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復調

人生與音樂,生與死,皆爲復調 2020年柯克斯書評最佳非虛構作品 “一部深刻的回憶錄,優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 —————— 《復調》是一部勇敢而坦誠的書

如何走出喪親之痛,作者選擇了一種尤爲困難的方式:細緻回顧了與母親算不上美好的相處,揪心的往事裏依然有讓人動容的愛與柔情

而在對巴赫音樂的探索中,生命的意義和音樂的根本真正達成了和諧

——止庵 充滿詩意,令人難忘

——亞歷克斯·羅斯(Alex Ross) 《復調》是一本發人深省、非常成功的回憶錄,完全符合肯尼科特所設定的標準:每本 好書、每首偉大的樂曲都蘊藏着救贖的希望

——NPR新聞書評 肯尼科特用美妙的散文和細緻的觀察,描繪了一幅關於愛、失去和人類自身的微妙而深刻的畫卷

——華盛頓郵報 這本書不僅是對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這一傑作的深入研究,也是對漫漫人生成長過程的堅定而人性化的思考

—— 提姆•佩吉(Tim Page) —————— 內容簡介: 母親死後,肯尼科特決心開始學習巴赫最偉大也最複雜的作品《哥德堡變奏曲》,希望從中探尋音樂的意義,乃至生命的意義

母親一生鬱鬱寡歡,對待子女尖銳、刻薄甚至歇斯底里

然而在死亡降臨之後,回顧她的一生,她是否曾被家人真正瞭解? 練習《哥德堡變奏曲》的過程充滿艱辛,它以超高的難度挑戰演奏者的自信,同時在情感上讓人不得不直面意識最深處、最私密、最孤獨的自我

肯尼科特將他應對悲慟與練習樂曲的經歷寫成了這本《復調》,不斷探索並試圖回答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怎樣纔算認識一首樂曲?怎樣纔算瞭解一個人? —————— 編輯推薦: ★普利策獎得主誠意力作 一次沉痛而坦誠的人生回望 資深古典樂評論家、普利策獎得主肯尼科特以驚人的坦誠、優美的文筆獻上了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作爲子女,他從未真正瞭解母親,作爲愛樂之人,他從未真正掌握巴赫

而關於生命至慟,最終在巴赫的偉大作品《哥德堡變奏曲》中得到某種解答

★人生與音樂往復交織,一曲以文字寫就的優雅復調 書中關於音樂的思考與關於人生的回憶交替閃現,而作者對音樂與人生本質的思考貫穿其間,形成了這部有如復調般彼此呼應又關聯的文學樂章

★柯克斯書評年度最佳非虛構 亞歷克斯·羅斯、提姆•佩吉等一致好評 柯克斯書評將其評爲2020年最佳非虛構作品,稱這是“一部深刻的回憶錄,優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

而美國資深音樂作家亞歷克斯·羅斯、提姆•佩吉也不吝好評,充分肯定了書中的詩意與深度


  • 危春柏
    閱讀過程中一直在循環古爾德1955年和1981年兩個版本的《哥德堡變奏曲》,也許跟我遲鈍的音樂感知力有關,鋼琴彈奏絲毫沒有打亂我的閱讀思維,文字像水一樣流過大腦,伴隨着無窮變幻的樂聲——又是復調
  • 米憐晴
    通過讀這本書我感受到了一點非虛構的魅力,可能和譯者風格也有關係,讚美翻譯王知夏
  • 乜初珍
    他可以成爲任何一種時候的低音線,恰如其分地融合進生活裏,然後在聽着他的過程中,生活裏的喧囂逐漸被剝離,或是溶解,只留下最簡單的思緒,最後只留下音符
  • 紅朋興
    讀的過程中,它們在我的腦海裏不斷交織,這讓我即使完全不懂音樂,也分明聽到了復調
  • 賀水風
    本書以對BWV988的探索和對母親的解剖、探索對位,呈現出作者的極度真誠,讓人想到,將生活中令人羞恥的事情坦誠出來就成爲了令人榮耀的事情,極度個人的體驗反而是最普世的體驗
  • 鄭華暉
    讀這本書的時候聽了書中提到的演奏家古爾德1981年錄製的《哥德堡變奏曲》,作爲一個再初級不過的古典樂愛好者,似乎第一次在聽巴赫的過程中,感受到悲傷,感受到茫然,感受到變化,也感受到安慰,這是作者用他的文字做到的
  • 姜馥芬
    在所有藝術形式裏,古典音樂是我最無法理解的一種,但在這本書中,抽象的音符和抽象的文字結合成了一種可以被感知的東西
  • 壽英慧
    當我聆聽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跟隨這趟西方藝術中最偉大的情感旅行之一走到終點,然後在詠歎調漸漸淡出之際,這種感覺就會出現
  • 諸秋巧
    讀罷整本書,回想起作者的祖父帶他去看莫霍克河沿岸的老水閘的片段,恍惚覺得自己好像又看了一遍是枝裕和的《怪物》,就像是腦袋裏迴響的一首“康塔塔裏的二手旋律”
  • 微生問風
    復調:巴赫的生平與哥德堡變奏曲、母親死後中年的作者的艱難重拾與理解、童年時期緊張學習的經歷(傳承、探索、超越、表達、可靠)
  • 羊紫安
    至關重要的是,它的結構設計與書的主題融合爲一種嚴絲合縫的精妙儀器,如同書中反覆提及的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
  • 東門如柏
    以期從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中獲得慰藉的菲利普承受住了失去母親的悲痛,“因爲她不是我們合格的母親,所以我們也不讓她成爲別的身份”是對母親最好的告慰
  • 蔚白竹
    2023#17 母親之死、回顧與母親的平生相處之道將貫穿作者生命重幼年學習鋼琴過程中演奏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引出,只是每一個彈奏、音樂的旋律愈來愈迴響,心中的孤獨感......也愈來愈令人沉浸於悲哀之中,心碎不斷的重複與重複再也拼湊不起完整的一片
  • 晏綺蘭
    不太瞭解鋼琴和《哥德堡變奏曲》,但在多處都讀到,巴赫的音樂彈奏起來有一種結構上的美
  • 許慧穎
    第一次這麼認真的看人評論《哥德堡變奏曲》,並將作品與人生結合,看起來一點不違和
  • 晁興朝
    如同譯者後續裏所寫的那樣,這是一本美到近乎哀傷的書,作者從母親的死亡爲契機開始重新練習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巴赫的偉大與生命的渺小
  • 盧芳芳
    因爲花了七十個書幣,所以微信聽書堅持聽完,一開始就感受到文筆的優美和翻譯的流暢,佩服作者能換着花樣把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和母親去逝結合寫出一本書,僅此而已
  • 軒轅展鵬
    藉由重溫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來緩解母親逝去的悲傷,對音樂的感悟與回憶的文字相穿插,敘述溫柔、情感細膩、逸事令人難忘……看作者後記,原來伴侶是同性,這解決了我閱讀過程中一直好奇他不寫妻子的疑惑20231227
  • 郜天悅
    感謝作者和譯者向我們呈現了永恆的巴赫和哥德堡變奏曲
  • 廖若星
    翻開本書,請點開海飛茲的《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接下來,巴赫的作品們將如“瑪德萊娜小蛋糕”一樣串起作者年少至今的回憶,這些回憶有學琴的愉悅與苦澀,也有來自母親的責罵,還有懵懂的初戀(貓咪少年),以及與大師們的隔空對話……母親的離世讓他感受到了來自音樂的強烈羈絆,似乎學習《哥德堡變奏曲》(古爾德1955)可以爲灰暗的天地賦形
  • 喻飛虎
    這部文字作品裏,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母親、我,交織纏繞,是爲復調
  • 崔向真
    #84 一本助你疏解悲痛的《哥德堡變奏曲》鑑賞指南,深陷喪母之痛的樂評家重遊故地——一方面是兒時的家,另一方面是屢戰屢敗的《哥德堡變奏曲》——重新構築了母親的人生、自己的音樂成長史,它們無不與巴赫偉大的創造緊緊相連
  • 弘夜雲
    作者在母親因病去世後,爲了緩解悲傷,重拾鋼琴,開始練習《哥德堡變奏曲》,在練習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關於音樂、生死和童年的思考
  • 賀飛翔
    把巴赫,哥德堡,母親(原生家庭)和音樂學習四個主題互相穿插,糅合進了一本書,就如同巴赫爐火純青的多聲部處理一樣,本書是一首絕妙的復調,文學的卡農
  • 子車青楓
    作者學琴的經歷,巴赫,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地半途而廢后想重拾的東西
  • 蒲傲冬
    菲利普(作者)整理衣物時意識到一段人生關係將會終結,包裏放進一張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CD,那個青澀小提琴手大膽演奏如此難度的作品,更喜歡封面上的緊握雙手和小提琴,巴赫的音樂沒有多餘音符適合所有心境;巴赫是唯一聽得進的音樂,不忙的時候聽《D小調組曲》,五部分的最後樂章是偉大的《恰空》15分鐘不斷重放,車裏聽更佳,恰空來自古老舞曲形式是下層階級的舞蹈粗獷奔放;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是繁複的無限的世界不敢去接近它,三拍子舞曲薩拉班德是主調,外行永難找到音樂奧祕,即使會演奏也沒有用,藏在內裏的某些祕密不得而知,其他鋼琴家演奏的讓菲利普喜歡但莫名其妙;把古爾德1955年版的《哥德堡變奏曲》找出來放,他的剝皮抽筋般的演繹過於激烈刺激但讓人肅然起敬,絲毫不處理的原聲讓人動容;菲利普與鋼琴互相
  • 仉督白雪
    從去年讀到今年 終於讀完了這本 作者文筆很好 行文流暢不拖泥帶水 對古典音樂更是侃侃而談見解獨到 可能因爲我實在缺乏音樂素養 讀來略顯喫力 讀完有增加一些對巴赫的認識 對於母親的部分寫得不算太多 其實這是當初吸引我的地方來着 不過有些段落還是能有共鳴的 個人感覺作者寫着寫着就去談巴赫了還是讓閱讀體驗受了一點影響 當然硬要說他巧妙地把離別的悲傷跟對《哥德堡變奏曲》的剖析融合了起來我也emm
  • 馬旭堯
    所以作者在寫練習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的同時,是如此自然地寫出了自己的哲思,對音樂的體悟,和在音樂中度過的人生
  • 邰三姍
    巴赫真的是學琴人的噩夢了,看完準備咬咬牙再嘗試下巴赫二部創意曲
  • 富素華
    作者用一本書寫了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這些天邊看書邊聽巴赫,它們嚴正、宏大又幹淨,往往帶我逃離出瑣屑的現實
  • 龐歌吹
    樂理的部分看了會睡着 關於練習和母親的部分讓人動容 是一本披着巴赫的成長之書
  • 從建華
    經歷喪母之痛的男主對不太稱職的抑鬱、情緒多變母親的和自己的音樂背景回憶+巴赫傳+哥德堡變奏曲的理解和感受,對巴赫的很多軼事做了批判性的理性探討,作者的母親很不稱職,但作者的複雜情感中還是能感受到對母親的深愛深愛
  • 汲和平
    或許是目前最好的一本關於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的解讀本,事實上儘管作者想回憶已故的母親
  • 谷逸思
    最後,作者認識了《哥德堡變奏曲》,也重塑了對母親的認識,這歸根結底是他對自我的認識
  • 薄彬炳
    沒想到的是,這本書除了讓我拓寬了眼界,理解巴赫、古爾德、《哥德堡變奏曲》的變化與永恆,更讓我感受到了無比真摯的情感
  • 費初曼
    我現在無比慶幸自己不懂樂理、不會樂器,只能從“哥德堡變奏曲”中聽出巴赫老爹語重心長地告訴我等樂盲:你要放過你自己
  • 儲和宜
    整本書伴隨着《哥德堡變奏曲》的旋律,穿插着巴赫、作者、母親的人生,故事同時在近代、五六十年代、二十一世紀發生
  • 邴虹影
    作者希圖用復調的形式來進行書寫,講述了自己和母親的家庭故事、自己學習演奏與逐步理解《哥德堡變奏曲》的過程,以及巴赫的音樂生命
  • 古燁熠
    成年之後讀過最有共鳴的作品吧 同樣對巴赫的喜愛 練習哥德堡變奏曲 這樣的共同處已經讓我感受到作者可能和我有同樣的思維和觀念 閱讀質感確實如此 它是個體表達 但卻是impersonal的 和巴赫的音樂帶給人的感受是類同的 閱讀體驗也有點像看《駕駛我的車》 人生就是有很多未解的也不可解的 悲傷和快樂也不是量化可以疊加抵消的 他們都是生命史中掉入縫隙中的灰塵
  • 安小蕾
    巴赫的故事,作者“我”學鋼琴的經歷,“我”與“我”的母親相處的故事,“我”在母親去世後爲了逃離悲傷而學習《哥德堡變奏曲》的經歷,甚至還有狗狗內森的故事,在書中和諧地對答,組成了一曲非虛構的“復調音樂”,達成了“意圖與技藝的融爲一體”
  • 危平寧
    (嘗試了邊聽《哥德堡變奏曲》邊看這本書但是發現效果並不好xs)
  • 仉督子民
    在百般隱晦地描述母子之間的牽絆,面對喪母之痛,作者躲進自我,想靠練習鋼琴尋找解脫,甚而參透巴赫復調的意義
  • 宮迎夏
    在《哥德堡變奏曲》的樂聲裏讀這一本書,就像在看一部人生走馬燈
  • 勾飛英
    古典樂版《與父親的奧德賽》,故事就是《與母親的(哥德堡)變奏曲》......巴赫、母親、琴童歷程各三分之一,彼此穿插~
  • 甘新霽
    誤打誤撞讀的,書名和我想看的另外一本關於自閉症的書弄混淆了,但作者文筆太好了,雖然我0樂理知識從未學過一分鐘樂器,硬着頭皮讀了三分之二,後面實在是扛不住了
  • 熊悅欣
    在這本書裏,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似乎變得次要了,它貫穿作者與母親的記憶,交疊出令人動容的生活細節
  • 靳和碩
    一如作者的巴赫,一如那首《哥德堡變奏曲》
  • 陰令雪
    《哥德堡變奏曲》與母親的死亡就是本書的復調,看的過程中不斷驚歎:男作者把與母親的感情寫得如此細膩、深情、客觀,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 曹向真
    傳說《哥德堡》是助眠音樂,睡眠和死亡的共通性人盡皆知,而巴赫的音樂確實能幫人進入抽離的狀態,像作者扉頁引用的里爾克說的「不屑於摧毀我們」的美,或許更像中國人講的「太上忘情」
  • 單鴻羲
    很多人是想在音樂裏發現些什麼,印證些什麼,而書的末尾,與巴赫連接的所有回憶,已經全然擺脫了
  • 甄嘉美
    就像聽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我的音樂素養完全不夠去欣賞,轉而變成一種酷刑
  • 雍憶敏
    將 aria 中的回憶母親、學習音樂、研究巴赫三者擴展成連綿起伏的變奏,書本身就是一部復調作品,而且在再現中又使我們發現這三者亦是同一的
  • 令狐姝惠
    A whole spectrum of emotions experienced through Bach. 在失去至親的斷裂中重獲對生活的掌控感,重新理解與母親焦灼對抗關係的來源,在這段經歷中,作者母親和巴赫建立起了同頻的關聯
  • 古初夏
    在遭遇至親離世後,通過巴赫得到撫慰,也漸漸理解母親從前的寡寡慾歡和喜怒無常,她被釘在家庭中無法掙脫,恐懼伴隨着無法實現的自我
  • 齊冷霜
    重學巴赫樂曲,是一次與少時學鋼琴經歷的和解,也是一次重新認識和理解母親及她人生的過程
  • 鬱爾晴雪凝
    很喜歡這本的寫作方式,巴赫本來就是複雜的,作者用同樣複雜的人生經歷和藝術體驗作了對應,非常精彩
  • 衡典雅
    最近讀的第二本音樂家寫的書,文字中有種奇妙的靈動和韻律在,上下銜接也絲毫不覺突兀,一曲巴赫串起作者與母親的過往,童年的經歷與母親離世後的悵然極具感染力,但樂理性的分析,自我心理的剖析也同樣鞭辟入裏,很難歸類這本書究竟是什麼類型,但確實讓人一翻開便捨不得再放下
  • 繆映天
    2023年第7本書,作者在母親臨終時爲雜誌寫稿一篇文章,以第一人稱寫喜歡巴赫的一首樂曲,沒想到這篇文章深受讀者喜愛,多年後把它擴寫成了一本書
  • 尚英慧
    樂理部分不太懂,看得索然無味,私人回憶部分還不錯,想起了不少小時候練琴的回憶(鋼琴老師、被父母逼迫練琴、在衆人面前演奏時的緊張、老師與父母的交涉矛盾),還有作者對控制慾性格暴烈母親的回憶及在其逝世後對失親痛苦與死亡恐懼的釋然,但兩者的過渡太強硬,雖是平行(復調)寫法但兩者並沒有太大的關聯,私人故事的結束也沒有得出個所以然,就戛然而止,相比還是更愛同類型的《鰻魚的旅行》
  • 詹和澤
    一開始讀不進去 過程中停不下來 讀完走不出來 讀完本書最後一句的時候打開了網易雲搜索欄 作者也許對沒能和母親產生內心鏈接而感到遺憾 在對巴赫作品的解讀中穿插母親生前所經歷的人生 無不透露着思念之情 同時也折射出母親抑鬱暴躁背後的真相 看到更多的是一個無奈的現實 一生被恐懼俘虜着 丟失了自己 也丟失了對音樂的熱愛和希望 音樂最後成了一種媒介 無形中變成了另一種延續
  • 浦琴音
    音樂生都,推薦看看,我感覺作者硬是把巴赫的學習經歷和母親,以及自己人生成長的經歷聯繫起來,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他也許是想表達學習巴赫的難度,就像個人成長一樣,充滿了痛苦和不確定性,但是卻讓自己強大,另一方面,巴赫也成爲自己人生中的一種依賴,少了這種依賴,人生將更加空白
  • 熊若薇
    作者以飽滿而悲傷的語調,講述了自己的恐懼,追尋了已逝母親的失敗,以及遙遠的巴赫生活,技術分析因爲感情的投射絲毫沒有冰冷的枯燥
  • 庾翠曼
    其實我比較喜歡作者對母親的回憶,起碼我能看懂,對巴赫的樂評,我真不行
  • 查碧萱
    巴赫、母親和自己,融合得真好哇
  • 尹佩珍
    有的書讀完就是結束,有的書結束卻纔開始
  • 喻俊逸
    怎樣纔算認識一首樂曲,怎樣纔算瞭解一個人
  • 沈曉靈
    比起音樂這更像是作者對喪母之痛的療傷,他回憶起母親的種種不是,這中間流淌着母親把音樂帶到他生活培養他的藝術發展後發覺自己的人生空虛後的悲哀樂曲,巴赫的音樂給他帶來很多的情感出口和啓發,比起描寫巴赫這個人作者着重寫了幾首他的曲子和練習時遇到的困難和瓶頸
  • 沃清俊
    一部深沉而哀婉的非虛構作品,探討了諸多命題,如何面對死亡,人與音樂的關係,演奏者與樂曲的關係……更令人動容的是,從兒子回憶的視角里,可以看到他的母親,一個曾經懷有夢想、熱愛文藝的少女,如何變成了一個終日操勞、鬱鬱寡歡、兒女眼中不合格的母親
  • 衛夢琪
    文學,哲學,音樂,少一個都不行
  • 公良凡霜
    外行人不懂音樂,樂理部分是略過的(笑~)
  • 農英毅
    雖然我從沒學過樂器,不懂樂理,開頭甚至要百度一下復調、賦格和卡農,打開音樂軟件找出《哥德堡變奏曲》才發現以前聽過的只是一部分,但都不影響我看進去了
  • 師馨逸
    此刻,我無比羨慕懂樂理的人,能體會書中每一段精湛的音樂分析,體會那無法轉達、獨屬一人的心領神會
  • 晉楚楚潔
    很贊同書中的一個觀點:音樂是一種認知工具
  • 林古蘭
    文學與音樂一致,內部都蘊藏着一個美不勝收的宇宙,我們祈求自己不會被拒之門外,而無論深入到哪個層次,所謂的“自在之物”,文學的未知部分都不會消失,那種求而不得的感覺永遠都在騷動
  • 郟癡凝
    不必擔心是否能聽懂巴赫,也不必介意書中無法理解的樂理知識,這是一本像我一個不懂古典樂的小白也能悵然感受的好書
  • 左丘璇娟
    即便是獨自練習,身邊一個觀衆都沒有,這種快感依然會持續很久,感覺就像是音樂的完滿和自給自足在召喚作曲家本人:就在我和他之間發生,哪怕我不過是個無名之輩,漏洞百出,一塌糊塗;哪怕他是巴赫,遙不可及,深不可測
  • 葛青易
    這是最近讀得很慢的一本,時常會停下去聽一下作者討論的對《哥德堡變奏曲》的不同樂章聽一下,想要理解用文字表達的音樂旋律線條和結構之美,找到古德曼的紀錄片看看
  • 管芳潤
    我不懂音樂,讀這本書失去了大部分的樂趣
  • 呼延向秋
    可能由於我確實喜歡巴赫加了點濾鏡分,第一章的“巴赫可以契合我的一切心境,無論我身在何地,處於何種生活模式…我可以找到一百種原因來解釋爲什麼我不願意在那兒放貝多芬、勃拉姆斯或瓦格納,可我想象不出哪怕一個拒絕巴赫的理由”狠狠戳中我
  • 伯賞如儀
    音樂和文學不一定在當下帶給我愉悅,卻成了我“放在那裏” 的東西,可以留住並長存,而日常經驗則永遠辦不到”
  • 隆玲然
    儘管不懂音樂,但能透過文字讀出回憶和愛
  • 宗如意
    但書中又寫:“或許普魯斯特會同意以下觀點:當我們預見到某種即將到來的創傷時,總以爲自己能先發制人,通過想象它的種種細節來戰勝自己的驚惶與痛苦;然而當創傷真正來臨的那一刻,它出場的方式永遠都跟我們預想的不一樣
  • 姚懷寒
    哪怕心存再多的懷疑,我們也從未停止相信將這些迥異的方法與目的連在一起的魔法,或許因爲它是人生至關重要的魔法,將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與一大堆關於個人成長、意義和目的的不相干概念關聯起來,讓生命變得可以承受
  • 黨苑傑
    藉着重新學習《哥德堡變奏曲》回憶與母親相處的點滴 在看似暴君似的的專制母親的嚴厲苛責下成長的狀態——學習彈奏鋼琴 是痛苦的 是明知對方深愛卻在以如此令雙方苦痛的方式愛着 母親的其它身份卻未曾被看到過、肯定過 只因其是位不那麼符合社會文化主流的“合格母親” 又一位被家庭撕裂的女性...
  • 農易蓉
    古典樂最喜歡的就是古爾德彈奏的《哥德堡變奏》,可惜看不懂裏面關於音樂的分析,能夠和音樂伴隨的人生在面對死亡時應該也有一種圓滿
  • 公羊巧香
    新年看到最好的音樂非虛構作品《復調:巴赫與生命之慟》,關於失去母親的痛苦、彈琴回憶以及巴赫的復調音樂交織在一起,關於生命至慟,最終在巴赫的偉大作品《哥德堡變奏曲》中得到某種解答
  • 燕鵬池
    感人,是巴赫那種精心佈置過的剋制的感動,從形式安排上也可以看出來——回憶母親和談論巴赫《哥德堡變奏曲》就是復調的兩條旋律,巧妙交織,最終融合
  • 須和澤
    跟着這本書再次聽Bach,BWV1004, 988, 508, 910, 830, 232, 244. 作者文筆很細膩,深刻思考與剖析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從描述上看作者承受太多痛苦,他的母親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toxic parents,但也存在着時代對女性的壓迫導致她身上的個人悲劇,還有性格決定命運,她難逃命運也正是因爲她的性格造就了她人生悲劇,正如她熱愛音樂放棄音樂,放棄很多事情
  • 周向夢
    作爲愛好者而非職業演奏者對一部部作品的理解過程,到底理解沒理解、什麼是理解等等無法解決的疑慮(或者是永恆的僅對自己有意義的進步),音樂乃至藝術對生活的意義(沒什麼意義,但長期浸淫卻發現成爲了生活的本身),等等,和我想法都基本一致
  • 利靈萱
    我們在這世界上生活過一段時間了,我們經歷過許多事情,有許多的情感、許多的生命感受,當我們進入音樂的時候,這些感受再度以合拍、終結的方式呈現了,於是我們就進入這些情感本身之中了
  • 聶新筠
    除了巴赫的生平與創作經歷,巴赫作品的演奏和傳承史,對巴赫作品詳盡的分析評價,貫穿始終的還有作者學巴赫時的心路,他對音樂的理解,以及與母親之間矛盾的關係
  • 魯元正
    正是因爲有點樂理基礎,讀起來對覺得自己錯過很多,原曲還是要聽一下的,而又需要不少的時間
  • 澹臺靈楓
    “悲傷會碎裂成微小的粒子,附着在一切事物上,揉進我們體內,猶如街道上的灰塵一樣潛入我們世界的溝壑深處,成爲無法去除也清掃不掉的頑垢,但我們將學會與之並存,學會適應這種無處不在的混亂
  • 汝鄢簫笛
    “巴赫讓我們直面一種情感的妥協,超越快樂或治癒,凌駕於任何用言語捕捉的事物之上,也存在於一切尋常的時間觀念之外
  • 宓囡囡
    巴赫讓我們直面一種情感的妥協,這種妥協超越了快樂或治癒,凌駕於任何能用語言捕捉的事物之上,也存在於一切尋常的時間觀念之外
  • 強馨蘭
    它精彩地窮盡一切,美得毫無破綻,如果你還沒有聽過它,那麼在離開這個世界以前,你該去聽一聽
  • 姬從露
    肯尼科特的寫作細節豐富,情感真誠,卻不會讓人覺得沉溺於感性,間隔穿插的樂理分析增強了文字的冷靜和智性氣息,當他說“悲憫”這個詞的時候讓人信服
  • 仰高峯
    可偶爾班會活動,迎新晚會什麼的又會去彈一彈,還特地選修了大學裏音樂學院的鋼琴課,爲了辦張琴房的卡片
  • 戚月朗
    “悲傷會碎裂成微小的粒子,附着在一切事物上,揉進我們體內,猶如街道上的灰坐一樣潛入我們世界的溝壑深處,成爲無法去除也清掃不掉的頑垢,但我們將學會與之並存,學會適應這種無處不在的混亂
  • 沃梓馨
    想當年,哈農的練習冊是所有鋼琴學生的痛苦之源,那一行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無意義的音符叫人望而色變,沒有旋律,沒有和聲,也沒有任何音樂上的魅力
  • 程晗玥
    這樣的訓練很程式化,無須經過大腦,雙手先並排做一樣的動作,再做相反的動作,然後再分開往不同的方向運動,無休止地快速彈奏一串又一串的裝飾音
  • 豐融雪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解釋爲何有些事物會對我們有意義,或者有怎樣的意義,但至少可以斷定,凡是有意義的東西必定要經過培育,必須保存起來,待到需要的時候再派上用場
  • 南宮燕樺
    ……作者的文字看着好親切,偶爾也會讓我聯想到我情緒不穩定的母親,母親雖然管教我練琴很嚴厲,但生活上又把我照顧得很好
  • 卻清心
    “莫扎特將自己臨終時的極度痛苦編成音符,爲世界譜寫了《安魂曲》;羅西尼是個懶得出奇的絕世天才,寧可再寫一首新序曲也不願從牀上翻個身把寫好的樂譜從地上撿起來;海頓爲了喚醒觀衆席裏打瞌睡的凡夫俗子,創作了《驚愕》交響曲中那段振聾發聵的強音
  • 聶雲亭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解釋爲何有些事物會對我們有意義,或者有怎樣的意義,但至少可以斷定,凡是有意義的東西必定要經過培育,必須保存超來,待到需要的時候再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