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t's not easy to design good application interfaces in a world where companies must create compelling, seamless user experiences across an exploding number of channels, screens, and contexts. Design patterns, design systems, and component-based UI frameworks have emerged and now rapidly evolve to meet the challenge. This bestselling book is one of the few reliable sources to help you navigate through the maze of design options. By capturing UI best practices and reusable ideas as design patterns, Designing Interfaces provides solutions to common design problems that you can tailor to the situation at hand. This updated edition includes patterns for mobile apps and social media, as well as web applications and desktop software. Each pattern contains full-color examples and practical design advice that you can use immediately. Experienced designers can use this guide as a sourcebook of ideas; novices will find a roadmap to the world of interface and interaction design.


image

This text reflects the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the design of the everyday world deserves attention not only as a professional practice but as a subject of social,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 investigation. Victor Margolin, co-founder and an editor of "Design Issues", and Richard Buchanan, also an editor of the same journal, bring together 11 essays by scholars in fields ranging from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 to technology studies, rhetoric and philosophy. The essayists share the editors' concern, first made clear in Margolin's "Design Discourse: History, Theory, Criticis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studies as a field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 contributors (Gianfranco Zaccai, Albert Borgmann, Richard Buchanan, Augusto Morello, Tufan Orel, Nigel Cross, Victor Margolin, Langdon Winner, Carl Mitcham, Tony Fry, and Ezio Manzini) focus on three broad themes that form a sequence of fundamental issues: how to shape design as a subject matter; how to distinguish the activity of designing in the complex world of action; and how to address the basic questions of value and responsibility that persistently arise in the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design. The essays discuss such topics as the relation of aesthetics to technology, the place of design in social action, the role of the consumer in design decisions, and the need for ethic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design. Manzini's concluding essay shows how the issue of ethics should connect responsible behaviour to decisions made every day in the manufacture of objects.


image

全書根據目前行業設計師身上常見的知識訴求,以及作者的親身經歷,共分爲四大塊內容進行精講,一是用戶體驗行業及相關崗位的現狀、挑戰、未來和破解之法;二是用戶體驗設計方法論、交互設計技能樹和產出物的解讀和實際案例講解;三是不同類型產品的設計特性及設計師價值體現;四是根據作者多年來的從業心得匯聚而成,分享設計師的成長階段、學習方法、職場心得和交互設計作品集設計思路。


image

Not all design systems are equally effective. Some can generate coherent user experiences, others produce confusing patchwork designs. Some inspire teams to contribute to them, others are neglected. Some get better with time, more cohesive and better functioning; others get worse, becoming bloated and cumbersome.


image

ViP(Vision in Product design)產品設計法則是以情境驅動,以交互爲中心的設計方法,它引導設計師關注產品與用戶的關係,鼓勵設計師放眼未來,幫助設計師設計出有價值、有意義、有靈魂的產品。本書是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工程學院多年設計實踐與設計教學的 結晶,它將引領讀者重新找到設計的意義和理由。 設計界大咖一致推薦: . ViP產品設計法則能幫助設計師解構和消除先入爲主的觀念,預測設計會給未來世界帶來什麼的樣影響。它是以人爲本的設計方法的延伸。我用它設計出了創新的、有效的、有趣的產品。 —— 唐納德•諾曼,著名學者、《設計心理學》《情感化設計》作者 . 這是一本具有哲學觀的設計方法手冊,它完整地將社會價值性、未來預見性和主體創造性這三者統合於設計之中。它不僅指導你如何通過設計創造有着互動情境的未來,而且引導你思考連接人與世界的設計法則是什麼。 ——鮑懿喜,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 . 在少兒美術教育的小學員交流,師生互動,教學物件和環境的設計中,我們既需要充分尊重兒童身心和美學中那些科學的道理和不變的原則,同時也要展開暢想在當下和未來的世界中,美育活動的創新如何爲兒童成長和社會發展帶來正向的意義和價值。這與《ViP產品設計法則》中推崇的設計宗旨不謀而合。 ——關小蕾,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委會副主任、廣東美術家協會少兒藝委會主任 . 塑造未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子:第一種是以現在看未來、從現存的問題出發,對現有產品或服務不斷進行迭代、完善,這是一種“做更好”的路子;另一種則是以未來看現在、從理想的目標出發,提出全新的產品或服務類型,達到“做不同”的目的。目前,中國進入了大消費時代,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過度消費、過度浪費的現象,很多產品不僅沒能帶來便利,反而給生活增添了麻煩。究竟什麼樣的生活纔是理想中的生活,什麼樣的產品或服務才能爲我們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幸福,值得我們深思;本書介紹的ViP設計法則,正好可以成爲我們思考時的“柺棍”。 ——洪華,穀倉創業學院創始人兼CEO、北京科技大學工業原設計系副主任、2010年第十六屆亞運會火炬主創設計師 . ViP設計法則的價值在於幫助設計師更有系統地面對前瞻性、多樣性、跨界性,以及各種複雜的課題。《ViP產品設計法則》豐富了設計方法,在應用上也不限於工業設計、平面設計或者會展設計等。這是一本應該在設計師書架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實用指南。 ——黎音,EUCA優迦首席顧問兼CEO、上海世博會品牌管理總監 . 設計師的重要職責之一是從探索人和產品的關係,定義人和產品的交互方式中定義創新,最終在價值層上爲新生產物賦能。《ViP產品設計法則》系統闡釋瞭如何分析人與產品的關係、面向未來探索新的機遇、展開創新設計;該書深入探討了ViP設計法則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以及如何發揮其價值,對當下我國蓬勃發展的設計行業極具參考價值。 ——羅仕鑑,青年長江學者(2018)青年長江學者、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博導 . 預見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未來,而廣義的設計師,就是親手創造未來的人,但他們手裏的工具,更多的是基於現存問題和需求的,《ViP產品設計法則》的特別之處,就是給了我們一個基於未來情境的設計工具,推薦閱讀。 ——蘇傑,《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良倉孵化器創始合夥人 . 在中國設計界日益認知到系統設計創新方法重大價值的今天,這本《ViP產品設計法則》中文版的面世即如及時雨。它讓設計師與所有創新者更清晰地辨識方向,凝聚多元的智慧,打破陳腐的常規,創造美好的未來。 ——童慧明,廣州美術學院教授、BDDWATCH發起人 . 如果說設計的目的是創造價值的話,那麼創新的法則必然會拓寬設計價值的維度。兩位作者Paul Hekkert和Matthijs van Dij說“《ViP產品設計法則》並不是要解決眼前的問題”,這對於當下的中國而言意義深遠,感謝譯者適時地帶來了中文版。 ——王選政,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交通工具設計專業負責人 . ViP產品設計法則的特別之處有三。一是在做設計之前,設計師基於發展趨勢和人類社會的不變因素,通過“洞察”得出未來情境;二是在這個情境中,設計師要根據個人獨特、自主的意願去定義產品的任務和意義;三是設計師要留心和尊重那些不變的原則、科學的結論,併爲自己的設計負責任。這些原則在商業驅動或者技術驅動的設計理念中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比如汽車的濫用侵佔了城市的怡人空間。運用ViP設計法則,設計師更容易聚焦於“人—產品/服務—社會”語境中的意義與使命,突破既有的現實,尤其是發現那些“不合理的存在”,從而以意義驅動,尋找更合理的新交互方式,定義和設計出“創新的存在”。 ——肖寧,廣汽集團移動場新服務創始人 . ViP產品設計法則是一種以人爲本的設計方法,着眼於未來情境,倡導設計師肩負對未來的責任,指引設計師構建有意義的預見,敢於創造開創性的產品。中國經濟正由粗放型、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集約型、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高水平的創新行動,本書將能爲奮戰在一線的設計師提供有效的創新工具,爲設計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啓示、理論和翔實的案例。 ——周寧昌,廣東工業設計創新服務聯盟副祕書長 . 我認爲對創新與設計感興趣的人不應該錯過這本書。 ——David GüizaCaicedo,TomTom公司資深交互設計師 . ViP產品設計法則能帶來成熟的、具原創性的設計。本書總結了ViP產品設計法則15年來的發展和積累,全面闡述了ViP設計流程。它將成爲學生、設計師、學者的靈感源泉。 ——Kees Dorst,悉尼科技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教授、《Understanding Design》作者 . ViP產品設計法則爲設計領域注入了新鮮血液,它是強調預見的設計方法,同時鼓勵設計師表達自己的願望、價值觀、信仰。 ——Roberto Verganti,《第三種創新》作者 . ViP產品設計法則幫助我設計出既漂亮又合適的產品。 ——Lowie Vermeersch,Grand Studio CEO、Pininfarina原設計總監 . ViP產品設計法則將改變世界。設計應該發現、提出、質疑我們今後面臨的真正挑戰,這正是ViP產品設計法則擅長的。 ——Henk WJ Ovink,世界水理事會專家組成員、Design and Politics系列圖書主編


image

克里斯托弗·亞力山大是美國傑出的建築理論家。由他領銜撰寫的《建築模式語言》一出版就受到建築界的廣泛重視和高度讚譽,並對建築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建築模式語言》別出心裁且有根有據地描述了城鎮、鄰里、住宅、花園和房間等共253個模式,提供了一幅幅設計、規劃、施工等方面的嶄新藍圖,構思新奇,妙想迭出,不同流俗。 作者寫道:“我們深信無疑,本語言要比一本手冊、或一位教師、或另一種可能的模式語言略勝一籌。這裏的許多模式看來在今天和以後的500年間將成爲人性的一部分,成爲富有人情味的行動的一部分。”誠如美國《建築設計》一則評論所說:這也許是20世紀出版的關於建築設計的最重要的一本書了。 這本書的生命力在於“以人爲本”。它是此書的主題思想,像一條鮮豔的紅線貫穿始終。各模式的字裏行間洋溢着濃濃的人情味和對人的無微不至的關愛,如保護生態環境,如何綠化美化城鎮和住宅,反對建築風格的千篇一律,鼓勵人際交往,強調人、社會和自然環境三者的和諧統一,等等。


image

Axure創始人作序推薦。本書並獲得了中國讀者的一致好評,成爲阿里巴巴設計師們的必備書籍,並被多家著名的高校、培訓機構選爲Axure教材。 作者Ezra 和Elizabeth是UX 用戶體驗領域和Axure社區的真正領袖,Axure公司非常榮幸有這樣的優質客戶在幫助和支 持所有的Axure用戶,我們堅信Axure擁有美好未來! ——Victor Hsu Axure聯合創始人 我一直要求產品經理要用MVP(最小化可行產品 )方法進行產品設計和管理。在確定MVP思路後,48小時快速完成高保真動態原型,通過用戶調研反饋真實地驗證產品價值和體驗,快速迭代和不斷修正,最終適應市場需求。Axure無疑是目前市場上符合MVP思路、快速迭代的最佳原型工具,熟練掌握Axure是PO高效執行力的保障。如果你想從項目管理、用戶體驗的系統思維去使用Axure原型設計工具,《Axure RP 7 原型設計精髓》無疑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選擇! ——陳航(無招),阿里巴巴釘釘創始人 不懂任何編程語言?無法控制項目管理進度和預算?沒關係!通過《Axure RP 7原型設計精髓》你能輕鬆掌握美國設計師全都在用的Axure,幫助你更高效地設計出極具創造力的原型。 Axure RP 7 是至今爲止最重要的一個Axure版本。本書專門針對Axure RP 7的新功能(適配視圖、中繼器等)以及響應式Web開發項目,做了詳細的應用講解,幫助設計師實現更多高級交互,製作適用於多種設備的高保真原型。 本書先介紹Axure的界面、術語、功能,然後以一個購物網站項目爲背景,依次探討UX項目的創建流程和Axure的使用技巧。


image

本書是用戶體驗與可用性測試的入門級讀物。作者基於多年的經驗,圍繞用戶調查、原型製作、產品可用性評價、用戶測試,結合具體案例,提供了極其實用的方法和實踐技巧,同時也介紹了敏捷用戶體驗開發的相關內容。


image

爲了解釋情感因素在設計領域扮演的角色,本書詳細探討情感元素的三個不同層面:包含本能的( 產品的外觀式樣與質感)、行爲的( 產品的功能)和反思的( 個人的感受與想法),並提出因應不同層面的設計原則;對目前越來越重視客製化與互動設計的服務產業來說,情感設計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在諾曼博士的暢銷書《設計心理學1 :日常的設計》中說明了:爲什麼生活用品不應該讓人困惑、惱怒,還有沮喪;《設計心理學3 :情感化設計》則解釋了爲什麼它們也必須迷人、賞心悅目,以及充滿樂趣。


image

《決勝B端——產品經理升級之路》試圖提煉了互聯網B端產品設計和管理的通用思路和方法,本書一共分爲4篇。“概述篇”描述互聯網行業的盈利模式及發展趨勢,讓讀者對互聯網產品領域建立全面認知,並闡明市場對B端產品經理的需求將持續旺盛。“設計篇”詳細講述B端產品的設計,按照產品設計的實際流程,依次講述業務調研、架構設計、功能模塊設計、演進藍圖設計、業務數據建模、流程和角色設計、權限設計等一系列關鍵環節。“管理篇”講述B端產品的管理,包括B端產品的項目管理、運營管理、迭代優化和數據分析,闡述了B端產品實施和運作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複雜項目的推進、產品經理和業務團隊的合作、需求和迭代的計劃編排等。“進階篇”講述企業級應用架構,從前面的單一產品建設擴展到體系化產品建設,旨在幫助讀者從更宏觀的角度思考產品,站在企業經營管理和發展的視角,重新審視互聯網產品體系架構的設計原則和方法論。 全書貫穿了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案例:在“設計篇”和“管理篇”中,我們爲一家成熟的集團企業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分銷業務平臺,帶領讀者逐步設計、實現一個B端產品;在“進階篇”中,講述了這家集團企業是如何從小門店一步步發展起來的,重點分析企業的應用架構體系隨業務發展的演進規律。 本書面向0到10歲的B端產品經理,以及所有對B端產品建設感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