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華杉講透王陽明《傳習錄》

《傳習錄》收錄了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系統地反映了陽明心學的內涵,是學習心學不可不讀的傳世經典

它所闡述的爲人處世之道,即使在今天,依然對我們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導意義,備受世人推崇

可是多年來,《傳習錄》對於今人,一直是一個深奧難懂的存在

儘管市面上有一些文白對照本,但書中大量的引文和專有名詞,依舊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本書作者華杉,研究儒學30多年

他喫透了陽明心學的本義,對於書中討論的每一句話,他都能詳細介紹其出處,再結合歷史上衆多先賢大儒的觀點,條分縷析地把《傳習錄》講透

全書語言通俗有趣,論述古今結合,無需半點古文基礎,就能讓你從思想的源頭讀懂“陽明心學”

翻開本書,輕鬆讀懂《傳習錄》中的每句話,透徹理解陽明心學的智慧精髓


  • 左清涵
    印象最深的幾個詞:我心光明、物來心照、志有定向、夭壽不二、得失不二、知行合一、下日日不斷之功、行至誠不息之道、不將迎意必、必有事焉,勿助勿忘,在具體事物上格正自己的良知,不爲私慾遮蔽,明心修行,不揠苗助長,也沒有片刻停歇和忘記…確實是修身明心的好方法,師生問答錄的形式,也點出了很多修身學習的毛病,很有啓發
  • 申樂兒
    作爲儒學在明代的高峯,和孔孟的儒學相比,角度偏重略有不同,王陽明更強調回歸自己內心,在具體事物上的格物致知的修煉,深入內心;而孔子的仁和忠恕之道更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度更廣
  • 酆朵兒
    不如參照華杉老師在書中對“親民還是新民”的《大學》第一學案的解讀:我們同時學了兩個人不同角度的思想,不是還賺到了麼
  • 姜修竹
    還是要按照華老師推薦的順序來讀比較好理解,一字一句的讀完《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後,又回顧了之前度老師的知行合一第1-2冊,瞭解了王陽明的生平事蹟,再一句句讀《傳習錄》,基本可以做到讀完能對儒學有最基本的瞭解,同時又看了《王陽明》紀錄片和《中國通史81集-陽明心學》輔助理解
  • 厙白風
    讀一次也就是走馬觀花,需要靜下心來,讀《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後,再來重讀,想要真正按照王陽明的思想去行動,不是這麼容易的
  • 岑亦絲
    在讀過了華杉講讀大學、論語、中庸以後,覺得這本書的可讀性不強,不是華杉的問題,是王陽明的思想生髮於論語等國學思想,而且是以對話形式輸出,感受似乎不是太直觀
  • 戚銳立
    至於《傳習錄》,本身就是經過千年發展演變的唯心話語新體系,作者仍在用大學中庸的傳統視角解讀,就事論事的翻譯,既沒有從哲學世界的宏觀視角與時俱進推演,也甚少聯繫陽平先生的生平進行思考,讀起來有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
  • 太叔半青
    還不錯,可能之前看過一本關於《傳習錄》相關的書吧
  • 饒弘麗
    《傳習錄》的主要內容是王陽明用心學思想與弟子討論詮釋四書,有大量重複性內容,所以這本書比預期看得快一點
  • 仲綺煙
    全書基本都是圍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展開的,反覆討論這句話,其他的也都是這句話的展開和討論,最終回到知行合一,這類書都是值得每年讀一遍的
  • 盛念雁
    此書很多主觀的解釋內容,最好不要看此版本的,以免被誤導
  • 嶽帥靜白
    作爲王陽明和弟子們的問對記錄,《傳習錄》主要的內容都是針對四書的討論,不理解此書的主要原因是對《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不熟悉
  • 籍馳軒
    ”定在靜之前,先生也做了闡述對我有所悟,明明德,致良知,不斷擦亮自己,到達至精至一的地方,到達精神的極致,便是至善之地,道理很簡單,但是更要靠個人的修爲與悟性,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對照下自己究竟能所學所悟所踐行到那種層次,逐漸接近“中庸”“知行合一”
  • 寇千柳
    傳習錄 知行合一,致良知,心之本體,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致中和,必有事焉,勿忘勿助
  • 居朋興
    陽明學的核心就是致良知,良知是每個人都存在的,只是很多的時候被矇蔽了
  • 尤智敏
    致良知做事,不計個人得失、譭譽,是儒者做人的風格
  • 費清婉
    自孟子沒,幾千年來,孔孟之道淪落,世人只見得大道,卻不知如何用功
  • 慕順慈
    學幾千年來聖人留下的那一點真骨血,改掉幾千年來人們一直犯的幾個臭毛病
  • 夔古蘭
    初讀明學,古文基礎薄弱,文言文字裏行間,一字多義,一字多解,變化萬千含義豐富,才疏學淺只覺懵懵懂懂晦澀難懂,隻言片語有時可解一時之困,卻未得儒學、明學之意涵骨血精神
  • 祝寒梅
    學到幾千年聖人傳下的那一點真骨血,改掉幾千年人人都有的那幾個老毛病
  • 臧錦曦
    歷時三月,謄抄體悟,中斷兩日,始懷敬心,終窺見一絲儒學之意涵、心學之精神
  • 舒心香
    六七年前便讀《傳習錄》,只覺晦澀難懂,不得要領;隻言片語可解一時之困,卻終未窺得其骨血精神
  • 婁敏叡
    吾輩如此,古今世人亦如此,只見得到歷代統治者及學者大儒扭曲其正道,便謂之“腐”,卻不見孔孟之學原原本本就在的那點真骨血
  • 裴美麗
    先生於幾百年前復歸儒學於正道,如今先生的這點真骨血卻流落外邦,不覆中華大地
  • 師明知
    本身傳習錄就是一本四書答疑,零碎重疊,看過《傳習錄》再看華杉這本,更零碎重疊,讀1/4再讀不下去
  • 靳安和
    就像華老師說的認定了哪一家就好好照着學,看完這些後,再一次覺得像是上了一堂“思想品德課”,就是最基本的修身道理,照着做就行
  • 尚雍雅
    我大概看完這本《傳習錄》,能大概理解百分之二三十,而且古文部分有些還沒有看,因爲時間不夠,以後還是要抽時間重讀,裏面最印象深刻的是讀經典書籍,隔一段時間需要再重新讀一次,因爲隨着人的閱歷經歷不一樣,所得到的東西都會有所不同
  • 祁睿範
    《傳習錄》需要反覆再看的一本書
  • 匡夏菡
    看完了解讀大學中庸來的,不得不說這本寫的確實有夠喫力,有一種爲了寫而寫的勉強
  • 聞人凝琴
    這裏我們學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相互的”,不是一一對應的,不是“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不是“我希望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而是“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
  • 富思萱
    作者教人想當賢者想做儒生,修習內心,天下都是一個道理,也只有一個道理,就是中正的道理
  • 晉楚冷霜
    對待學習的態度,古人的照搬學習不要質疑堅持去做,不信或做不來的不要批評再學別的,學習就是爲了自己提高,不是爲了貶低別人
  • 賈雨筠
    華老師卻沒有道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兩個都要學習,錯的爲啥還要學~ 優點是華老師真的通讀了四書好多四書原句也做了解釋~
  • 黎妙顏
    不得不說,這是數次嘗試理解《心學》的閱讀體驗中,講得確實是最透的一次,深入淺出,引經據典,終於有那麼一點點理解“修心,從心”的含意
  • 左振華
    看了半年陸陸續續看完了,如書中說 來來回回探討的就那些問題,反覆問答反覆解釋,就是這些問題古往今來沒幾個人能真真做到
  • 巢惜夢
    我是照着華杉講的順序,把他寫的講透系列一本一本地讀了下來,感覺這水準就是個明顯平滑直線,一路下滑😃到了老王這裏,基本上都半猜半蒙地寫了吧,牽強之處還是有不少的
  • 左丘正真
    給五星倒不是說完全贊同華杉在書裏面提出的觀點,而是覺得華杉批註《傳習錄》真的是下了一番苦工的,把王陽明原文的出處都解釋的清清楚楚,同時自己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見解
  • 宰父文瑤
    華杉講透王陽明《傳習錄》,喜歡《傳習錄》又看到一知半解,華杉講透***系列書還能幫助增加些理解
  • 史鴻羲
    終於把傳習錄認真的讀了一遍,華杉講透系列真的值得耐性去讀
  • 仇宏暢
    作爲入門級的讀物是可以的,但非要真正說透徹理解這種事,打包票這件事本身就一點都不君子之道了^_^ 讀完這本可以去讀讀朱熹的四書集註和傳習錄本體了
  • 佘佴迎夏
    感覺王陽明在用大量篇幅給自己在儒家找理論依據和一致性 本質上也是他更願意述而不著的原因吧 爲了影響力就得說服別人 說服別人最簡單的方法是很主流價值觀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