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爲“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之一。 《禮記》,通行本是《小戴禮記》,爲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自西漢鄭玄作注以來,《小戴禮記》的地位逐漸提升,至唐代被尊爲“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禮記》《儀禮》《周禮》)之首。《禮記》以儒家禮論爲主,內容涵蓋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等,闡釋禮經意涵,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可指引後人閱讀禮經的思考方向。
不讀經典,也能活得好好的,但問題是,“活得好好的”意味着什麼? 《詩經》《論語》《莊子》《孟子》《老子》……含藏着中國人最初的政治制度、文學風格、禮儀風俗、生活方式的來源。讀懂它們,會發現我們對生活的想象和認知,可以如此開放、自由。 這本書是“經典擺渡人”楊照的十堂中國文化經典導讀課(《尚書》《詩經》《左傳》《論語》《墨子》《莊子》《孟子》《老子》《荀子》《戰國策》)。楊照以“歷史式讀法”而非強加現代觀念的經典新讀,還原經典文本於原初的歷史語境,聆聽它們對各自時代問題的回答,帶你重新認識中國的“軸心時代”;以“文學式讀法”溝通古今心靈,諦聽千年前的隱祕心事,感受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與智慧啓示。 歷史,應該讓我們看到人類經驗的多樣性和生活的全幅可能,進而審視現實。重讀千年經典,重逢諸子百家,重返歷史現場,重識古代中國,一切,從這十部經典開始。 【編輯推薦】 ★ 擺脫生硬譯文,跳過煩瑣註釋,用生動言語講述古奧典籍,讓經典不再艱澀 消除對經典的刻板印象,培養親近原典的能力,是閱讀經典的重要開端。楊照用深入淺出的講讀,帶你跨越閱讀壁壘,直接感知經典中的“中國氣質”。 ★ 歷史和文學的雙重視野:經典,原來可以這樣讀 經典,不是博物館裏的文物,它封存着鮮活溫熱的人類情感。楊照以“文學式讀法”勾連古今,開啓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出走,聆聽古老心事,對話智慧先賢;通過“歷史式讀法”而非強加現代觀念的經典新讀,還原經典於原初的歷史語境,展示兩千年前的“最強大腦”面對時代問題的因應之道,欣賞他們千姿百態的獨特形象,和其來有自的鮮活性格。 經典折射歷史,歷史叩問現實。這場重讀經典的思想歷程,是一趟重返現場的歷史旅程,也是一場審視當下生活的歷程。 ★ 用十部經典,帶你重回神祕璀璨的古代中國,重讀中國古代歷史 瞭解中國歷史,方式有很多,如果取徑經典,你會看到:《尚書》中昭示政治智慧的演說現場、《詩經》中傳唱千年的靈動民歌、《左傳》中的“大國崛起”和“諸神黃昏”、《論語》中活潑潑的師生關係、《戰國策》中“權力的遊戲”;你會認識:會哭愛笑會生氣的先師孔子、氣勢如虹的辯手孟子、“囉嗦”的苦行僧墨子、滿腹“悖論”的神祕老子、嘲笑主流價值的隱者莊子、講求實用的儒學宗師荀子。作爲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與現實貼身肉搏,面對不確定的時局,提出因應之道。 這些生氣勃勃的書與人,是中國歷史的精彩開場,更是中國文化的古老遠源。跟隨“經典擺渡人”楊照,重回朝氣蓬勃的先民時代,重回我們每一個人的“故鄉”。 ★ 撥開現代誤讀,一窺中華文明的基本面貌 對於中國經典,有太多課本沒有解釋的問題,和太多的現代誤讀。一部三千年前的民歌集,爲何能成爲當時貴族的教材?開玩笑的孔子是什麼樣子?莊子其實比老子早?孟子爲什麼非要和人辯論?荀子而非孔孟,纔是中國儒學主流的真正塑造者?《戰國策》裏的故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嗎?楊照撥開層疊的“有用”卻失真的解讀,帶你探究中國文化的基底,用經典解答什麼是“中國”。 ★ 選取特色篇目,折射整部典籍風貌 經典卷帙浩繁,難以爬梳,楊照精心選取講讀篇目,提供這本“經典花園導遊手冊”,既呈現最具代表性的原文切片,帶你探取典籍要領,也呈現挑戰常識的異質片段,提供多彩閱讀體驗。 ★ 增補五萬字,全面修訂 收錄新講稿五萬字,精心修訂,打造更全面、紮實、準確的文本。
《抱朴子內篇》與《外篇》同爲東晉葛洪撰述。作者認爲道本儒末,《內篇》屬道家,《外篇》屬儒家。《內篇》論證神仙的存在、論述金丹和仙藥的製作方法及應用、各種方術的學習應用、各種道教書籍;是對戰國以來、直至漢代的神仙思想和煉丹養生方術所作的系統的總結,爲魏晉神仙道教奠定理論基礎的道教經典。此次,我們約請業內專家,以清孫星衍平津館校勘本《抱朴子內篇》爲底本,參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題、註釋、翻譯,以饗讀者。
《太平廣記》是宋初人編的大型類書之一,專門收集自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因爲成書於太平興國年間,和《太平御覽》同時編纂,所以名爲《太平廣記》。這部書是李防等人奉宋太宗的命令集體編纂的。從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三月開始,至次年八月結束,成害五百卷,目錄十卷,六年(九八一)正月雕印(據《宋會要》及灸進書表》)。後來因爲有人說這部書並非後學者所急需,就把板子收了起來,所以流傳不廣。
命運從不曾眷顧王陽明。 初入官場,他因直言上疏而得罪權奸,被貶到蠻荒的龍場;後平定寧王之亂,本是天大的功勞,卻因小人作梗,只得急流勇退;晚年也因“心學”的盛行而遭人非議。 王陽明的一生,逆境比順境多,苦難比輝煌多,爭議比褒揚多。 然而,信奉“良知之學”的王陽明,憑藉着“心學”的智慧,在暗無天日的時代,屢屢成功破局,做出一番學問和事業,掙得一片光明與美好,影響和激勵着每一個在人生至暗時刻奮力突圍的人。
張善文,1949年出生於福建長樂,遠祖爲河南固始人。現任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臺灣易經學會學術顧問、國家《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特約編委、福建師範大學易學研究所所長、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有:《周易譯註》、《周易入門》、《易學出階》、《周易辭典》、《周易與文學》、《易學羣書評議》、《歷代易家與易學要籍》、《象數與義理》,點校《檢齋讀書提要》,主編《周易研究論文集》1-4集,整理《周易學說》等,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傳習錄》收錄了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系統地反映了陽明心學的內涵,是學習心學不可不讀的傳世經典。它所闡述的爲人處世之道,即使在今天,依然對我們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導意義,備受世人推崇。 可是多年來,《傳習錄》對於今人,一直是一個深奧難懂的存在。儘管市面上有一些文白對照本,但書中大量的引文和專有名詞,依舊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本書作者華杉,研究儒學30多年。他喫透了陽明心學的本義,對於書中討論的每一句話,他都能詳細介紹其出處,再結合歷史上衆多先賢大儒的觀點,條分縷析地把《傳習錄》講透。全書語言通俗有趣,論述古今結合,無需半點古文基礎,就能讓你從思想的源頭讀懂“陽明心學”。 翻開本書,輕鬆讀懂《傳習錄》中的每句話,透徹理解陽明心學的智慧精髓。
本書歸納了魏晉以來在不同學術思潮影響下形成的對《莊子》一書字句、名物、思想的不同解釋和理解,從而總結了歷代《莊子》註解的不同觀點,疏通了《莊子》中發生歧義的疑難肯綮之處。書中每篇先列題意(關於思想的歧解),次列《莊子》正文,再列字句的歧解,極便檢索、參考。對一般讀者讀通《莊子》,理解其寬廣意境,對文史哲專業工作者深入研究《莊子》、莊學,皆甚有裨益。
《了凡四訓》本爲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訓子書,該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親身經歷闡述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使得該書一問世就成爲最受歡迎的家訓之一,風行四百多年。時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鮮活。本次以1922年佛學推行社發行,上海中華書局承印的《袁了凡先生四訓》中的原文爲底本進行校勘、註釋、翻譯、評註,並附錄《袁了凡居士傳》《雲谷大師傳》《功過格》。全書不出校記,註釋力求詳盡,翻譯儘量直譯,評註立足原文並結合歷史事例進行解讀和闡發,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瞭解《了凡四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