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舒扶瀾(Franz Schurmann) 加州伯克利中國通史講義殘稿,首次中譯 並非歷史信息與細節的疊加 「我們試圖讓歷史學習 成為深化思想複雜性的過程」 1960年代,約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與舒扶瀾(Franz Schurmann, 1926–2010)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設中國歷史課程,其講義中關於「早期中國」的部分在列文森身後出版,即本書《詮釋中國史:從源起到漢亡》。 與一般中國通史不同,本書在敘述史實之外,逐章引入對思想史中關鍵概念和框架的辨析,進而對歷史書寫和研究作出深刻的反思。在列文森看來,中國歷史不僅是某種基於朝代更迭、簡單遞進的連續過程,而是「極度的多樣性,一次又一次地將中國重構成統一的整體」。
「我想在天空飛!」 無論在哪個時代,飛上藍天,都是許多少年心中憧憬的目標。西元1943年,14歲的嘉義少年賴泰安,為了一圓飛行之夢,瞞著家人報考飛行兵學校,並在競爭激烈的試場脫穎而出,含淚揮別故鄉,隻身遠赴當時的殖民國——日本,與無數的「內地人」朝夕共處,正面迎戰種族的矛盾。 在艱苦的軍旅生涯中,會因襪子沒空補,捱上好幾記「老拳」、被學長刁難時,還得舔靴上的泥巴。在物貧乏的戰期,為了節省糧食,甚至被迫「絕食行軍」,只能偷用香皂和居民交換番薯,才能填飽自己的肚子。但為了翱翔天際,這些正值青春期的少年,依舊想盡辦法苦中作樂,相互砥礪,彼此照應,攜手朝天際邁步! 作者以純稚幽默的筆法,記述自己突破種族界限,追尋天空的軍旅生活。他堅定的意志,也成功越過戰時的渾沌,讓自己成為史上唯一一個兼具日軍、國軍經歷的飛行員。 如今,這兩瓣機翼,也帶領著你我,飛躍國與國、天與天、甚至時間與時間的界限。闔上書頁,你或許會訝異,為何那時代和你在課本上的閱讀體驗如此不同?當時的少年,何以「自願」遠赴異鄉,深入殖民的本營?如果你對歷史餘有叛逆,本書將是最難得的史料;如果你欲逐夢,本書將是最熱血的推力。 本書特色 在任何「正規」的歷史教材中,難以窺見的日治時期── 《少年飛行兵》不僅是臺灣少年的逐夢實記, 更是在殖民時期,臺日情結的珍貴見證。 為何年紀尚幼的本土之子,願意披上日軍的戰袍? 為何在戰爭頻仍、軍旅艱苦的時代,願意義無反顧地走上前線? 本作越過黨族的雕塑,如實記述日臺共處的情景, 顛覆你我對「殖民」的想像,重塑日治時期,臺灣少年眼中的日本……
本書以文化翻譯的視角,重新檢視張系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所翻譯引介的科幻小說,並探討張大春、黃凡、宋澤萊、林燿德、平路等多位名家名作,爬梳出臺灣科幻小說的三大創作主題:國族、日常與後人類。
香港的歷史與海是分不開的。從開發海濱開始,到華人熱衷於游泳,游泳團體相繼成立、香港人參與游泳競賽,見證的除了香江的游泳發展外,亦見出香港社會和對民族的觀念慢慢改變。游泳這項運動的效應亦如水花四濺,不但改變了大眾對展示身體的看法,從淺水灣的發展中,更可看到香港社會與歷史的種種變遷。 本書談的是游泳,也不止是游泳。從海浴場的建設開始,說到每個參與游泳活動的倡導者、泳手,這既是一個有趣的研究課題,也是活生生的,由每個人在水面上劃過的痕跡。
一九九五到二○一一年,苗栗後龍鎮灣寶裏,一個四百多戶的小村莊,十六年間,兩次成功對抗土地徵收。他們的故事不是傳奇,是臺灣農民與土地一段真實的簡史。 今仔日農民的職業,不是種田,遮農民的職業,是抗爭。 ----灣寶裏村民張木村第十二次北上抗爭發言 希望咱臺灣全省個土地攏會使像阮同款保持住。我希望全臺灣個特定農業區攏會使毋免予徵收,予所有個農民攏會當佇這塊土地頂頭好好務農、好好過生活。雖然莊跤生活不親像城市同款多彩多姿,毋擱阮莊跤人真快樂。 ----灣寶裏村民洪箱的祈求 苗栗後龍鎮灣寶裏,自古因為難以含水的砂地,農民以旱作為主,種植地瓜、花生與西瓜,每每因容易漏水辛苦灌溉,直到一九七○年代,以附近的黏土丘混合砂土,改良土壤,灣寶逐步成可種植水稻的良田。黏土從此成為灣寶里居民奮力不懈從事農作的象徵,但隨著時空轉換,良田開始與經濟發展價值發生衝突。 臺灣這幾年許多地方出現土地徵收的抗爭事件,特別是因高科技園區的擴張,都引發社會對農業與經濟發展,農業與工業,以及環境與工業之間的爭論。其中因竹科四期與後龍科技園區徵收案而兩次抗爭的苗栗灣寶裏張木村、洪箱夫婦,是難以令人忘懷的身影。灣寶裏從九○年代抗爭到二十一世紀,是少見兩次都能成功對抗土地徵收的地方,灣寶的故事對臺灣討論農民與土地問題將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 本書也是突破臺灣在地書寫,打破文學與非文學的一本作品。作者胡慕情以灣寶的田野為核心,清楚記錄灣寶十六年間抗爭的過程,也以生動的文學筆觸刻劃灣寶里民的悲歡命運,甚至展開他們的家族史,從清朝開墾一路追溯百年來農業與農民的困境,以農業的角度檢視臺灣的經濟產業、地方政治與土地政策發展問題,將是一部企圖以農業重寫臺灣史的重要著作,也是對十年來諸多土地徵收抗爭事件,最深沉的一次凝視。 本書特色 收錄灣寶在地畫家洪江波的繪畫與灣寶里老照片。 《黏土》為公平書價,各通路皆不打新書七九折。公平書價運動,脫下折扣面具,回歸書的本質。
◎前言 為何恐怖故事裡最嚇人的總是女鬼? ◎卷一 變女鬼:女鬼成因與特性 男鬼、小鬼這麼多種阿飄,為何是女鬼是大眾最恐懼的對象?內容從死因與女性的類型作分析。 ◎卷二 遇女鬼:在生時說不出口的祕密 水/井邊、山/林內、校園、隧道等等,為何這些地方總與女鬼扯上邊?以場所做分類,分享各式女鬼奇譚。 ◎卷三 說女鬼:人間的冥界想像 解讀女鬼故事所反映出來的社會文化意義,從兩性的觀點出發,指出男女差異,社會為之框定的刻板印象,透過故事意涵的分析,挖掘女鬼故事所蘊 含著底層意義。 ◎卷四 女鬼的再生 溫柔如水的女人何以成為猙獰恐怖的女鬼,內容重新檢視社會的性別建構,揭露女鬼其所隱含的文化意義。 本書特色 ◎第一本從臺灣民間傳說來談女鬼的專書 ◎蒐羅各處的通俗鬼話結合+兼顧嚴謹的民俗論述=充滿閱讀樂趣的女鬼專書 時常聽聞,怨氣難斷的女鬼依著生前執念纏著生人報仇、冥婚 為何傳說總是女鬼的故事多?為何鬼故事中總是女鬼傳說最恐怖? 對傳統女子而言,化作厲鬼是唯一得到自由與力量的方法── 傳說中眾多的女鬼故事,都是女子因為生前受限於傳統禮教與生理的弱勢,受盡屈辱並不得善終後,被迫成了可怖的厲鬼逗留於陽世間,藉由自己或求助生人滿足生前的願望。 這彷彿也說明傳統下的女性,受限於父權體制,唯有到了另一個世界,生前的委屈才能得到平復的悲哀…… 書中舉列處隧道、校園、水邊、山中等處的女鬼傳說,剖析民間之於女鬼的意象。
★一九九四年普立茲獎鉅作!暢銷西方知識界二十餘載。二十年後,獨家中文版首次問世。 ★ 不可不知的全球性歷史事件!猶如羅馬帝國的末日,蘇聯帝國的創建和崩塌,是人類創世紀來最轟轟烈烈、影響歷史重大進程的事件,至今仍迴響不絕。 ★ 帝國崩潰二十載後,受其波及影響最大的俄羅斯和中國何以轉型為今日面貌?它們各自承擔了怎樣的教訓和遺產,又和帝國崩潰有何隱密連接? —— 蘇維埃這座長達74年的專制共產帝國如何運行,又如何轟然坍塌,對人類歷史的意義是什麼?紐約客總編輯雷姆尼克透過一羣男女之眼,「描繪了人類歷史上這個最殘忍的體制如何走向它的末日。」 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基於共產主義理想而創造出的共產帝國,它迷戀或者說迷惑了霍布斯邦等西方知識分子,殘忍地運行了七十四年,因為政治原因而死亡的人數近二千萬,政治壓迫、貪污和貧窮,讓這個帝國存在的七十多年成為人類史上最大的夢魘。然而,正如羅馬不是一日建成,帝國也並非突然坍塌。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二年,本書作者以記者身份前往莫斯科,親自生活在那末日之中,見證了這座昔日帝國坍塌的最後時日。他研究了大量官方文獻和文學史料,採訪了上千名從帝國深處走來的時代見證者,足跡遍佈從庫頁島、波羅的海、外高加索「最後一座古拉格」等這個沒落帝國的所有土地,繪製出這部混合着編年史和列傳體的泱泱鉅著,引領讀者在歷史和當下兩個時空裡穿梭,目睹大廈將傾,剖析帝國何以崩潰,共產制度何以無法運行,以及舊帝國的遺緒如何遺留至今,左右今日政局。 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共五個部分。每一部處理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合起來就是蘇聯這座共產帝國的崩潰圖景。 【上卷】 第一部,以記憶之名。時光進入1980年代,蘇聯就像一位肌肉鬆弛的老邁暴君,帶著宿疾蜷縮在角落。這個國家已經垂垂老矣,但仍然危險無比,並宰制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作者相信,蘇維埃帝國的崩潰,雖然和支撐其運行的經濟出現危機有關,然而最關鍵的因素是「歷史的潰敗」。當記憶不再被禁錮,歷史的雄獅就咻咻躍出,重返蘇聯。「當歷史不再是黨國的武器時,黨國必然毀滅。」這是帝國解體的第一步。 第二部,民主的遠景。真實的歷史已經返回,全新萌芽的各方勢力不斷蓬勃綻放,一片混亂中交織著希望和絕望。政治恐懼已經被逐漸消磨掉了,在經歷漫長的流放歲月後,索忍尼辛終於重返蘇聯。可是窮人也墮入深谷,共產黨搖身變成新的黑幫老大,帝國邊陲的礦工開始罷工,被帝國強行兼併的加盟國尋求獨立……時代的崩潰,讓人民只能求助神蹟和魔法。在一片似乎嶄新模糊的空白中,這個帝國開始了探索民主新政體的開創時刻。 —— 【下卷】2014/10月出版 第三部,革命之日。索忍尼辛寫道:「共產主義的喪鐘已然敲響,但整個政治結構卻還沒有完全被摧毀。」KGB高層、警方、軍方大老和軍工業頭子等保守派負隅頑抗,企圖扭轉局勢。KGB一邊推出KGB女孩以重塑其形象,一邊暗殺自由派人士,而軍方則把坦克車輾過立陶宛首都的街頭,不斷製造政治黑暗。改革派人士大夢初醒,發現「充滿人性的社會主義之路已經處在絕途」。這一部描述了蘇聯舊體制與新興政治力量之間的對立和角鬥。明天將發生一場戰爭。 第四部,第一次出現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終於,軍方強硬派發動了政變。他們認為,蘇聯這個國家即將成為「沉淪在虛無」之中的大船,而他們要拯救心目中的帝國。事實證明,八月政變不過是一場鬧劇。它是改變一切的時刻,卻也是壓倒蘇聯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我真是一個老白癡,我親手毀了蘇聯。」——作者採用蒙太奇手法,試著從各種角度勾勒出八月政變與其後續。而他提出了一個至今仍有強烈現實感的命題:人民要怎麼做才能瓦解一個政權?而執政者要如何才能保證改革不會失控? 第五部,舊帝國的遺緒。蘇聯最後將「只會剩下俄羅斯,這正是羅馬帝國的最後結局」。鐮刀和斧頭終於從旗桿上墜落,俄羅斯從這個巨大共產帝國的軀殼中脫身而出,繼承了末日帝國的所有遺產。我們也將看見共產黨如何在新生國家盛起之時,在法庭上做出最後的可笑自辯。多年來,蘇維埃總是把這些共產黨人描繪得像是遠方的半神,法庭上,這些人只是一羣穿著糟糕西裝的疲倦男人。在共產帝國的廢墟上,莫斯科進入了後極權時代的繽紛歡愉、空虛、不平等和荒謬。「在極權政體之後,民主與自由的海洋將會到來,但那卻通往了民族主義。」 —— 雖然本書寫的是歷史和政治,但你毋寧視之為文學小說。全書主要是透過一羣男女之眼來勾勒出蘇聯帝國的崩解,其中有些人家喻戶曉,如布哈林的革命遺孀拉林娜,有些人則默默無名,如定期給列寧屍體縫製西裝的卡萊娃女士。帝國已傾頹,然而俄羅斯的民主如玻璃般易碎,它的命運要再一次仰賴某個人的才能、意志和心跳,但作者依舊樂觀,期待或許有一天,俄羅斯會變成「雖然有問題,卻沒有災難」的正常國家,成為進步與發展之地。
生命是一種化學現象,克氏循環則是深植其中的核心。 ◎完整介紹克氏循環的第一本書 ◎比爾蓋茲最喜歡的科學作家尼克‧連恩最新力作 ◎作品累計暢銷15萬冊、翻譯成25種語言 ◎生醫類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強力推薦 ◎科學編輯驚呼:「如果在念書的時候遇到這本書就好了!」 基因、DNA、RNA與各種複雜的調控機制佔據近幾十年的生物研究與新聞注意力:基因變異帶來演化的動力,有時候則帶來癌症。本書將說明生命的一切驅力,從生命起源、多樣性的誕生到癌症與死亡,都離不開一個生化反應:克氏循環。 生化反應的核心 克氏循環是生化反應的中心,統合了能量流動與醣類、脂質、蛋白質的代謝,將沒有生命的化學物質轉化為生命所需的能量與基礎。生命的誕生、老化與癌症的出現都離不開克氏循環與它帶來的能量轉換,但問世八十多年來,我們仍然未能掌握克氏循環的全貌。 比基因變異更為深層的演化動力 本書作者身處研究現場,細細講述克氏循環以及更原始的「反向克氏循環」──帶領讀者一步步理解克氏循環如何傳遞能量、組合拆解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質。作者更進一步認為比起基因變異,克氏循環與生物能量系統的適應性纔是推動生物演化走向多樣的深層因素。能量流動帶來的旺盛生命也將地球從貧瘠無氧的寂寞行星,轉變為今日活力四射的世界。 生命是一種化學現象。作者在本書中講述一個攸關生命的科學冒險故事,串連近一世紀以來生化研究的多元面貌,更揭示克氏循環串起第一隻光合作用細菌和你我身上各種各樣的特化細胞,至今仍能端坐生命核心的真相。 重點推薦 從我首次接觸尼克.連恩作品的那一刻起,他對「生命」這個大哉問及生命組成的種種探討形塑了我對生命起源、老化與疾病等議題的理解與思考。他是我最喜歡的科學作家之一。 ——比爾‧蓋茲 這書一翻開就停不下來。從能量流到今日對癌症治療的最新觀念,作者帶我們走了一趟化學奇幻旅程。連恩闡述洞見,讓我們一探科學家(包括連恩本人)如何重新思考能量與生命體。 ——辛達塔.穆克吉(《萬病之王》作者) 這本迷人到不行的書讓我這個醉心天文的人把焦點重新放回腳下這顆星球、以及攸關生命的基本化學反應。這書既是科學冒險故事、也用一種前所未見的方式探索並理解地球生命,指引我們尋找生命以外的意義。 ——約翰‧格倫斯菲爾德(NASA前首席科學家暨太空人)
從臺灣近代糖業史,看資本主義脈絡下的兩面刃 砂糖自15世紀以降的「地理大發現」時代起,即成為世界商品,深刻地影響世界各地近現代史的形成並塑造成今日世界的樣貌。臺灣也因為砂糖而初登世界史的舞臺,其重要性直至1960年代歷久不衰。二戰結束前日本的近代製糖業以臺灣為生產基地,亦不脫此歷史脈絡。 本書就日治初期臺灣近代製糖業成立過程,以「充分條件」論述自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期起臺灣製糖業的發軔,至1860年代臺灣開港所出現的發展,再以「必要條件」說明日本幕末開港所引致的砂糖進口貿易赤字,在如何的歷史情境下,轉變成促成甲午戰後臺灣近代製糖業的發展。 日治初期在臺灣所成立的機械製糖業,雖然擁有相應的資本及生產技術,但在原料方面,卻難以駕馭二百餘年來在臺灣落地生根並成長的小農經濟。製糖會社雖依存於臺灣總督府糖業政策,而在原料的取得上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功,但這些政策也成為製糖會社的發展瓶頸,使日治時期的臺灣製糖業始終無法獨立於國家權力運作之外……
相較於傳統村莊熟人社會,在作爲陌生人社會的城市社區做調查難度很大,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王德福老師用8年時間做田野調查,用調查事實寫出的書難能可貴。《中國式社區》看見了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把它呈現並歸納出來,讓讀者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及爲什麼我們的社區生活是此種形態。 專家推薦 本書積十年之功,從空間維度、社會維度和治理維度,對中國城市社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書所提出的“中國式社區”,一方面充分呈現了城市社會的流動性、異質性與陌生性特徵;另一方面基於中國城市社區的治理實踐,指出了治理共同體形構的現實路徑:組織催化合作。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的探索性研究。 ——董磊明,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我總盼望有人寫出這樣一本書:從居住形態出發來研究中國的社區形態,從小區來研究社區。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地扭轉那種把治理體系和社區體系的基本單元混爲一談的傾向,爲中國城市社區的物理可持續以及中國文明在城市的深度展開提供理論基礎。在這個方向上,王德福教授是有心人,他的努力令人欽佩。 ——熊萬勝,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數億人口從廣闊的鄉村空間集聚到相對侷促的城市空間,由此催生出獨具中國特色的城市社區形態。本書描繪和揭示了城市社區及其治理的複雜形態與內在邏輯,以此透視了中國社會的鉅變圖景。 ——桂華,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一個在社區治理實踐者心目中非常接地氣的學者,他用多年的田野調查和潛心研究,通過大量案例和數據分析,系統疏理了中國式社區的建設發展歷程,並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治理機遇,提出了“街居治理共同體”“主輔結構”“簡約治理”“需求迴應機制”“強服務弱治理”“人格化自制”“混合式激勵”等多維度概念。特別是書中提出的催化合作機制,將對建立在物權法律體系基礎上的,中國城市住宅小區業主自治有機融入中國特色的社區治理進程發揮積極作用。對於社區治理實踐者,該書是全面瞭解中國社區現狀最好的資料。 ——周洪斌,西安市心晴雅苑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 本書從中國社區變化的幾個維度,深刻闡述了中國社區治理的淵源,揭示了社區居住形態從扁平化向立體化轉變,社區生態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社區治理模式從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的客觀現狀。並對新形勢下中國社區治理提出了建設性、指導性意見。是一本理論性高,實踐性強的社區治理專著! ——趙健,南京市江寧區太平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國家註冊物業管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