究與一線調研經歷 扼要論述+延伸閱讀指引,滿足彈性認知需求 生動解說光伏、面板等行業案例,清晰覆盤寬窄巷子、華夏幸福等建設經驗 ☆ 微觀機制+宏觀現象 雙重維度串聯中國經濟生活中中知識與現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經濟治理的決策與行動邏輯 解讀城市化、房價、貧富差距、債務、國內外貿易生態等現象背後各種要素的聯動 ☆ 從熱鬧的政經新聞中看出門道,從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覺察到機會。 “瞭解政府認爲應該怎麼辦,比了解‘我’認爲應該怎麼辦,重要得多。” ------------------------------------------------------------------------------------------------------ 本書是是蘭小歡多年教學、調研與研究內容的凝練,將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有機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資爲主線,深入淺出地論述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筆觸簡練客觀,並廣泛採納了各領域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解釋微觀機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務、收支、土地融資和開發、投資和債務等;下篇解釋這些微觀行爲與宏觀現象的聯繫,包括城市化和工業化、房價、地區差異、債務風險、國內經濟結構失衡、國際貿易衝突等。最後一章提煉和總結全書內容。 通過對中國政治經濟體系的論述,作者簡明地刻畫了地方政府進行經濟治理的基本方式,並指出,中國政府通過深度介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逐步推動了市場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種有別於所謂發達國家經驗的方式實現了經濟奇蹟。基於對改革歷程與社會矛盾的回顧與分析,作者也在書中對當前推進的市場化改革與政府轉型進行了解讀,幫助讀者增進對中國發展現實的把握。
現有的大類資產邏輯分析體系,大多源自於"大滯脹時代”過去、80年代初"大緩和時代”來臨之後的經驗,而這一段時期對經濟和大類資產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前提條件是消失的高通脹,其背後則是全球化加深的正外部性紅利。從全球化下的經濟體分工確立了不同的供給與需求方,到全球一體化下各個中央銀行從通脹到經濟增長目標的同頻共振,各個經濟體逐漸憑藉其比較優勢形成獨特的分析體系,各個大類資產相互依託構建自身的分析思路,有差異卻又相關聯。而去全球化的浪潮漸甚,依靠全球化搭建的大類資產分析邏輯也必然相應調整,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未來可能形成的範式框架提出了新的思考。
50多年前,一羣華爾街叛逆者,在一潭死水的金融業悄悄集結起來,他們都有一個信念:全世界最優秀的投資者也無法長期戰勝市場,指數投資將稱霸未來。這羣人中,有經濟學神童尤金·法馬、行業領袖約翰·博格、計算機迷約翰·麥克奎恩、前二戰潛艇兵內特·莫斯特等。他們發明了指數基金及ETF,並對全球金融業產生了深遠且永久的影響。 如今,指數投資的規模已經達萬億美元,這股力量正在重塑市場、金融業。不過,就連一些推崇指數基金和ETF的人也逐漸開始擔心:這種日益擴大的影響力,是否會擾亂市場穩定性、破壞投資行業,並使得權力被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裏?這是人們不希望發生的。 在這本書中,《金融時報》記者羅賓·威格斯沃思揭開了指數投資的神祕歷史,生動地講述了指數基金、ETF的誕生、發展並演化爲投資界主宰的過程,並把一個個豐富多彩的人物,有血有肉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這是一個從未有人講過的故事,金融業將何去何從,讓我們拭目以待。
《金融經濟學二十五講》是作者在北京大學數年講授金融學課程所結出的果實。本書主要內容由均衡資產定價、無套利資產定價以及金融摩擦三部分組成,涉及現代金融經濟學的所有重要方面。本書以本科生能接受的數學程度,平易近人地介紹了現代金融學理論的核心內容,並尤其注重透視理論背後的金融學思想,揭示了現代金融理論體系中澎湃的生命律動。 本書的最大特點是運用了適用於本科生程度的數學工具,既不太過簡單,也不太過專業,填補了市場同類教材的空白。本書既可作爲本科生程度讀者的金融學入門教材,也對研究生或MBA程度的讀者有參考意義。
近年來,私市股權投資逐漸走入大衆視野,但很少有私市股權投資收購的交易被清晰、詳細和深刻地描寫過。這本書旨在填補這個空白。這本書講述的是一起影響深遠的重大收購交易:單偉建博士率領新橋的團隊收購韓國銀行。 當時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韓國經濟陷入風雨飄搖,韓國銀行更是面臨生死存亡,在這一背景下,由一家美國投資機構收購韓國的這家大型銀行,此事對韓國政府及金融體制的影響、對韓國民衆的刺激、交易過程的艱難險阻等可想而知。 作爲實際操盤者,單偉建博士在這本書中高度還原這次交易的臺前幕後。他回顧了從起意、談判、成交、管理、出售的全過程,其中涉及的政商關係、商業競爭、民族情緒、輿論導向等之錯綜複雜、盤根錯節,都被娓娓道來。歷經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的加入、政治氣氛對跨國收購的影響、談判人員的數次更換、民族情緒的不斷膨脹等不利因素,單偉建及其團隊終和韓國政府共同投資約9億美元,成功收購韓國銀行。 在隨後的5年內,新橋幫助韓國銀行扭虧爲盈,實現總資產翻倍至400億美元以上,終成功以33億美元的價格,將其出售給渣打銀行。渣打銀行接手後,表示“韓國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比渣打銀行自己的還要好”。可以說,這次併購是資本併購史上的奇蹟。書中所呈現的人生智慧、投資理念、權力平衡,都將令人受益匪淺。 對於想要借鑑成功經驗以用於併購實戰的讀者,想要知道私市股權投資機構是如何達成交易並創造巨大價值的讀者,想要窺視大國博弈下的金融運作的讀者,以及對金融領域跌宕起伏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值得再三閱讀。
《投資第1課》是一本爲普通投資者寫就的入門讀物。現代社會是一個分工高度專業化和精細化的社會,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也沒必要去學習所有的知識——生病了,找醫生;有糾紛,找律師。投資是不是也應該如此? 相比其他行業,投資行業有個很大的不同:作爲用戶,在絕大多數時間裏,都無法評價產品,以及相應服務的好壞。 “短期漲得好,不代表長期能賺錢。我們看到的投資收益,有可能是牛市帶來的,有可能是短期市場風格帶來的。如果不具備基本的金融素養(Financial Literacy),我們就無法辨別這個結果是能力還是運氣,更無法在將來獲得這個收益。 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們選擇了好的投資產品,如果不具備基本的投資知識,也可能會經歷’貪婪和恐懼‘,在關鍵時刻無法拿住”,作者如是說。 本傑明·格雷厄姆曾說: “投資藝術有一個特點不爲大衆所知。門外漢只需些許努力與能力,便可以取得令人尊敬(即使並不可觀)的結果。但是如果人們想在這個容易獲取的標準上更進一步,則需要更多的實踐和智慧。” 這本書希望做到的,就是正確地找到這“些許努力”: 1.學習投資的大道以及基本的知識; 2.樹立正確的財富觀; 3.理解投資爲什麼可以賺錢、賺的是什麼錢; 4.這些錢本質上又是從哪兒來的; 5.如何賺到這些錢。 本書以有知有行 App 專欄《投資第一課》爲藍本,凝聚了孟巖多年實盤投資經驗,以及服務用戶的體會與心得。經與合夥人張瀟雨、有知有行團隊不斷優化、迭代,本書已成爲一本適時、及時的個人資產管理指南。
An extraordinary tale of an American firm’s astounding success in China In Money Machine: A Trailblazing American Venture in China, Weijian Shan delivers a compelling account of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deals in private equity history: the first and only foreign acquisition of control of a Chinese national bank. Money Machine is the fascinating inside story of the transaction as told by the man who led it, from the intrigues of dealmaking to the complex and uncharted process of securing control by a foreign investor of a Chinese nationwide financial institution, a feat that had never before been attempted, nor has it been repeated. Shan also describes the astonishingly successful turnaround of the institu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American firm: the clash of cultures, the growth to strength and profitability, and ultimately, the extraordinarily profitable exit from the investment. In the process, he reveals new insights into how finance operates in China’s capital system and how private equity firms can add real value to companies. Readers will also find: A peek behind the curtain of a process usually shrouded in secrecy: private equity dealmaking and moneymaking The complex negotiations between American private equity executives and Chinese regulators to implement a series of unprecedented changes The riveting details of the challenges that had to be overcome to return the bank to growth and profitability An exceptional firsthand account of truly singular deal-making and money-making, Money Machine will be of interest to investment bankers, investors, financial analysts and anyone who appreciates a suspenseful, true-life story.
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10週年之際,全球一線投資者之一瑞·達利歐公開了他獨到的債務危機應對原則。這些原則可以解釋債務危機的發生機制,以及妥善應對危機應該遵守的原則。憑藉這些原則,橋水在其他機構受困於危機的情況下,得以準確預見事態發展,並安然度過危機。 正如達利歐在其全球暢銷書《原則:生活和工作》中解釋的那樣,他相信,絕大多數事情都是一遍又一遍地反覆發生的,所以通過研究事物的規律,人們可以理解事物背後的因果關係,並制定妥善應對的原則。在這本書中,他用這種方式剖析了大規模債務危機,並分享了他的模型,希望以此來降低大規模債務危機發生的概率,以及幫助人們在未來更好地掌控危機。 在這本書中,達利歐通過三部分內容闡述了債務危機及其應對原則:債務大週期模型(解釋模型)、3個重要案例(深入考察20世紀20年代德國魏瑪共和國、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和2008年金融危機)、48個歷史案例和數據對照分析。 作爲成功駕馭危機的極少數人之一,達利歐提供了他的非常規視角。無論你是投資者、決策者,還是僅僅對危機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都將幫助你以備受啓發的新方式理解經濟與市場。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大宗商品交易商的故事,關注的是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巨頭所建立的隱祕商業帝國。它們對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資源進行交易,覆蓋範圍從田間到餐桌,從礦山到能源,從中東石油到歐洲天然氣。這些重要的資源被它們裝進大宗商品交易的“購物車”裏,等待合適的時機溢價出售。 老牌大宗商品交易商就像潛伏在深海中的超級巨輪,它們創造了鉅額財富帝國,商業版圖觸及全球各個角落,並將資源豐富的國家捲入國際金融體系。這些資本巨頭和權力進行着傳統交易——拎着鉅額美金的交易員是多個國家領導人的座上賓,他們幫助薩達姆·侯賽因出售石油,在“阿拉伯之春”期間爲利比亞叛軍提供燃料,他們熱衷於從風險中攫取鉅額利潤。 大宗商品交易商在全球經濟領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世界戰略資源的控制也使它們長期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但是人們對大宗商品交易商的活動知之甚少,低估了它們的重要性。 這本書聚焦20世紀下半葉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商不爲人知的發家史。書中主要涉及嘉能可、維多、嘉吉、路易達孚等能源、礦產、糧食領域的大宗商品交易商。通過講述這些資本巨頭的商業發家史,來洞見它們如何影響現代世界經濟與秩序。
《剛性泡沫》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經濟剛性泡沫現象的經典著作。其初版發行於2016年,並在 2018 年榮獲中國經濟金融研究大獎——孫冶方獎,得到了國內學界和政策界的高度認可和肯定。 剛性泡沫指的是受到政策等非經濟因素支撐而產生的經濟泡沫,源於政府的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它在一定時期內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也埋下了衆多隱患。尤其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剛性泡沫會影響經濟中長期的高質量發展。 這本書的初版對剛性泡沫涉及的諸多方面,例如影子銀行、房地產市場、A 股市場、國企問題、政府債務問題等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思路和措施。2016年以來的歷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高度關注相關話題,並制定了相應的化解之策。 然而,隨着全球和國內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存在的問題依然複雜,新的問題和挑戰也不斷浮現。爲此,朱寧教授對這本書進行了重新修訂,更新了一些陳舊數據,調整了部分內容,同時也對新的問題進行了補充和探討。 因此,增訂版既保留了這本書的經典性,又能更好地迴應新的經濟問題,爲讀者瞭解中國經濟的走向以及如何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深刻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