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溫故一九四二

《溫故一九四二》是作家劉震雲的中篇調查體小說,講述了一個關於飢餓的故事

一九四二年,中國抗日戰爭處於戰略相持階段,河南大旱,三千萬民衆離鄉背井去陝西逃荒

“我”重溫那段歷史,採訪了“我姥娘”“我花生二舅”,跟隨他們的記憶,記錄了那場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災難

小說出版後,王朔幾次力薦馮小剛拍成電影,然而從小說到電影,立項、駁回、修改、再立項……經歷了十九年的艱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

劇本中,劉震雲以地主老範、長工栓柱、佃戶瞎鹿與媳婦花枝一家等災民的逃荒之路爲主線,以美國《時代》週刊記者白修德等人的四處斡旋、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堪境況爲副線,比小說更立體生動地再現了河南天災時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態度


  • 丁寒梅
    好像是第一次瞭解河南這段歷史,1942-1943年,河南死亡三百萬人
  • 鬱承福
    飢不果腹便容易發生暴動,有人燒殺搶掠,有人販賣婦女兒童,他們的政府,忙着國際上的“大事”,一直對這三百萬人視而不見,直到外國記者白修德,把狗喫人的照片擺在委員長面前,爲避免國際輿論,上級才下令救災
  • 莘永昌
    委員長總有很多很重要的事要做,與他的那些事相比,河南的災民算得上什麼呢
  • 石浦和
    一九四二年夏到一九四三年春,河南發生大旱災,餓死三百萬人之多... 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着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戰、丘吉爾感冒
  • 宮鳴玉
    1943年河南發生大饑饉,死了三百萬人
  • 鬱芳荃
    但對於蔣委員長來說他還有比這三百萬條人命更重要的事需要去考慮,這三百萬對他來說只是一個數字並無實際意義
  • 秋冬菱
    第一次讀劉震雲的書,喜歡他文筆之間透露出的犀利——人喫樹皮、父食子、賣女換糧、狗食人屍等等在今日看來慘絕人寰的事卻是1942年河南普通百姓的真實寫照,比天災更殘忍的是蔣介石政府對災荒的漠視、對幾千萬條人命的冷漠
  • 公孫宏暢
    此書前面是紀實調訪,後面是劇本,作者在最後列舉了河南自古以爲發生的天災,自然災害永遠不可避免的會繼續,只希望信息不要被屏蔽,讓能看見的人都盡己所能出一份力
  • 關盼雁
    賣小兒換老母親的藥,做亡國奴也不做蔣公統治下的餓死鬼,做漢奸因爲奸滑的日本侵略者比民國政府更像人……在把人耗盡的環境裏,泥土果腹的身軀連表達絕望的力氣也沒有,而人的尊嚴和道德更是奢侈品
  • 費沛槐
    美國人出於宗教和人道主義可以救中國人,日本人出於戰略需要可以用糧食救中國人,唯一不能救中國人的只有那時的中國國民政府
  • 郗剛捷
    但歷史歷來與他們無緣,歷史只漫步在富麗堂皇的大廳
  • 蒼語詩
    是天災,更是人禍,整場災難裏字字句句都是最底層老百姓的血淚受難史,飽經苦難命運多舛的老百姓構成民族社會的底色,然而在大而化之經過層層篩選的春秋筆法歷史下,百姓的苦難被有意地遺忘了,畢竟死去的不過是無關緊要老百姓,不會改變歷史的方向
  • 濮翠曼
    “歷史的塵埃落在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 徐向夢
    “沒有千千萬萬這些普通的骯髒的中國百姓,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和反革命歷史都是白扯
  • 黨英發
    百姓是最終的災難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但歷史歷來與他們無緣,歷史只漫步在富麗堂皇的大廳
  • 濮光輝
    劇本部分實在寫的太好,在上頭要求諸多的條件下把該說的、可以說的明的暗的都整齊碼放出來,甚至“溫情結尾”也收的這樣巧妙,所以再看回前面作爲根基的中篇,倒有些平淡如水了
  • 臧文敏
    閱讀過程中不斷對照當下,竟然生出“被拋下、求體面”的相似感,而真的到了萬般都不可靠的境地,也只有自救纔能有出路,這政民外三方的“戰場、戲場”真的充滿諷刺,也處處透着悲涼
  • 有琴曉靈
    估計日本人也沒想到委員長能這麼毒辣,竟然想到不給災民發糧食把災民甩給侵略者這招,來拖累敵人
  • 婁俊名
    這本書的小說部分,以作者的視角引進,先是做採訪,後是查資料,一步步做的很紮實
  • 百家承基
    當然電影劇本也是劉震雲寫的,在原先調查的基礎上設計、潤色的情節都很好,也佔據了本書的主要篇幅
  • 歸海白安
    看完小說接着來找電影看,感謝馮小剛和劉震雲十年的堅持終於通過審覈拍成了電影
  • 繆雨石
    此時似彼時,似,亦不似…很難過在這樣的日子裏讀了這本書…鬱悶無處宣泄…思想無處安放
  • 時平凡
    看過電影,讀小說仍感震撼
  • 戚韻梅
    觸目驚心,準備去看電影
  • 梁丘同化
    看電影前想把書看了
  • 丁宜嘉
    溫故一九四二:劉震雲電影原著小說,1942年這段傷痛,有天災有人禍,但過如今也就80年,300萬人遠不僅僅是一個數字
  • 李英傑
    我近期讀這本書是因爲讀了另一本以1942命名的書,裏面講了1942年的四川、雲南和陝北發生的事情,我覺得很有意思
  • 慕容泰華
    最後說一點就是對比着看小說和電影的區別,再結合馮導的序看,深感嚴肅電影只不易,難怪馮導去年要髮圈期待藝術工作者要有良心和出息
  • 趙妍歌
    第一次看劉震雲的書,文風和節目裏看他說話的風格很像,有點黑色幽默又一針見血
  • 沙玲玲
    書看了前半部分,電影在上學時期看過
  • 姓終友桃
    調查小說 和《一句頂一萬句》一起買的 當時狗食人 人呢 易妻而食 易子而食——狗喫屍體喫得比人都有油光 河南當時死了三百多萬人——以史爲鑑 不蹈覆轍 戰爭真的是全世界人民的災難——2022年8月 花城出版社再版這本 挺好
  • 翁天玉
    千古以來,這些消失或掙扎的弱小生命,那些三兩文字背後的悲涼悽衰往往不爲人所知,感謝紀實類文學帶來的紀念的意義,讓我們知道,這些微小的存在,或卑微如蟻、或殘忍食親,但在這萬千的被遺忘者的掙扎中,不僅僅只能看到一個民族在面對時代洪流和巨大苦難的陣痛,也能在陣痛與傷疤中看到一個民族的堅強的韌性
  • 黃爾晴雪凝
    作者的文字極力剋制和冷靜,在大量較爲科學與嚴謹的引用背後,能看到其作爲一本紀實類文學所應該具有的客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