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聽風的歌

“我們是徘徊在時光之間,從宇宙創生到死亡爲止

因此我們是既沒有生,也沒有死的

我們是風

” ♪ 村上春樹首部長篇小說 日本第22屆“羣像新人文學獎”獲獎作品 ♪ 日本首屆“野間文藝獎”、第81屆“芥川龍之介獎”入圍作品 ♪ 中國臺灣著名翻譯家 賴明珠 譯本 🔑 打開村上春樹文學世界的另一把鑰匙 “我”在二十多歲的最後一年,回憶起1970年的夏天

那時候,“我”還是個在東京私立大學唸書的學生,趁暑假回到海邊故鄉,幾乎整日都和一個名叫“老鼠”的朋友在“傑氏酒吧”喝啤酒聊天,消磨着年輕無聊的時光

有一天,“我”在酒吧的衛生間裏,偶遇一個醉倒在地的女孩,左手只有四根指頭

“我”和她慢慢變得親密起來,但這段關係只維持了短短十八天,隨着暑假結束,我回到東京,如雲煙飄散在風中

【編輯推薦】 《聽風的歌》是村上春樹在三十歲之際(1979年)發表的小說首作,當年便摘得日本的“羣像新人獎”

作品風格清新脫俗,顛覆了日本傳統文學的創作手法,具有明顯的二十世紀美國“迷惘的一代”的筆觸特徵

故事描繪了一段孤獨苦悶的青春往事,爲青春歲月營造出一種恰如書名的意境:如風般虛無縹緲,又如歌般餘味悠遠


  • 厲芷若
    村上30歲的作品,感覺確實要更年輕的時候讀纔會喜歡
  • 司空芮雅
    但就這一本,可能是文體或者內容本身的原因吧,我確實是覺得林少華翻譯得更貼切,遣詞造句更符合實際閱讀習慣,而且更具美感
  • 夔清心
    賴明珠的翻譯語感確實更加舒服自然,和村上的那種調調與氣質更加契合,很是清新自然,同樣的菜不同的烹飪方式,作爲讀者,多一種選擇,多一種體驗
  • 齊寒梅
    第一次多譯本閱讀獻給了村上,不得不說如果先讀賴譯的版本,我可能不會覺得自己是個傻子,但是書名我還是喜歡且聽風吟的翻譯,對於另一個我”鼠“也偏向於一個字的稱呼,其他應該是賴譯更適合我
  • 關翰林
    最近因爲借書的緣故看了太多的村上春樹😂,是一個可以文字帶着汽水味道和質感的,的叨叨叨嘴碎男呢
  • 樂正佩珍
    刺殺騎士團長之後再讀賴明珠,村上這部首秀小說已經有很多後來的人物元素,經典的三個階段的女朋友,下週再把挪威的森林看完
  • 全採楓
    這臺版譯文讀起來給我第一感覺更年輕一點(林老師那一版更加少年老成的味道強烈),總之這位譯者的第一次讀,所以總體的韻味還沒琢磨出來(不過男女譯者有關那種小說整體的氣味肯定是不同的),打算再讀讀其他幾本把握看看
  • 万俟霞綺
    在飛往三亞的航班上讀完了《聽風的歌》,第一次讀賴譯的村上春樹,諸多片段忍不住翻開林譯對照,個人更喜歡賴譯的版本
  • 訾鵬舉
    無論是且聽風吟亦或是聽風的歌,我感受到的還是村上,不管譯文上的細節何如
  • 遊霓雲
    一種是歷史上我們一度非常熟悉的風,北島有篇寫馮亦代的文章,叫做《聽風樓記》
  • 羊舌遠騫
    《聽風的歌》裏提到,肯尼迪1963年遇刺
  • 平靈陽
    林譯會讓人理解爲火星上的冒險者被包括進“我們”裏,而賴譯纔是真正的無所謂生死無所謂人類的風
  • 孫凌春
    《聽風的歌》是村上春樹在三十歲之際(1979年)發表的小說首作,當年便摘得日本的“羣像新人獎”
  • 微生旭堯
    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作品,看到《火星的井》大爲震撼於是去百度,回來發現原來哈氏和這部小說都是虛構的,更震驚了
  • 戈新立
    (終於找到了我喜歡的譯本,果然還是要自己喜歡的風格才能讀得舒服,謝謝讓我提前試讀)
  • 聶含秀
    大學裏隔壁系認識一個男生,長得挺帥又瘦弱,臉上有明顯的痘印,最喜歡村上春樹和Oasis,還有電子樂,都是我不喜歡的,因爲我喜歡Blur
  • 謝若蕊
    24/3/14:在老鼠三部曲中,村上提出了(Shutaisei)概念,如果將“Shutaisei”理解爲民主主體根據自己的價值觀感知和實施社會變革的能力,那麼“僕”就滿足了這種能力
  • 羊茗雪
    “僕”非常敏銳地感知周圍的世界,但對它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因此沒有動力去改變它的任何部分
  • 羅又柔
    這種感知到的超然感常被認爲反映了村上寫作中對日本社會的社會現實和具有歷史意義時刻的普遍冷漠
  • 璩淑蘭
    早年村上的作品現在看起來真的像是一些碎片在被反覆使用,一樣風格的女孩,一樣的老鼠,一樣的傑的酒吧,一樣的雙胞胎,以及肆無忌憚的說出一個個作家和他們的作品,一個個樂隊和他們的唱片
  • 穆荷珠
    ”是記憶中輕盈的、疏離的、略帶些微酸澀味的夏天
  • 璩初蝶
    賴譯有種微妙的停頓,並不全然符合中文語感的“滑”,而是顯出一種略帶顆粒感的語言光澤:“很久沒有感覺到夏天的香氣了
  • 蘇銳逸
    海潮的香、遠處的汽笛、女孩子肌膚的觸感、潤絲精的檸檬香、黃昏的風、淡淡的希望,還有夏天的夢……但這些簡直就像沒對準的描圖紙一樣,一切的一切都跟回不來的過去,一點一點地錯開了
  • 任樂康
    終於明白喜歡村上什麼了,他寫虛無卻也有一種輕盈感,“比起宇宙的複雜度來,我們這個世界簡直像蚯蚓的腦漿一樣”
  • 穆冰巧
    賴明珠譯本很流暢,好幾處語句可以回推到日語原文,簡體橫排讀起來太享受了
  • 薊俊英
    ps:不知道爲什麼,在西西弗讀書的時候總是讀的很迅速很順暢
  • 盧興文
    閱讀的時候,得很努力地揣測作者的腦袋裏在想什麼,每個人物都莫名揹負着一種抽離、寂寞和不真實的趣味,是過去散落的碎片,吸入大海香氣的慾望,大地之鹽
  • 俞鵬程
    賴版讀起來讓人覺得村上是一個很溫柔的人,不知道林版是不是這個感覺,我甚至不記得我有沒有看過林版了
  • 董迎秋
    本書太適合初夏時節看了,彷彿回到兒時放暑假看電視臺轉播日本電視劇那會兒,有些碎片,有些不解,但這不正是譯製片的魅力嘛~初讀的是賴譯版,很適合我,有種暑氣未盛恰有涼風拂過之感,蠻好讀的,就是非常日式、非常日本青年的故事啊
  • 滕芷波
    書中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短暫的暑假,所以很適合吹着夏天的風翻看,感受那份伴隨成長的孤獨與憂傷
  • 隆雙文
    算上林譯本應該是讀了第三遍,讀第一遍時我記錄“總體來說是不讀也可以的故事”傲慢到自己看了也覺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