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可能的世界

《可能的世界》記錄了楊瀟2010—2019十年間前往美國、埃及、肯尼亞、緬甸、德國等十多個國家旅行、訪學、短居的足跡,是一個擁抱世界的青年去現場,探尋可能性(並且認識不可能性)的歷程

2010—2019這十年,是中國人與中國護照真正擁抱世界的十年,回過頭看,這更像是歷 史的一段特殊恩惠,幾乎不可避免地被鄉愁化地對待

作者帶領我們重新回到一個又一個現場,讓今日的目光照進當時當刻的記錄,從時事、人文、歷史、地理等多個維度,探討了在一個轉型的世界裏,我們如何學會與過去相處、如何面對歷史的內爆與偶然,如何探索與思考一個可能的世界


  • 荀採楓
    我看我是知道爲什麼會這麼喜歡看楊瀟的書了,因爲他做盡了我最想做的事
  • 軒轅浩博
    重走之前的故事,雖然沒有重走的連續,時間線上的探索,但是楊瀟還是以自己的視角看着每個城市的過去和現在
  • 查瀚海
    這本挺不錯的,筆者是我很喜歡的一位非虛構作家,上一次讀《重走》作者的寫作手法及內容,讓我喜歡上了他的文字,好的文字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
  • 籍曜兒
    看似淺嘗輒止的描寫,對固有認知和成見有很強的衝擊力,繞過某些宏大敘事與爭論,在美國看到智識領域的深厚根基,在埃及看到政治變革下的歷史交錯,在日本看到日漸“衰落”背後的穩定堅實……每一段描寫都貼近現實、沒有結論,微觀現實所處的大背景若隱若現,如同桑德爾的理念,引發你的反思性思考,看到可能性的世界,進而重構認識世界的路徑
  • 芮俊逸
    比較喜歡美國那部分,如果桑德爾能在疫情剛結束的時候和當下跟中國人討論common good 共同善的問題,應該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吧
  • 安璇璣
    最喜歡作者每個主題前寫的一小段文字;每個人對世界不同的城市都有不同的想象和看法,行萬里路後,可能堅定自己之前的看法,也可能完全顛覆之前的想法
  • 沃白風
    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想到劉瑜的《可能性的藝術》、郭建龍的《失落的世界》、劉子超的《沿着季風的方向》和柏琳的《邊界的誘惑》,挺喜歡作者寫自己哈佛的經歷,安佳講述的東德故事也很打動人
  • 諸葛星騰
    不由得感慨,時間啊時間,世界一直在變
  • 通嘉美
    每個人喜歡的文風都是不一樣的,就像喜歡的食物一樣,我就好這口
  • 顧寒煙
    邊讀邊唏噓,現在回看過去十年、二十年,借用書裏的一句話,那時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飛向我們,“而今牆仍是牆,人也未必不是牆”
  • 簡明鈺
    可以說可能的世界算是我讀過最好的旅行文學,甚至這麼定義它都有些太單薄,我會把閱讀它的過程當成一種智識的洗禮,當成我生活中終於擁有了的一個板塊
  • 沙若菱
    楊瀟老師的寫作素材庫不僅僅有來自第一現場當時當刻的記錄,還有文化、歷史上的體認
  • 懷和順
    對埃及革命的記錄以及對昂山素季的訪談缺乏記錄,是非常大的遺憾,相較之下《重走》這種密切深耕的模式寫出來更有韻味兒
  • 柳冬易
    五一假期不下雨的日子裏把這本書帶到公園、帶到江畔、帶到咖啡廳,在各種不同的天氣下和環境中完成了閱讀
  • 牛靈萱
    世界的可能性蘊含在歷史裏,融合在當下,反而讓未來的未知顯得沒有那麼重要
  • 井鵬海
    作者的文章裏內容總是豐富的,歷史的、文學的、當下的各種素材順手拈來,形成當地社會一塊意蘊豐富的切片,在埃及、緬甸等正在或在不久遠的過去剛剛經歷重大變化的社會中這種視角和記錄尤爲珍貴
  • 竺雨石
    我認爲體會和欣賞歷史,以及人類活動和社會機構中的不確定性、模糊性,是一個具有反思能力的人成長的一部分
  • 萬浩渺
    今天我連讀點饒有反思的旅行文章都覺得是浪費時間,不如多看點具體的非虛構,或者跟gpt聊聊天,也許這該反思的是我自己吧,我只是再也回不去了,也許你們可以呢,也挺好的呢
  • 董俊艾
    沒想到讀下來印象最深刻的是緬甸和塞爾維亞篇(哈佛的對談也,但是感覺這個更多的是因爲討論的話題的原因),楊瀟還是那麼理想主義,但是又是用腳仗行用心體驗的理想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