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西線無戰事

“我們纔剛開始熱愛生活,卻不得不對這一切開炮

” 《悉達多》《人類羣星閃耀時》譯者、翻譯家姜乙新譯作,1929年德語原版直譯

6000字譯後記,特別收錄雷馬克未經發表手稿

青年保羅·博伊默爾、鉗工加登、始終隨身帶着課本的米勒、頭腦最清醒的下士克羅普、挖煤工海爾·維斯胡斯、農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勞斯·卡欽斯基們,經過十週的軍事訓練後,被送往前線

1918年,這個班的最後一人也於前線陣亡

而軍隊指揮部戰報上的記錄僅有一句:西線無戰事


  • 鍾俊名
    不,戰場上的人是沒有什麼思考的時間的,一是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二是會越想越瘋
  • 郭元武
    一個曾經熱愛閱讀的青年,在戰場上逐漸失去了語言,倦了,崩塌了,耗盡了
  • 鄔虹穎
    只有真切在戰場上戰鬥過,纔會有這些痛苦的思考,甚至讓讀者一起體會這煎熬
  • 百家陽嘉
    戰場上士兵被摧毀的不僅是身體健康,還有三觀與信仰,即使得以倖存,對人性與對國家的失望和餘悸會伴隨終生
  • 單于紫安
    上了戰場的人,再也無法回到從前,即使躲過了子彈,這段記憶也無法像脫襪子一般脫去
  • 褚泰華
    你不知道下一秒死神通過何種方式將你帶走,也許是要害的一顆子彈,也許是被命中的炸彈,可也許還是小傷口引發的感染,隊友的誤傷,後方軍官的審判,死亡已變得稀鬆平常,一旦接受這個設定,不僅是無數生命的代價,還是一個時代的代價……
  • 於星晴
    這本書是以一個士兵視角講述自己在戰場上的經歷,所思所想,所感所受
  • 令狐元洲
    戰場上的殺戮者脫下軍裝後,可能只是一個惶然失措的孩子
  • 公冶雨筠
    戰爭裏總有人能得到好處,皇帝、國王、將軍和其他幕後黑手,而普通的士兵在戰場上搖搖擺擺,躲過今天的炮彈,卻不知道能不能躲得過明天那顆子彈
  • 季靈萱
    我突然想起來以前看過的某位作家的短篇小說,也是講一戰的,奧地利工人和另一個國家的工人在戰場上相遇了,語言不通,但是一摸到對方手上的老繭就知道都是工人(自己人)了……全世界工人應該團結起來,絞死資本家
  • 杜幻桃
    戰爭給國家或民族帶來的最沉重打擊是大批的年輕人趕赴戰場,還沒有認真得看過這個世界就被所謂軍事家當作戰場上的棋子籌碼擺弄
  • 東門雨伯
    戰場上的悲劇都是相似的,但令人脊背發涼的是,即使《西線無戰事》在德國售出過百萬冊,也沒有阻止二戰將曾經的痛苦重演一次
  • 別和澤
    如果幾千年的文明根本無法阻止血流成河,阻止痛苦的徒刑,那麼一切都是謊言,都無足輕重
  • 殷子惠
    我覺得並不是主角死亡那一天“西線無戰事”的報告,而是影響力這麼大的作品,並沒有阻止二戰再次將痛苦重演
  • 申屠曼雁
    “如果幾千年的文明根本無法阻止血流成河,阻止痛苦的徒刑,那麼一切都是謊言,都無足輕重
  • 廣心遠
    德國的一座山,不可能冒犯法國的一座山,甚至一條河、一片森林、一塊稻田,這都不可能
  • 甄飛薇
    而這個時候無論靈魂是麻木還是清醒的,都是一樣的痛苦
  • 臧仙儀
    ”(2)書中沒有英雄人物,沒有偉人名將,也沒有宏大敘事,沒有歷史意義訴求,沒有保家衛國情懷,也沒有正義與非正義,沒有忠誠與背叛,更沒有任何意義上的傳奇與煽情……它有什麼
  • 赫連雁露
    其實最諷刺的不是戰場上人命如草芥,也不是保羅一家是法國移民的後代;最諷刺的地方在於,在敵對的宏大國家敘事背後,個體間的故事是何其相似
  • 費雅愛
    永遠要記得扒開宏大敘事的外衣來看看其中無數個體的故事,那些是更鮮明更刻骨的時代印記
  • 辛美華
    我們記錄戰爭,往往不是爲了歌頌戰爭,而是爲了反對戰爭,無論戰爭的起因爲何,到戰爭後期受苦受難的是敵對勢力下的每一個鮮活的生命,戰爭摧殘了人們的家園,毀了辛辛苦苦幾代人所培養的好兒子,乖女兒,陷入戰爭機器中的士兵已經很難再從戰爭沼澤中再爬出來,這個讓我想起了之前讀的一本叫《天上再見》的書,講的是戰爭結束後兩個士兵的故事,也是一樣的艱辛與掙扎,願世間無戰事
  • 弓立軒
    寫得太好了,看了那麼多英雄的正義敘事,讀德軍一個稚氣未脫的士兵(連個下士都不是)的故事,寫得如此鮮活生動,戰爭殘酷縫隙中是活着的幽默,戰地如廁,冬天的訓練(把年輕士兵累到不再思考,變得無情、愛猜忌、殘忍粗魯、滿懷仇恨),喫差強人意的大鍋飯
  • 石幼旋
    看這本書的時候,真有種看電影的感覺,代入感太強了
  • 梁丘映秋
    譯後記先是看的很詫異,既然這本書誕生於德國倖存士兵的反思、創作得如此之早、出版即風靡,爲什麼還會有二戰;後面看到1930年代作者的境遇,倒也不奇怪了…戰爭是統治者慾望的機器,萬千民衆只是無差別的槍彈
  • 蘇夏煙
    在微信讀書上看完的,很喜歡所以又買了紙質書,翻譯太好了,戰爭畫面以及主角內心的掙扎的描寫很真實,憂傷又殘酷,有些明白爲什麼那麼多士兵戰後會PTSD,時代大背景下個人的命運感覺沒得選擇,看這本書的同時也會老是想起大學看的那部《我們的父輩》的德劇,都很壓抑
  • 胥元芹
    看完總覺得若有所失,鬱結悲傷都顯得太過輕浮,對於親身經歷了戰爭的人來說哦,那種創傷可能通過筆觸道不出萬分之一,我們也沒辦法完全感同身受
  • 戴清涵
    看這本書的時候想到《再度覺醒》,後者描寫了集中營中倖存的猶太人在離開集中營到返回家鄉期間的生活
  • 越問香
    在裏面看不到被放大的羣體,沒有冰冷的數字,更沒有英雄人物,看到的都是一個個作爲個體的人,都是戰爭的犧牲品,是戰場的血淋淋真相
  • 謝曉蘭
    戰爭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一個年輕的有無限未來的身軀送上生死未卜的前線,因爲一句命令就會將朋友變成敵人,陌生人變成戰友,死亡在屁股後面追趕,看到每一個普通人都因爲立場互相殺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無數個家庭不再完整,不是一個人在受難,是一大羣人
  • 李綠柏
    書本身的動人之處在於其不加修飾且感情剋制,想必是作者結合自己戰場上的經歷和後來做記者練成的剋制文筆,作品才得以誕生
  • 華夜雲
    比如說馬被擊穿了腸胃,腸子淌了一地,荷馬也會這麼寫,但是雷馬克加了一句,說馬又站起來,被自己的腸子再次絆倒;或者一個士兵的下半身被打飛了,只留下上半身,托爾斯泰也會這麼寫,但是雷馬克又多加了一句,說僅存的上半身嘴裏叼着的煙尚未熄滅——物倒比人活得長
  • 毛子民
    / 9.8 作者一邊用最美的句子 描繪着那些戰場按下暫停鍵時的風景 所有的樹雲風月 又一邊用最最真實的語言 揭開那些血肉模糊的戰時傷口——整個世界的傷口 渺小又偉大的 士兵們的傷口:“現在我才知道,你是個像我一樣的人,而我只想到你的手榴彈、你的刺刀、你的武器——現在我看到了你的妻子、你的臉和我們的共性
  • 益雲嵐
    讀的時候沒有記得太多,意識裏面卻充滿了渾濁的氣團中縈繞的哀嚎,嘶吼,悲鳴和轟炸聲…已經分不清那是人,動物還是機器的聲音…人的意志被摧殘,人的思想被扼殺,戰爭永遠帶來無盡的毀滅… 十九歲的年紀,本該走向未來,走向生活,卻被教育者馴化成了冷血戰爭機器,生活被戰爭割斷了,毀滅了,在戰爭面前,除了生死,沒有尊嚴,沒有情感,沒有人性… “我們年輕而覺醒的雙眼看到,老師們對祖國的傳統觀念,此刻在這裏,華爲對個性的扼殺,即便對最卑微的女僕也不會如此苛刻
  • 喻晶燕
    我們年輕而覺醒的雙眼看到,老師們對祖國的傳統觀念,此刻在這裏,化爲對個性的扼殺,即便對最卑微的奴僕也不會如此苛刻
  • 步晴曦
    作者用如此悲憫和震顫的文字描述了一戰戰場和人民的生活,暢銷百萬冊,卻還是擋不住如洪水般席捲的二戰,可能在真正的利益面前,在爲了民族主義面前,生死無關
  • 毛書竹
    一本史上最偉大的反戰小說自不用提,但即便拋去“反戰”之類的所有宏大敘事的命題,就文本本身而言,作者冷靜殘忍又格外剋制的文字,就足以讓人讀完全書之後久久難以平靜
  • 賀孤容
    有一些書的力量來自於內容和思想,但《西線無戰事》幾乎文字本身就擁有了足夠的力量
  • 歐陽牧歌
    “反戰小說”四個字不足以表達它的悲憫和絕望
  • 詹雪松
    兩天讀完 應該是我讀的第三本小說 讀完後腦袋空空的 複述不了任何一句話 腦袋裏殘留的作者爲我構建的殘酷無情的戰場 殘肢斷臂 炮火轟鳴 士兵的麻木
  • 荊翠嵐
    通過普通士兵這一最底層的視角、與死亡最親近的視角、最容易發現戰爭反人性的視角,逼真再現戰爭局部的細節體驗,呈現戰爭對生命巨大的敵意和殘忍
  • 彭思若
    直觀的體會到了戰爭,從戰士日常的生活到戰場,對“我”的心理描寫細緻入微,一個個18、19、20的男孩,對人生的認知無非是絕望、死亡、恐懼以及痛苦的深淵連接在一起的最沒有意義的膚淺的東西
  • 萬如儀
    每個人都在談論戰爭和和平,但是“我”這些年來唯一的工作第一個職業就是殺人,對生命的認知僅限於死亡
  • 束興文
    有的只是那些被拋入殘酷戰爭並不斷被毀滅的普通人的最直觀而又深刻的現場體驗,有的只是他們在飽受戰火煎熬的過程中對戰爭本身意義何在的質疑和對生命意義的幻滅,有的只是他們(一羣19歲的青年)在英雄主義加民族主義教育鼓動下,被拋入反覆的炮火洗禮和巨大的死亡陰影深處之後的種種恐懼與茫然、痛苦與麻木、絕望與掙扎
  • 農晨濡
    每一場戰爭冰冷的死亡統計數字背後都是一個個堆疊起來的生命
  • 乜承悅
    即使倖免於難活了下來,殘酷戰爭的長期浸淫,精神上和肉體上的雙重創傷永遠留在了那傷痕累累的軀體裏,好像成了身體的一部分,再也無法感知日常生活的樂趣和生機,直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