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大海,飛鳥和學者

詩人說,沒有飛鳥及其後代,大海將成爲“死亡的地貌”

本書集萃了海倫·文德勒二十年來的論文、書評和不定期散文(包括2004年的傑斐遜講座)

文德勒研究了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英國、愛爾蘭和美國詩人及其作品,其中既有她長期關注的史蒂文斯、希尼、阿什貝利和格雷厄姆等人,又兼顧休斯、金斯堡、洛威爾、畢肖普、克蘭皮特、梅里爾等人

此外,文德勒還着力於回溯詩歌傳統,追蹤濟慈、葉芝、惠特曼、艾略特和其他詩人在當今詩人作品中的影響

文德勒試圖展現史蒂文斯所說的詩論生態:“詩歌是學者的藝術

” 在塑造——我幾乎可以說是“創造”——我們對英語詩歌的理解方面,文德勒所做的也許比任何其他在世的批評家都要多

——喬爾·布魯沃,《紐約時報書評》 詩是人工製品,[文德勒]常常激動地向我們展示,那些她認爲最好的標本是如何製成的……讀者會感到她已徹底掌握她的主題,並用坦率、清晰、機智的方式傳達了她的理解

——約翰·格林寧,《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這是[文德勒]最好的書之一,是對她漫長而傑出的職業生涯令人欽佩的總結

她在書中重新審視了她一生中所崇敬的諸多詩人以及曾經書寫過的詩人

閱讀這本書,人們可以感受到她在做她最喜歡的事情時的快樂

書中幾乎沒有一頁不是關於詩人或詩歌的新見解

——查爾斯·西米克,《紐約書評》


  • 全幻翠
    次之就是阿什貝利,出於友誼)“詩歌是學者的藝術”即詩人是通過釋讀大海邊峭壁上飛鳥留下的抓痕而賦予這些印跡以生命和意義
  • 萬巧香
    這個詩人,可以是惠特曼、葉芝、艾略特、畢曉普、史蒂文斯、希尼,也可以是洛威爾、艾米·克蘭皮特、埃蒙斯、梅里爾、馬克·福特、露西·布洛克-布羅多
  • 許玄靜
    在她筆下,他們是變幻莫測之大海上的飛鳥,讓生命變得自由、激情,也讓生命呈現出脆弱,容易被席捲消逝
  • 羿若星
    文學紀念碑
  • 謝涵暢
    文學
  • 蔣樂康
    一種無比接近我理想當中的批評,編織時兼顧了美與神態:將情感與技術相提並論,爲的是貼着寫作者劇烈的胸脯飛行;同時,視批評本身爲織物,使它即使脫離了對象本身依舊充滿觀賞性
  • 時承悅
    讀罷可以肯定史蒂文斯是她在詩歌上的第一貴人,沒有競品(27篇裏直論史蒂文斯的就有4篇,包括與標題同名的首引文
  • 宰冬菱
    文德勒,在各種各樣的歷史、政治批評的喧囂中,捍衛了抒情的力量——她把自己的批評稱爲審美批評
  • 柏芳潤
    她的文字關照一個詩人的誕生和成熟,陪伴甚至促成一個詩人從羽翼未豐到對抒情的全面駕馭
  • 嶽帥天玉
    而文德勒總能精準捕捉到貫穿一位詩人全部集作中的重要意象:史蒂文斯象徵着受挫情慾的丁香花,它的氣息會在花體衰竭之後依舊流芳;阿什貝利漫無目的地乘坐旋轉木馬;查爾斯.賴特全部的時鐘主題,他對時間的焦慮既緩釋了愛的強度也遞增了愛的深度
  • 百家凌春
    史蒂文斯將對迷戀過去的記憶缺陷視爲某種地獄,而在艾略特那裏,鑰匙就是人,這把關係的旋鈕撬開的卻是每一個人獨有的地獄
  • 牛倩語
    是我太過貪婪,只想吸收百分百的愛而不想容忍一絲背後的苦楚
  • 包問香
    比如從畢肖普廣爲人知的節制詩風中跳了出來,深究她對畸形之物的迷戀,把異域和奇幻歸爲直面幼年恐懼的勇氣的來源
  • 金恩霈
    不僅詩是不可兼容的文體,詩人們也都有着“精緻的鰭、笨拙的喙”以及由此而噴發出來的獨特個性
  • 從翠柏
    像書中所引的詹姆斯.梅里爾對丘比特與普緒克的改寫所抒:“我們所有煙火的逃亡/都錯過了沉睡者漆黑的胸膛/他就是愛/他是每個人的盲點/人人所見的依自己的光而不同”
  • 郗易雲
    內容和形式本就密不可分,硬作對立的二元論是庸俗的
  • 班含嬌
    略微感到遺憾的是,翻譯不太行,書中引用的不少詩句,譯者明顯力有不逮……
  • 賈冬易
    文德勒詩論集大成之作
  • 喻秀竹
    讀文德勒是種享受,可她在引言中的剖白卻是種煎熬
  • 須修謹
    文德勒的寫作挽救了日益沉淪的“學者”的形象,她這本文集,語言晶瑩剔透,沉思的光芒肆意流淌,讓我們確信:詩是美與慰藉的藝術
  • 田祺福
    文德勒的“大書”,博而美
  • 富谷楓
    文德勒非常注重文本形式:標點符號、斷句、分行、縮進、字號、字體、排版都是意義的載體,比如論及A·R·埃蒙斯特別強調了他詩歌視覺上的雙室排列
  • 邱光濟
    但正如文德勒所嘲諷的,哪有啥close reading,難道還有far reading不成
  • 左淑蘭
    “詩歌屬於所有人,但其聽衆往往需要———我也依然需要———進入它無垠領地的路徑
  • 仲碧萱
    春天到了 總得讀點詩歌 陶冶一下情操吧
  • 華谷楓
    當然也不限於主題意義上的研究,其間還包括詩集題目的統計分析、長短行形式內蘊的寫作雄心、意象與感官的交叉研究等……在序言裏,文德勒講到成年後的經歷實則爲她尋回了曾經缺失的母性與友誼,那麼她的批評實踐所帶來的啓發也同樣與之相關,那就是在閱讀時保持着母親的慈愛與孩童的好奇,不再迷戀歷史主義爲保持進步性連綴出的“顛覆”神話,更多地去考慮詩人的原創性和特殊性
  • 寧明知
    太多文本細讀也不免讓人煩累(文德勒自己就是瑞恰慈的學生,不奇怪)整體感建立在熟悉文本的前提下,也就不得不跳回選段和上下文反顧
  • 臧天藍
    但他們也是“學者”,讓詩歌能夠沉思生命的真相,重構人生的體驗
  • 諸葛安雙
    譯者們翻得嚴謹,所評詩歌附有原文,慢慢品味
  • 皮問楓
    誠如文德勒本人所言,很有個性,但卻不夠系統,不過這不一定是缺點
  • 呂旭鵬
    翻譯天團,準備對着原文來一遍:)
  • 黨樂賢
    比起偉大,稱讚人“特別”才更加溫柔、細膩,讀解也因此附帶了幾分療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