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金錢博弈

近年來,私市股權投資逐漸走入大衆視野,但很少有私市股權投資收購的交易被清晰、詳細和深刻地描寫過

這本書旨在填補這個空白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起影響深遠的重大收購交易:單偉建博士率領新橋的團隊收購韓國銀行

當時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韓國經濟陷入風雨飄搖,韓國銀行更是面臨生死存亡,在這一背景下,由一家美國投資機構收購韓國的這家大型銀行,此事對韓國政府及金融體制的影響、對韓國民衆的刺激、交易過程的艱難險阻等可想而知

作爲實際操盤者,單偉建博士在這本書中高度還原這次交易的臺前幕後

他回顧了從起意、談判、成交、管理、出售的全過程,其中涉及的政商關係、商業競爭、民族情緒、輿論導向等之錯綜複雜、盤根錯節,都被娓娓道來

歷經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的加入、政治氣氛對跨國收購的影響、談判人員的數次更換、民族情緒的不斷膨脹等不利因素,單偉建及其團隊終和韓國政府共同投資約9億美元,成功收購韓國銀行

在隨後的5年內,新橋幫助韓國銀行扭虧爲盈,實現總資產翻倍至400億美元以上,終成功以33億美元的價格,將其出售給渣打銀行

渣打銀行接手後,表示“韓國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比渣打銀行自己的還要好”

可以說,這次併購是資本併購史上的奇蹟

書中所呈現的人生智慧、投資理念、權力平衡,都將令人受益匪淺

對於想要借鑑成功經驗以用於併購實戰的讀者,想要知道私市股權投資機構是如何達成交易並創造巨大價值的讀者,想要窺視大國博弈下的金融運作的讀者,以及對金融領域跌宕起伏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值得再三閱讀


  • 羿明鈺
    美中不足的是管這個環節寫的太少,難免整體感覺有些頭重腳輕,雖然收購始末戲劇性最強,但反轉過多其實也容易膩味,這跟看商業類型片是一個道理吧...是這有點矯情了,畢竟true story就是如此drama...做buyout的成就感和growth比確實不是一點半點
  • 闞名姝
    書中幾次提到投後更爲重要,但是大量篇幅都用來寫deal making了,大概也是反映了一個區域老大在deal上的key role…書裏一如既往地傳達了很多事在人爲的決心,還是令人佩服的,說難聽點,今天大多數人都很難說對得起自己的fiduciary duty了
  • 王半青
    全書聽下來感覺是很折騰很痛苦的一個過程,做這個事情怎麼這麼不容易 極度需要耐心
  • 卜菲菲
    小插曲:作者正文中介紹了英文版、日文版和中文版的兩個小差異,小細節中體現了其對中國社會的一些小期許,還是挺殷切的
  • 全問薇
    作者真的好優秀,他在談判中面臨的問題比我那些restructuring negotiation 難太多了……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我能有他的成就
  • 章靈槐
    另外有趣的細節:作者對談判中遇到的傻叉恨意未消,二十年以後還改外號洗刷人家;作者與對方溝通了以後習慣馬上發備忘錄給同事和領導,哪怕對方說了兩個小時以後將決定再電話來告知,作者也沒有等兩個小時以後合併發備忘錄,好習慣
  • 茅夏容
    讀完會感受,不要和沒有實控人的機構談判(或者要更有技巧);韓國的金監會巧妙用這種方式,不斷改變自己的立場(比如說財政部最後不同意,民衆反對,某個大領導希望給個面子等),提出新的要求
  • 堵健柏
    讀書的時候 看到和韓國人扯皮的環節 就想起來之前在韓企的時候面對的那幫韓國人 韓國男的還真是不行
  • 邊鵬鯨
    彷彿上帝視角一般近距離圍觀一樁銀行收購案,如此細節的描述令人驚歎,也窺見了所涉及的案件中,各個崗位和角色的人所扮演的角色,和他們超乎常人的努力和耐心,領略了頂級金融圈人的日常生活和暗流涌動,歎爲觀止同時敬佩不已
  • 穆雅惠
    對收購過程的分歧的冗長描述看得人焦躁起來,確實如此才能略深的體會身處當時的不容易,韓國人是東亞怪物房的卷中翹楚,而作者又是這樣一個勇往直前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比韓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金融界的工作狂人,看他們連續幾天幾夜、持續一年多的在一起鬥法,想想那甩996幾條街的高強度的工作,頭皮發麻
  • 司空冷珍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和缺點都是作者的第一視角,既增加了很多第一手新鮮的資料,又讓人感覺是否視角立場太主觀
  • 岑令雪
    談判中抓住對方核心需求,韓國要面子,如何把國有銀行賣得合適且不丟臉最重要
  • 柳從霜
    這本書在各個層面上來說都非常精彩,而且跟我有一些有趣的個人聯繫:單偉建是對外經貿的校友,他本人的經歷可以說是這幾十年全球化的最佳註腳;這本書斷斷續續讀了一年多,期間去了韓國,也聽了單在忽左忽右的節目
  • 漆雕半芹
    最打動我的是單超乎常人的韌性,以及在談判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務實不教條和對談判對手的同理心,非有如此大智慧的人無法談成這個交易
  • 唐傲易
    只不過,收購過程中韓國人的反覆無常也是搞得夠煩人的
  • 季德曜
    返京火車上花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看完,很不錯,但最大的想享受不是跟着作者的視角一路讀下去,而是不時暫停,用自己的視角代入那個時代和場景,思考可能遇到的情況和自己會怎麼思考、處理——之後再繼續回到書中的進度,才能體會到作者當時經歷有多峯迴路轉,也能更深的品味到操盤這種級別項目的決策細節
  • 韓春芳
    讀起來很好看,不過很理解韓國人覺得是賤賣吧,畢竟私投真的賺錢了
  • 仰浩宕
    看完了 寫的很精彩
  • 墨哈同化
    今年一共看完了二十二本書,這本書應該是今年讀過最好看的書了
  • 邵銳逸
    【第二十二本】強烈推薦給做投資和律師朋友們看,一個真正的deal的執行細節往往是非常痛苦和糾結的,大量和對手的商務談判,和律師的字斟句酌,和財務顧問的數字調整,對老闆心思的縝密揣度,而不是那些影視劇裏對商業大佬羅曼蒂克的描繪
  • 胥敏智
    精細看,便是一本跌宕起伏、高顆粒度、高還原度的長線談判大作戰,不同於《強勢談判》FBI 式硬派風格,單先生真實且儒雅,又具有現代化運營思維
  • 公西寄風
    以新橋的視角來看談判對手似乎不斷推翻已達成的協議,但從最後的結果看韓國政府得到的結果比最開始的條件好很多,應該算是很成功吧
  • 羅柔雅
    談判成功的關鍵在於雙方建立互信,尤其是雙方將成爲長期的合作伙伴,沒有信任基礎難以持久
  • 歐陽悅欣
    談判成功的關鍵是雙方建立互信,尤其是雙方將是長期合作的夥伴,沒有信任基礎難以持久
  • 霍正真
    讀這本書過程中最大的收穫不是併購案本身,而是行文中體現出來作者極其優秀的工作和生活習慣:比如邊晨跑邊思考;超強的文檔管理系統,二十年前的便箋筆記和照片都保存的非常完好;在工作中不斷整理備忘錄留檔,並轉發備份;對通話和會議都做筆記記錄等等,本書寫作的精煉清晰,也不同於一般的回憶錄或者案例敘述,更像是工作覆盤總結
  • 鈄凌文
    我要把日常工作中的每一次交涉與拉鋸,都當做一輪收購談判,給令人抓狂的瑣碎與無意義,賦予樂趣
  • 商牟問蘭
    讀完這本書感受一致,收購過程寫的非常詳細,桌面上下的事都攤開來講一講,涉及到民族情緒、各方利益和政治博弈,暗流涌動,波譎雲詭
  • 安樂兒
    讀完這本書,我印象最深的是談判的不易,必須通過無數次溝通彌合雙方的分歧,而這需要異於常人的精力、持之以恆的耐心和細心、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談判技巧、團隊合作
  • 於子墨
    真的是超乎常人的耐心與堅持
  • 巴嘉玉
    讀完的上半部分太精彩了,平鋪直敘,很多晦澀難懂的金融詞語和概念作者都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解釋清楚了,而且加深了我對一些事情的理解:例如現在雖然沒有到finanical crisis,但確實也非常困難,困難時期想融資是很困難的,結合最近一次投資的一家公司就是這個情況,錢燒沒了,後續還要繼續燒錢,融資非常困難,似乎被收購是理性的選擇
  • 巴陽輝
    學習很多單老的工作和生活風格,每早跑步10km/跑步的時候想事情/關鍵節點可以連着三四天只睡幾個小時/關鍵會議之後整理備忘錄/重要會議之前熟悉熟悉和notes,充分思考/過硬的金融和法律知識儲備等等
  • 洪語蝶
    在很多關鍵崗位上,有這樣的攪屎棍出現,事情的推進會延緩幾個世紀
  • 幸問楓
    韓國的談判代表夾雜了太多其它因素,官場的,民族主義的,對上負責的,還有派系
  • 喬夢菡
    當時的韓國金監會感覺就是因爲各種歷史原因專業上落後,沒法從專業着力,只好玩權力政治遊戲試圖爲自己爭取談判優勢,正巧又碰到個東亞風的對手,所以這endless negotiations 就開始了……總體寫得很仔細,可以從書裏看到併購交易的談判方式,一些法律和財務知識
  • 簡芳芳
    即使是以金錢爲唯一目的,當摻雜了政治和立場,那麼談判就變得複雜起來
  • 孫青旋
    另,政治和輿論是更高維度推進談判的手段
  • 闞馥芬
    這本書着重的描述了談判的千迴百轉,而他精簡掉的調節人情關係,公關以及其他專業團隊協作,政治諮詢,輿論戰,內部向上向下的管理能力,纔是很多困難的問題到他手裏迎刃而解的關鍵
  • 狄光濟
    收購一家問題銀行、重建後賣出獲利,這樣的投資故事比小說還要精彩
  • 裘昆綸
    聯想的很多主題都挺深刻:真誠的底線、談判的技巧和策略、對韓國政治和官僚機構的敏感性、對韓國民衆民族主義的理解和媒體輿論的借力、專業的管理團隊和協作等
  • 向亦凝
    作爲金融從業者,也第一次詳細瞭解到一場真正的投資事件原來發生了這麼多事,堅韌的耐心和當機立斷缺一不可,還需努力
  • 杭承基
    他從戈壁青年-沃頓教授-商界大佬,一個成功因素是他很會學習高層級圈子的style,比如他寫書時典型的英美文學風格,或者即使談崩了還是邀請人家去慶功會,沒去還補送whiskey的社交禮儀上
  • 侯白易
    原來政府大佬、金融大佬在談判中也會言而無信、事後反悔
  • 董昆綸
    也很佩服“走出戈壁”的單老,八點多開重要的會議,五點還堅持跑步十公里,努力勤勉、聰明自信
  • 堵凱風
    新橋收購韓國第一銀行是在變化劇烈的宏觀經濟環境、韓國人強烈的民族情緒以及官僚系統令人難以捉摸的談判風格的背景下完成的
  • 東方漾漾
    非常欣賞單博士的真誠、專業和韌性,如果不是單博士帶領團隊一直堅持,這樁收購絕無可能
  • 谷鴻煊
    書名叫重振韓國第一銀行名不符實
  • 聞人夢槐
    最後的售出部分,爲了快點知道匯豐銀行與渣打銀行到底誰贏了,直接Google..另外基於淺淺的銀行風險從業經歷,還是很好奇渣打韓國第一銀行目前的經營情況如何ˊ_>ˋ
  • 雲水卉
    本書通過單博士親自講述,還原了新橋收購、改造、出售韓國第一銀行的全過程
  • 皇甫如儀
    實爲作者參與收購重組韓國第一銀行的回憶錄
  • 林胤騫
    金融大佬收購韓國第一銀行的回憶錄,確實是業界傳奇
  • 周慕凝
    單老在38歲的時候收購韓國第一銀行又轉賣的經歷
  • 靳錦曦
    揭幕了韓國第一銀行收購的背後情況,是第一手資料
  • 索聽荷
    從太盟解救萬達中第一次聽說單偉建這個人,讀完新橋收購韓國第一銀行的歷史,似乎單偉建和王健林的做事風格有相似之處:都當過兵、喫過苦,這對意志是種磨練,行事直接,做事有韌勁
  • 白瀚海
    新橋亞洲金融危機以後收購韓國第一銀行的事,收購完成幾年扭虧,賣給了渣打
  • 貢依雲
    表面上是涉及銀行收購的商戰,本質上是美國資本藉助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針對經濟高度依賴進出口的韓國,一次有組織、有預謀、有戰術的單向爆破與收割
  • 尉遲玄素
    單博士這本書比《走出戈壁》要好看,完整的記錄了新橋資本收購韓國第一銀行和賣出的歷程
  • 郭志文
    幾個感想:1、buyout fund的一二號人物竟然也對具體項目如此事必躬親,參與談判和文本確定;2、單博士在團隊中的角色竟然也是如此接地氣,在一線字斟句酌;3、顧問團隊老是掉鏈子,政治顧問泄密、諮詢顧問(貝恩)泄密、律師在交易關鍵時期休假三週……4、金張律所確實是韓國交易必不可少
  • 秦靜淑
    回到書本身,除了最爲人津津樂道的對談判過程幾乎強迫症式的細節記錄之外,宏觀上來說新橋和韓國第一銀行這個交易其實不正是近年來大受歡迎的“美元潮汐”理論的絕佳案例嗎
  • 鬱銳利
    主要內容是談判收購韓國第一銀行
  • 公孫湛藍
    非常期待作者能寫下新橋收購深發展銀行的故事
  • 崔映天
    新橋負責第一銀行收購的團隊,可能是爲數不多打破“世界是個巨大草臺班子”的,讓人很佩服
  • 辛翰林
    一本作者職業生涯的經典案例記錄,特定歷史時期下的產物,不得不說作者的運氣是真的不錯,又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 從芷雪
    主要講了收購和退出,好難好反覆
  • 夏侯書南
    很好讀,詳實記錄了整個收購過程,各個角色以不同身份立場參與其中攪動着場博弈,反覆的政府,動盪的局勢不斷影響着這場交易,最後實現了win win
  • 益千柳
    還有就是,可以看出來單老師的工作記錄習慣非常好,詳細到這種地步的回憶錄絕對不是單純靠追憶可以完成的
  • 席書竹
    閱讀過程非常艱難,讀到與金監會漫長的談判階段幾次都想要放棄,太難了,非常欽佩作者爲推動成交作出的不懈努力
  • 王玲然
    從內容上看,中間和韓國政府的斡旋稍微有點冗長,不妨把渣打和匯豐之間的PK再多寫一些,讓同樣的deal在買方強勢和賣方強勢的不同senario所展現的談判策略對比再明顯一點
  • 衛惜芹
    書中作者在艱難的談判中不卑不亢,面對金監會的不斷刁難和韓國政府的壓力,始終堅守公司的利益底線,最終完成了這次影響重大的收購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