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我只知道人是什麼

“文學包羅萬象,但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人

” 好的文學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作品背後的那個人,也因其獨特的生命感超越了文化和語言

《我只知道人是什麼》是著名作家餘華親自編選的一本最新雜文集

作爲當代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代表人物,餘華長年受邀世界各國的演講與活動,他從個人和中國經驗出發,打開與世界文壇的交匯,本書正是他近年來所發表的雜文結集

餘華充滿睿智又真誠分享了他的觀察和思考,內容包羅萬象,從往事到現實,從自我到時代,既漫談生活體驗,也談及創作心得,他生動回憶了他和福貴、許三觀等筆下人物的相遇,也講述了走訪世界時和勇敢的波蘭農民、和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時候他們千千萬萬,有時候他們就像是同一個人

這些對人性寬廣與豐富的探究,展現出一位優秀作家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對一切事物理解後的超然,而命運無常中凝練出的一個個故事,不僅連接着我們的過去與未來,也最終指向了所有文學和藝術創作中最根本的力量來源

. 【編輯推薦】 ★ 餘華親自編選雜文集 ★ 生命經驗的凝結,創作歷程的分享,探索人性,照亮內心 ★ 平實生動、娓娓道來的現場感,以說故事的方式抵達深刻 ★ 一部文學作品的自我生長:餘華的成名作《十八歲出門遠行》自收入中學語文教材後,多年來學生們對這部作品的創造性閱讀令人驚喜, 而同一個文本在教學閱讀和文學閱讀間的交錯興味也令他深有感觸

結合語文教案、名家評論、最初創作構想與如今回看的感受,餘華從作家視角闡述了語文和文學之間的聯結,以及如何打開兩者的祕密通道


  • 梁易雲
    原來餘華也想過,各種日常雜文和演講稿都成集出版,一個人攏共那麼多事情被講得多了就顯得乏味的問題,不過這本依舊有趣,他好像還是能再倒一些東西出來的
  • 勾若薇
    這本餘華自己編輯的雜文集內部有一些內容是我在採訪中聽過的,也有一些內容出現了重複
  • 翟癡凝
    ”而雜文則是讓你感受到生活是如此有趣可愛
  • 吳亦絲
    喜歡,很有啓發,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開始寫作
  • 厲從霜
    對文學、寫作談得都很真誠
  • 逯宏遠
    這本餘華的演講稿集子纔算得上是一本如何閱讀理解文學的作品
  • 袁冬菱
    對於文學和閱讀,有新的啓發
  • 杭含香
    看似他對於寫作說的雲淡風輕和人人皆可,但是實際需要的文學積累和悟性才能是很高要求的
  • 姬泰華
    同時他閱讀魯迅、卡夫卡、契科夫、川端康成的領悟和學習寫作的手法,以及他自己寫《十八歲出門遠行》的全歷程(包括他人的評論)《活着》(結尾月光下像撒鹽的道路)《第七天》(開頭死人在殯儀館候燒),讓人讀來津津有味
  • 丁鴻暉
    作爲一個文字工作者,餘華的很多寫作經驗和感受,給了我很多啓發
  • 曲和靜
    越來越喜歡讀知名作家的散文,隨意中洋溢着思想,很有一些啓發
  • 齊文彬
    餘華的散文寫的如此出色,三觀又正,談了很多讀書寫書的感想,對自己作品的理解,有努力有機遇,有貴人
  • 浦含靈
    不說遠了,像餘華莫言這類當代還活着的作家的作品都應該讀一讀,不能總奢望像《三體》一樣火到出圈後纔去瞭解,其實這種出圈也只是曇花一現
  • 唐夢露
    字裏行間透出了餘華對於寫作乃至生活的態度,能感覺到他幽默隨性的性格和他苦大仇深作品的反差
  • 陽佟倚雲
    1.這是他無聲無字的遺囑;2.文學:洞察生活、呈現真實3.要讀偉大的作品,不要讀平庸的作品,讀的時候不要去關心缺點,應該關心優點,因爲別人的缺點與你無關,而優點會幫助你提高自己;3.要像紀檢分子揪出腐敗分子一樣把它們一個個揪出來4.我意識到一個晚上把四張牀上的跳蚤全給餵飽了;5.吉普賽人說,作家就是把別人的故事告訴別人,再向別人要錢的那種人;
  • 宮浦和
    餘華老師一些演講的散文集,謙虛又幽默
  • 甄宛絲
    餘華的雜文集其實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暢所欲言,其中可能觸及更多地還是生活體驗和創作經驗,也許這也是作家最擅長的領域,作品取自於作者的生活,又深入影響了讀者的生活,雜文集也同樣擁有這種深刻的力量,
  • 滑代芙
    太好了 在戲謔間就把論題四兩撥千斤拋出來再展開 我有時候覺得幽默真是男人最好的醫美 但是餘華老師是既有才華又幽默
  • 褚弘光
    (我拿到教科書的時候說林紓是偉大的翻譯家,我萬萬沒有想到餘華老師考證到了他居然是不會法語的 這些教科書都不會告訴我的事情
  • 傅愉心
    很多故事與【我在島嶼讀書】有重合,仍遮不住餘華善於思考又風趣幽默的一面~
  • 駱元楓
    便宜了愛偷懶的讀者,開卷輕鬆享用一個有着萬里挑一的天賦而又極度勤奮的人,多少日夜抓耳撓腮的成果
  • 司馬興修
    一個好的作家,就像一個極度負責的產品經理,用心經營,科學管理,真正的燃燒自己,照亮大衆
  • 臧寄雲
    看標題的時候還以爲是句反諷,就好像給太宰治來說,大概是“可是我真的不知道人間是什麼啊”的那種感覺,結果並不是這樣;當一位思想深刻的作家,要給大衆演講時,他所考慮的一定是理解力和人生經驗最低的,如果不,也是中等水平的,所以他只能無奈的一次次正襟危坐,一臉嚴肅的講出一小部分他的信條(因爲每次受衆不同,他甚至會多次重複觀點,使用相同的例子),完全不見那個會替莫言簽字售書的人;大概那一代的作家都有一個特點:當他回憶往事和過去的人時,他們的語言極爲豐富,大概是在某個特殊的時期,只能一次次的在腦海裏記憶和寫作的緣故吧
  • 東門博麗
    這本書又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餘華,寫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