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親密關係的核心是友誼

- 編輯推薦 - ···學者汪民安思想訪談與隨筆集 ···將哲學放回生活的座標系,讓思想具體地着陸於日常 ···身體·愛慾·空間·友誼·勞動·技術·藝術 ···一部生命之思的交響樂:既飽含着理論的激情,又展現了批判的鋒銳 - 內容簡介 - 此書是學者汪民安的思想訪談與隨筆集,從2006年到訪巴黎尋蹤法國理論,到2023年的當下對社會與技術的一系列思考,時間跨度正好是21世紀的這二十多年,綜合呈現汪民安在知識與經驗、理論與現實之間所進行的探索


  • 孟代珊
    從《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這樣的經典哲學問題,到《論家用電器》這樣不經典的平常生活,汪老師的哲學思考始終圍繞着“過一種哲學生活”展開
  • 秋平寧
    對法國理論來說,思想和寫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而不是一個整理、歸納和評述的工作
  • 卞靈楓
    不只有小說是創造的,理論寫作也可以創造,不僅創造思想,而且可以創造美
  • 康問風
    在法國理論中,哲學概念和哲學問題並沒有消失,只不過是以另外的方式,以非傳統哲學的方式得到了運用
  • 墨哈爾晴雪凝
    我們或許正是從思想的年代進入哲學的年代,隨後經過一段沒能成功的迴歸,最終進入到了理論的年代
  • 成凝荷
    介紹法國理論的部分太讓人着迷,特別是福柯、薩特的後結構主義、存在主義之爭,要從汪民安這裏開始讀法國哲學了
  • 荀雪冰
    因此,哲學概念和哲學問題在這種結合中也被改變了——你甚至可以說它們不是純粹的哲學概念和哲學問題了——這就是法國理論的特徵
  • 公冶承悅
    相比其他的文學觀念而言,布朗肖這樣一種文學(哲學)觀念實際上並不爲人所熟知
  • 水承福
    講法國理論的part比較有意思
  • 滿俊美
    前三個part講身體、空間、媒介哲學很有意思和啓發性~考研的時候也是對這方面很感興趣
  • 蒙古蘭
    後三個part讓我的對於法國理論的譜系有了更清晰的瞭解,也對一些理論家的思想產生了更濃的興趣🤪
  • 柴學林
    訪談隨筆集,內容淺顯通俗易懂,part 3幾篇關於人與技術的思考非常有趣,part 4梳理法國理論簡明扼要,對小白很友好,最後兩part感覺有點水
  • 宋初雪
    法國理論的魅力在於通過哲學不斷向不同領域進行分析和探討,他們幾乎無所不談,便如此書就哲學對身體、愛慾、空間、友誼等進行深入探討
  • 沃陽輝
    印象最深的就是法國哲學界巡禮、關於收藏家的散文、爲一本論布朗肖的書做的序,法國訪問記錄了一個烏托邦式的劇組形式,收藏家那篇是龐大的隱喻(寫作者—收藏家,比如一本書開頭的引用就是展覽的過程)而且似乎瀰漫着本雅明式韻調,布朗肖那篇我喜歡是因爲剛看完黑暗托馬給我提供一些思想線索
  • 邊小凝
    另外整本書都圍繞着尼采—德勒茲,福柯(規訓社會生命政治自我技術),阿甘本(潛能,神聖人),沒有太深入的探索和真正獨創的觀點,合併着那些左派觀點一起,只做展示,沒有推進一步,訪談也不能要求太多
  • 浦憶靈
    不繫統、太瑣碎又很深邃,很多技術哲學領域專業的大詞,適合有着深厚哲學功底的人去閱讀,但它的形式是訪談,訪談對話的形式又註定了,它沒法談的非常完整和解決實際問題,所以這種書出來,更多的是作者在完成他自己
  • 賈清昶
    開頭訪談的形式故意弱化,用灰色字體提綱挈領,回覆的大段的分析都是平易近人,好讀到不像一本哲學書
  • 國恨桃
    第一次看久聞大名的汪老師的專著,很巧妙的是這是一本集訪談錄和隨筆彙集的一本小書,這本書很好讀,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時刻在幻想着在一個小屋子裏汪老師正對着我娓娓道來,但相對的,這個書在一定程度上也伴隨着訪談帶來的破碎和重複,但也因此更使書具有人的氣質
  • 拓跋夢秋
    汪民安教授的很多思考角度還是很刁鑽的,從更宏觀的角度去解構很多社會現象發現意外的有意思,喜歡藝術是一種浪費那一篇
  • 第五德佑
    身體與觀念意識以及潛能的部分算是比較喜歡的內容,另外的內容就實在顯得過於散碎以至於想讀出點什麼就很難了
  • 盛光濟
    訪談形式很喜歡,讀起來相對比較順暢
  • 滿驪娟
    內容部分有的還可以,有的觀點就十分片面,不瞭解的東西可以不提,提了反而顯得自大無知了……看完更喜歡福柯和尼采了,打算去看汪老師的紀錄片《米歇爾•福柯》了
  • 益玄素
    很喜歡汪老師的真誠、質素和少年氣,對哲學小白很友好,漲了很多芝士
  • 姜麗華
    看了幾篇,訪談的形式,讀起來很輕鬆,也會引發繼續探索的興趣,有點想買阿甘本的書來讀一下
  • 顓孫如南
    其實內容還不錯,可惜出版社編輯投機取巧,爲了流量選擇這個書名讓人反感,直接取名汪民安思想訪談與隨筆集就可以了,喜歡的讀者依然會來讀的
  • 蘇傲玉
    除了後面幾篇有關具體哲學家的文章還沒看,其他都看完了,對當下處境有了更爲宏觀的認知,也沒那麼內耗了,有被鼓舞到
  • 晁安波
    汪老師的研究思路和韓炳哲的越看越像 我其實蠻喜歡汪老師的 但是這本書結構零散 內容炒冷飯 那幾篇15 16年的採訪真的是湊數的......
  • 邴清懿
    詐騙,以爲是對親密關係的專論,買回來拆封發現是訪談+雜文收錄,這都出書,我可去你的吧
  • 屠英叡
    他從個人經驗出發,並認爲每個人的個人經驗都是歷史性的,都是具體而獨特的,每一種獨特性都帶有一種普遍性,他甚至越來越強調獨特性和具體性的經驗——這也鼓勵到我,去記下我的世界中那些或許毫無意義的瞬間
  • 譚修偉
    “對福柯來說,友誼就是彼此給予對方快樂的總和
  • 向夏彤
    但是沒有一種唯一的理想的友誼關係或友誼模式
  • 柴代芙
    那開放而多元的“諸衆”內部要求的關係,那不要求合併爲一體、各自維持獨異性,但又能爲對方帶來快樂的關係,說到底就是友誼吧
  • 貢心諾
    奔着標題買的,讀了才發現這是福柯《友誼作爲生活方式》的觀點,將同性戀之間的友誼關係作爲親密關係的可能典範,布朗肖也太迴避型了,比較喜歡斯賓諾莎對於愛慾流動的看法,如此那麼戀愛何異於一聲嘆息
  • 解飛英
    “我覺得,有一種理想的友誼,它是一種美妙的情感,非常默契、非常快樂
  • 穆佩珍
    最讓我動容的還是福珂對親密關係的理解,友誼,它不像婚姻和愛情那樣地排他,唯一,保持有彼此的距離和空間,快樂是彼此給予對方的核心
  • 後紫玉
    與書名同題的那篇讀來非常溫暖,也許那開放而多元的“諸衆”內部要求的關係,那不要求合併爲一體、各自維持獨異性,但又能爲對方帶來快樂的關係,說到底就是友誼吧
  • 鬆芷波
    (有被安利到福柯那篇《友誼作爲生活方式》,本書書名亦典出於此)
  • 蕭心香
    “相比其他的親密關係而言,友誼關係是最靈活多樣的,它也最具有創造性和可塑性
  • 鈕寄容
    只是汪民安有時候舉的例子……中產階級小孩的心理醫生和大國浪費的戰爭,還有沒考慮到工人階級可能根本沒條件從事創造性工作,如果不是爲了生活誰去做那些狗屎工作,不過話又說回來,人都是有選擇的,在任何情況下
  • 許凝蓮
    書名只是其中一篇的標題,但是關於人機關係 親密關係 藝術收藏的一些章節確實很有啓發性值得一看
  • 禹麗玉
    哲學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隱形的存在着,不光是親密關係,不限於人與人,人與物,甚至是物與物之間的關係,都會影響着我們
  • 國友梅
    親密關係的本質是友誼,大家是互相去愛的過程,少愛一點多愛一點都沒關係,總想着能夠爲對方帶來很多很多快樂
  • 岑健柏
    書名是多篇文章中第三篇的篇名,源自福柯,福柯有一篇有趣的訪談,名爲“友誼作爲生活方式”——汪老師是偏愛福柯的,“親密關係的核心是友誼”最後用作了書名
  • 荊俊逸
    如果我們將親密關係視爲友誼關係的話,我們就可以將親密關係定義爲相互無限地給予對方快樂的關係
  • 尉遲俊逸
    所以存粹修築於以上體驗的友誼關係,便更容易達成一種超越的親密關係
  • 姓終朋興
    每一種具體的友誼關係並不一樣,而且,人們都可以發展出不同的友誼關係,在每一種友誼關係中都可以扮演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
  • 姜成弘
    是一種新的思路,新的想法,讓人不禁在想現在的哲學是變成了什麼樣,爲什麼我們還沒有誕生一名偉人去提出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跟着抽象的理論,作者用與《論家用電器》一樣樸實的語言寫出深刻的思想歸納,太棒了
  • 管寒天
    要首先預知我們一切行爲都是愛自己的,這有點像他提到的拉康(愛一個人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獲得承認),愛無疑是非穩定結構
  • 昌蓉蓉
    更新了一些新的演講(最喜歡的潛能和技術)還有GPT,以及早期論文,排版很舒服,開版也很輕巧,和汪老師的隨筆一樣輕重並重
  • 公羊婉靜
    看到目錄就猜到整本書是散的,確實也沒有像《論愛慾》那樣逐層深入沉浸式閱讀的專注,但是,只能說不愧是汪民安教授,至少在我心裏他是我所讀過的哲學思想領域裏指路第一人
  • 俞訪曼
    最開始就是奔着那篇短短的《布朗肖的黑夜》而去,感慨果然布朗肖的魅力真如光亮自黑夜升起,他的沉默終是敲響了更多人心裏的鐘表
  • 万俟平凡
    劃個重點:“隨着技術的進步,將來會出現新的智能機器人,它們或許會滿足人的一切要求,包括親密關係的要求
  • 皮飛燕
    在又一次往返北京的車上讀完,非常應景:D 非制度化的、有限度的友情,會激發人追求其無限性和最終真理,並因此而保持微妙的激情——而多虧了朋友們,我必然是最深刻地體會過這種感受的人之一
  • 商牟學林
    ——“愛一個人可能帶來毀滅,但愛本身不會”,這篇太好了
  • 顧鵬海
    愛上一個人可能會毀掉你的生活,但愛本身不會,所以要愛上一個合適的人,另外,好好掙錢、發展事業
  • 裘弘麗
    這樣的事情並非不可想象:人最親密的伴侶不是和他一樣的人,而是一個被技術所發明出來的機器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他,撫慰他,以至於他對別的人、別的關係提不起任何的興趣了
  • 費晴波
    一種思想的創造和一種美的表達結合起來,這是人類寫作歷史上出現的一個新形式:思想文本可以變成藝術作品
  • 嶽帥新筠
    反過來,當你在關係中感到不自由的時候,你會越來越被這種愛所奴役,最終你會憎恨這種愛——我在這裏會想到蒙田說的那句很難聽的但同時也很真實的話,他說,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想到有一天你會恨他;當你恨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想到有一天你會愛他
  • 欒迎夏
    我隱約感覺到這本合集也很像教授拍攝的那部“返璞歸真”的福柯紀錄片,在一些散落的片段裏有一條隱形的邏輯支架支撐起了整本書的完整性
  • 蘇子墨
    事實上,從表意的寫實文學到抒情的浪漫主義文學,一直到羅蘭·巴特意義上的既不表意也不抒情的現代文學,這樣一個文學敘事的歷程我們並不陌生,但是,布朗肖似乎並沒有鑲嵌在我們所熟知的這個文學思想的鏈條之內——在通常的文學批評史和哲學史中很少看到布朗肖的名字
  • 沙璇娟
    汪民安的寫作是指向文學的,他的確沾染了他推崇的德勒茲、羅蘭·巴特、本雅明、尼采、布朗肖、福柯們身上強烈的審美氣質
  • 公良和玉
    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對布朗肖相見恨晚了,他關於友誼的觀點,讓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很多困惑有了揭開的途徑
  • 南宮忻暢
    對我而言感興趣的可能是他作爲學院中的學者,和當代藝術界的交互,還有他思考的個體經驗起點,身體、慾望到知識
  • 方傲冬
    很喜歡汪民安老師的洞察,既然是隨筆集,我也就先讀了幾篇我感興趣的
  • 酆賓白
    有些遺憾的是,汪老師對這些對資本主義現實抱批判態度的理論感興趣,但他本人似乎對批判這些理論本身並無多少興趣
  • 蔣翠梅
    再次說明:這不是一部學術著作,更不是研究「親密關係」議題的專書,而是汪老師這二十多年的思想訪談與隨筆集,與書同名篇僅是此書的議題之一(從福柯和吉登斯的差異化視角出發來思考親密關係)
  • 傅書竹
    汪老師總是能流暢舒順的給出很多真知灼見,讀起來非常愉悅,比如“人文科學領域,沒有個人經驗的研究是死的研究
  • 宗政書竹
    讀書讀成知識上的查漏補缺,而沒有從知識本身中獲得什麼興奮感,作爲一個翻閱《文化研究關鍵詞》已經四年有餘的學生我很難真的覺得這些對國內人文社科發展有相當貢獻的學者有什麼“不好”,但讀到高度自我重複、議題更新不足、呈現出一種死氣沉沉的風貌的文字,我又實在很難覺得這有什麼“好”的(而且沒想到又把《格》的序和給本科法語老師專著的序給收進去了)
  • 夾谷洛靈
    可能是因爲人只對你感興趣的部分感興趣,所以在整體的閱讀中我對前三部分的內容更爲觸動,特別是汪老師對“身體”、“親密關係”、“空間”、“勞動”的解析,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就忍不住想要推給他人,並加購了汪老師的其他書籍
  • 郎安彤
    從訪談和隨筆裏就能感到汪民安肯定是個好老師,循循善誘把很多出名晦澀的理論都講得很好懂
  • 包旭堯
    文集收錄的略顯零散,好多觀點在其他書中也見過了,奈何汪老師的文字具有一種難得的魅力,在漢語的學術寫作中很好地踐行了他所說的法國哲學對探求真理與藝術表達的結合
  • 酈白風
    做汪老師這本書,最觸動我是他「理論的激情」總是源於他的「個人經驗」
  • 文銳利
    本書是汪民安老師近三年來的思想訪談隨筆集,主要探討了愛慾情感問題、福柯研究問題、法國當代哲學的師承問題,以及法國理論問題
  • 侯小之
    強調文化研究應建立在日常經驗之上,而汪老師從日常生活(家用電器/人工智能/chat GPT/攻殼機動隊/上載新生&身體改造/績效社會/城市漫遊/寵物/藝術品收藏…)出發的興趣點落腳之處依然是他一以貫之的幾大研究主題:身體、空間、後現代性,以及福柯
  • 汝鄢春芳
    而關於「談話」這種形式,汪老師在後記裏感慨道:「遺憾的是,這些私下交談都被寬闊而虛幻的時空吞吃了
  • 關玄素
    汪老師的哲學梳理特別清楚,一語點醒夢中人,旁徵博引,對現代都市的日常現象有深刻入裏的批判,法國哲學關注現時,是那樣富有思考的勇氣和憐憫的博愛
  • 樊瀚海
    關注愛慾、商業、景觀、科技與藝術,訪談問答裏的觀念擴寬了新視角
  • 宦秀竹
    看完如沐夏夜晚風啊;被書名吸引,但發現它只佔內容的極少部分,真正引起我興趣的還是那些如神明般的哲學家,看完有種馬上閱讀他們著作的衝動
  • 董和韻
    非常紮實好看的一本訪談集+文集,主題很多樣基本上都圍繞汪民安之前出的幾本書,訪談提問者也很專業,來自三聯、新週刊、看理想
  • 費雪兒
    翻讀玩汪民安老師今年的訪談集,又喚醒了西方哲學史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