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
二十週年紀念本 特別增補(包括但不限於)—— 楊絳、錢鍾書、錢瑗珍貴照片 家書、手札、日記等珍貴資料 楊絳與“我們仨”相關的回憶文章 《我們仨》出版背後的故事 【編輯推薦】 20年持續暢銷,至今讀來仍是感動
《我們仨》講述了一代知識精英的家庭日常生活,但是卻是人在世界上 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生活
“有獨立知識分子最基本的品格含在其中,然而卻平和得不着痕跡”
圖書市場久違了這樣至情至性的作品
沒有過火到可笑的煽情,沒有所謂的內幕
這只是一位一個老人在孤獨的晚景裏同彼岸的家人無聲的對話
也許它和讀者事先的期待會有出入,它恐怕滿足不了大家的好奇心,但是每一個人都被感動了
這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故事,所有不平凡的東西都被濾掉了,剩下只是最普通的親情
增補家庭照片、日記、書信、手札等珍貴資料,以及楊絳先生與“我們仨”相關的回憶文章,邀您一起,重溫過去,體味雋永
【爲什麼要讀這本書?】 1.楊絳晚年撰寫的回憶錄,難得的大家小書,文字清麗幽默,內蘊深厚雋永,平實的語言表現出強大的張力,極具文學價值
2.一部濃縮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讀書人家庭史,是大歷史中的小團圓、小別離,也是一個特殊家庭所經歷的大時代與大風雨
3.影響深遠的一本書,20年來的暢銷經典,飽含人生智慧與透徹感悟,令人不忍釋卷,回味綿長
【名人推薦】 以楊先生的學問、閱歷和身份,面對詭譎的歷史、苦鬥的生命、眷眷的親情,用筆墨寄託懷念與哀思,自有其大悲哀、大遺憾、大透徹與大平靜
一方面是才智過人的意氣與襟懷,一方面是歷史的嘲弄與搖擺;一方面是令人羨妒而又難以企及的頂尖學術與社會地位,一方面是內心的孤寂與清高;一方面是洞穿的透亮與了斷,一方面是至清無魚的嗟嘆
這樣的書讀了令人思緒縈迴不已
——王蒙 佛教說諸法因緣生,教導我們看破無常,不要執着……《我們仨》結尾的一句話是:“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
我還在尋覓歸途
”很可能所有仍正常活着的人都不知道家究竟在哪裏,但是,其中有少數人已經看明白,它肯定不在我們暫棲的這個世界上
——周國平 楊絳回首往事,少談文學,避開政治,突顯的只是家居瑣事、兒女情長,配上錢鍾書手跡也是關於柴米油鹽
於是我們不僅讀到一本如茅盾《我所走過的道路》那樣值得再考證的作家史料,更像打開《傅雷家書》般可以溫馨閱讀一個著名文人家庭的生活及心靈內景
也許,正因爲“圓圓”從始至終的參與,“圍城”才變成了幸福的“客棧”……——許子東 這本書分爲三部,讀的時候,我把它分成兩部分,第一、第二部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完整的作品,第一部是第二部的序,這是比較精粹的純文學的作品,行文非常精緻,意象很新鮮
裏面既有傳統文化潛在的東西,也有世界文學上很多新的東西,但都是不露痕跡的
它文學本身的魅力,對於讀者的吸引不是靠事情,而是靠很平實的語言產生強大的張力抓住讀者,我想這是文學本體產生的作用
——陸文虎(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 書中包括了社會背景的風雲變換、包括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時代選擇、包括一代大師的沉浮榮辱、包括了一個家庭的生離死別
如果讓中關村的人來寫,每一點都足夠寫得可歌可泣、撕心裂肺、開碑裂石
可是楊絳先生娓娓道來,除了回憶一家三口嬉樂時,喜悅之情流瀉紙上外,其他所有的故事都只是平靜述說……建議中關村的弟兄姐妹們有空可以讀一讀
我們沒有世事洞明的老祖母爲我們年輕喧囂的生命注入歲月所賜給的智慧,也許我們能從這本書裏看到什麼是生活與生命的本身
——梁寧 【讀者眼裏的《我們仨》】 這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故事,所有不平凡的東西都被濾掉了,剩下只是最普通的親情
她坐在爐前喃喃獨語,親人在那頭默默應和,那闇火微溫透過婉約的文字溫暖了在這真情缺席的時代裏掙扎的不幸的我們
人生的一切際遇,愛情、親情,對於遲暮的回憶者來說,堅強的背後是一捧熱淚;就象在封底,這個值得尊敬的老人說:“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 他們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張讀書的書桌
做人的本色,溫暖,風趣,真是神仙般的人物
開書便是一個萬里長夢,拉着你一起食黃梁枕南柯
霧起蓬山,似幻如真,迷離惝恍
客棧在移,時光在轉,過盡千帆,一切都不是,一切又都是,盡在不言中……緩慢的故事裏蘊着楊絳的聰明
平淡,從容,淡泊
看了三遍
能看三遍的書,今天可不多見了
建議有時間慢慢看,快了就浪費了
這本書我買了很多送朋友
我說,這麼樸素的書現在不是很多,這麼樸素而又高貴的精神現在更是稀有,這麼樸素而能在一片奢華中顯出力量的書,確實能讓讀書人和著書者相信點什麼
好在,這樣的被認真而深情地度過的日子,被這樣美麗的文字記下來了,“我們仨”算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了一種憑寄
【內容簡介】 1998年,錢鍾書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
但罕爲人知的是他和楊先生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
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絳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先生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本書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楊先生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
第三部則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
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爲楊先生一家人最安全的庇護所
最後的部分則是記錄了一家人生活點滴的筆記、信箋、圖畫等,皆由楊先生親手書寫說明
楊先生的文字含蓄節制,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裏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
生命的意義,不會因爲軀體的生滅而有所改變,那安定於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先生的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
2023年是《我們仨》出版20週年
我們在初版基礎上,增補照片、家書、手札、日記等珍貴資料,推出“二十週年紀念本”,邀廣大讀者一起,重溫我們仨的時光
冷英逸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衡覓翠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孟映寒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申丹蝶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索霞綺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西門和澤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上官飛英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巫馬英叡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濮鴻彩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貢夢桃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袁月朗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汪和宜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貢婉淑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巴鴻卓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南門悅來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蒯曜瑞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通光濟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狄宜春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韶浩邈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榮浦和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匡若菱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華秀竹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喬平雅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歐春燕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張雅唱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