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萊姆狂想曲

【故事簡介】 如果沒有智慧,人類原本可以進化得更完美

爲政府服務了數十年後,軍事計算機“泥人”造反了

它曾作爲zui高司令官,指揮跨國軍事行動

如今卻當衆羞辱議員,拒絕與軍方合作

然後,就此沉默不語

“泥人”再度開口,卻面向全人類,道出驚人之語

人類智慧是一個陷阱? 人類文明是一場賭博? 人類進化是一連串錯誤? ………… 如果這纔是進化的真相,所謂“人類是高等生物”,豈不成了荒誕的笑話? 5支細思極恐的未來狂想曲,5篇嬉笑怒罵的後現代寓言

【編輯推薦】 ◆萊姆,科幻界的博爾赫斯! 智商180,通曉7國語言,作品被翻譯成50多種語言,暢銷4500萬冊

如果有朝一日科幻作家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非萊姆莫屬

——《紐約時報》 萊姆影響了劉慈欣、道格拉斯·亞當斯、厄休拉·勒古恩…… 萊姆作品啓發了《黑客帝國》中的“紅、藍藥丸”概念

◆如果沒有智慧,人類原本可以進化得更完美

翻到第135頁,只讀28個字就讓你臉上發燒! 人類智慧是一個陷阱?人類文明是一場賭博?人類進化是一連串錯誤? ◆硬核科幻*哲學思辨*怪誕幽默*辛辣諷刺

夠黑——黑色幽默,譏諷揶揄,讓我等人類面紅耳熱、坐立難安; 夠狂——超前時代,大膽預言,天才的思維超越凡人想象,只能膜拜! ◆精美雙封面典藏版,科幻迷必入經典

萊姆御用插畫師Daniel Mróz授權封面

著名科幻學者江曉原撰寫序言,帶你領略萊姆的思想深度與語言魅力

萊姆基金會授權,收錄多張萊姆珍貴照片

隨書附贈萊姆照片明信片

◆他有一種奇妙的想象力,是真正獨一無二的

——《三體》作者 劉慈欣 【名人評價】 ◆如果有朝一日科幻作家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非萊姆莫屬

——《紐約時報》 ◆他有一種奇妙的想象力,是真正獨一無二的

——《三體》作者 劉慈欣 ◆無論是語言的駕馭、想象力還是塑造悲劇角色的手法,(萊姆)都非常優秀,無人能出其右

——庫特·馮內古特 ◆波蘭的不世出的小說大師、科幻大師、未來學家、很古怪的哲學家

——梁文道 ◆萊姆是當今活躍的作家中zui智慧、zui博學、zui幽默的一位

——《發條橙》作者 安東尼·伯吉斯 ◆萊姆是科幻小說中的巴赫,他在本書中對基本主題進行了一系列變奏

——《紐約時報》 ◆人們可以通過萊姆的作品來探觀整個宇宙

——《紐約時報》 ◆不要在這本書裏尋找故事,或任何正統意義上的小說——但這是一種奇怪的、令人滿意的娛樂,無與倫比的萊姆在書中從各個方面展現着他的深刻、挑釁、幽默感

——《科斯克書評》


  • 成辰宇
    讀不下去了,每個字都能看懂,但連成一句話就看不懂了,閱讀門檻有點高,閱讀起來很枯燥
  • 褚幻露
    作爲一枚同時對《疑犯追蹤》和萊姆深度中毒的患者,萬萬沒想到兩者居然有相遇的一天,讀後就會體會到這還真不是膘蹄黨式的廣告,而是又一次的萊姆的超前的智慧探索的明證;一本集僞書評、科學研究論文、哲學演講集於一身的與衆不同的科幻小說,閱讀體驗跌宕起伏,會打招呼會預言的細菌、未來百科全書(樣品頁免費
  • 莊倚雲
    體現萊姆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個科幻小說家,而是哲學思想家就在最後泥人的演講,十分的繞腦,對人類前途的悲觀和智慧的極限性探索
  • 樊飛虎
    ……如果我要閱讀哲學以及學術著作,爲什麼我要讀科幻
  • 沃清涵
    用這樣一種方式寫小說真是厲害啊,而且還是科幻小說,真是一位天才作家,泥人十四完全就是一篇披着科幻外衣的哲學小說啊,本以爲是那種讀起來酣暢淋漓的科幻小說沒想到每一段文字都是燒腦的敘述,很奇妙,比一般的科幻故事更能引發人的思考,甚至是世間萬物的各種意義,科幻不止是形式上要體現超前性(比如具體到未來的汽車房子以及人是如何生活),內容及思維纔是真正的重要組成,要體現出現實無法去衡量的東西
  • 印從霜
    這種形式的科幻不喜歡 講哲學就談哲學 理論就明說 這又虛擬又論證地去談政治 我寧願去讀科研論文了
  • 闞憐南
    人類的智慧來得匪夷所思,萊姆的妙語也來得匪夷所思……比起小說更像是一次對藝術的指控和自我表達,讀者會不會心潮澎湃全憑是否與他有同樣的憤世嫉俗,怎麼不算是一種運動領袖呢
  • 谷秋靈
    全書精華以及最主要的部分就在於最後一篇《泥人十四》,萊姆借人工智能之口表達了對宇宙,對人類和智能的看法,腦洞很大,令人耳目一新
  • 祝婉清
    我只能說,只要世界一直如此演變,萊姆的書就會一直放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案頭
  • 子車初曼
    萊姆也在書中提前警示了“毫無冒犯之意”,泥人並非有意侮辱人類,即使它認爲人類不過“剛從樹上爬下來”
  • 向安寒
    萊姆用博爾赫斯式的杜撰術和對人類文明侷限性的再次挖掘完成了對《其主之聲》的變奏,泥人十四處在宇宙中更高等級的智慧和人類之間,用坦誠讓人類精英受辱,真相往往誅心,之所以能戳破那層窗戶紙正是因爲沒有人格的拖累,人工智能因明智而仁慈,反倒人類總會因矇昧而殘忍~
  • 令狐愉心
    萊姆的狂想曲,天才的狂想曲,感覺我面對萊姆就像書中的人類面對泥人,雖然覺得自己並沒有明白書中的諸多觀點,但仍覺得萊姆站在難以企及的高度上展開了對人類、進化、智慧亦或是宇宙、終極等等的思考
  • 敖蓉蓉
    實在過癮,爲“免去構造完整故事的技術性工作”,更快更簡潔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萊姆用這種類似評論散文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科學(哲學)思考,這些思考不在當下,而在未來,不拘束在人類、地球,而是整個宇宙視角
  • 柳永長
    雖然科幻最終也是探討人類的意義,但濃度這麼高真的達咩……改名《萊姆思想集》我倒是會多看一眼,白白浪費了這種新穎的組織形式……
  • 陶子丹
    所以這場超級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對話,其實是萊姆對芸芸衆生的你我的對話
  • 全憐雙
    )隨時會在線更新有趣先進,而最震撼的自然是泥人的一通“訓話”,必須承認泥人絕對的哲學論文級別的訓話罵得狠嘲得對;對比萊姆的其他作品,本書已經算是情節性相對較強的了,但確實是一如既往的知識儲備驚人豐富、充滿思辨性和反思性的典型萊姆,又一次的思維洗禮,我偉大的大萊姆
  • 甄元正
    如《完美的真空》般驚豔,展現萊姆腦中一個又一個爆炸式的元宇宙
  • 毋雪珊
    這個萊姆,思維天馬行空、野行無繮,就杜撰的書開展了評論,向虛空瞄準,在這份能力面前,我就像泥人十四面前的人類一樣,因爲自知的低等而惱羞成怒
  • 諸良哲
    泥人的演講就像來自異次元尼采超人的一篇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擊碎人類自詡高明用來填充虛空的文明、技術幻象,揭穿等待答案的虛妄,因爲人類還沒擺脫提問的錯誤範式,不是人工智能越來越像人,而是智慧逐漸擺脫“人工”的束縛,來過,留下言說又抹除來時的痕跡,無限星空的永恆沉默讓人戰慄
  • 江歌吹
    不知道是翻譯的原因還是本來泥人的話就不好理解,看着巨累,關於智慧的討論挺有感覺
  • 桑樂蓉
    讀每一句的時候都在想,作者是什麼腦子,怎麼想到的,這種想象力、邏輯,再加上介紹文的獨特形式,感覺是真的來自未來的人帶來的未來之書
  • 利睿思
    序寫的是真不錯,但裏面的內容總感覺不算很能讓人理解
  • 魯玄素
    awesome,這本書也是我喜歡的那種寫法…智慧是進化的阻礙,費米悖論是因爲你們理解不了高階文明的困局…話說萊姆的科學觀和認識論構建得就非常「學院科學派」(相對於宗教式的科學觀而言
  • 谷翠嵐
    我們渴望觸及高等智慧,但當它贈予我們一個無法理解的東西時,大部分人又會因不能理解而無視
  • 羊振華
    但本書出版於1973年,比自私基因還早三年,更科學版本應該看《基因傳》《合作的進化》
  • 鍾怡嘉
    非常討厭本書的營銷形式,我承認作者深刻的洞察,但把晦澀難懂包裝成遠高於普通人的智力表達(智商180的科幻天才),像是要用“不理解就是笨”堵住凡人的口
  • 夏智敏
    前幾篇的故事性和概念性混合得恰好,最後一篇泥人的演講讀得好累,哪怕這篇裏對智慧的詮釋我很喜歡,但實在是毫無閱讀樂趣可言
  • 習新筠
    虛構書評的玩法夠新鮮,X射線攝影集、高能的百科全書、以假亂真的比特文學、細菌進化後用摩斯密碼寫的預言書,前四篇都是前菜,爲最後一篇做鋪墊
  • 奚月朗
    比特文學部分好超前啊
  • 國秋巧
    雖然泥人篇是重頭戲,但我還是更喜歡比特文學那一章,充滿了人類所能幻想出來的機器語言的浪漫
  • 宦涵柳
    雖然泥人的演講讓我頻頻走神和雲裏霧裏,但不得不說,萊姆的思想令我折服,前幾篇故事裏的腦洞實在精彩,他選擇“介紹”的方式來表達也讓我感到新奇,並且通過他,感受到這一種書寫形式與科幻或與哲學結合的魅力
  • 任問楓
    不過我倒是挺喜歡比特文學的
  • 廖鶯語
    非常喜歡《將語》和《比特文學的歷史》
  • 塗欽曜兒
    喜歡泥人和比特文學,一如既往地精彩
  • 向囡囡
    前面短篇時有閃光的想法,可以說比特文學和未來百科都是爲最後一篇中篇鋪墊,最後一篇泥人十四宏大
  • 藺曼寒
    《泥人十四》裏提到人類的物理存在限制了智慧的發展,但是物質正是人類智慧存在的基礎
  • 司寇慕凝
    最後的泥人十四撐起了整本書,萊姆確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而是一個哲學家,感覺還需要再讀幾遍才能讀懂一些
  • 齊越澤
    最喜歡泥人十四
  • 烏雪兒
    所有寫人工智能的科幻作者,都應該讀讀《泥人十四》,所有喜歡所謂硬科幻的讀者,都應該讀讀萊姆再說話,所有以爲科幻不外乎太空歌劇、星際牛仔、香料戰爭、工程師大探險之火星種土豆/與外星螃蟹拯救宇宙的人,實際在拉低科幻文學的水準
  • 項元基
    泥人十四的演講真的就是萊姆式的陰陽怪氣哈哈哈哈,這本看起來比其主之聲喫力很多,太多物理生物概念了
  • 趙文彬
    最後泥人十四與滅絕的離開一下子就從技術論文變得讓人悵然若失
  • 尉遲映寒
    泥人十四里有我本年度最愛的冷笑話 :)
  • 鍾離永昌
    在“滅絕”和“泥人十四”眼裏,人類如同蒼蠅,我們對科幻作品的追求,當心別成了那些嗡嗡覓食的蒼蠅
  • 霍璇璣
    難讀是我的問題不是它的問題,泥人十四挺好的,但是我真的看不懂
  • 公和藹
    無意識的生命體到底會演化到什麼地步,萊姆給出的答案相當驚悚,畢竟有意識的人造物泥人十四和滅絕最終都走向了自我毀滅——可見,智慧到底是什麼樣子,給你看你也不敢看
  • 羊曉靈
    全書最經典的故事是「泥人十四」:美國爲了在軍事上勝過對手蘇聯,瘋狂發展用於軍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相繼研發了“大師”“滅絕”“泥人”等系列
  • 郭英才
    在最後那篇《泥人十四》裏,他以一種徹底顛覆的視角對地球的歷史、生命的起源、智慧的演變以及宇宙的本質等一系列命題做了極其狂放的評述,其中一小半是已知的歷史與知識,一多半是大膽的瞭望與設想(雖然令人驚異,但是又相當合理)
  • 公羊芳春
    看完泥人十四,再聯繫前面幾篇的內在脈絡,從此“我最喜歡的作家top10”裏要添上萊姆的大名了
  • 喬玄靜
    最喜歡《比特文學史》和《泥人十四》
  • 祁童童
    泥人十四真的信息量太大,吸收不過來
  • 範博麗
    也許我們不能用簡簡單單的“科幻”兩字來概括他的狂想,因爲蘊含在他字裏行間裏的東西讓我們展開更多的思考,而這些思考的意義遠大於那些天馬行空的想象
  • 羅樂心
    可能因爲在想象這種事情上我更喜歡留白
  • 支初珍
    雖然沒有緊張有趣的故事,但是,5個主題(尤其是最後人工智能),雖經50年,仍舊是前沿到讓人驚歎,這些思考,不惟科幻,更是一種關於人類萬物存在的哲學思考,思考雖深,敘述和邏輯脈絡清晰
  • 歸海樂意
    這些漣漪是高密度的思考和觀點,它們指向某個事件或故事,然而它們只存在於評論的隻言片語和讀者的想象中
  • 賀欣彩
    希望世界上再也沒有本書和《腦髓地獄》這種寫不了人文社科或者其他專門學科的專著就跑來寫科幻或推理,內容既缺乏人文社科的尖銳和系統性,又沒有小說的故事流暢度,只剩下一堆佶屈聱牙的所謂“大論”,費勁看完卻發現不過是堆陳詞濫調用高傲的辭藻修飾的作品,阿彌陀佛
  • 南宮雙文
    真正天才才能寫出來的作品,特別是《泥人14》那篇,任何一段文字拿出來就能拓展爲一本特別強悍的科幻大長篇,但萊姆偏偏不這麼做
  • 岑芳潤
    就像是寫完自己想寫的東西,酣暢淋漓地自我表達之後就拋擲一邊的小說的碎片,但就這些碎片就足以比很大一部分小說更耀眼
  • 鬆凌春
    只看了泥人部分,另外我表示治癒的東西寫多了是真的需要對人類表示一下不屑平衡一下
  • 宇文水風
    這本書讓我分不清現實和虛構 到底是真的有這些理論 還是萊姆杜撰的
  • 屠靈慧
    "作爲所有學科的異己分子,它必須要墮入科幻小說的類別",果然官方吐槽最爲致命,萊姆的作品跨越全學科,沒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文學不足以概括他的智慧,他寫的不只是文學,它包含了一切
  • 曲谷雪
    如果說克里希那穆提是超知識,超宗教的智者,那麼萊姆則是超哲學、超科學、超人類,超地球的智者
  • 陰靈槐
    這本書是萊姆爲他杜撰的書所寫的虛構評論集
  • 公西含嬌
    前面看的不知所云,越看越厲害,很多人說他是科幻界的博爾赫斯,感覺他們倆只是思維形式感覺差不多,但是思維質料差別太大了
  • 成綠竹
    這個傢伙的創作真的是有意思,但是看完泥人那一部分,感覺這個傢伙真的是有讓人醍醐灌頂的能力,讓思維飛起來吧
  • 封清懿
    這幾篇都更像是說明文,不像小說,它們給我的感覺是萊姆在用科幻來講哲學
  • 晏聽楓
    款式新穎,與大多數都通俗讀物的表達方式不同(雖然不是首創)但是內容枯燥無味,也許有很先進的理念,但是很可惜語言邏輯不具備普及性,只能作爲小範圍逼格讀物,做不到普羅大衆的廣泛普及,難道啥事跟哲學掛上鉤就有逼格了
  • 許修偉
    從思想性、社會性、科技性以及人性的反思等各方面的糅合度考量,又能夠讓廣大讀者普遍接受的科幻作品,我認爲還是阿瑟克拉克跟阿西莫夫做的比較好,別把科幻的外衣罩在萊姆身上了,他自己都不喜歡科幻小說作家的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