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孤星之旅

《孤星之旅:蘇東坡傳》是一本以近似記者視角探究蘇軾和宋朝文化生態的傳記,用新的史學觀念、美學視野追溯蘇軾的一生,波及他與那個時代的政治、文化、藝術生態的關係,以及他生活的時代的文化景觀

作者周文翰試圖呈現“動態的全畫幅”,而不僅僅勾勒一個漫畫式的主角

在這本書裏,蘇軾的“基底”是士人、官員,其次才依先後成爲文章家、詩人、詞人、書法家、學問家

他的一生遭遇官場的起伏、貶謫的磨難、親人的離別、人事的糾葛,有許多美好、恐懼、無奈和夢想,他持續用寫作、繪畫、遊賞乃至笑話等“藝術方式”對抗接連而來的惡意和艱困,讓自己的生命得以豐富和超越

本書描述了蘇軾生命裏一幕幕或光輝或黯淡、或顯或隱的場景,進而探究蘇軾何以成爲“明星”,又爲何成了北宋文化史上的“孤星”


  • 方安歌
    與其他評傳不同,周文翰幾乎不評,僅平鋪直敘蘇軾當下的境遇和所作所爲,把認識和評判蘇軾的事留給了讀者自己,值得稱道
  • 隗欣美
    真的是全景式描寫了蘇軾的一生,優點缺點小事大事都有,非常詳盡,但是不太同意這個書名,蘇軾不是孤星,他的一生都有好弟弟蘇轍懂他敬他愛他,他們應該是雙子星
  • 農念夢
    週末將周文翰老師的這本新作閱讀了三分之一強,於我可說適得其時
  • 餘學林
    周文翰老師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把東坡先生寫活了,另外李一冰先生的《蘇東坡新傳》也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傳記,只不過因爲一冰先生個人際遇的原因,其作時有鬱郁不得志之言
  • 燕越澤
    而周文翰老師的這本,讓我真正理解了葉嘉瑩先生對蘇軾的點評:蘇軾作爲知識分子,在宦海沉浮的歲月中完成了自我的重建
  • 熊曉莉
    從這本傳記的着墨裏,也讓我感受到蘇軾更是一個文學家,而不是一個政治家
  • 訾覓翠
    年前把這本厚厚的書讀完了,感慨蘇軾這個大嘴巴和不懂變通的性子害的人生起起伏伏,也體會到新黨的這幫跳樑小醜,如何作死,北宋被滅實屬活該
  • 赫連貝晨
    比較起來,林語堂版像是提煉後的“戲劇”,周文翰版就是兒時課本的“翻譯”~基於蘇軾完整人生際遇行文,對膾炙人口的詩詞由來有了更深的理解(果然,品鑑得引入時代背景及作者經歷);700多頁+附錄比其他單本厚實得多,實在的很;感慨家天下執政的反覆,宦海浮游,包括我們的主角,都逃不開人性交織的桎梏(榮辱自性自負);這本將蘇軾從“高臺”“取下”,更多展示其爲官爲人的無奈和自我疏解,中正平和;有意思的是,在某方面和東坡一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 姚凝蓮
    當然,蘇軾能有此成,感慨生不逢時的時候或許更應該感念生逢其時,即政見不一併未導致彼此的肉體消滅,皇家對不同政見者最多也是不重用
  • 胥荏苒
    書中多次描寫蘇軾獨自一人時那種無人理解的孤獨感,正因爲他是愛熱鬧的人,“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 淳于宏壯
    孤星之旅是作者穿越時間,跨越歷史,探求蘇軾人生的旅程
  • 東郭涵易
    書的前四分之三都如靜水深流,最後部分,作者像有意調整了節奏,加快了敘述的速度,也讓讀者感受到孤星即將隕落的緊迫之感
  • 宦葉春
    孤星不孤,頗具人格魅力的東坡居士在江湖、民間人氣之旺,人緣之好,除因斐然文采,還源於他的好心態好脾氣好人品
  • 荊問薇
    書中有大量描寫北宋的市井社會的文字,作者的文筆很好,從書中可以更好地沉浸在東坡生活的時代
  • 湯又鬆
    但很奇怪的是,都說蘇軾不穩重不適合當政治家,可他卻有很多“從權”的遊戲交際,地方治理上也有一定的手段,並不像政治智商不及格的人物,這個矛盾點我至今還沒找到合理的解釋
  • 闞明達
    作爲一個科考出仕的讀書人來說,他也曾鮮衣怒馬,前程似錦,但終究被時代的旋渦裹挾進了黨爭之中,在其政治生涯的大多數時間都遭貶謫
  • 陳從珊
    想起最近單讀裏崔慶龍說的“宏觀層面的一點點更改,都有可能讓個體抖落很多不必要的沉重”,這簡直深深反映和印刻在我們的歷史中,文武百官的每一個職位都可以瞬間變動在一朝一夕之間,更別說百姓的生活了,一個政策的改變就牽動一個時代
  • 芮林楠
    又一本講述蘇軾生平故事的書,很像紀錄片,客觀的視角,豐富的細節,比如被貶官員名單,蘇軾買地建屋詳情等
  • 公孫平萱
    看完以後去看了《蘇東坡新傳》,對比下來,我喜歡夾帶私貨、又有學術深度的《蘇東坡新傳》,王水照那本算中間
  • 鹹翠琴
    在2023的最後一個工作日看完了孤星之旅,以前鮮少看傳記,甚至對蘇軾的瞭解也只停留在詩詞作品,本書完整而客觀地描述了他的一生,有奪目的才華,也有真實的跟侍妾的情愛,修煉的拖延,對美食的垂涎以及遊山玩水的趣致
  • 南門向夢
    洋洋灑灑七百多頁明明都是流水賬,讀起來卻趣味無窮根本停不下來
  • 應綺夢
    儘管是不帶任何主觀感情色彩的傳記,蘇軾晚年的幾章仍然讓我讀得眼眶溼潤,貶謫途中故人的不斷逝去,古人受限於物理的距離常常不知何時就是最後一面的無常都叫人感嘆
  • 邴燕樺
    流水賬式寫法,需要再看一本王安石立場的傳記交叉比對一下
  • 傅憶安
    基於《蘇軾年譜》寫的傳記,特別詳細,有點流水賬,整體態度算中立
  • 時暄文
    如果篇幅只有目前的一半的話,這種假裝沒有作者主觀情緒的寫作風格我會很喜歡
  • 汲盼盼
    很喜歡蘇軾在杭州的兩章的章名:“覺來滿眼是湖山”,“青山許我定相從”,很欣慰蘇軾顛簸的一生裏有這樣兩段愜意的時光,蘇軾跟杭州真是互相治癒
  • 鄔綺玉
    很喜歡封面目錄裏先後二到杭州的「覺來滿眼是湖山,青山許我定相從」這兩句
  • 宿依白
    但要說不足,就是太客觀全面了,一個好的傳記多少要作者帶點主觀色彩,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 陽佟芳荃
    這本《孤星之旅》明顯剋制很多,也足夠細緻
  • 穀梁英毅
    記者出身的作者以坡子身處的時空觀寫的坡子傳,時間細分到每一個月甚至每一天,場景細分到去了哪個廟園哪個亭子寫了什麼碑文
  • 楊銳志
    家訪途中讀完了《孤星之旅——蘇東坡傳》
  • 單于雲嵐
    近800頁,50萬字的《孤星之旅:蘇東坡傳》,終於讀完,我很久沒有讀過這麼厚的書,也很久沒有這麼長時間纔讀完一本書的經歷,無論如何,這本書都將成爲我今年閱讀過程當中最爲印象深刻的一本書
  • 蕭嫺淑
    林版的《蘇東坡傳》還未看,就李版來說,這一版《孤星之旅》更像是蘇東坡一生的流水賬,不僅僅聚焦在他的詩詞上,更是作爲一個人,作爲一個會悲會喜,也有七情六慾的人的人生流水賬
  • 紅語柔
    本書描述了蘇軾生命裏一幕幕或光輝或黯淡、或顯或隱的場景,進而探究蘇軾何以成爲“明星”,又爲何成了北宋文化史上的“孤星”
  • 習鳴玉
    歷時三個半月,近800頁,51萬字的《孤星之旅:蘇東坡傳》,終於讀完,很久沒有讀過這麼厚的書,沒讀過林語堂版的蘇東坡傳,這一版把蘇軾一生寫的如此真實,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北宋官海浮沉
  • 曹如柏
    看完整本書之後覺得《孤星之旅》這個起得太好了,蘇軾在他那個時代確實是才華橫溢的星,且孤星
  • 宓妙顏
    浩浩蕩蕩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終於看完了這本書,感慨萬千,看到蘇軾去世的時候,生理性反應似的就開始流淚,這本書寫的太好了,把蘇軾寫活了,不是作爲丈夫的蘇軾,也不是作爲父親的蘇軾,就寫蘇軾他自己
  • 車經亙
    蘇軾的“孤星之旅”,他自己總結是人生如寄,我覺得與其說是寄世界,不如說是寄旅途,寄地方,由於官職變化頻繁,他一直“在路上”
  • 司馬問蘭
    感謝讀庫L套餐帶給我這本《孤星之旅》,不僅僅在這本近800頁的大書裏讀到了蘇軾的一生和詩文,更有價值的是瞭解了當時北宋時代的官場、社會、民生和思辨往來
  • 單于雋潔
    全書不從後人視角評述,也不憑空虛構,而是從文化、政治、社會、經濟、禮俗等多重維度構建當時的生活場景,並將蘇軾放在具體的空間和網絡中進行刻畫,從而讓筆下的蘇軾擺脫歷史的後見之明和後人的崇敬目光,能夠自己說話、自己行動,活在“真實世界”之中
  • 廉浩邈
    作者寫傳主“他的眼睛能看見的”“耳朵聽聞過”的世界中,而不是高高在上一切盡收眼底的視角,這其中的功夫和定力值得稱道,雖然少有評論,但是在敘述傳主行止的選擇和細節重複上的可見作者隱在後面的傾向
  • 潘思娜
    本書是一本以記者視角探究蘇軾和宋朝文化生態的傳記,用新的史學觀念、美學視野追溯蘇軾的一生,波及他與那個時代的政治、文化、藝術生態的關係,以及他生活的時代的文化景觀
  • 敖靈萱
    2024.12:全書不從後人視角評述,也不憑空虛構,而是從文化、政治、社會、經濟、禮俗等多重維度構建當時的生活場景,“事無鉅細”地描述了傳主“他的眼睛能看見的”“耳朵聽聞過”的世界,這其中的功夫和定力值得稱道
  • 朱寄柔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相遇的過程,既是和他生命中的有緣人相遇,更是和不同階段不同經歷的自己相遇,這些相遇或許最終只是爲了那句“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亦或是那句“浮華豪習盡去,非昔日子瞻矣”
  • 富頤真
    沒讀過林語堂版的蘇東坡傳,這一版把蘇軾一生寫的如此真實,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北宋官海浮沉,他並不是想做一個純粹的文人,還是想要治國理政,人生的高光時刻也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元佑八年差點成爲宰輔,而走了之後不多久,北宋也亡了
  • 都哲美
    本書巧妙地將蘇東坡的人生分爲兩條線索:一是仕途之旅,二是文學思想之旅
  • 邰修偉
    同時,書中展現了蘇東坡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和豁達,以及他對美食、美景的熱愛和對友情的珍視,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而立體的蘇東坡
  • 司空寒鬆
    在此時此刻讀到這本書,也許是冥冥中的天意,蘇軾一生隨顛簸流離,但對於他這樣一個有情調的人,也何嘗不是一種精彩
  • 明英哲
    日常社科讀得多,很少花時間去體驗一個名人的一生,讀到蘇軾蘇轍在雷州半島的海邊分別、也是最後一次碰面的時候,已經代入得有些淚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