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和平戛然而止

今天的世界酷似“一戰”前的歐洲; 舉手投降並說大戰是不可避免的,這很容易,但也很危險

歐洲是如何走到1914年夏天那個戰爭比和平更有可能的境地的?那些決策者行事時都在想什麼?爲什麼他們沒像之前那樣把局勢往回拉一下?或者,換句話說,爲什麼和平戛然而止? 戰爭,當它終到來之時,所有人都驚駭莫名;但“一戰”絕不是稀裏糊塗發生的

無論帝王君主、官員政客,還是普羅大衆,人人都想利用戰爭,人人都在製造危機

各國政要複雜多變的性格和動機、日益興起的民族主義、威脅日盛的軍備競賽,以及不斷變化的聯盟體系,終結了長久的和平,帶來了一場改變歐洲和世界的戰爭

本書意在述說百餘年前的歐洲是如何從太平盛世迅速墮入戰爭深淵,併力圖找出那些縮小選擇餘地的關鍵轉折點


  • 第五鵬海
    作者對於歷史人物的側寫,很有茨威格的感覺,讓一個個簡單的名字變成了擁有愛恨情仇的豐滿而鮮活的個體,也讓乏味的歷史事件變得如小說般生動
  • 子車浩博
    想來也很巧合,自己在讀的《奔馬》裏,三島對於學習歷史的觀點,與本書作者很是契合,“學習歷史不可侷限於一個時代的某一方面,而應該反覆探討組成這個時代諸多複雜的相互矛盾的各種因素,對賦予每一局部以特殊性的諸多要素細細考究一番,然後再置於整個時代均衡的展望之中來觀察......生活在現實中的每時每刻部分世界裏的人們,可以運用隔代的歷史展望世界的全貌,並由此匡正自己的見識”
  • 艾姝美
    和塔奇曼的《八月炮火》有點像,同爲女性學者在寫人物上要生動的許多,這本在時間和空間跨度上也更大,從國家政要到社會名流整整一代精英在20世紀頭十幾年究竟做了什麼
  • 巢泰平
    寫的很詳細,各國各地區和重要人物之間都分析的很到位
  • 席睿達
    作爲一部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專著,作者在旁徵博引、引經據典的基礎上對誘發戰爭的原因進行了深入思考,既有對歷史人物內心世界以及性格特點、歷史作用的深度挖掘,對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的深度剖析,對社會思想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深度探究,也有對一國政治制度內部運行機制的對比分析,對大至工業革命、小到作戰計劃兩面性的現實思考,閱讀起來雖然很長,但是豐富的信息量、獨到的思考見解,極大增強了這部書的閱讀體驗
  • 晉楚秀雋
    文筆很絲滑,歷史小白看着也很投入,中間一度陷入無奈和自暴自棄,覺得歐洲列強自己爲世界中心,每天圍繞殖民地、保護國一會覺得這個損害他們利益了那個傷了他們的尊嚴了,但其實歐洲把哪個殖民地上的人民當人了
  • 鍾凡雁
    苛責某個個體把成千上萬人引向毀滅是容易的,但在每一方的立場上,用一場“有限戰爭”撲滅危機似乎都合情合理
  • 惠葉春
    當一場打着正義旗號的戰爭迫在眉睫時,需要每個人站出來並大聲警告:這是不對的,永遠存在其他選擇
  • 沈若雲
    百餘年前的歐洲到底是如何從太平盛世迅速墮入戰爭深淵,其中關鍵轉折點又有哪些
  • 蒲霞飛
    宏大而細緻地敘述了歐洲到底是怎樣走向一戰的,超級好的一本書,看了終於瞭解戰爭不是突然產生的,無數的選擇與節點,高層的性格與能力
  • 屠雅香
    細緻的分析了一戰前歐洲大陸諸國的利益,用描述性的語言刻畫歷史人物,讓整部書不那麼難懂
  • 鞏浦澤
    一戰的發生不是一兩個人就能決定的,而是全體精英共同造成的結果,他們渴望一場戰爭,但卻沒法把控戰爭的走向
  • 繆含靈
    正如書名所示,問題不在戰爭爲何爆發,而是曾經見效的歐洲協調機制爲何在一次看似平淡的危機面前失效
  • 年愛成雙
    或許最開始沒有人期待戰爭出現,但一些看似善意的舉措卻導致戰爭爆發,災難出現
  • 巫雅愛
    歐洲大陸經濟又不太行,幾個國家之間都是牛氣哄哄捨我其誰的架勢,爆發戰爭是遲早的,直到斐迪南大公被刺成了一個由頭契機,於是整個大陸打的一塌糊塗
  • 麻才良
    (四顧茫然,我們現今所處的時代又何曾相似啊😢希望和平不會戛然而止…..
  • 于斌斌
    本書試着換了一個立場,不去追問戰爭的原因,而是以編年國別的體例去探尋和平爲什麼“戛然而止”
  • 焦莘莘
    如果說《昨日的世界》講了茨威格作爲一個奧地利人對一戰前波譎雲詭的感受,那《和平戛然而止》幾乎就是詳述了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各方面的情況,而且書中確實引用了茨威格的擔憂
  • 寇樂康
    而與之相對,亨利·詹姆斯則在致友人的信中表達了深深的痛苦:我們一直生活在這個時代,認爲它是屬於我們的時代,好像它是一個高級而精緻的文明,而現在拋開所有意識上的不協調,這強烈的不可想象感,如此空白而惡名昭著;我們發現它的血液中流淌着這種可憎的東西,好像它一直以來都在,就像是突然在一羣至親好友或家族成員中認出一夥兇手、一窩騙子、一隊惡人——就是這樣的震驚
  • 印玲玲
    《和平戛然而止》是一本內容深邃,文筆通俗易懂的書,不管你是否有世界史的基礎,或者是否對一戰有了解,都不影響你看明白這其中的脈絡,可讀性極強,沒有其他歷史社科類書籍作者偷奸耍滑到處摘抄拼湊引用現成文獻的情況,基本上所有的內容都是作者自己的總結和輸出,這點非常可貴,而且也沒有那種學者故弄玄虛寫的假大空的抽象難懂,我覺得這裏面也有翻譯的功勞,讀起來非常的通順,好理解,清晰,就算書籍有700頁那麼厚,但絲毫不會給讀者在啃一本厚書的壓力感,這是值得稱讚的,我預想,今後也會有其他歷史社科作者會不斷引用這本《和平戛然而止》的內容和觀點,所以我認爲它值得收藏
  • 宮香天
    特別好的一本書,譯文流暢,內容也引人入勝,可見作者和譯者都是極其用心的
  • 左丘建華
    漫長的和平在1914年戛然而止,並不是指1914年之前是和平的,而是1914年之後戰爭邁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站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回看當年1914年之前的狀態,發現從價值觀、觀念等方面和當今社會完全不同,以至於發動一場烏克蘭戰爭在大部分人類眼中已經是逆流,不僅僅是當時的幾個領導人,甚至當時的一般民衆,都負有“戰爭的責任”
  • 宇文俊英
    爲什麼和平戛然而止並不是爲什麼會爆發戰爭的同義反復,你會發現如果1914年世界持續和平,我們可能會在回答爲什麼三十年代世界大戰前(當然這種情況下它不能再被稱爲二戰了)世界出現了很長時間的和平這個問題的時候,羅列出並不少於爲什麼一戰會爆發的理由……
  • 居運發
    開戰之前的虛張聲勢和協調博弈,每一個國家都竭力聲稱自己是無辜受害者,選擇戰爭有“充足的、不容辯駁的理由”——這些說辭是多麼熟悉
  • 紀迎秋
    簡單來講,我們瞭解的一戰導火線僅僅是塞爾維亞激進分子加夫裏洛•普林西普刺殺了奧匈皇儲弗朗茨•斐迪南,但忽略盟國與協約國如何形成的利益相隨與對立的因素
  • 万俟子墨
    首先,維多利亞女王的親戚圈,女王的外孫是德皇威廉二世,威廉的表弟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而後來的英王愛德華七世則是威廉的舅舅,其親友圈本身具有錯綜複雜的關係;其次,地緣關係使得英國堅定神聖孤立的外交思想,總是希望歐陸保持均勢,而俄國面臨的巴爾幹問題與奧匈如一,但對俄國熊來說那是屏障而對奧匈與德意志來說,那是反叛子民與蠶食對象;最後,民族主義興起的反叛運動與國內外動亂是另一要素,奧斯曼已經剩下歷史的殘骸,俄國的軍事力量無法被沙皇集權好好利用,奧匈困苦在雙頭鷹間,大概布爾什維克該感謝一戰吧……
  • 沃元基
    但其學理還是挺豐富的,她認爲一戰並不是因爲薩拉熱窩實踐這一偶然因素就爆發了,而是20世紀初英德海軍軍備競賽,俄德兩國角逐東歐,奧匈帝國因爲維也納學派的科學文化助力,本身就是鼎盛之時,又與沙俄在巴爾幹火併
  • 糜簫笛
    在一次又一次摩擦中,歐洲如何一步步走向一戰,背後是: 大國崛起、民族獨立、輿論加持、互相猜忌、好戰君主等,最後結果: 戰敗國奧匈解體、德皇退位國家肢解;退戰國沙皇覆滅;戰勝國英國仍被超越(變成了美國),法國收穫頗豐,但凡爾賽條約逼的太緊,二十多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