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新音樂的哲學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音樂經歷了史無前例的重大變革

1908年12月21日,隨着勳伯格《第二絃樂四重奏》的終樂章在維也納第一次響起,已經搖搖欲墜的調性體系在此時此刻終於解體,古典主義的優雅與凝練和浪漫主義的纏綿與濃烈徹底變成了歷史的迴響,變成了再也無法歸返的永恆過往

應當如何接受“新音樂”作品?如何理解音樂的這次劇變?如何面對貌似混亂的諸多流派?如何將音樂看作社會與時代的一部分?阿多諾在本書中給出了有力的答案

德奧思想家們在二十世紀寫下了一系列美學論著,而《新音樂的哲學》無疑就是其中最重要、最具奠基性的作品之一

【編輯推薦】 “奧斯維辛後,寫詩是殘忍的

”——當你閱讀這本書時,可能就會想起這句話

但是,這並不僅僅是因爲,這句名言正來自這本書的作者阿多諾

阿多諾是20世紀極爲重要的德國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他以研究黑格爾哲學以及“否定辯證法”聞名

像許多德國思想家一樣,他對音樂有着天然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有着深刻的見解和專業的研究

但是阿多諾的筆下,“音樂研究”(尤其是兩次大戰後的音樂研究)既不是一種精緻的閒暇消遣,用來展示某種高級趣味,也不是學究式的自說自話,用來彰顯其玩世不恭

阿多諾研究了20世紀上半葉出現的所謂“新音樂”,儘管很多人認爲“新音樂”並不悅耳,但阿多諾賦予了這種音樂以特別的意味

例如,勳伯格的音樂就被視爲這種新音樂中代表着“進步”甚至“激進”的方向,它彷彿在消極地抵禦着什麼,又在極力地捍衛着什麼

阿多諾認爲,這種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抵抗,表達了“人類那種無法美化的苦痛”

他說:“這種衝擊闡明瞭無意義的世界

新音樂將自己獻祭給了這個過程

它自己承載起這個世界的全部黑暗與罪孽

”這也爲什麼,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關於奧斯維辛的那句話會縈繞在人們耳邊

當時,有人認爲新音樂“不好聽”,現在,有人認爲這本書“不好讀”

它有着哲學的固有的嚴謹和貫徹到底,尤其是辯證法帶來的語言上的迴環反覆,而且它嚴格地由樂理出發,絲毫不迴避音樂中最複雜的結構

從思想性質上來說,本書還呈現了與人類自身狀況糾纏至深的現代生活

但是,我們還是要將這本書推薦給喜歡音樂、期待閱讀能夠帶來專注與寧靜的朋友

本書的譯者青年學者羅逍然在序言中提到:阿多諾無奈地批評甚至諷刺,那些商業社會的“受害者們”決然不會翻開本書讀上哪怕一頁

但是,今天的我們誰能說自己沒有受到文化消費主義的侵染?阿多諾的作品要求認真的閱讀與長時間的思考,作爲回報,我們也會在閱讀時獲得明心的感受,並且更加了然自己與社會、文化和歷史之間的關係

智性的生命不會對哲學語言的挑戰感到厭倦吧? 【書封面音樂】 本書封面有一段音符,這段音符被視作是無調性音樂的開端

音樂來自: String Quartet No.2, Op.10 - 4. Entrückung (Sehr langsam) 勳伯格,第二絃樂四重奏,第四樂章 鏈接: https://music.163.com/#/song?app_version=8.9.20&id=2169301&uct2=fQ16y3LvqhEymrHSoluvTw%3D%3D&sc=wmv&dlt=0846 (2分42秒~3分03秒之間的一段女高音)


  • 戴凝絲
    阿多諾沒有直接去分析古典音樂的歷史,相反,他是從古典音樂的終結開始了“新音樂”的哲學,自巴赫起,復調音樂成爲了音樂的基礎之一,而從維瓦爾第的協奏曲到拉赫瑪尼諾夫的協奏曲,這所謂的音樂藝術的巔峯兩百年,最明顯的進步只有樂器製造技術的精進和樂團編制的擴大
  • 曾忻忻
    自巴赫至貝多芬,原始音列已經窮盡了自身的序列,因此纔會誕生無調性的音樂,試圖打破這種僵硬,然而即使是勳伯格,也無法從中逃脫,阿多諾說“他(勳伯格)的偉大之處在於,不在通過死記硬背的規則而將「復調結構」從外部加於素材之上,而是親手讓「復調結構」從素材本身衍生出來
  • 繆懷寒
    ”這種啓蒙辯證法的文本敘述,闡釋出無調性的奧祕
  • 仉督梓馨
    而斯特拉文斯基則是一種“倒退”,倒退回“用音樂解釋音樂”,但《春之祭》,祭品看似是文學實則祭品是音樂,是已經被窮盡了自身而無法再後退的音樂
  • 謝夏青
    譯文可謂嚴絲合縫,還保留了阿多諾自己的語言風格
  • 宣天藍
    但是阿多諾是真的難讀,每句話之間都需要長時間的思考
  • 公冶麗芳
    好好好
  • 籍穎慧
    不是很清楚爲什麼要把Idee翻譯成“概念”(十二音技法的概念),Idee在哲學中不應該是理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