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置身事內

“在成功的經濟體中,經濟政策一定是務實的,不是意識形態化的

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

” 直面真問題、深究真邏輯的復旦大學經濟學“畢業課” ☆ 連接抽象經濟學理論與中國發展實際 在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可行的動員與資源調配,推動經濟增長? 在確保增長的過程中,如 何獲得更多資源和時間去建設和完善市場經濟? ☆ 結合學界前沿研究與一線調研經歷 扼要論述+延伸閱讀指引,滿足彈性認知需求 生動解說光伏、面板等行業案例,清晰覆盤寬窄巷子、華夏幸福等建設經驗 ☆ 微觀機制+宏觀現象 雙重維度串聯中國經濟生活中中知識與現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經濟治理的決策與行動邏輯 解讀城市化、房價、貧富差距、債務、國內外貿易生態等現象背後各種要素的聯動 ☆ 從熱鬧的政經新聞中看出門道,從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覺察到機會

“瞭解政府認爲應該怎麼辦,比了解‘我’認爲應該怎麼辦,重要得多

” ------------------------------------------------------------------------------------------------------ 本書是是蘭小歡多年教學、調研與研究內容的凝練,將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有機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資爲主線,深入淺出地論述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筆觸簡練客觀,並廣泛採納了各領域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書分上下兩篇

上篇解釋微觀機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務、收支、土地融資和開發、投資和債務等;下篇解釋這些微觀行爲與宏觀現象的聯繫,包括城市化和工業化、房價、地區差異、債務風險、國內經濟結構失衡、國際貿易衝突等

最後一章提煉和總結全書內容

通過對中國政治經濟體系的論述,作者簡明地刻畫了地方政府進行經濟治理的基本方式,並指出,中國政府通過深度介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逐步推動了市場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種有別於所謂發達國家經驗的方式實現了經濟奇蹟

基於對改革歷程與社會矛盾的回顧與分析,作者也在書中對當前推進的市場化改革與政府轉型進行了解讀,幫助讀者增進對中國發展現實的把握


  • 元綺蘭
    2. 把政府關進牢籠的做法也許在短期或者特定領域的競爭中會有劣勢,但除了這種最糟糕的模式,其他的都失敗了
  • 晉楚清馨
    對中國經濟近些年來的發展的熱點問題和邏輯進行了通俗易懂的梳理和說明,並且在每一章的後面都留了不少量的擴展書目,作爲一本普及書是非常容易讀並且引人入勝的,有關中國經濟的書籍是偏少的,對於一些現象的評價也很難深刻分析
  • 凌飛燕
    沒有囿於意識形態的爭論,沒有高深的經濟理論,是很好的科普書
  • 苗含秀
    很好讀的當代中國經濟現狀入門,文筆非常接地氣,也介紹了近5-10年的新近研究,尤其是對於城投、產業引導基金的介紹,一解此前諸多困惑
  • 段迎荷
    瞭解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優秀讀物
  • 鈕溫茂
    不過仍堪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學入門首選
  • 烏馥芬
    這裏的“功能主義”指的就是一種以“廟堂的目的是爲了最大化全民福祉”爲前提對於中國經濟發展脈絡的解釋
  • 汪永昌
    另,作者屢立“西方/市場經濟學”爲靶,但他本人也很清楚,“發展型政府->服務型政府”的轉型敘事恰恰來自“西方”的線性思維
  • 宦聽楓
    蘭老師出品,一本瞭解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的入門書,花了作者不少的心力
  • 穀梁新霽
    作爲初步瞭解中國經濟以及地方政府投融資的入門書還不錯,借鑑了許多專業領域著作的觀點,條條塊塊和官場+市場部分就有不少剛讀過不久的《轉型中的地方政府》中的影子,兩者也都對經濟發展作爲官員晉升的重要政治激勵和考覈標準等現象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剖析
  • 詹明知
    第八章政府的發展與轉型,通過“瓦格納效應”,隨着國家越來越富裕,政府在經濟中扮演的比重也會上升
  • 牧晴麗
    作者個人作爲新時代的受益者,其應然立場與實然觀點的契合度非常真實
  • 榮丹丹
    嗯,通讀了全書你會發現,是這樣的,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每一個政策在作者眼裏就是“實事求是”下的正確舉動;二是作者說ta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幫讀者“從嚴肅的政府文件中覺察出些機會”,這句話比較點題,一來在中國,必須研究政府文件,二來這本書也就是文件的彙總,而作者也相信,你把文件弄懂了,一懂百通
  • 酈依波
    人不是機器部件,不可能瞬間調整,也沒有人能一直緊跟時代,所以穩定的改革過程要留下足夠的時間和資源去緩衝
  • 印元基
    相比於發展目的,本書更爲專注於發展過程的敘述,關注初始條件和路徑依賴,敬畏歷史的延續性和強大力量,面向未來,更要保持實事求是的精神,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 馮興朝
    這本書更多的是對“過去”和“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種概括和陳述,並沒有過多的預測,整本書的梳理很用心,但其實沒有什麼特別讓人感興趣的觀點
  • 汪歌吹
    雖然我是有財務背景的人,但很不好意思說,讀了這本書,我才理解分稅制改革的背景
  • 耿夏菡
    最後,這本書不算是研究推進型專著,但是能看得到作者不是那種晃晃悠悠的經院管院老師,是讀了很多新研究、大部頭的,不知道算不算難得
  • 胡偉兆
    在結尾,作者說,他對中國充滿了樂觀,這種信念不是源於學術訓練,而是源於司馬遷、杜甫、蘇軾,源於“一條大河波浪寬”,源於對中國人勤奮實幹的欽佩…這段話讓我很感動
  • 晁玄靜
    這本書深入淺出的解釋了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的經濟發展歷程,剖析其中的因素,贊同作者的看法,經濟是發展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不應該只關注普適性的理論,研究個體特色發展才更具備參考性
  • 儲憶安
    選擇性地講了一點但凡稍微關注過中國經濟的人都知道的常識,同時迴避或淡化了很多問題,基本看法和體制內主流解釋(如易綱等)差不多,有些投機的成分,也有些取巧的色彩,說了些大家愛聽的話
  • 呼延銳利
    非常好的一本書,通俗易懂地聊經濟貿易、政府事務、政企關係、貧富差距以及城市化和債務問題,也舉例了一些地方房地產、光伏等行業案例,不管是對自身工作還是建立比較籠統的全局視野都有幫助,算是今年讀的最有“價值”的一本了
  • 龔新苗
    但這本書無論是結構還是行文,都清晰可喜,也是對一些常識的補足(無論是經濟學常識還是關於當代中國的常識……最有價值的是註釋和擴展閱讀的部分
  • 佘佴旻騫
    非常傑出的掃盲類作品,對於中國政府和中國經濟的運行機制、核心問題、熱點矛盾都有詳略得到的介紹和分析,敘述平白曉暢,同時嚴謹有出處,對於普通讀者而言,是瞭解中國政經的必讀作品,值得反覆閱讀,延伸閱讀的推薦作品亦對有興趣瞭解縱深的讀者指明瞭方向
  • 周倩語
    內容本身並無太多新意,但每個議題都寫得簡明清晰,多個議題的內在聯繫也講得透徹,而且內容和材料都非常新
  • 褚妙雙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具體案例,對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及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做了簡明扼要的分析,閱讀體驗非常好
  • 蘇和通
    優點是通俗淺白“說人話”,條理清晰,所講的事和例,也都很得要領,對外行人、經濟學盲十分友好,能粗淺瞭解政府近四十年在經濟層面都做了什麼,搞砸了什麼,走了哪些彎路,取得了哪些進步
  • 況郈瀚海
    清晰、曉暢,富有歷史視野(比如鄉鎮企業和三線建設的關係),註釋和擴展閱讀又延續言不能盡處,是難能可貴的通識,最重要的立論是政府與市場沒有分明界限,也沒有預設,前者作爲玩家深度參與“經濟建設”,帶來投資-負債-財政的發展驅動鏈,也留下城鄉、國民、產消的非對稱結構,對事權劃分、土地金融、招商引資等科普絲絲入扣,但問題是,政府同時掌控資源和規則,既踢又裁,必然會導向全能化,這種邊界的擴張除了書裏提到的尋租,也會過度佔用市場活力,在危機時面臨資源調動的硬約束
  • 唐珍麗
    第三、四章解答了很多我的盲區,比如國內的“影子銀行”以及“赤字貨幣化”的核心,作者提出用資本市場改革來限制債務增長,總的來說,我國債務風險的本質不是金融投機的風險,而是財政和資源配置機制的風險
  • 莘姝惠
    同時因爲土地財政掀起來的炒房熱,雖然讓部分地方政府有充足的資金投資製造業,但是造成居民負債率普遍偏高,消費更是奢侈
  • 蒯樂正
    例如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地方政府擔保函被判無效、鄂爾多斯用10億噸煤礦的開採權投資京東方、中國光伏產業得益於德國的標杆電價補貼、禁止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名股實債”、開展集體建設用地上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又如國家土地督察機制的“駐地效應”、水質監測站與上下游企業排放行爲、地方稅收壓力推升過剩產能、“省直管縣”改革引發的土地腐敗和人均GDP增速放緩
  • 麻憐晴
    從分稅制所導致的中央和地方財權與事權新的劃分,到選擇土地財政,不斷以土地金融化,推動城市化這一進程
  • 幸憐南
    無論是政府有意設計還是社會自發建立,漸進式改革中的緩衝地帶和機制更應被解讀爲過渡性政策,而非“扭曲”或者“資源錯配”
  • 籍雁露
    但讓我感到失望的是,全書通篇都在講述政府做了什麼、猜測爲什麼這樣做,從而回避了政府應該怎樣做或民衆期望怎樣做,頗覺無力,如果只能是宏大敘事中一顆即用即棄的螺絲釘,又爲何要去理解、共情宏大敘事呢
  • 閭丘安翔
    可以認爲,未來政府財權事權的調整改革,土地財政和重投資發展模式的興衰,都將成爲左右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的重要因素
  • 厙令美
    地方企業,分稅制改革,土地財政,城投公司
  • 逯凝雪
    地方政府作爲經濟的實際參與者和監管者,權利結構和承擔責任,在分稅制改革後,形成了土地財政和土地金融,也推動了房地產和投資的繁榮
  • 藺語柔
    真的要了解中國經濟,尤其是政府的角色,還是推薦周黎安《轉型中的地方政府》周飛舟《以利爲利》還有徐高的《宏觀經濟學二十五講》
  • 湛俊茂
    相當不錯的普及書,思路清晰、不乏細節,提供了許多發展經濟學和中國經濟史的常識,這些常識由漸進式改革的緩衝過程串聯起來,展現了一種顯得不夠深入但誠然真實的圖景:解決一個問題總會讓更多的問題出現,特別是在一個速度很快的時代,但這絕不意味着我們就不該去解決問題
  • 袁梓瑤
    94年分稅制改革造就了今日的土地財政,大政府的管理方式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接下來收支方式的轉變,將決定發展軌道是否順利切換
  • 韋光華
    而城市化,債務風險,和低消費形成的出口模式妨礙了進一步的改革,也解釋了供給側改革,去房地產資本化和鼓勵創新的實質原因
  • 端木涵梅
    當下平富差大、金融負債、內需不足源於地方zf在土地財政/金融加持下的投資/尋租/晉升衝動,而這又可以溯源至分稅制改革後地方事權大財算小的不匹配,如果再往上追溯,大約就要上升到包括央地關係調整/拳力合法性基礎及其體外監督/宮民zz參與一系列問題的現代郭嘉構建和治理領域了,在這部分短期無法進行激進改革前提下(名族主義和意識形態統宣可暫時緩解但副作用也很大),中期來看,進行制度設計(核心是稅制改革)改變地方zf行爲模式,以人口流入財政(涉及戶籍地價教育養老投入一系列公共福利配套改革)替代簡單粗暴的土地財政,是比較務實的選擇
  • 甄佳惠
    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置身事內”的過程得到清晰的呈現
  • 朱承顏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y in post-reform era. 將招商引資、土地財政、投融資債務等紛繁複雜的政治經濟現象系統地整合到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中,足見蘭老師的功力
  • 耿浩闊
    中央拿大地方拿小,地方爲改變財政侷促,於是有了土地財政和金融,國家依賴製造和出口,地方不斷賣地發展吹大餅,此後二十年地大於人成了發展現實,老百姓越來越被房子套住,導致消費能力下降,反過來制約了國內經濟發展
  • 司徒安波
    很適合入門,淺顯易懂,邏輯清晰,大致介紹了近二十年政府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從分稅制改革說起,分稅制改革導致了地方政府收入下降,需要擴大收入來源
  • 班若星
    政府行爲有非常深的檯面下的,裏世界的,外人看不到的一面,實際操作混亂,浪費巨大,尋租巨大,不破開案例去講,不去冒着生命危險調查,就流於表面敘述,太淺了
  • 左芷波
    改革方向是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減少土地金融——減緩房價上升,加大民生投入——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費,減少對出口和投資的依賴
  • 郝安波
    這本書應該與《轉型中的地方政府》《光變》等書一道,列入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必讀書目
  • 卜代珊
    微觀和宏觀、中央和地方、國內和國際,土地、財稅、投資、債務、工業化、城市化、貧富差距等等,都描出了一個大概的輪廓
  • 蒼樂心
    於是土地金融興起,政府重工業重投資,輕民生,GDP靠投資和出口拉高,而後果是地價和房價上漲,居民債務和政府債務負擔加大,國內經濟結構不平衡,過於依賴投資和出口,出口受國際貿易衝突和各國保護主義的政策也不穩定,因此丞待改革
  • 童念夢
    其中討論了戶籍制度、要素流動、債務風險、產業發展、招商引資等問題,說明政府下一步打算和改革的方向,具體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 晁希彤
    蘭小歡過分強調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爲,我更傾向於自下而上的自發秩序的作用,也更相信經濟學包括中國的普適性大於特殊性
  • 鄔浩博
    內容無新意,勝在說理通透邏輯清晰,因你我都懂的原因,闡述現有發展模式來龍去脈的上半部比闡述弊端和改革措施的下半部更翔實深入
  • 蓋欣彩
    書中有不少非常陌生的領域,也有一些問題是以前讀陸銘、秦暉時接觸過的,但這種陌生只是因爲它們轉換成了文字與術語而產生的抽象感覺,但作爲一個生活者,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房價、土地、稅務、債務、消費活動的具體參與者,所以我更喜歡看書中宏觀的分析,因爲蘭小歡提供了一個超個人經驗視角的高度來幫助我們關照更大的局面
  • 安翠曼
    不過,綜述、引述、拓展閱讀都挺有價值
  • 孫佳惠
    裏面的內容,如果不說有95%我在其他地方已經獲得了相關的認識,那麼至少有85%,所以對於我來說,增加的價值不是很多,這很正常,作者應該大不了我幾歲
  • 虞香之
    不過要是放在7-10年前的我,這本書還是挺有價值的,從政府主導經濟引出一系列當下中國最頭疼的問題,例如房價、內需不足、貧富差距等
  • 向修文
    大開大闔處梳理得洗練清楚,含糊其辭處一般就是不太方便說了...其實最有價值的是註釋和閱讀推薦(雖然極爲偶爾推薦了莫名其妙的,比如《D公傳》和《爲什麼是歐洲》,但《十年輪迴》《房債》這些是真的寫得有意思;劉仲藜和項懷誠那篇回憶朱相一個個省去跑談兩稅制的文章是10年前Beep在Buzz上推的,從頭到尾讀了三遍,確實極...有啓發;《紅色資本》可以想見簡中版的刪節力度,放在當下可能無法出版,但是最便捷瞭解朱相如何解決四大行呆壞賬的書)~~不過有些地方過度看重case,case有時過度重視特定語境,拋開語境脈絡其實很多探討的意義會削弱,要在學界混嘛,還是要有點超乎特定語境的“成果”,案例當然有意義有魅力,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有時也等同於廢話,其實能放之二海皆準就不錯了~~
  • 費子墨
    蘭小歡教授的各種敘述,看起來客觀中立,但他的描述似乎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或者說比較容易看到的陽面,卻對隱藏在背後的陰面的敘述,忽略太多
  • 郟夢琪
    不講,顯然不利於讀者瞭解在產業政策執行中官產學媒的各種“耦合現象”,不利於目標讀者的大學生羣體真正對我們的經濟活動形成一個完整看待的視角
  • 聞同化
    ”和“我是個經濟學家,基於專業訓練的相互信念也有一個:生活過得好一點,比大多數宏偉更宏偉
  • 龍虹穎
    結束語作者自己說:生活過得好一點,比大多數宏偉更宏偉
  • 魚桂芝
    我是個經濟學家,基於專業訓練的樸素信念也有一個:生活過得好一點,比大多數宏偉更宏偉
  • 須敏智
    “生活過得好一點,比大多數宏偉更宏偉”
  • 習素華
    腳註裏的好多書已經看過了(雖然還有更多的沒看過),所以並無太多新鮮事,和讀周黎安那本書的體會一樣,若是能在上學時就讀過這書該多好,有助於建立一個比較正確的認知框架
  • 文梓童
    書裏結束語一句樸素的話分享給大家:“生活過得好一點,比大多數宏偉更宏偉
  • 岑高爽
    全書瀰漫着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樂觀主義,也許正因爲“生活過得好一點,比大多數宏偉更宏偉”的信念吧
  • 燕和璧
    最後作者的樸素信念真的樸實:生活過得好一點,比大多數宏偉更宏偉
  • 養惜兒
    說到底,生活過得好一點,比任何宏偉更宏偉
  • 寧含文
    蘭老師的這本書是理解上述現象,開始瞭解政府的合適之作,相較於講義和論文原文簡化了很多技術細節,的確適合快速閱讀
  • 卞鳴玉
    本書作爲教科書或文獻綜述類的入門讀物無疑是很成功的,對於近十年的中國相關應用經濟學文獻的把握甚至高於某些文章的原作者,對於主要矛盾也基本做到了提綱挈領
  • 姓終鈴語
    寫的都是一些很實際的經濟問題,對了解當下的中國很有幫助,要是學校的經濟學老師也能這麼講課就好了,理論不多,可讀性很強
  • 逯靈安
    就那樣,我也不知道我爲什麼要浪費時間去讀這本書,就喜歡蘭老師辯護的樣子,乾脆直接拿高中政治書抄上去就行啦,還寫什麼
  • 東建華
    蘭老師閱讀量真大,可謂學貫中西
  • 巢晨風
    很好的瞭解中國經濟發展的入門讀物,每章後面推薦閱讀質量都很高
  • 廖陽澤
    我比較遺憾的是蘭老師傳達的過於積極樂觀的心態,對普通讀者理解中國經濟的未來可能是種隱性阻礙
  • 李安安
    在我淺薄的閱讀史中確實沒看過如此強調文化/制度土壤作用的經濟學書籍,與其說這是一本講經濟學的書,不如說是一本講經濟史的書
  • 空迎南
    作爲一個從經濟學跨到公共管理讀博士的學生,閒暇發現的一本書,對當下政府、經濟發展的宏微觀現象的解讀都很清楚,也附上嚴謹的學術論文和經典讀物
  • 辛清心
    勝過本科四年上的金融經濟課程🙃深入淺出的好範例,讀完延伸閱讀約莫能自動獲取經濟學碩士學位
  • 儲建華
    同時很有趣的一點是,如果僅以正式發表的學術工作而論,蘭老師更側重經濟史,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算是研究當代中國經濟問題的經濟學家
  • 長孫凝然
    只給三星是因爲我個人閱讀後的收穫相對有限,無論是新的信息還是新的視角,關於地方和中央的博弈,其實不光在經濟學領域,早在二十年前項飆寫浙江村,就敏銳感受到了體制並非鐵板一塊,在中國的生存經驗就是在這些縫隙中閃轉騰挪
  • 鞠天韻
    蘭老師對於中國見解很是深刻
  • 郭綺玉
    【微信讀書】一本很好地詮釋了書名的入門讀物,雖然太過細節的內容我也記不住,分稅制和土地財政的介紹好歹讓我對一些身邊事有了大致的瞭解
  • 年愛雍雅
    像是上了一學期中國經濟課,從瞭解理論到結合實際,從課後總結到拓展閱讀,連批註都很認真的讀了,補充了不少知識的盲區
  • 龍秀竹
    讀的過程很激動,彷彿疏通了血管,理順了毛線球,讀完思維層次似乎更上了一層樓,從此眼前風景又開闊了許多,尤其喜歡作者的結束語,深情滿滿又中肯實在,另:有沒有把擴展書目整理個經濟學豆瓣書單的
  • 遊智美
    不管是這本書,還是其他類似的用經濟學方法解釋中國政府尤其是官員行爲的書,比如周雪光或者徐高的相關作品,我都要質疑的點是,明面上可以看到的這些組織的考覈指標的確是官員行爲的指揮棒,但官員不只是官員,他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激勵他行動的除了這個明面上的考覈指標,還有別的,有明面上沒有但實際上非常重要的人際關係運作,有他的私利,如果只談政策指揮棒,就好像這整個體系非常理性,非常有效率,結果會很完美,但實際上不是這樣
  • 彭夜蓉
    社會現象複雜多變,任何理論和邏輯都可以找到不少反例,因爲邏輯之外還有天時、地利、人和,不確定性和人爲因素對結果影響非常大,而結果又直接影響到對過程和理論的評判
  • 微生柔潔
    作爲一個學經濟學的,從來都不理解經濟學
  • 於安彤
    政府幹預經濟本身這一政策並不可取,擠佔了社會資本,抑制了民營經濟的活力,本人比較贊同供給學派的思想,那就是從供給端放鬆對經濟的管制
  • 倪南蕾
    太好看了,像我這種不懂經濟學的人也能多少理解中國經濟政策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關係
  • 鞠思語
    我原本認爲,這些巨頭公司因爲各種利益與政策勾連已經到了大而不倒的地步,但在政府監管的雷霆手段之下也顯得不堪一擊
  • 魯憶楓
    尤其讀完本書之後,又有了點新的認識,其實政策制定者比我們每個人都清楚問題所在,只是政策的制定不可能有所謂的「小步快跑」,每一項實施的政策都切實影響到十幾億人口的生活發展與未來軌跡
  • 孔沛槐
    冷嘲熱諷與躺平主義不能幫我們認清現實,唯有「置身事內」,更加深入瞭解中國國情與政策才能更好的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往小了說,也更有助於我們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 晁元武
    作者認爲一個社會發展的目標和手段並不是一回事,實現社會的公平是目標,但任何經濟行爲都意味着有盈有虧,有贏家有輸家,都意味着社會發展的成本必然會有人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