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中國式社區

相較於傳統村莊熟人社會,在作爲陌生人社會的城市社區做調查難度很大,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王德福老師用8年時間做田野調查,用調查事實寫出的書難能可貴

《中國式社區》看見了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把它呈現並歸納出來,讓讀者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及爲什麼我們的社區生活是此種形態

專家推薦 本書積十年之功,從空間維度、社會維度和治理維度,對中國城市社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書所提出的“中國式社區”,一方面充分呈現了城市社會的流動性、異質性與陌生性特徵;另一方面基於中國城市社區的治理實踐,指出了治理共同體形構的現實路徑:組織催化合作

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的探索性研究

——董磊明,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我總盼望有人寫出這樣一本書:從居住形態出發來研究中國的社區形態,從小區來研究社區

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地扭轉那種把治理體系和社區體系的基本單元混爲一談的傾向,爲中國城市社區的物理可持續以及中國文明在城市的深度展開提供理論基礎

在這個方向上,王德福教授是有心人,他的努力令人欽佩

——熊萬勝,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數億人口從廣闊的鄉村空間集聚到相對侷促的城市空間,由此催生出獨具中國特色的城市社區形態

本書描繪和揭示了城市社區及其治理的複雜形態與內在邏輯,以此透視了中國社會的鉅變圖景

——桂華,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一個在社區治理實踐者心目中非常接地氣的學者,他用多年的田野調查和潛心研究,通過大量案例和數據分析,系統疏理了中國式社區的建設發展歷程,並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治理機遇,提出了“街居治理共同體”“主輔結構”“簡約治理”“需求迴應機制”“強服務弱治理”“人格化自制”“混合式激勵”等多維度概念

特別是書中提出的催化合作機制,將對建立在物權法律體系基礎上的,中國城市住宅小區業主自治有機融入中國特色的社區治理進程發揮積極作用

對於社區治理實踐者,該書是全面瞭解中國社區現狀最好的資料

——周洪斌,西安市心晴雅苑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 本書從中國社區變化的幾個維度,深刻闡述了中國社區治理的淵源,揭示了社區居住形態從扁平化向立體化轉變,社區生態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社區治理模式從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的客觀現狀

並對新形勢下中國社區治理提出了建設性、指導性意見

是一本理論性高,實踐性強的社區治理專著! ——趙健,南京市江寧區太平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國家註冊物業管理師


  • 通妙芙
    這本書真的是把當下社區的底層邏輯講清楚了,真的是我的社區話題入門書,感覺以前看了一堆社區營造的書都未曾涉及我們所處社區的現實的質,太多都是臺灣或者日本經驗方法的拿來主義
  • 宇文瑩白
    語言通俗易懂,無論學界政界,還是對日常生活有好奇心的普通人,都值得讀一讀
  • 狄成弘
    學界少有的城市研究作品,真正紮根現實來回答中國的社區問題
  • 廖玉石
    本書從中國式社區的居住空間形態和社會基礎入手,在釐清這兩個根本性、基礎性問題的基礎上,對當前城市社區治理體系的方方面面的內容做了深刻的闡述
  • 潘倩語
    諸如“主輔結構”、“混合式激勵”“人格化自治”“模糊化運作”等概念都是基於大量實踐的本土化理論建構嘗試,無論是對理論還是實踐都有非常大的啓發意義,非常值得關心城市、關注城市治理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閱讀
  • 嚴馥芬
    非常值得學習,社區治理研究不可多得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