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砂糖之島

從臺灣近代糖業史,看資本主義脈絡下的兩面刃 砂糖自15世紀以降的「地理大發現」時代起,即成為世界商品,深刻地影響世界各地近現代史的形成並塑造成今日世界的樣貌

臺灣也因為砂糖而初登世界史的舞臺,其重要性直至1960年代歷久不衰

二戰結束前日本的近代製糖業以臺灣為生產基地,亦不脫此歷史脈絡

本書就日治初期臺灣近代製糖業成立過程,以「充分條件」論述自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期起臺灣製糖業的發軔,至1860年代臺灣開港所出現的發展,再以「必要條件」說明日本幕末開港所引致的砂糖進口貿易赤字,在如何的歷史情境下,轉變成促成甲午戰後臺灣近代製糖業的發展

日治初期在臺灣所成立的機械製糖業,雖然擁有相應的資本及生產技術,但在原料方面,卻難以駕馭二百餘年來在臺灣落地生根並成長的小農經濟

製糖會社雖依存於臺灣總督府糖業政策,而在原料的取得上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功,但這些政策也成為製糖會社的發展瓶頸,使日治時期的臺灣製糖業始終無法獨立於國家權力運作之外……


  • 畢以筠
    讀完了沒有那麼驚豔,本書寫得拖拖拉拉又不清楚,其實把第三部擴展一下就成了,沒有必要一直推到荷蘭時代開始寫
  • 駱正真
    爲此,總督府及製糖業者通過發放各種補助金解決農民的資金問題,農家也隨之改變了原有的經營方式向近代製糖業方向轉換,逐漸被納入到國家權力及資本力量掌握之中,同時也意味着臺灣各地中小層地主基本被整合到日本天皇制國家之中
  • 顏碧玉
    很本土派意識的一種細緻探析,但是其中方法可以深度借鑑
  • 李心香
    受制於臺灣自清代以降所形成的農家經營特徵,其原料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 祿寄柔
    本書以砂糖爲線索,揭示了歷代尤其是日本統治者對於臺灣糖業的投入與改造如何塑造臺灣社會
  • 訾白凡
    日治初期到日俄戰爭以前,在臺日資並未能取代臺灣本地資本成爲總督府推行糖業獎勵政策所仰仗的主要資本力量
  • 左朝旭
    日俄戰爭以後,日本國內的糖業資本陸續進入臺灣,再加臺灣人的投資活動受到限制,此前以本地資本爲主的臺灣製糖業開始發生變化
  • 遊採藍
    1911年日本廢除不平等條約後,完全收回了砂糖的關稅自主權,臺灣的粗糖業作爲日本糖業的一部分被整合到日本資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