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同名同姓受害者協會

【內容簡介】 你有沒有在網上搜索過自己的名字?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會因爲名字,成爲全網追殺的獵物? 一起震驚全國的慘案,幼女被連捅二十八刀

兇手的身份保密,名字卻遭到泄露——大山正紀

一夜之間,只要與大山正紀同名同姓,就被懷疑爲兇手,甚至淪爲肆意泄憤的對象

從社交網絡到現實世界,他們被逼入絕境,無處可逃

便利店店員、足球界希望之星、萌圖繪畫愛好者…… 爲了奪回正常的人生,十位“大山正紀”祕密結盟,發誓要查明兇手的真身

他們漸漸發現,每一位看似普通的“大山正紀”,都懷揣着不可告人的祕密

而那樁看似水落石出的慘案,實則另有隱情

【編輯推薦】 ◆只是上網搜索自己的名字,卻發現即將成爲下一個獵物! ◆江戶川亂步獎得主燒腦推理傑作! ◆10個與兇手同名同姓的普通人,11段被同名同姓扭曲的人生! ◆登榜“本格推理BEST10”、“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 ◆登頂日本權威書評網bookmeter人氣圖書! ◆推理大師有棲川有棲力、今村昌弘、蘆澤央鼎力推薦! ◆倒數80頁顛覆整個故事! ◆搜索與自己同名同姓的人,或許無異於尋找自己的分身,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分身,據說遇上就會送命

——摘自本書 ◆直到翻開《同名同姓受害者協會》,才發現人肉搜索比想象中更恐怖! 【媒體及名人推薦】 《同名同姓受害者協會》完成了推理小說最高難度的後空翻!——有棲川有棲(日本推理大師) 等我回過神來,才驚覺自己深陷重重陷阱!每翻一頁,我都在感嘆這本書太精彩了!——今村昌弘(日本推理作家) 這本書遠遠超乎我的想象極限!——蘆澤央(日本推理作家) 前70%像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一樣絲滑,後30%狂野飆車,刺激!——讀者評價 這議題太適合當下的網絡時代了!——讀者評價 最後幾頁仍然在反轉!你以爲真兇是他,結果發現是他,看到最後居然是他!——讀者評價


  • 歐向夢
    本書中出現的有說過話令人留下印象的女性角色:一言不合掛朋友歧視女性言論上網的朋友女;在電視上違反倫理的女社會學家;便利店“假正義”被批評爲暴民行爲的同事女;校園霸凌的發起者女生;在街頭髮傳單暴露“加害者”隱私的大媽女
  • 湛安夢
    當然還有一個假男性真女性看起來說了公道話的女性,但,她是爲了詭計而存在的
  • 荀子丹
    非常好的一本敘述性詭計推理小說,兼具本格推理的和社會派推理的長處,既有推理的樂趣,也不乏對青少年犯罪、學校霸凌、網絡暴力等社會問題的思索
  • 陳芳澤
    看完之後只能說現在寫推理小說也太難了,詭計、手法都被快前人寫盡了,好不容找到同名同姓+敘述性詭計,但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在閱讀過程中感覺很累,當然這個故事整體不夠豐滿,細節沒那麼經得起推敲也是原因
  • 宰康時
    真正的兇手潛伏在協會中,典型敘述性詭計+社會派推理,值得一讀
  • 國秀竹
    關於網絡暴力,校園霸凌,個人憤怒和厭惡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探討很有啓發性,但對於女性的描寫和犯罪心理的刻畫很刻板和模糊
  • 褚靈溪
    而且看到一半爲止,作者塑造的不會思考只會憤怒的二極管全是女的:女性社會學家(強調女)、女店員、女同學......作者厭女太明顯了
  • 任冬菱
    (71/100)(2022-30)又是一本無法改編成劇的書……討論了一些社會問題:網爆、媒體等等,結尾反轉也挺好,就是拍不出來:)
  • 段幹興修
    好多次分不清此正紀還是彼正紀,以及在天台上打架最後墜樓死亡的正紀到底對得是誰,直到最後尾聲交代說是迎合霸凌者是那誰誰誰,但還是不停翻到那幾頁去對上相關情節敘述……要是影視化創作就好了,不會這麼凌亂模糊,當然了正是因爲同名的凌亂纔有了詭計的錯位和殺機的緣起……總得來說,還行吧,是日本人更明顯和嚴重嗎
  • 梁丘傲柔
    網暴和“正義人士”這麼瘋狂,不僅線上瘋狂,還跑到線下堵人殺人,果然是令人側目的日本人……當然書裏的內容有當代性普世性吧,中國這邊的問題更復雜多維,性質只有更惡劣沒啥好慶幸的……最後,看完以後的感覺是上網衝浪要保護好自己,最好是儘早戒網保平安
  • 任逸美
    被影響到生活的人都是自己心裏過不去吧,覺得受到了侮辱,想找補點回來,話說還是覺得這幫集在一起的人過分閒了
  • 巢玉石
    這本書論網暴是很貼合實際的被輿論受到傷害的宅男大山正紀讓人遭遇讓人難過結局竟然是好同學正紀重新活的了開始新人生的篇章仔細想想又覺得現實......閱讀7.44H
  • 井貝晨
    不管使用了什麼方式,暴力就是暴力,語言肉體都會對人造成傷害,不會太多的強行反轉看的人有點累
  • 樂傲易
    敘詭安排的很巧妙,甄嬛傳的一句話就能劇透,然而後面還有反轉,能看出作者野心很大,想討論包括網絡暴力和校園霸凌的社會問題,但有點絮叨了,留白不夠,幾個正紀交織的讓人有點困,應該就是推動劇情的動力不足導致的
  • 焦樂兒
    語言有時候比刀子還傷人,現在的網絡也是一堆噴子,什麼時候能網絡實名制,管管這些現實中唯唯諾諾,網絡上重拳出擊的人
  • 國樂安
    三星半,反轉再反轉的劇情,同名同姓的遭遇,在這本書之前,我還真的沒有想過和自己同名的人都在過着怎樣的人生
  • 岑含蕊
    多個大山正紀的視角,因爲同名同姓人犯罪,他們的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個選題非常獨特,幾次變化視角敘述,成功的把讀者騙到
  • 水忻忻
    網絡在提供便捷與高效的同時也帶來了太多不可控的問題,它讓你看到的總是你想要看到的東西,即使你自以爲聰明和理智,也只是管中窺豹而已,更何況還有很多不加思考站在道德制高點的“鍵盤俠”,肆意評判別人的人生……網暴之下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讓我先認真過好自己的生活
  • 蓋子童
    讀了將近1/2吧,這個設定確實還挺有意思,感覺上是想寫網絡暴力,但是寫得非常表面非常淺顯,更甚讓我有種擴大網絡暴力的影響反而來洗白那些“罪不至此”的垃圾
  • 幸醉香
    | 讀完了,敘詭確實挺有趣的,好幾重反轉讀起來蠻有意思,但確實瑜不掩瑕,且通不過Bechdel Test
  • 童明鈺
    小說使社會派呈現出新的活力,對網暴、霸凌的正視,包括寫到了新冠
  • 墨哈和宜
    僞敘詭+社會派,站在同名同姓者的角度刻畫網暴,非常耐人尋味
  • 百家翰墨
    利用同名同姓敘詭,從推理來講一般般,但對於霸凌(不管是現實還是網絡)和無意識的惡意表現還是挺好的
  • 禹飛英
    典型的社會派推理,深刻反思了網絡暴力對現代人生活的異化和傷害,同名同姓受害者和兇手的設定也比較新穎,整體的基調和立意還是積極向上的,但對於敘詭的應用和劇情的設定沒有想象的精彩,可能是因爲預期太高讀下來反而平平
  • 杭高朗
    作者太狡猾,同名同姓玩了一把敘詭,算是刺激,內核箭指網絡暴力,夾帶了諸如新冠等元素,讓我覺得簡直就是新鮮出爐
  • 柳香之
    敘詭社會派
  • 雷哲瀚
    敘詭炫技書,相比近年來的社會派推理,這本書絕對需要讀者認真思考一下的,不帶腦子估計解答篇都看不明白
  • 靳芷文
    人稱和時間敘詭的炫技,最後三章確實反轉的七拐八拐
  • 緱亢逸思
    社會問題探討上足球哥那幾句話還不錯,但核心大梗確實太重複了,而且挺好猜的 中期敘述和結構有些混亂,導致最後揭梗的時候沒什麼感覺
  • 穀梁鴻信
    2.5 點子不錯,文筆太差了,社會議題部分也有點想當然,敘詭使用之頻繁生硬讓人逆反,是我不太喜歡的那類社會派推理
  • 文德曜
    原來這就是社會派推理,同名同姓帶來的網絡暴力,確實讓人不寒而慄且細思極恐
  • 左海融
    我如果看紙質版,估計也就給3-4星,之所以給5星是我用微信讀書看的,本身的內容結合評論區,完美得不能再完美了,笑看一羣明明自己和書中喫瓜羣衆沒啥區別的人,評論裏各種彰顯自己的高尚,打擊異己,或是說作者寫得刻意,或是說日本人都是變態,要不就嫌作者厭女
  • 米冬菱
    尤其在推理小說的框架之外,作者還探討了輿論暴力、人肉搜索等網絡亂象所造成的社會影響,這也註定了本書超越了一般的懸疑小說,足以進入值得反覆閱讀的經典行列
  • 聞浦和
    但這本書好像溫柔地拍了下你說,這不是你的錯,你沒有做錯任何事,你不應該遭受這一切
  • 古安雙
    同名同姓這件事我有發言權,好朋友就和我同名同姓,我們高中同桌從一開始的互相看不順眼再到成爲知己,這本書的結局真是反轉大循環,像一次精彩的跳水啊
  • 宋清妍
    其次是故事還涉及到一些比較值得討論的社會議題,算是本格和社會派相互融合的一本推理小說了
  • 危子惠
    之前踩過一次雷,看《Blue》的時候感覺作者想講的東西太多了,看完之後感覺又重、又累,堆砌感和刻意感很強,我反倒沒有辦法好好思考一個問題
  • 農璇娟
    題材有趣,敘述還是有點囉嗦,草草看完,到最後已經沒有耐心看細讀到底誰是誰了
  • 秋涵暢
    很繞很繞但很有趣作者設置了多重詭計性別時間線人物性格讀完就是:咦竟然是出道作那很了不起啊寫完肯定頭都禿了感覺很了不起的樣子這樣怪不得獲獎了呢
  • 伍夏之
    反轉很精彩,利用同名同姓的技巧設下陷阱,但是感覺作者筆力太弱前面的人物刻畫過於單薄,並且因爲同名同姓顯得非常混亂,敘述視角轉換過於頻繁,看着很無聊也很累
  • 饒秀慧
    真的是展示了網絡,以及人肉搜索的弊端和惡意,結尾算是有推理反轉成份,但缺乏一個偵探的角色,導致都是自述,代入感不強
  • 鹹虹影
    大山這個名字出現太多了,看到最後和繞口令一樣,我腦子都累了
  • 鳳巧香
    真的是每個“大山正紀”背後,就是一個精心策劃的陷阱
  • 吳越澤
    還不錯,所以真兇其實沒有什麼悲慘經歷,真的就是戀童……還有爲了和宅男大山正紀區別開太努力積極生活了,壓抑了自己的內心也是誘導他犯罪的一個原因
  • 沙元基
    同名同姓,所以說了好幾個人的描寫,讀了好幾個章節都摸不到頭腦,即便通過聚會,讓一大堆大山聚在一起,也是墨跡了很久,一個推理小說不死人是看不下去的
  • 嵇語絲
    怎麼又冒出來一個大山正紀
  • 禹醉香
    看到其中一個大山正紀在新冠環境下失去了工作,倒吸一口涼氣,疫情原來都已經這麼久了啊
  • 雙凝雪
    從人物塑造上也可以看作是用無數個扁平的“大山正紀”塑造了一個圓形的“大山正紀”
  • 晉楚芸芸
    陷入大山正紀組成的迷宮,如果拍成影視沒有名字的掩蓋,可能就沒有這麼多謎團了,閱讀體驗大抵就是:你是哪位大山正紀
  • 樊筠心
    可能要效仿cp粉,一鍵替換小說主角爲cp名一樣,把大山正紀替換成自己的名字來感同身受,討論起來只有刷熱門話題評論區的感覺,又累又難過
  • 郗思雲
    不如從一個大山正紀入手,通過主角視角去審視其他大山,這樣也可以擺脫“蒜頭鼻大山”“女大山”“眯眯眼大山”這種贅述,直接稱呼爲“眯眯眼”“蒜頭鼻”就夠了
  • 梅冷珍
    雖然作者想用網絡霸凌和同名同姓爲切入點,但毫無文筆可言,囉哩巴嗦,是那種越讀越無聊的書…看到86%“大山正紀用指甲抓大山正紀的臉”,自己都苦笑了,我爲什麼要浪費時間看這種小說 •᷄ࡇ•᷅
  • 濮陽湛藍
    正如99%的大山正紀們都是幌子,讀到最後發現其實網絡暴力、校園霸凌也是幌子,尾聲是以多決絕的口吻論證了一個“純粹惡”的可能性啊
  • 汝鄢翰林
    用同名同姓這個點放大了敘事性詭計,但是同時這種詭計就變得脆弱牽強,幾次以後你就知道,哦他說的一定不是你以爲的那個大山正紀
  • 蔡安翔
    利用同名同姓做了敘詭,引出關於霸凌的社會議題,真的不錯,從45%的部分開始覺得有意思了振奮精神開始讀,但是結果依然是沒想到的
  • 廉凝思
    不管是對網絡文化的刻畫,還是對新冠肺炎出現以後社會氛圍的變化的察覺,還是「同名同姓」這個設定的切入角度,以及因此而來的幾個確實還算挺巧妙的敘述性詭計,都是在盡力去創造一點嶄新的東西,只要還有新東西在被創造出來,那文學就不會死
  • 管曼安
    以同名同姓受害者爲切入點探討了校園霸凌、網絡暴力、未成年人犯罪等社會敏感問題,但也只是這些話題的一鍋亂燉,並沒有覺得有多麼深刻的觀點或結論,最後的多重反轉真的要把讀者繞暈過去了,說實話不太明白這個同名同姓受害者協會存在的意義,一大堆人淨幹些幼稚的事
  • 水荏苒
    這敘述詭計用得太巧妙了,每個人物都是同名同姓,施暴者與受害者身份不斷轉換,太厲害了
  • 雲曼寒
    但這部書我真的覺得可以用第一人稱來寫,這個“同名同姓”這個噱頭拿出來大家都知道是敘述性詭計了,那麼不斷轉換POV的意義在哪裏呢
  • 郭騰逸
    從全員同名同姓的大設定出發,核心詭計非常驚豔,同時,受害者協會中其他角色的故事同樣精彩有趣,或者說,它們的存在不是突出核心詭計的工具,而是在豐富、圓滿整本書的大主題
  • 慎英毅
    這本設定很贊,利用同名同姓來做敘詭,有新鮮感
  • 燕曉蘭
    聚焦人肉搜索、網暴和私法正義算是很“時髦”的社會議題了,作者的寫法給大家展示的依舊令人唏噓,網暴受害者又不知不覺間變成施害者,頗有“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意味
  • 龍雅懿
    雖然是明顯的敘詭但是看了十幾個一模一樣的名字我都要同名同姓PTSD了😂後面的連環反轉蠻厲害,前面的伏筆全都用上了,但是看這種十幾個人都叫一個名字的書真的太累人了
  • 竇紫萍
    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是豐富的,由同名同姓這個點子切入也很吸引人,奈何空有主題和設定,作者的筆力太普通了,敘述、敘詭都平平無奇,反轉其實都能猜到
  • 向智敏
    同名同姓的確爲敘詭提供了便利,讓詭計顯得有點廉價,尤其是幾個反轉是建立在同名同姓背景下的巧合之中
  • 符丹彤
    敘述性詭計就是靠最後的反轉再反轉才精彩,但75%左右的一句話,一句看似不經意間提及,但非常重要的人物關係,已經讓我推理出來兇手是誰了,於是後半部分就變成了看柯南
  • 呼延偉兆
    不愧是江戶川亂步獎得主的作品,非常新穎暢快的閱讀體驗,未成年犯罪與校園霸凌的主題在懸疑小說界已經屢見不鮮,但這一本依然給了我很多驚喜,下筆的視角還蠻獨特的,多方線索交織出的疑雲,一點點揭露的真相,敘述性詭計的手法也用得極其出彩
  • 嵇代珊
    一部精彩的小說,往往在只瞭解到作家獨特的故事設定時,就會讓人產生強烈興趣
  • 烏運馨
    後幾章的真相都是從別人的口中敘述得知,所以你看到的真相也許是道聽途說,或者別有用心的謊言,直到最後兇手視角,我們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而除了當事人和警察,大衆最終還是被謊言矇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