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我們八月見

★加西亞·馬爾克斯逝世十週年,遺作小說全球同步首發 ★獻給命運,獻給慾望,獻給未被歲月摧磨的歡愉 ★作家晚年改稿五版,與記憶力和死亡角逐、頂風破浪的最後之作 ★同步西班牙語首版封面 --- 每年八月十六日同一時刻,她都要重複這趟旅程,乘坐同一班渡輪,抵達同一座島上,光顧同一家花攤,頂着同樣的似 火烈日,來到同一處破敗的墓地,將一束新鮮的劍蘭放到母親的墳前

在島上孤獨而自由的人,這一晚用盡全身力氣緊緊握住命運的手,就好像自己身處懸崖的邊緣

--- 創作《霍亂時期的愛情》時,我有了一個想法:愛情是否會隨着歲月流逝、年齡增長而改變?我開始創作一系列新故事,不斷改進

我顯然比從前着急多了,從前我總是說“接下來的二三十年可以完成”,但現在我知道自己或許沒有下一個二三十年了

我努力克服這份急躁,因爲倉促而成的作品一眼就會被識穿

對死亡的恐懼支撐我一直不停地創作,沒有什麼能阻止我繼續寫下去

——加西亞·馬爾克斯 這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生涯最完美的句號

——瑪利貝爾·盧克(卡門集團文學總監) 我們就享受它吧,來自偉大藝術家的最後作品

沒有理由不感到愉悅

——胡安·加夫列爾·巴斯克斯(哥倫比亞當代作家) 我希望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讀者能夠分享我在數十次閱讀這個故事時所感受到的敬意和震驚

最深沉的謝意獻給加博,感謝他的人性光輝,他的真誠和親切

每當有人帶着敬神般的心態來到他身邊時,他都會報以微笑,那是屬於凡人的笑容

——西語原版編輯 收到離世十年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留給世人的這份禮物是一件如此幸運又幸福的事

他描寫女性生活與慾望的筆觸如此細膩優雅,即便存在焦灼與狼狽的時刻,也毫無頹敗的意味

一股柔且韌的力量貫穿其中,他贏過了死亡,也贏過了時間

——中文版編輯


  • 夏侯濃綺
    愛情 激情 孤獨 整個舞臺搭建在一個多雨小島上 氛圍感還是可以的 像獨立於世界之外的空間 可能不算愛情 是婚姻和激情 作爲一個短篇還是不錯的(對我而言是短篇)像霍亂的延續
  • 幹嫚兒
    發現是馬爾克斯不願出版的遺作 頓時不知自己讀到這本是幸運還是不幸 一個女人在每年八月發生一次越軌行爲 逐漸意識到日常生活對自己的禁錮 到對身邊的愛人起了疑心 也許從常規的生活裏跳脫之後 越軌行爲的刺激會讓人再也無法迴歸平常 哪怕那是很幸福的日常
  • 莊盼香
    《我們八月見》是一本小書,個把小時便可以讀完——一個婚後女人,婚姻生活看似幸福,然而從愛情變成親情後,激情不在,又如何面對內心對冒險的渴望
  • 司玲然
    馬爾克斯風格的門羅故事,被二十美元擊垮的尊嚴和生活,一箇中年女人的逃離與孤獨,尤爲令人心痛的是,她每年只有八月十六日那天才能真正做自己,去一個無人認識的小島上燃燒未衰的激情與生命,其餘的三百六十四天,只剩無盡的等待和恐懼
  • 司憐陽
    全書最大的敗筆是那句“因爲在這樣一個男權世界裏,生爲女人本身就是一種不幸
  • 俞荏苒
    結尾有點突兀看不懂,爲什麼安娜哭泣,說出了那句上下文都不相關的話“在男權社會,生而爲女人本身就是一種不幸”
  • 宰父水芸
    一口氣讀完,雖然篇幅短小,放在老馬作品譜系中只能算是“情愛小品”,但能夠再次感受到馬爾克斯講故事的獨特“腔調”真是太好了,這種腔調是獨屬於他的,不管他是要講述孤獨還是愛情,抑或永遠鼓動我們生活的慾望,都如海風拂面,讓人忘我
  • 程思蓮
    能看出是病後的作品,有些地方邏輯會有一點不通,但那種氛圍感的營造,大概是老馬靈魂裏的東西了
  • 毛興文
    跟馬爾克斯其他作品相比,人物刻畫得比較單薄,篇幅也很短,不太可能二刷了
  • 樂正懷綠
    雖然肯定談不上優秀,篇幅也很短,格局不大,但在老馬作品中也要算中等之作
  • 遊逸美
    故事裏,安娜在四十六到五十歲的年紀裏,每年八月去海島跟不同的,萍水相逢的情人約會,那五個夜晚或許歡愉,卻被書裏的二十美元鈔票擊碎,或許痛苦,身體被陽具撞擊得像撕裂的母牛,或是遇到曾經愛着自己的男人,卻無法坦然,又或是沒有辨認出遇到在書裏留下名片的就是初次留下二十美元的人
  • 宦梅花
    小說結尾處,母親死後還能被男人愛着,安娜苦苦等待幸福而無果
  • 盧靈萱
    她一直在尋找激情,卻一直在閱讀死亡
  • 羊舌寄藍
    24033 連續數年的八月,安娜在小島上遇見不同的男人,有選擇的有被選擇的也有拒絕的,最初那張 20 美元讓她氣憤又讓她感到苦澀,她開始觀察自己觀察丈夫,審視自己的婚姻生活,三十年的婚姻生活並不是想象中那樣幸福,外遇改變了她及生活,結尾處安娜很颯,她沒有沉溺在這種不安全的生活裏,更沒有像母親那樣選擇終老後長眠於此,五十歲後她迎來了真正的自己
  • 文秋靈
    簡明扼要不拖沓,只是安娜50歲,劍蘭花堆無名訪客60歲,反而對安娜母親的故事更上心了
  • 宮鶯語
    關注以及書寫的不再是過往藏在故事裏每個角落的拉美歷史與個人經歷,更像是把自己的經驗提純,對於衰老與死亡的態度一同滲透在虛構的寫作力量中
  • 邵宏揚
    在第五個夜晚,第五次來到這個海島的時候,她決定把母親的墓碑牽走,當她開棺看到母親的屍骨時,頓悟到自己要接受衰老,離開這塊充滿激情的海島
  • 荀若雲
    相比流於戀情傳奇的男性視角的《霍亂》,我更喜歡這篇女性視角的現實質感,故事結構勻稱得如同老匠人一點點磨出來的鏡片,語言也很乾淨,在死亡和衰老邊緣打開的慾望裂隙,紛至沓來的愛情魔鬼是記憶和自己
  • 冷思柔
    女主在島上尋求激情後,看透了自己的婚姻,也知道自己母親堅持把墳墓立在島上是同樣的情況,然而,這些情事並沒有減少她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懼
  • 潘夜蓉
    安娜每年八月,去同一個島,祭拜離世的母親,邂逅陌生的男人,在一夜情的背叛後,重新回到日常生活的索然無味中
  • 米安歌
    書平淡得像是夏目漱石遺作的後半部分的那種與一貫風格不甚協調,但讀完卻覺得靜水流深,還是能夠感覺到一種像是埋在脈搏中震動的狂氣,以至於讀完硬控了我半個小時來複盤迴味
  • 軒轅銳志
    昨晚失眠讀完這本老馬的遺作,很薄一本書,故事比較平庸,直到讀到最後一頁纔有“果然是馬爾克斯”的感覺,但也嘎然而止了
  • 柴晉鵬
    故事很喜歡,讀着很順,讀完有餘味
  • 臧傲玉
    致我讀書地圖的第一位通關BOSS,像是一種再見,像是一種告別,看着你深藍的名字,我打開了這本書…揮下了第一刀…也是最後一刀…有些地方是他的味道,有些地方又很突兀不像是他會說的話…
  • 充璇璣
    大部分都寫得相當動人流暢,我真的格外喜歡馬爾克斯描述一種無所不在無法填補的慾望和孤獨,還維持着如同網紗一般的體面
  • 唐燁熠
    前言真的很重要啊……讀的過程中心裏一直有一個“這是一個違背作者意願出版的作品”的印象,幸好很短,飛速讀完
  • 毋娜蘭
    兩個小時在公園長椅上讀完的,意外地很喜歡……說是意外是因爲真的很意外,因爲這本書的營銷方向有點用力過猛了導致我對它印象不太好來的,很喜歡書裏的島的寓意以及「扮演自己的角色」這句話給心靈帶來的感覺,作家本人也夠誠實,揭露了很多兩性對待事情的態度,雖然用的是比較平鋪直敘的方式,但我一直覺得直接闡述並不是什麼缺乏文學性的表達方式
  • 冀紫萍
    看似擁有完美的家庭生活,深藏的慾望與孤獨,只有在去探望母親墓地的那個八月,纔會被點燃
  • 卞燁熠
    就像封頁寫的“餓的時候才喫飯,愛的時候不必撒謊,獻給命運,獻給慾望,獻給未被歲月摧磨的歡愉”
  • 那愷樂
    “到了我這個年紀,所有女人都是孤獨的”,伴着自由八月的鮮花和藍鷺,一個即將走出盛年的已婚女人每年獨身前往小島度過一天一夜,自從第一次經歷激情便難以抗拒重蹈覆轍爲愛狩獵,因爲受挫的慾望因爲無可慰藉的孤獨而痛苦是寫得如此細膩,愛、孤獨和死亡是老馬寫作永恆的主題
  • 晏妙夢
    八月以外的生活被一筆帶過,日常因爲往復變得可以想象
  • 範思雲
    在孤獨中尋找愛情 在愛情中感到孤獨 有多少人都在按耐生活的慾望 愛的時候不必撒謊 可是生活不是文學 依舊感謝加博 儘管我的迷茫依舊無法緩解 可能生活是一本沒有答案的愛情小說吧
  • 公良憐雙
    人生就是如此,有的人你一輩子只能見一次,卻留下了重要的足跡,最後揭曉的母親出軌的真相等,與女主的經歷高度重合,這都是生命的偶然與必然的聯合,人生就是如此荒謬又和諧
  • 倪初蘭
    或許是告別過去,或許是孤獨作祟,或許是人生總有那麼埋藏的祕密,我們八月見,在每年的某個時刻,人都需要給自己注入靈魂,再見加西亞
  • 李凌蝶
    我想用梁永安先生的一段話作爲馬克爾斯這本遺作的收梢,“孤獨有可能會讓人滑向愛情,但愛情並不能填補孤獨,它也有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失望”,回憶沒有歸路,春天也會一去不復返,而我們也終將走向無處可逃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寫的是一期一會的八月,但又何嘗不是女性羣體不被重視的自我欲求
  • 昝平寧
    返程飛機上讀了一路讀完了,老公給買的,可是非常不喜歡……小短篇,關於死亡,孤獨,慾望的故事,然而我心裏的馬爾克斯的愛情還停留在霍亂時期跨越半個世紀的執念,不是這樣的隨地露水情緣
  • 汝鄢曼寒
    🍃看見這樣的書就想看見了一場好天氣
  • 桂平凡
    老馬的一貫優美流暢的文筆,侯健老師的翻譯都使得這本書很好讀讓人想一口氣讀完,而且這種輪迴宿命感就很難不覺得有什麼暗示,但是個人觀感確實是不及早些年的作品精彩,畢竟老馬寫作時已經在和自己的記憶賽跑了😢
  • 充心香
    我不懂的是,這個世界男的出軌的故事這麼多,怎麼着就有人這麼受不了女人出軌的故事
  • 壤駟朋興
    書的內容四顆星吧,但是排版和營銷感覺把想撈錢寫在了臉上,買實體書不值得,整體感受低於預期
  • 西門嘉致
    還以爲是斷言殘篇,已經是打磨很好的故事,甚至好於某些馬爾克斯生前出版的某些小說
  • 宗政綺南
    因爲書太薄,讀的時候漏了一章甚至都沒發現不影響
  • 古錦曦
    薄薄的一本,全文看完沒有以往看馬爾克斯作品那種被擊中的感覺,難怪作者不滿意甚至要把它毀掉
  • 莊千凡
    愛情好像真的是這樣“既不比你期待的近,也不必你認爲的遠”,一兩個小時就能讀完,我覺得可以成爲沒有讀過霍亂的人瞭解馬爾克斯的前奏,你可以通過這本書看到馬爾克斯的風格
  • 司寇平寧
    能在工作日的早上看完這本書 好像穿梭到加勒比的小島聞到了劍蘭香味🥹
  • 權冬菱
    不像馬爾克斯風格但還挺小資情調的~裝幀美~適合夏天讀~
  • 汲鴻暢
    讀的時候淡淡的對死亡和孤獨的恐懼,但底調還是蓬鬆輕盈,而且不愧是馬爾克斯,太懂女人了吧哈哈哈哈
  • 閔白竹
    之前營銷號一直髮讓我有點煩,但看完還是感覺不錯,馬爾克斯駕馭文字的能力強,幾乎一口氣就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