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詮釋中國史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舒扶瀾(Franz Schurmann) 加州伯克利中國通史講義殘稿,首次中譯 並非歷史信息與細節的疊加 「我們試圖讓歷史學習 成為深化思想複雜性的過程」 1960年代,約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與舒扶瀾(Franz Schurmann, 1926–2010)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設中國歷史課程,其講義中關於「早期中國」的部分在列文森身後出版,即本書《詮釋中國史:從源起到漢亡》

與一般中國通史不同,本書在敘述史實之外,逐章引入對思想史中關鍵概念和框架的辨析,進而對歷史書寫和研究作出深刻的反思

在列文森看來,中國歷史不僅是某種基於朝代更迭、簡單遞進的連續過程,而是「極度的多樣性,一次又一次地將中國重構成統一的整體」


  • 伍和平
    本書另一大特色是闡發了列文森針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社會形態學說,與歐洲人類學、社會學針對社會階層的思考,談些他對於理解古代中國社會分層的理解
  • 武秋穎
    此外通過本書序言瞭解到列文森未及半百便死於游泳溺亡,着實可惜
  • 查運發
    列文森今天還活着的話肯定會被噴老保
  • 寇華燦
    在列文森的思考中,他認爲正是儒家哲學是一種基於穩定政局的政治思想,適用於秦代統一中國的革命性壯舉之後的國家統治,道家思想的內向性與儒家思想的穩定性具有對立統一關係,兩者的調和推動了古代中國的前進
  • 樂德運
    本書是1960年列文森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設中國史課程的講義整理,此時他剛完成他的代表作《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的第一卷,本書主要是基於其閱讀古代中國上古階段的美國漢學研究的經典著作的閱讀思考,但是列文森的理論意識強於他者,給予古代中國前期有限的史料,有着基於社會階層研究與統治思想文化的全方位思考
  • 瞿沛珊
    關於儒法道的關聯與衝突,塑造了中國思想與政治的模型,分析了中國封建與歐洲封建的區別
  • 習若雲
    儒法道的思考比較有趣,但是都談不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