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祈禱之海

★極致的唯物主義美學,絕對的認知快感! ★當代科幻難以逾越的兩座高峯:一座是特德·姜,另一座是格雷格·伊根! ★一套書囊括72個世界級科幻大獎及提名

★收錄各時期代表作和口碑新作,經典篇目齊全、量大管飽

★精裝三卷本,滿足收藏欲,便攜易讀

★寶樹、陸秋槎、北星傾情 撰文導讀,真正進入世界科幻大師的靈魂

★九名譯者耗時兩年打磨,格雷格•伊根親自審定譯文細節

★特邀科學顧問嚴格把關

★內外雙封,基•連恩、李啓龍中外畫家聯手繪製封面

【內容簡介】 自我是一場幻覺,選擇並不存在,真理不是大廈,是流沙…… 如何在動盪不安的世界活下去? . 三卷本收錄了當代硬科幻大師格雷格·伊根三十年創作生涯的20篇經典力作

伊根火遍西方世界和日本,卻從不曾以真面目示人:不簽名,不混圈子,全網不露照片,甚至郵箱的線索都以智力題來呈現

他認爲,人的內在和外部世界一樣是可以用自然科學認知的,觀念、人格、記憶甚至愛都能從物理學深處找到解釋

我們能夠認知一切,只要我們足夠勇敢

. 《閃光》(星雲賞獲獎作):中國的光子計算機證明,兩個自相矛盾的數學命題,竟可以同時爲真

刺客、數學家、軍方、金融寡頭齊聚上海,一場捍衛世界最底層邏輯的戰爭,已悄然來臨

《恰如其分的愛》(星雲賞提名作):爲了挽救出車禍的丈夫,她將其大腦移植進自己的子宮

她是愛人還是母親?在以愛爲名的終極剝削中,是否已丟失了自我? 《祈禱之海》(雨果獎獲獎作):遙遠異星的人類後代,爲了信仰,身負重物沉入大洋,在即將窒息時獲得神啓

然而在漫漫人生中,堅守信仰困難重重,尤其當他撞上了真理的高牆…… 【名家推薦】 伊根的作品是智慧且富有邏輯的……當我讀到他的作品,我立刻就能明白他的創作意圖,因爲這同樣是我想做的事情

如果伊根是科幻作家,那麼我也應該是科幻作家,這就是我的歸屬

——《降臨》原著作者 著名科幻作家 特德•姜 格雷格·伊根的作品貫穿着“我可能是誰”“我可能不是誰”這種跨越平行世界的想象力

——《你的名字》《秒速五釐米》導演 新海誠 格雷格·伊根也許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幻作家

——美國科幻頻道旗下在線雜誌 《科幻週刊》 《你的名字》《瑞克和莫蒂》《涼宮春日》《你好,世界》《活體腦細胞》《交響詩篇》《伯納德小姐說》紛紛向其致敬 新海誠、貳瓶勉、宮澤伊織、伊藤智彥、伊藤計劃、伴名練、瀨名秀明等衆多名家深受其影響


  • 甘月朗
    當然壓軸的同名作《祈禱之海》還是最好的,簡直太好了,55頁就塑造了這麼完整有趣的世界觀,完全可以展開寫長篇了,這個故事太精彩了,“想要真理嗎,拿信仰來換吧
  • 舒憐南
    但是褪去科技的外殼,作品核心討論的還是人類最雋永的命題——主體意識、宗教信仰、親密關係…硬科幻的敘事+軟科幻的內核,每一個故事都意味深長
  • 厲從蓉
    用科幻的故事去探討自我,意識,宗教之類的話題
  • 穆靈溪
    壓軸之作“祈禱之海”主要寫宗教覺悟,行文也很有一種緩慢的凝重感
  • 於友桃
    相對硬核的科幻中短篇集,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人工智能、宗教等多種主題和知識,故事中蘊含着深邃的人文哲思,最喜歡《閃光》和《祈禱之海》兩篇
  • 陽佟秋巧
    說到底,科幻小說也是小說,考驗的是講故事的能力,核心設定再有創意,也會被枯燥的文本和敘事拖後腿
  • 秦雅可
    關於恩多利裝置(水晶)有兩篇,讓人想到我們厄休拉·勒古恩的安塞波,不知道該裝置是否還會在伊根別的小說中出現
  • 後芳荃
    與大多數科幻作家相比,伊根的科幻小說雖然硬核卻毫不晦澀,很多短篇作品具有“軟科幻”的特質,即探討科技對人類內心價值觀念的衝擊
  • 郝陽嘉
    例如在《親密》中,情侶可以通過科技來徹底走進彼此的內心,瞭解對方的感受和祕密甚至交換身體,兩個人看似越來越瞭解彼此,然而,愛情的本質彷彿並非如此,在小說結尾,伊根留下了幾句非常有哲理的話,“如果兩個人親密到無以復加,導致他者缺失,那麼彼此的交談其實不過是在自言自語”
  • 季憶安
    《親密》揭示了一個可能的真相:如果戀人能完全地心心相印,那兩個人在一起,跟獨處沒有區別
  • 伊若蕊
    《親密》“如果兩個人親密到無以復加,導致他者缺失,那麼彼此的交談不過是在自言自語
  • 賀憐晴
    科幻小說永恆的主題是: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將如何處理與科技相關的倫理道德問題
  • 潘樂蓉
    她認爲,如果兩個人親密到無以復加,導致他者缺失,那麼彼此的交談其實不過是在自言自語
  • 貝鴻信
    真理的邊界,自我的界定,愛的真相,信仰的祕密,充滿哲思的有趣故事
  • 郜元冬
    關於秩序,關於自我,關於愛,關於孤獨,關於信仰……超速發展的科學與人類保持着相同的呼吸頻率,但即使科技已經進步到能代替大腦的程度,人始終保持着一定的自我性和能動創造性
  • 班丹彤
    格雷格給每部短篇都設置了開放性結局,我想也許這些問題的答案要由後人去探索與解答,又或許每個人把持的答案都有所偏差,沒有標準答案
  • 齊雪兒
    總之,這部短篇集的每一篇都值得反芻深思,它可以成爲我們坦然踏步面對科技時代的一劑安神藥
  • 薊成文
    這本好幾個故事都寫的特別好,《祈禱之海》反而覺得沒那麼驚豔
  • 呼延妍歌
    科幻巧思包裝下的人文內核、作者一次又一次地對現世常規思想與固有信仰的叩問,遠超時代的思想,甚至不只是故事設計,文字也無比優雅、趣味,每一篇看完都有一些意猶未盡的感覺,能回味半天
  • 宿芝蘭
    本書的幾個短篇除了《幻光》之外都在討論“我是誰”,與寶石相關的短篇顛覆了我們自我意識的可靠性,否認了自我意識的獨一無二,這種傾向表現在早期的賽博朋克小說中,對象是人和人工智能,但放在今天也可以討論科技能否替代人的問題;《祈禱之海》非常“寫實”,用科幻的框架解說了信仰破滅和精神危機的主題,異星人信仰中貝阿特麗斯的神啓其實是海洋微生物的作用,天使們變成凡人是因爲艱苦的物質條件使他們丟掉了自己的技術和歷史記憶,某種程度上類似《光明王》
  • 龔博麗
    伊根最好的故事似乎都是這樣,用霸道的設定介入我們傳統的道德,用一波波新的浪潮來叩問我們時代的每一個人
  • 融妙夢
    哲學性很強,物質與意識的辯證貫穿着每個故事,支撐起了這本短篇的骨架
  • 穀梁樂心
    每一個短篇好像本身都可以由其設定構建一篇長篇科幻鉅著,但作者毫不在意,極爲揮霍
  • 敖茂才
    三十年前的文章在今天讀來依舊是預言書般的存在,每一個故事都吸引人
  • 邱潔玉
    首篇《閃光》也是最難懂的一篇,數學和物理學,有它在前,《學習成爲我》就相當通俗易懂了,小反轉也是短篇最佳結束方式,如果是我,會毫不猶豫去切換的,我也想獲得宇宙坍縮或熱寂演出的入場券啊
  • 江芳潤
    《閃光》充斥着一種懸疑動作片的緊張,結尾卻無限縱深:未知的文明與我們所擁有的文明奇妙地相融,已知的一切如此渺小,而遙遠的未來尚無法想象
  • 樂正承福
    人是多麼害怕孤獨的生物,而孤獨卻如此恆長,如宇宙中的星球,海洋中的船體
  • 公凌青
    上個世紀90年代的科幻,很多都裹上了宗教信仰,彷彿宇宙和未來的探索一定離不開宗教,難以帶入,覺得不值得買這本,不經典,借書即可
  • 於秋靈
    第一章《閃光》讀來十分震撼,反倒是《祈禱之海》有些無感
  • 酈芷波
    通本讀下來,第一篇《閃光》無疑是最好的一篇,從數學的邏輯關係,推導出“數學不存在了”,儘管各種專業名詞的堆砌增加了閱讀的難度,但高妙的創意,充分體現出科幻文學點子文學的特點;當然同名的《祈禱之海》也是可讀的,較軟的設定比較易讀
  • 劉文瑞
    《親密》《恰如其分的愛》《植入的公理》三篇很喜歡
  • 衡雨伯
    喜歡《學習成爲我》和《恰如其分的愛》兩篇
  • 羊驪娟
    閃光x植入的公理x親密x祈禱之海
  • 晁華暉
    最喜歡的兩篇《恰如其分的愛》和《祈禱之海》也都是披着科幻外殼的現實主義作品
  • 益夢槐
    《學習成爲我》、《恰如其分的愛》和《親密》倒有點《黑鏡》的意思了,當然,年代是比《黑鏡》早得多的
  • 葉瑞繡
    最喜歡的故事是《恰如其分的愛》,作者對於子宮、身心、忠誠和愛國主義的論述完全是女性視角的;最喜歡的一段文字是《祈禱之海》裏的“只要你準備好面對這樣的可能性:一切讓你精神振奮的事情,讓你情緒高昂,讓你心中充滿喜悅的事情,一切讓你的生活變得有價值的事情……都是謊言,都是錯誤,都毫無意義——那麼,你就永遠不會被奴役
  • 公孫樂安
    比較喜歡“學習成爲我”和“閃光”,像“遊離之境”和“祈禱之海”這裏皈依某種宗教類型的科幻不太看得下去
  • 熊美麗
    《閃光》《水晶之夜》神作,《恰如其分的愛》《遊離之境》五星(前者相當異色),《祈禱之海》四星半
  • 單于千柳
    數學科幻《閃光》(對上海的瞭解或者想象細緻到令人驚訝),腦科學科幻《學習成爲我》《植入的公理》和《親密》,宗教科幻《祈禱之海》
  • 扶慧雅
    恰如其分的愛、植入的真理、親密,這三篇對情感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與相關理念親和性的描寫很迷人,深入其中而合情合理
  • 璩良哲
    先讀了壓軸篇《祈禱之海》,實至名歸,沒想到在中篇小說裏同時看到懸疑反轉、宗教創傷和科學幻覺三者,流動着“科學的盡頭是哲學”的軟科幻體驗,《閃光》以地外文明質疑數學的恆常性;《學習成爲我》《親密》引導思考存在與愛情,自我的唯一性如何確定,文法細膩深入肌理,猜想作者可能是位女性
  • 鬱翠柏
    當然它是有很多有意思的設定,比如《遊離之境》中的吸引子,還有《親密》中兩個人因爲共享意識,彼此瞭解而分開,比如《水晶之夜》中不斷迭代的法特,以及《閃光》中的缺陷,《恰如其分的愛》中懷胎兩年的大腦,《祈禱之海》中的溺禮,《學習成爲我》中的自我意識的寶石
  • 弘覓翠
    最喜歡的一篇是《恰如其分的愛》,描寫之精準生動甚至讓我覺得超越了科幻……《學習成爲我》太恐怖了,一身冷汗
  • 汪白竹
    ”《遊離之境》所謂的自由是不是另一種信仰;《祈禱之海》宗教有可能是化學物質的神奇作用,當神消失之後,不用害怕,會有“人”來關心你是否需要庇身之所
  • 虞春桃
    《水晶之夜》《閃光》直接啞口無言《恰如其分的愛》真是令本女沉默深思…非常奇絕精彩的角度和敘事,怪不得封面拉着特德姜一塊宣傳,兩人風格確實有些相似
  • 褚聽楓
    閃光和祈禱之海很有意思,關於水晶的幾篇如今則顯得有些老生常談
  • 謝斌斌
    《恰如其分的愛》,《親密》和《祈禱之海》,最喜歡的三篇
  • 蒲雪松
    無論是閃光結局的迷思,祈禱之海結尾主角對於神明的思索,無不令人震撼
  • 諸葛燦燦
    《閃光》和《祈禱之海》兩篇最佳,放在開篇和壓軸是有理由的
  • 仲孫芷天
    我個人比較喜歡《學習成爲我》《水晶之夜》《恰如其分的愛》《親密》,這幾篇屬於哲學思想深刻,也有種細思恐極的感覺
  • 施德運
    最喜歡前三篇《閃光》《學習成爲我》和《植入的公理》,詩意的思考背後也有作爲小說恰如其分的娛樂性
  • 堵鴻遠
    祈禱之海,閃光,久違的具有陌生性的科幻小說
  • 諸新立
    最喜歡《學習成爲我》和《祈禱之海》,伊根小說的高概念有時候還是太硬了,這兩篇比較符合故事這一形態,核心倒都是放在了概念之上
  • 祖小凝
    《閃光》不應該放在開篇,太多的專業性詞彙放在一起會讓人失去讀下去的勇氣;《祈禱之海》是非常非常棒的短篇,讀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宗教和科學之間近乎寡頭壟斷般心照不宣的拉扯,我也如同接收了溺禮一般
  • 辛秀越
    《閃光》一個顛覆整個數學的命題,在交界處征戰,以爲整本書都是這個故事,沒想到是個中篇,但是兩個邏輯世界的存在的想象真的頗有趣,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可以互相吞噬的世界;《恰如其分的愛》,受限於保險條款和經濟狀況不得不懷孕自己丈夫的腦子,可真是一個未來恐怖故事,可以探討偉大的愛可以偉大到什麼程度;《祈禱之海》有點迷幻,但是又透着某種神祕的魅力
  • 仲孫恨蝶
    喜歡《閃光》《學習成爲我》《水晶之夜》,對《恰如其分的愛》懷有複雜的感情
  • 向娜蘭
    喜歡《學習成爲我》,《恰如其分的愛》,最愛《閃光》
  • 繆成雙
    學習成爲我、植入的公理、恰如其分的愛三篇很喜歡
  • 丌官興修
    只能說設定確實新奇,尤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確實很牛掰,但是就是不好讀
  • 陽佟又綠
    科幻和哲學思考的完美結合,文筆也很好
  • 苗文彬
    雖然能理解爲什麼說伊根可能是特德姜的小號,但是誰會把這麼驚人的點子用在小號上啊
  • 那如儀
    硬科幻的設定,哲學的內核,同時還保有了很強的敘事性
  • 公西桂芝
    這本書的賣點就是對終極問題的思考,但是很可惜,作者在這方面不是專業的,水平沒有三四層樓那麼高,讀起來感受不到太強烈的思想衝擊
  • 倪星騰
    這本科幻給我帶來的是驚喜和硬核,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知識量,科學部分感覺很容易就放棄了,後面探討宗教、哲學部分還是能看懂和理解的,覺得作者的特點是站在科幻和未來的維度,剖析現實存在、人性和預言未來的問題;《閃光》或許真的有一個高階世界在觀察我們,他們會給我們留有後門,等着大膽的人去發現;《學習成爲我》機器習得的我還是我嗎
  • 尚訪曼
    雖然一些篇目在《意識上傳中》讀過了,再讀還是非常喜歡,《遊離之境》的哲學科幻看第二遍終於有些懂了
  • 夾谷憶靈
    植入的公理和水晶之夜挺不錯的,可惜其他的作品哲學和宗教方面的思考比較多,這些都是我還無法完全理解的地方
  • 公良白安
    把一個準一流的點子包裝成一個有深度、容易讀的故事是很難的,作者失敗了
  • 李宏愷
    評論裏有人說,看完哲學再看這本根本看不下去
  • 姓終聽荷
    很多篇和《意識上傳中》重複了,《閃光》這篇令人耳目一新,通過數學理論的視角,講述了一個與未知的高級文明進行交涉的故事:我們嘗試着摧毀他們所賴以生存的數學定理
  • 祖翰音
    本以爲伊根其它作品的科幻點子也是數學背景,《祈禱之海》卻呈現了一個奇妙的異星世界,裏面有着獨特的生物構造、科技、習俗
  • 景嘉穎
    在聰明的大腦面前,世界的展開居然如此豐富有趣:閃光裏共存的矛盾,被剝奪又重新主導自我的寶石(最喜歡這個設定),彷彿被無數科幻作者描繪過的水晶之夜,被愛和激素剝削的女性(再多寫點啊
  • 蒯忻暢
    也有很多關於意識與自我很深邃的思考,期待能看到作者的其他作品
  • 湛俊美
    很難說出最喜歡哪篇,因爲每一篇都充滿獨特的哲思和浪漫的氣質
  • 塗欽陽輝
    最喜歡《水晶之夜》和《親密》
  • 浦念雁
    很喜歡親密那一篇,邁克爾持有的想法,即可以理解所有人,知道他們的想法做出的決定是我一直好奇想象的點,從生物層面幻想實現兩個腦子合二爲一,卻丟失了邁克爾最想要知道的,如何做出決定
  • 印瑩華
    合理懷疑啓發了黑鏡,很多篇幅關於靈肉二元論,當然比黑鏡深入許多,很喜歡裏面的思考
  • 秦和歌
    最喜歡親密 遊離之境 相比之下祈禱之海太平庸了 故事都是特大號nerd的思維困境 像寫論文一樣 很好看
  • 陸秀雋
    想象力確實很豐富,比較喜歡水晶之夜和恰如其分的愛
  • 雙淑蘭
    非常硬核的科幻故事,設定起來也非常有意思,而探討的問題充滿了哲思和現代性,人工智能,社會思潮 宗教信仰 親密關係以及生物科學,而小說裏也有和大劉一樣的“思想鋼印”的點子
  • 巫鵬海
    倒沒有覺得很硬科幻,雖然搭配了詳盡的原理闡釋,所有設定部分基本還是用想象力在支撐,不過這也正是長處所在:爲真正想探討的命題提供了一個更清晰的橫截面
  • 關若薇
    非常喜歡 目前爲止所有閱讀過的短篇小說 沒有哪一本像這樣每一篇都可以給我帶來這麼強烈的震撼和無窮的回味 用科幻的外衣帶動着人性的掙扎 每一個情節的處理都是如此的精巧 /在我看來 最好的科幻是能夠用最真實的細節 把人類帶到想象力的邊界 人類的未來有無限可能 文明可能走向虛擬和微觀 也可能走向頭頂的星辰
  • 靳秋靈
    還不錯,但短篇和之前讀的有大部分重合,剩下的就三個故事<閃光><水晶之夜><祈禱之海>,都屬於硬核科幻類,但沒有最初接觸時候震撼了
  • 万俟醉香
    中間有幾篇很喜歡,想起了EVA,科幻從高中時期和大學反覆閱讀了絕大多數經典以後,就很難再有特別驚豔出乎意料的作品了,這一部還是不錯的
  • 令狐燕樺
    第一篇《閃光》背景放在了上海 作者看起來對上世紀上海的街景很熟悉 在這裏 一場牽涉到數學底層邏輯的大變革在悄然進行 非常有早期cyberpunk的特質 《學習成爲我》的賽朋風格更加明顯 開始討論後現代自我本我爲何物的本源問題了 《水晶之夜》我不喜歡它的表述形式但很喜歡其內核 一個人造文明在造物主的監視下 尋找出路逃離的故事 《遊離之境》是一個極其意識流的故事 甚至沒有明確的人物出現 像是抽象版的特德姜的作品 《祈禱之海》講得是宗教信仰與精神力量二者誰是先決者的故事 結尾很有深意 「總之讀完我理解爲啥有人老猜作者其實是特德姜的另一個馬甲了…」
  • 宗政從蓉
    《學習成爲我》《植入的公理》《遊離之境》也很不錯,作者好像蠻會討論思維、意識之類層面的科幻
  • 蓬皓軒
    作爲一名普通讀者我看了兩篇就發出了驚天感嘆,原來不是我不愛看科幻而是沒看到格雷格·伊根
  • 朱睿思
    我曾經認爲以數理邏輯爲主題的科幻很少見,就算有也未必精彩,結果被格雷格·伊根狠狠打了臉
  • 姓終飛航
    澳大利亞的科幻作家格雷格·伊根一直將此作爲自己文學寫作的主題
  • 湛夜梅
    當代科幻不可逾越的兩座高峯:一座是特德·姜,另一座是格雷格·伊根
  • 邱奇邃
    “格雷格·伊根經典科幻三重奏”第一部《祈禱之海》收錄《閃光》《學習成爲我》《植入的公理》等8篇經典獲獎佳作
  • 阮凡霜
    狗頭)這本中短篇合集囊括了科學與宗教兩個維度的大量知識,卻絲毫沒有掉書袋之感,彷彿從文字累積開始,一座名爲格雷格·伊根的宇宙便開始向你包圍,知識點不是你所在的宇宙的知識點,而是伊根的宇宙的構成元素——不像某些書讓你覺得,作者從笨重的書包裏向你砸來一堆板磚(對我說的就是《巴別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