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演奏之外

這是一部青年鋼琴演奏家張昊辰寫在“演奏之外”的音樂哲學隨筆

在古典音樂與大衆審美存在距離的今天,作者試圖講述的是自己心目中鮮活而又深刻、細膩而又廣闊的屬於古典音樂的完美世界

從古典音樂與哲學、美學、歷史、社會的關係,到在音樂史上留下重要印跡的作曲家們的藝術人生,再到作者本人在與鋼琴對話的生涯中感知到的共鳴和張力,書中的隨筆思考看似斷章,實際上連貫地呈現了既是青年也是鋼琴演奏家的張昊辰對古典音樂和演奏舞臺的理解、熱愛、依戀與期待


  • 蒲鶯語
    很偶然地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對作者也不瞭解,但看了前部分一些頁竟感覺到作者的真實與謙遜,沒有高高在上的指點江山,但也不卑不亢,對每位被寫進感受的作曲家娓娓道來,不神話不奉承,只結合作者其實本身的演奏經歷和感受去一一道來
  • 羅晴麗
    前三分之一想講很宏大的問題,奈何支撐點不夠所以顯得乾澀;講到後面的舒曼肖邦因爲加入了自己的成長體悟所以更顯活潑生動
  • 戴宛絲
    對舒曼、馬勒、肖邦和貝多芬的解讀很有收穫,也跟着講解聽了很多新的曲子
  • 公西葉丹
    期待去看HCGG的現場演奏
  • 閭丘和藹
    喜歡他指尖和筆下流露的智性的光輝,其實有很多鋼琴專業的內容我並不瞭解,很多音樂解析我也一知半解,但聽古典音樂這件事情會成爲習慣一直堅持下去的,可能是來自於對智性的永恆嚮往
  • 夏侯佩珍
    後面看訪談說他音樂會的節目單介紹都是他自己寫的,有點像策展人,去看了幾個,很喜歡
  • 濮陽湛藍
    聽了他很多鋼琴曲,也在微博上讀到他關於藝術,哲學,文學的想法,驚歎於這個鋼琴家的人文素養
  • 談寄柔
    「音樂是一門“謂語”的藝術;它在遍佈着主語的世界中穿行,卻拒絕成爲它們——拒絕被定格、拒絕靜止……只有音樂,這樣渴望“發生”(happening)
  • 童楚潔
    但凡任何敘事的藝術,如文學與電影,同樣充盈着事件的發生,但它們是在陳述發生,我們卻無法說:它們“自身”在發生着
  • 庾欣彩
    唯獨音樂,被演奏的音樂,是以自身的發生而呈現的藝術
  • 長孫凌蝶
    我想起多年前讀到一句鋼琴家佩拉西亞的話:只在臺上你纔會明白,一首作品對你意味着什麼,音樂對你意味着什麼
  • 紅筠心
    4.音樂以其自身的振動觸及每一個角落,聲音創造了一個流動的共鳴的空間,在音樂中,我們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卻不同於日常生活中被化爲分秒的時間,隨着音樂的起伏(節奏),任何固定不變的結構被消弭
  • 司明凝
    譜面使音樂這種時間的藝術,具有空間的抽象特質
  • 簡荷珠
    2023.4.9 巴西飛巴拿馬 /讀到“音樂,首先成爲符號的解讀,其次纔是聲音的呈現”“音樂的慾望,就是成爲空間”“人可以將眼睛閉上,卻無法將耳朵關掉”“真正的死,是記憶的死,是遺忘,自共鳴發生的第一刻起,音樂就在對抗遺忘”“古典音樂 究竟是表演藝術還是博物館藝術”“創作服務於演奏,演奏服務於場合”“書籍於我就是森林,不僅是所謂思想的成長,而是,你汲取的終將影響你成爲怎樣的人”
  • 越靜恬
    智性生動的分享,和古典樂有深刻連接的人好像會多個世界似的,對音樂的情感也複雜起來,無法用熱愛與否做些簡單的評述
  • 況郈芸若
    聊古典音樂的發展史,聊他對那些偉大作曲家和作品的解讀和思考,聊他對音樂家,樂譜,音樂,演出,舞臺,演奏者等等的思考和感悟
  • 柳吉帆
    演奏之外,這些舞臺之外聽衆們看不到的功課,恰恰是演奏成功的基石
  • 蔚平凡
    錄音時話筒的位置,取消還是不取消演出,臺前臺後,譜面譜外,對某位作曲家的偏見偏愛,真誠好看,這樣聊音樂有溫度有驚喜,打破了音樂和“音樂之外”的藩籬,一條演奏的路走下去,走成了音樂的平原生活的寰宇,整本書都這樣寫就好了
  • 魏覓晴
    當然,有一絲絲遺憾之處,想起當年有一種書會配一張 CD,剛開始有幾天我也是去 Apple music 上搜作者的作品「搭配食用」,感覺那樣會更好吧
  • 季頤真
    第二個部分就是有聲課那種標準的以作曲家爲章節的內容,當然,以內容而言門檻確實太高了,雖然也說了不少作曲家和演奏這些作品的趣事和心得,但大量樂理分析很容易讓不懂的人云裏霧裏不知道在講什麼,個人比較喜歡肖邦那個章節的探討吧
  • 甄妙菡
    在飛機上把上週落下的半本《演奏之外》看完了,讀罷總覺得意猶未盡,忍不住閉上眼睛回味
  • 桓成弘
    我時常會好奇專業鋼琴家在演奏之外會思考什麼,好奇當他們與我閱讀同樣的樂譜時會有怎樣的哲思、能從其中參透出什麼樣的情感,這本書給了我一個符合我理想的答案,看到藝術和哲學相互交融,又在這交融中反射出無盡的熱愛
  • 池經亙
    演奏者對作曲家具有服務性義務,對舞臺具有契約精神,這些都是演奏家的道德屬性,音樂對於演奏者的滋養在於,演奏者日復一日地在其中消耗自身,陷入危機之際,以借作品之偉大得到救贖
  • 毋靈秀
    演奏之外是思考,以細膩和謙卑,思考有關音樂和舞臺的一切,這個抽象而宏大的世界,像一位熟悉又神祕的伴侶,前面的章節很用力、不流暢、有點笨拙,到了每位音樂家的章節更好看,我不懂他在說什麼,但那種細緻入微有種無可比擬的美感,最好的一章是《就此一別》,三十年的情感在此揮一揮手
  • 林華楚
    小張老師演奏之外的隨筆,超出想象的思考力、洞察力,哲學的深度,文筆細膩~
  • 紅高爽
    愛好者會發現貝多芬在“崇高”之外是對工整結構的執着;舒曼在“純粹”之外是對缺席自我的探尋;馬勒的“晦澀駁雜”因其始終漂泊異鄉......發燒友則能在書中與這位擁有着“老靈魂”的演奏家一同探尋何爲演奏、演奏爲何
  • 陶經略
    1.寫作是對記憶的欲求;2.演奏讓樂譜一次次克服它自身的死亡;3.音樂是流動的空間藝術;4.曲式的宗教意義;5、調性史的哲學史基礎;6、貝多芬是“絕對”的古典作曲家;7、勃拉姆斯是音樂史上的第一個偉大個案——歷史、作者無法再保持一致了;8、雅那切克,音樂——人內心的調性,逼近言說;9、複製讓演奏自身也成爲了文本;10、究竟是人對藝術的膜拜,還是對舞臺的崇拜更久遠;11、你真正想要的,並非你以爲你想要的
  • 祖清婉
    精確(譜面)推動了古典音樂的發展,現代留聲技術改變了音樂演奏,但人工智能替代不了人的演奏,現場仍然是人的主場;三是重複會導致倦怠,舞臺是最後的意義
  • 奚初蘭
    處於上升期的演奏家視角理解作曲家、作曲和演奏、舞臺以及更廣義的人類創作和媒介,十分真誠的書寫者
  • 殷翰音
    對一部作品最好的演奏,是對其作者精神與思想的重現,而作曲家從來沒有用文字長篇大論地詮釋自己的作品,他們所有的講述,都寫在樂譜裏,在五線之中那些翻飛的小符幹、或者看似不經意卻是被用心嵌入的某個表情記號
  • 葛傲冬
    對於那些離我們上百年之遙遠的作曲家,張昊辰在演奏之外的這些思考,無論是對音樂家本人精神世界的挖掘,還是對作品結構的研究,包括那些看似缺失而實則爲隱含主線的旋律,正是一個優秀演奏家對一部部作品完整的解構
  • 荊浩宕
    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張昊辰對於文學的感悟,音樂和文學是分不開的,書中提到的米蘭昆德拉、村上、康德等也恰恰是我所熱愛的,好似和一位共同熱愛古典的朋友在演奏之外一次精神上的對話
  • 壤駟莊雅
    ”雖然還沒聽過他的演奏,但是張昊辰的學識修養確實還是讓我很驚奇,就像他說的那樣,藝術家不僅要做藝術,還要修人格,這也是關於演奏藝術核心的東西
  • 滕巧香
    不是很喜歡這種行文風格,但讓人瞭解了一些音樂家的故事
  • 金代珊
    以爲內容會是演奏家的幕後日常生活之類的,但是對音樂對音樂家的解讀和講述比較多,專業術語也很多,不過文筆還是不錯,講的東西很有深度
  • 竺春柔
    整本書最喜歡的章節是關於肖邦的那章,看過幾本樂評書,昊辰對肖邦有自己的獨到理解,絕非陳詞濫調,讓我耳目一新
  • 溫含秀
    非常理性、節制的文字,不僅是對古典音樂,裏面摻雜的對文學、哲學、電影、繪畫、流行音樂的探討,更像出自一個音樂學學者之手,而非鋼琴演奏家(當然在個別章節還是能讀到他私人化的情感表達)
  • 史寒煙
    實在是有點驚到,寫得這麼深入的同時,卻也讓一個對古典音樂完全不懂的人感受到了清晰和動人
  • 堵承澤
    對於古典音樂不懂什麼
  • 晉楚天瑞
    讀了10%,可能真是藝術家吧,書中全是不知所謂的大詞,初看起來蔚爲壯觀,細品時卻感覺什麼也沒說…完全是情緒加一些估計作者都不太懂的大詞,僑情
  • 樊斌斌
    本書正文的論斷大部分過於形而上,言之無物(強調感覺和體驗,再聯繫些哲學)但作者自己肯定不這麼認爲
  • 溫秋柔
    對於不熟悉古典音樂的我來說,作者筆鋒優美,對古典音樂的思考讓我耳目一新
  • 饒漾漾
    (除了護身符的黑歷史x可以說是沒有死角的男人)想跟着曲子再細讀一遍
  • 鄭春柔
    但是如果有第二部,我更想看到作者多談一點他的私人經驗,他的掩淚瞬間,以及個人的音樂趣味和斬釘截鐵的褒貶
  • 宋欣躍
    想跟作者說:用語言代替樂器來描述藝術的情緒狀態,有什麼可煩惱的呢
  • 歐秋春
    很喜歡聽古典音樂,尤其是對貝多芬的交響樂情有獨鍾,可懂的卻不多,這本書雖是演奏之外,卻也是音樂之內
  • 塗欽今瑤
    這本書記錄了昊辰對音樂的思考和體驗,思考是非常理性的,而體驗卻很感性,也可以說,非常私人
  • 養寄柔
    下個月就要去看張昊辰的貝多芬晚期奏鳴曲獨奏會,趕在演出前看完了這本書,此書是他對於音樂的一些體會,也可以算古典音樂的一些入門,在書中也激起了我對古典的一些共鳴
  • 步曜坤
    書中的一個重大主題,是調性系統怎樣從古典樂派到浪漫主義的發展中被無限擴張,到極致後又土崩瓦解,誕生了無調性,這個論述過程中對貝多芬和勃拉姆斯作品的分析很好
  • 貝語芹
    從音樂結構的形式語言這個點上去辨析古典和浪漫的分野,進而探討“古典”在貝多芬那裏到底意味着什麼,且毫不留情地推倒了音樂史教材中對貝多芬“開浪漫主義之先河”這個語焉不詳的籠統論斷
  • 蒲弘量
    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真是寫盡我之前的感受
  • 譚安陽
    看得很驚呆,驚歎張昊辰的博學和謙遜,他寫得太好了,不僅是指語言文筆好,是觀念、思考上的好,情感敏感又強有力,真是個學者型演奏家,而且感覺他是一個ego不大又很坦誠的人,真得太難能可貴了(這個圈子感覺沒幾個ego不大的男的就是說),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音樂之外還對其他門類的藝術、文化以及生活有一份清醒的態度,有一種很冷靜的感性
  • 逄醉波
    有時候思考之深讓我不敢相信出自一個演奏家,而且只有32歲
  • 詹友梅
    沒有想到一位90後的演奏家能有如此深邃的思考,讀得酣暢淋漓,拍手叫好,演奏需要帶些思考去進行,才能實現穿越時空的對話,這纔是古典音樂的偉大
  • 羊向露
    原來小張同學除了演奏了得,文筆也相當不錯,書中有不少獨到的見解與真誠的思考,讀來相當驚喜
  • 嵇安歌
    另,這個定價對於這樣的裝幀來說真的不便宜,就內容來說,一直知道張昊辰是思考型的演奏家,不曾想他的文筆好得出乎意料,將貝多芬晚期的絃樂四重奏比作“古典主義的骨架”,說他對舒伯特有某種“親密的惦記”,期待他下一本書能加上俄國音樂家,他近兩年都在演奏拉赫瑪尼諾夫呢
  • 晉楚婭楠
    張昊辰的文筆非常不錯,加上他自己看來挺喜歡思考和讀書的,結合很多自己的思考
  • 尤安翔
    字斟句酌的文筆透露着強烈的雕琢感,這種雕琢感讓我確信他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絕對不是一個跟着直覺走,體驗派的寫作者和演奏者
  • 芮芳澤
    專業,感受,閱讀思考,文筆都漂亮
  • 宦仙儀
    前幾篇哲思,導論式統攝音樂哲學,理性與思辨主導,後幾篇分論不同作曲家,情逐漸漫溢,通篇是序言的回聲,“朋友的意思我懂:語言的世界無關音樂,但十幾萬字寫下來,我感恩這’無關’——在廚房偷哭時,我才知道自己這樣愛音樂,好像頭一回知道
  • 李青易
    ” 書裏面好多次提起伯恩斯坦,讀此書讓我想起初聽哈佛六講的享受
  • 元和順
    因爲這本書去聽舒伯特和舒曼
  • 秦安筠
    一是驚歎於其文筆之雕琢考究,人文學科知識之淵博,思想之深刻——文學專業出身都要自嘆不如,雖勉強都能識別得出他旁徵博引的那些思想家和哲學理論(以及正好之前讀了兩本Rosen,許多觀點都有跡可循,頗有會心一笑之感),但絕對不是輕鬆的閱讀體驗
  • 蒙從珊
    哲學、調性、樂曲分析對我來說都有點難,略讀懂一二就已經很好了,也有驚喜,那就是讀到了月初演奏會中某個曲目的分析——原來他是這麼理解的呀,於是,演奏之內與演奏之外合體,成爲了更加完整的演奏
  • 幹夜綠
    最開始讀的時候還挺不適應的,因爲習慣了聆聽鋼琴家的演奏,卻並沒有太多閱讀鋼琴家文字的經驗,後面轉念一想,我又能夠把這些文字與他的演奏代入,字如其人的背後是樂如其人,這些文字也正是他數年如一日地打磨音樂的結晶
  • 公冰冰
    超乎期待的好,張昊辰在這本書裏體現出很棒的文哲閱讀功底,對音樂、作曲家、媒介與技術、舞臺都有深邃的感悟與理解,關鍵是,表達得是如此清晰,真的很難得啊
  • 公孫靈楓
    書中寫過舒伯特,還提及曾經取消多場的演奏會,正是去年後來聽上了的那場舒伯特和李斯特,對894的演繹記憶猶新,美妙的聆聽和閱讀體驗連接起來了
  • 軒轅曜兒
    讀這本書的同時還在讀薩義德的音樂的極境,對照之下有額外的驚喜
  • 韋玉軒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分別聽了裏赫特彈的貝多芬晚期奏鳴曲,阿勞彈的舒伯特D959和阿法納西耶夫彈的勃拉姆斯晚期鋼琴小品
  • 婁哲麗
    更喜歡後面訪談的部分,感覺更有意思,更能說到我心裏
  • 山和通
    看遍了他的所有訪談和文字,每次都有新的思想性的內容
  • 曹鴻羲
    很多有意思的觀點,讀他的文字有一種早已在音樂裏見過了的感覺
  • 江才良
    更重要的是瀰漫於文字間的真誠: 不管是有點生澀又抽象的分析性語彙,或者是直面問題的犀利又謹慎的說法,這種真誠都很迷人,
  • 倪簫笛
    精湛的演奏技巧之上感受到的是更細膩的情感與龐大的哲學空間在我眼前展開,開始思考藝術文字對於人的痛感…後話
  • 巴興修
    小張引經據典卻又沒有掉書袋的感覺(並種草了齊澤克😂),把古典樂放到更廣闊的天地裏去聽,又有了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