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只是一首歌

作者聚焦並追蹤北宋時期,詞如何從宴飲助興的表演文本——歌詞,歷經創作、傳唱、抄寫、結集諸過程,最終衍變爲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並逐漸取得與詩歌並舉的正統地位

宇文所安一方面從表演實踐、文本傳播、作者問題、詞集編纂與流變等全新角度將詞史看成“詞集史”而非“詞人史”;另一方面又對代表性詞人如柳永、晏幾道、蘇軾、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等人的作品進行文本解讀,分析他們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徵及相互之間的關聯與影響,力圖從多個層面呈現詞的歷時性發展及其作者化、風格化和經典化的過程


  • 黨冷菱
    如果只有序言的話,是一部五星、甚至六星的作品,Owen不是個學者而是個詩人~但...討論到正經內容時,又有點不是重新發明輪子,就是歪果仁開腦洞,要麼就是過度質疑出現太晚的早先文獻,順帶着質疑了整個傳統,不是不能這麼看待問題,但有點走了極端~畢竟要判斷中文風格的register確實有點難爲人了~不過最好笑的還是對一首宋詞的內容總結是“您是最棒的”(此解讀並沒錯),也就是Owen不上簡中互聯網,否則“您是最棒的”後再加一句“麼麼噠”,將完成闡釋學絕殺...
  • 秦夏青
    宇文所安很喜歡從文獻的可靠性上入手去質疑authenticity,某一些作者風格的觀點與夏、唐、葉迥異,慶幸複習的時候沒看這本……全文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中國文人會把景繫於跡
  • 鈕萱彤
    我們都很難再穿越歷史的重重迷霧,文字上的塵沙再難拂淨,缺損再難彌補,一切都會湮沒在時光的煙塵之中……我們也只能搭建起環繞一個短暫的自己的宇宙,這就是帶著些許詩意的現實,並不比詞人們高出許多
  • 文雋潔
    宇文所安對詞的解讀十分細膩,但是不乏過度解讀,而且一些觀點並未能夠充分進行闡釋,因而會有一種“莫名其妙”之感
  • 蒙安陽
    作者保持着高度對文本(比如諸多後人編的集子)的懷疑,強調文本的不確定性,不免讓人想起田曉菲研究陶淵明的《塵幾錄》
  • 習妙菡
    在表演實踐、文本生成、文獻流徙、本事傳播的過程中詞逐漸作者化、風格化、經典化,作者常常與歌者、讀者、贈者的逸聞捆綁在一起,種種變動不居強化了詞的“不確定”,因果相依之下“不確定”反而催生詞特質的”確定“——不只是一首歌、不只是某個作者
  • 冷如蓉
    文本流傳與作品歸屬問題,討論了“被建構的作者”這個概念“作者是由傳世書籍締造出來的”
  • 賀爾晴雪凝
    一些深刻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作者和文本經歷的是相反的過程:作者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作品文本創作出來的
  • 毛安寒
    可惜本書臆想的地方實在太多,腦洞偏大而史料與文本的支撐非常不足,宇文所安也自承很難被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界所接受(不被罵纔怪)
  • 江冰楓
    熟悉的“歷史主義”,與氏著《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田曉菲《塵幾錄》中討論“文本流動性”的思路一脈相承
  • 雷歌吹
    延續了宇文所安在《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中對文本不穩定性的關注,從宋詞的表演傳統、作者歸屬、詞集編訂、文體特質等角度,構建了詞從11到12世紀由表演文本轉變成爲一種文學體裁的歷程
  • 巫馬優瑗
    儘管作者對部分作品的闡釋可能有過度解讀和語境偏差之嫌,但其一以貫之的跨文化比較分析視角、他者化觀察帶來的創新學術闡釋、以及深厚的文本細讀與文本語境還原能力,都讓人受益匪淺,值得細讀、關注和推薦
  • 諸葛若菱
    最有趣之處是作者對一些中國視角認爲的名篇毫無動心,反而對一些在中國傳統語境中地位不甚高的詞作大加推崇
  • 倪華暉
    因爲偏於唱作實踐,編者最後往往是從歌者的抄本中收集詞,流行的歌詞經過重重流轉改動,作者已經說不清了,最後被歸在不同詞人名下,畢竟它們只是一首歌
  • 柏含靈
    但中西研究中的史源學與文獻學方法差異,導致了該書的部分論斷缺乏精準性與說服力,對部分作品的闡釋也有過度解讀與語境偏差之嫌
  • 和芷雪
    本來想說在強調“只是一首歌”的時候,作者幾乎沒有討論任何音樂相關的東西,所以歌者(歌女)根據表演調整詞的內容這個觀點更像是猜想(依據只有寥寥數語),但作者自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討論唐代歌曲實踐與歌曲文本時),我也就不苛責了
  • 郗胤運
    作者的記敘從11世紀詞“只是一首歌”開始,到詞“不再是一首歌”的12世紀結束,其中的議題如秩序之外的時間、性別空間、不斷被重新定義的作者、俗文學流動性的歸屬等,在此前的文中都有談及,甚至更爲深入
  • 章融雪
    美國學者宇文所安關於宋詞研究的新著,書名“只是一首歌”很好地概括了本書內容的三重指向——一是以所謂“詩餘”的定位,講述各位相關作者之於宋詞的創作定位與詩、文等其他作品之間的反差與張力;二是以大衆文化娛樂生活的必備產品的定位,講述宋詞背後的宋代社會文化生活生態與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三是以大衆文化傳播載體的定位,講述各類宋詞作品在傳播過程中發生的文本流變、內容衍化與意蘊重構
  • 勞小蕾
    但是坦白講,拋開上述缺點,這本書的創新與洞見也着實不夠,更像是一種詞學的外部研究,丟失了作者以往對詩詞文本的穿透、發現與想象,顯得有些新瓶裝舊酒了
  • 堵光華
    從“只是一首歌”的題名來看,全書核心本應是關注詞的表演屬性在詞集文獻生成中的作用,進而影響作家作品的判定與詞史敘述的書寫
  • 魚丹山
    詞體文學從應歌到案頭的雅化進程中,傳統研究者一般除了關注其音樂性外,採用的仍然是版本流傳、作者與作品的關係等與無異於古近體詩的研究方式,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誤讀與遮蔽的可能
  • 滕樂意
    該書則從西方漢學的視角,論述了詞從11世紀“只是一首歌”到12世紀“不再是一首歌”的發展軌跡,對“知人論世”“比興寄託”等中國傳統詞學觀念進行顛覆性解構,質疑作者對於作品文本的權威,試圖突破傳統詞學研究範式的侷限,相關的議題涉及秩序之外的時間、性別空間、作者歸屬、文本流動性等
  • 駱凡雁
    同時,因爲宋詞大膽雜糅了民間俗語和文人士大夫的書面語言,更讓它通過階層下沉,實現了在民間的大規模傳播
  • 須永長
    宋詞的誕生,是宋代經濟繁榮和城市娛樂生活逐漸發達,以及士大夫官僚集團發展與壯大的結果
  • 林旎旎
    到了南宋,宋詞已經變成了一個能夠忽略時間而長存的文學類別,不僅僅只是一首歌了
  • 於心怡
    宋代中後期,隨着北宋朝廷政治鬥爭的激化和儒學道德桎梏的加重,文人士大夫們迫切需要找到一個擺脫的出口,建立一片屬於自己的自由寧靜的精神小天地
  • 隆若薇
    作者聚焦並追蹤北宋時期,詞如何從宴飲助興的表演文本——歌詞,歷經創作、傳唱、抄寫、結集諸過程,最終衍變爲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並逐漸取得與詩歌並舉的正統地位
  • 簡小之
    本書梳理了11至12世紀以來宋詞從應和歌曲的表演實踐演變爲精英文學的歷程
  • 方亦凝
    北宋詞,從表演實踐到精英文學
  • 遊博麗
    1. 宋詞的誕生,是宋代經濟繁榮和城市娛樂生活逐漸發達,以及士大夫官僚集團發展與壯大的結果
  • 梁豐羽
    2. 到了南宋,宋詞已經變成了一個能夠忽略時間而長存的文學類別,不僅僅只是一首歌了
  • 邱名姝
    到了宋代中後期,隨着北宋朝廷政治鬥爭的激化和儒學道德桎梏的加重,文人士大夫們迫切需要找到一個擺脫的出口,建立一片屬於自己,自由寧靜的精神小天地
  • 郝代芹
    而宋詞承擔了這個功能,其由於雜糅了民間俗語和文人士大夫的書面語言,實現了在民間的大規模傳播
  • 紀憐晴
    通過文人官僚的聚會與文學交流,詞,從宴會和風月場所裏表演的帶詞歌曲,逐漸轉變爲脫離配樂,獨立存在的文學創作體裁
  • 單于若星
    唐宋時期,文人士大夫飲宴聚會活動越來越頻繁,時間越來長,這種文人以酒宴娛樂來進行文學交流的風氣,直接來自魏晉時期,在唐宋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背景下進一步發揚光大,反映了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審美化和文學創作社交化兩大趨勢
  • 祖倩語
    作者總結說,宋詞的誕生,是宋代經濟繁榮和城市娛樂生活逐漸發達,以及士大夫官僚集團發展與壯大的結果
  • 蒲晗玥
    到了南宋,宋詞已經變成了一個能夠忽略時間而長存的文學類別
  • 蕭水卉
    宇文式闡釋依舊,沒有執於求證何一詞牌繫於何一作者名下(況且已無從確曉),而將“詞”作爲一種孔隙一窺背後的宋代政治環境、社會轉型、文學集團、市井生活,恰也是從“不確定”中尋找”確定“
  • 貢娜蘭
    此書的目的是想要探尋11世紀到12世紀詞的發展歷程,它是如何從在宴會上由歌妓演唱的曲目變成可供吟誦、閱讀的文學體裁的,在分析過程中存在一些目前難以證實的猜想
  • 單于德曜
    他提醒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詞都被視爲女性化的,詩才是男性化的,因此詞作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於署名一首詞的興趣並大,但隨着詞的發展,出現了各類的詞集,這些集子所做的其實就是講“詞”這一文體經典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曾經在詞作產生過程中產生重要作用的歌女隱形了,詞人們試圖講特定風格的詞歸於某一詞人的文集之中,所謂婉約豪放也是被構建出來的概念—構建行爲本身反應的其實是整個宋代文化對“理”、對“同一性”的追求
  • 慕容金枝
    詞作爲一種與當下政治絕緣的文體,也算是文人士大夫的避難所了
  • 鄔思柔
    讀這本書的收穫是,可以感受到北宋時期大部分詞人的人生交叉,從他們存在的時間,以及對彼此的評價,來感受詞這個文體的變化過程
  • 荊凌柏
    詞不是用來閱讀的而是用來演出的,如此一來,詞的生成製作和傳播會經歷哪些過程
  • 白哲美
    可是對於詩歌文本的細緻解讀,對於歷史現場的可能性的還原,對於詩人情感世界的多重體認,對於“詞”在雅俗之間的周旋徘徊,尤其是對詞的精英化過程,又都有着典型的宇文所安式的認知,可以給出中國詞學研究不能給出的對文本之愛,受益匪淺,至少讓我找到了了重讀柳永、晏幾道、張先、蘇軾、周邦彥的新路徑
  • 蕭陽輝
    無限的意向主題用詞重複中發生變體/notes:1)烏臺詩案而不是詞案,甚至沒有追究“西北望射天狼”,常見解釋是詞的文體地位(詩餘)太低了,低於文本定罪底線證據,詞是醉話、是“感受”、“一時意緒”,不是以詩言志;2)
  • 邵愷樂
    另外,本書中關於詞的重複問題是一個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由重複以重返,不斷的母題重複正是詞人與聽者不斷掙脫當下的世俗世界,不斷回顧昔日美好的過程——回憶是短暫的,而失落卻是綿長的
  • 酆紅豆
    詞如何從只是一首歌變成一種文體,是歌者與學者的偶遇,也是女性某種程度上的落幕
  • 古曼彤
    本書勾勒出一條這樣的詞文學發展脈絡:從最初的口頭傳至紙本,最終發展出文體的自覺意識,形成所謂的“本色詞”,在這過程中枝蔓繁雜,卻又被後人不斷的裁剪,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詞史
  • 賴宜然
    觀照到詞體演變過程中的女性佔據的地位,當“詞”日趨“嚴肅”,女性也在詞裏逐漸邊緣化,但好玩的是女性的形象卻在一些傑出的廣爲流傳的詞裏迴歸了
  • 令狐雅香
    本來以爲書中主要講的是詞作爲歌曲在其早期發展中的表演實踐,沒想到卻是探究士大夫詞人寫作時幽微曲折的心路歷程,這難道不是繼續將這羣文苑仙人視爲文化實踐的能動核心而忽視背後作爲真正實踐主體的歌女
  • 勾素華
    如果說宇文希望討論的是詞如何被經典化的過程而非這一實踐本身,那麼也應該關注士大夫這個羣體以及背後的社會文化政治,而非這羣不一定是自己名下作品創作者的作家
  • 戈月朗
    其餘部分也只是討論詞文本、詞本事與詞作者之間的相互塑造,並非詞體特有,而是任何文體在經典化過程都可能遭遇的現象
  • 荀振華
    豐富,旁證,拓展了詞在自我認知中的空間(深度 )社會歷史,與詞人的聯繫,衆詞人對詞的書寫打磨史
  • 方柔雅
    本書可以改名“製造宋詞”,解構五代北宋的各種詞集,讀完就記得從馮延巳到柳永到蘇軾,那些廣爲人知的繫於他們名下的詞,那些“婉約”“豪放”“愛情”“貶謫”,很大程度上都是後人製造的標籤,一些晚出的詞也逐漸因爲這些標籤系在著名詞人身上,比如奉旨填詞和東坡那些奇聞異事
  • 終沛凝
    在天氣初轉暖的春日讀周邦彥寫盛夏的詞,風老鶯雛,雨肥燕子,又讀到宇文寫周氏如何“蕩入”情景,多麼愉快
  • 姓終初夏
    宋詞給人的感覺寫的就很不錯,看的時候很有深意
  • 融華暉
    宇文所安過於強調“只是一首歌”,但也應該“不只是一首歌”
  • 仲凡兒
    文本不確定性貫穿始終,影響了後世對詩人形象的建構,是宇文所安略顯“陳舊”的話語操作模式,個別處不免流於臆測,但在對文獻不足或碎片化的古典文學的敘述中,又有哪位學者真的能完全避免臆測(說到底是想象的建構)
  • 牧梓童
    宇文用西方學術界習以爲常的文學社會學範式按圖索驥地解讀着各家詩詞,雖然偶有閃光點,但更多的時候是像在閱讀某種高考標準答案般無趣
  • 石長卿
    由此,宇文所安提出了一個被構建的作者的問題,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卻很容易流於作者虛無論,需要謹慎把握其度
  • 柴悅來
    宇文所安做了很多很有趣的嘗試,試圖揭示的也不僅僅是“詞”本身的問題
  • 路柔雅
    宇文所安的這本書摻雜了一些文學社會學的視角,比如將“詩餘”解釋爲社會“剩餘物”,是相對於公領域的某種自我保存手段,也有提及詞的“雙重性別”(葉嘉瑩亦有次一說),最重要還是對演唱現場的還原,以及文本的不穩定性,對“作者”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建構、解構與重構(大抵沒有超出福柯《作者是什麼》)
  • 尹端靜
    宇文所安一直很關注文本的流傳與作品的歸屬問題,而在文本流傳之初,此種問題就會尤爲凸顯出來
  • 邵溫茂
    最後,宇文所安對詩詞的闡釋是一個很值得學習的點,這些闡釋可能有的存在過度想象的問題,但文學的魅力本身就在於想象,讀者之心未必不然
  • 厙瑩華
    全新理解思路,大受啓發,雖然本書也有宇文所安的老問題,比如有時寫的過於散文化、美文化,但還是很值得一讀的
  • 晏詩霜
    選擇早期詞人著作權模糊的問題作爲切入點很好,只是後續的版本考察並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不過宇文所安提出的假設還是很有說服力,早期詞作只是一首歌,所以很多演唱者和機構會持有像“話本”那樣的“歌本”,那或許就像敦煌的《雲謠曲子集》,時間保留了經典歌詞內容卻淘汰了不太出名的作者們,等到社會對於詞的文學意識和創作活動成熟時,馮延巳、晏殊、歐陽修這樣的作者就成了磁鐵,吸附了那些歌本中的作品,這種吸附因觀衆和編輯的因緣際會,使同一首詞有了不同的作者
  • 鮮于樂康
    除了比較文學的思考與分析手法,大概感悟與才情更重要,除了絕妙的晏幾道蘇軾歐陽修,還想看宇文所安分析之後的詞人,尤其是姜夔
  • 烏凱風
    提出的問題蠻精彩,尤其是早期詞集的生成,而且也爲考量早期詞集中互見詞作的歸屬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角度,但是闡釋論證一般,臆想過多,而且最後還是回到了詞史發展及詞人分析詞作賞析,且又總膠着於“巫山雲雨”
  • 昌美麗
    強調早期詞作由酒筵歌席而生,因而在文獻學上注重其流動性(作者歸屬難以確定),在文人心態上注重娛樂性(與理性化的時代相割裂)——本書據此對北宋詞史做出重寫,有相當的說服力
  • 薛從蓉
    介紹方法論的導言之後是對具體詞的分析,強調詞集,也關注一味爲詞作編年和捆綁作品與作者的弊端
  • 平代芙
    着眼於詞作早期流傳的不確定性對後世詞史論述形成的影響,在“文獻不足徵”的情況下探賾幽隱,後半部分探討略存意猶未盡之憾,文筆雅緻是其長處
  • 花芳藹
    對晏幾道和蘇軾在詞史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分析也很不錯
  • 安夜綠
    歐文在書裏闡釋了對詞的定位(“只是一首歌”)並把這樣的認知貫穿到對具體詞集的閱讀中,感覺確實豐富了對詞的認識,也能爲詞學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章節脈絡總體清晰,但到具體的詞集個例分析時還是讓人覺得有點散(當然也可能是我讀的太粗沒明白hh)
  • 巫馬以彤
    本來很期待的,以爲能做出《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的深度,但問題提出後,逐漸滑向詞史+詞作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