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認識建築

全球首部以體驗爲核心的建築類入門讀物 精選五千年來72座建築典範,開啓環球雲遊建築之旅 👩 編輯推薦 🌟以體驗爲核心,提供理解建築的絕佳途徑 兩位作者均爲執業建築師,同時又都在歐美知名高校從事建築理論的研究和教學

他們從自身多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出發,堅信只有通過切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建築

本書以體驗爲核心,以文字、照片和平面圖三者結合的方式引領讀者展開一場彷彿親身參與的“田野調查”

🌟12個建築主題,72座偉大的建築 全書以空間、光線、地景和場所等12個和建築密體驗密切相關的主題爲框架,精選72座極具代表性的建築傑作,涵蓋全球各種建築風格

既有古老的埃及金字塔,也有現代化的悉尼歌劇院,既有裝飾華美的神聖家族大教堂,也有純幾何形的流水別墅,既有非洲的多貢人村落,也有富有東方風情的伊勢神宮

🌟近400張建築照片,80餘幅建築平面圖,搭配精心繪製的路線圖 爲了讓讀者更直觀的體驗這72座建築,作者精選了大量建築照片,既有宏觀的全景圖也有微觀的細部圖,再搭配大量標有參觀路線和照片拍攝位置的建築平面圖,讓讀者不用到現場也能領略建築的全貌,打造沉浸式的紙上建築之旅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爲大衆讀者撰寫的建築入門讀物,目的在於爲他們提供一種理解和體驗建築的全新的途徑

全書根據關鍵的建築主題劃分爲12章,精心挑選包括埃及金字塔和悉尼歌劇院在內的72座代表性建築,引領讀者展開一場彷彿親身參與的“田野調查”

每章有一篇簡短的引言介紹相關概念和背景知識,然後用6個建築實例詳解該主題,搭配精美的建築照片和帶有觀賞路線的平面圖,爲讀者帶來愉悅的閱讀體驗和身臨其境的在場感

✨ 媒體推薦 本書帶你參與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之旅,重新認識偉大的建築

——《天窗》,美國建築師協會期刊


  • 嚴芷容
    可是加上生硬的翻譯,真的很像中介帶你去看房
  • 沙芳潤
    不過照片都很美,文字也很細膩動人,(不過個人感覺太動人了很難一口氣看下去),對於我來說的確是很好的入門讀物,可以跟着作者的思路學習感受和欣賞建築的方法
  • 毋雪冰
    這本書並不算是完整意義上的建築入門讀物,而更像是一本附帶介紹的建築畫冊,很適合放在手邊隨時翻看,紙上臥遊一番
  • 山澎湃
    這是一本爲大衆讀者撰寫的建築入門讀物,從體驗者的角度撰寫,用360全景的圖片和文字,牽着讀者的手,去觸摸一座座經典建築的一磚一瓦,感受它的溫度和光線~
  • 鄂嘉致
    文字剖析概念背景的部分真的是很驚豔,堪配成爲這些傑出建築講述的關聯投影,一點不輸陣
  • 卓映天
    很優質了,非要說建築入門讀物,那我也慚愧的很
  • 蔚丹丹
    修行37th,此書兼具建築哲學科普,紙上臥遊指南,詳細講解導遊與勾引讀者身臨其境四重功效於一身,建築之爲藝術的原初魅力因此彰顯
  • 鬱微婉
    想必建築本就是那需要身臨其境親身感受才能體會透徹的東西吧,如果這麼說的話,那此書已經接近建築科普的金字塔頂端,如果無法一一去到拿到直觀認知,能夠比它起到更多作用的書應該很少很少了吧
  • 郭光輝
    帶着這種哲學意義上的思考再次重溫曾經去過的地方,特別是那些偉大的羅馬遺蹟,對於建築之美也就有了更多認知
  • 卓晶燕
    分成十二個主題,每個主題開頭一個小論文,是文/哲學的調性,五彩斑斕的概念和旁徵博引;每個主題下面介紹幾個建築,每個幾頁紙,歷史背景+描述,有平面圖和照片,基本的要點都到,但深度囿於篇幅
  • 莫念夢
    除了對建築結構的專業性解析之外,更多的是i作者傳達出的自己的哲學觀和人生觀,建築只是他認知世界和人性以及歷史的一個方式,而這些認知的基礎是龐大的西方哲學體系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在現在的社會和發展階段,當公衆還在追逐一致性標準化的建築外觀和內在時,作者已經在感慨存在性和局外感
  • 池丹彤
    全書出現最多的就是誰誰說,更像是從建築的視角出發看待世界宇宙,作者之所見所感皆與所學交融,一本建築師的世界觀豪不誇張,我感受到作者強烈的好奇心,建設性的批判,道德性的根基,開放性的心態和全身心的投入
  • 郎雲亭
    爲12個基礎建築主題所寫的前置小論文,篇篇精彩,精悍、雋永而睿智,但又暗藏着批判的鋒芒
  • 連春冬
    後浪出品的一部關於建築藝術的上佳科普作品,以詩意而深邃的筆法,從一個大哲學和泛文化的角度,探討和介紹建築藝術的魅力所在
  • 聶子墨
    這種論文帶範例的模式已經盡最大努力將事情說的清晰透徹,然而建築這門學問這門藝術是深奧的,讓我覺得讀完一遍還是不足夠懂,大有重溫的必要
  • 甘半芹
    空間 / 時間 / 物質 / 重力 / 光線 / 寂靜 / 居所 / 房間 / 儀式 / 記憶 / 地景 / 場所
  • 蒼綠海
    事實上,那些令人震驚的古代遺蹟正是通過對於空間的馴化和時間的展示,通過使用材料和建造結構所產生的意向投射,通過對光影和寂靜的塑造,喚起了身處其中時獨特的場域體驗
  • 有琴友桃
    對空間、時間、物質、記憶等概念的討論使本書不只是一本建築導讀
  • 公良傲玉
    此書系統化的將包含光線重力等利用元素,時間空間等博大基礎,寂靜記憶等感性體驗,儀式居所等實際功能條分縷析出十二門類,各配六個範例,72個地方美不勝收,勾引的因疫情無法出京的我心馳神往
  • 汪新霽
    從空間、時間、物質、重力,光線等說開,建築即體驗
  • 廣元正
    建築藝術與別的藝術在這一點上是相通的,都是將實體的空間與時間,通過人類的體驗,轉化爲心理上的空間與時間
  • 厙鴻羲
    從所選建築實例看得出來,作者不太喜歡現代主義建築,“當代環境已經失去了容納和傳達時間痕跡的能力,我們的建築常常看似存在於一個沒有時間性的空間裏,既沒有與 過去的聯繫,也沒有對未來的信心”,這段話也讓我想起了很多當代城市地標,除了新之外,確實沒什麼其他的特性了
  • 慕梓馨
    空間/時間/物質/重力/光線/寂靜/居所/房間/儀式/記憶/地景/場所,關鍵詞和案例選的都極其生動
  • 鄭採楓
    重力、光線、居所等十二個維度來剖析建築,對於建築小白,解惑還是有點費勁的,但對於各類世界知名建築的認知,確實有些些幫助
  • 廉春柏
    空間、時間、物質、重力、光線、寂靜、居所、房間、儀式、記憶、地景、場所,十二個主題下選擇的都是最經典的建築作品,而這十二個抽象的概念本身又具有交叉性,共同闡釋了什麼是建築只有通過我們對它的切身體驗才能被評估和理解,只有當它被棲居者全方位感受,並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爲和儀式提供發生的場景時,建築纔有了意義
  • 竇倚雲
    它給我們建築學純理性工科的第一印象,空間的利用、力學的考量、光學的深研……它爲我們庖丁解牛般拆解人類歷史上那些最偉大的建築
  • 韶承福
    閱讀此書卻爲我打開了一扇美麗兼友好的大門,跨過它把我引入了全球範圍內的卓越建築羣的世界中,從光線、地景、空間等多維度並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詮釋何爲建築以及它們的特別之處
  • 柏瑩華
    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和諧、色彩、光線,在時空的縱橫交錯中構建存在於歷史的形體,點畫結構觀閱設計師在草圖上的原始靈感,某一個建築物可以觸動你的心嗎
  • 墨哈逸思
    全書比較有價值的是每章開頭的小論文,從時間空間材質等各個角度,論證建築各個元素背後的美學意義和社會審美變遷
  • 喬曉蘭
    建築即體驗/藝術即體驗;the flesh of the world;“藝術必須在不經意間,猛地一下給人以生命的撞擊,呼吸的快感”;偉大的建築不僅是歷史遺蹟、象徵或隱喻,還應該是展示時間的博物館;威尼斯的陽光不僅來自頭頂的天空,也來自腳下水面的反射(好妙啊;在我們的白日夢裏,房子永遠是一個大搖籃;“在緩慢和記憶之間,在速度和遺忘之間,有一條祕密的紐帶…慢的程度直接與記憶的強度成正比;快的程度直接與遺忘的強度成正比”;和海水在一起的游泳池,大地的骨骼像搖籃;修建的轟鳴停止,建築就像是豐碑,等待着看不見的未來
  • 鞏亦綠
    書中的很多建築我曾有拜訪過,想必日後回訪會去觀察建築和它所在的地景、氣候、光線是如何結合的;看它的空間是如何組織的、容納發生在其中的各種活動;如何建造、結構是怎樣,採用哪些材料,這纔是內在空間與感官體驗的面目
  • 周綺煙
    像是把巴什拉《空間的詩學》那些並不分門別類的詩意概念落地到一個個具體的建築示例當中,並採用幾近文本細讀的方式“閱讀”建築,或許這並非專業的建築學理論,但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認識建築的方法:不要僅僅去看,而是要動用聽覺、觸覺乃至全部的官能去體驗建築,通過居住其間來感受時間與空間的變與不變,通過觸碰和位移體會物質和重力的感覺,通過觀看光線和聆聽寂靜來把握建築的永恆,通過其作爲居所與房間的身份來賦予生活儀式感或留存我們的記憶,通過與地景聯結纏繞而成的場所感受建築的開放性和在場感……收錄的教堂作爲宗教性建築把倫理和美學結合得如此深刻而具體,直接喚起了我心中超驗的神聖感受,而那些被光影和材質雕琢結構、將自然環境的節奏吸納其中的居所和房間,更是點燃了我對一座超出庇護功能的可以棲居其中的建築的渴望
  • 嶽帥寄文
    和翻閱《DK世界傢俱大百科》時的感受類似,建築、傢俱、居所的藝術性不僅在於被理解,還有被體驗
  • 東郭朝旭
    周圍的一切流動到頭腦裏,時間和空間,光線和物質,早先的記憶和情感融合爲,遙遠的慾望,堆疊出金字塔的形象,萬神殿作爲記憶的標識留在羅馬那片土地
  • 鄭宜嘉
    一般的建築學讀物是從建築學概念與建築史入手,本書從世界各大知名建築的構造分析入手,通過大量案例歸納建築理念與理論輸出,全綵印刷,全新理念輸出,重新定義建築類型學的入門教程
  • 童銳逸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維德根斯坦才說:“倫理學與美學是一回事”,而這也是“建築”始於“建築學”卻最終高於“建築學”的根本原因
  • 吉真茹
    其爲每一章設計的關鍵詞,以及具體內容中圍繞世界各地知名建築展開的案例式寫法,都讓人印象深刻
  • 歐悅可
    編撰邏輯嚴謹,分別從空間,時間,物質,重力,光線等等12個切入點來探討真正意義上的建築所具備的特質,以及建築與人和世界的關係,每章後面都附有相對代表性比較強的建築案例,一步一景,身臨其境
  • 單元白
    正如全書所闡述的觀點,只要人生活在建築之中,這個載體的方方面面都會有意識無意識的影響人的精神世界,成爲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孫光輝
    內容方面很驚喜,系統又淺顯的行文邏輯對建築小白來說十分友好,原本擔心會看不懂,結果越讀越有味兒
  • 隗瑞芝
    不同於大多數淺顯無組織的、僅將案例一股腦堆砌而成的建築科普書刊,這本書具有清晰的敘述系統,通過那些最能凸顯建築屬性的精煉詞彙將諸多精彩案例分類,案例與概念之間相互強化,光,時空,質感,都融於紙上,映入眼底,喚醒我們內心中對容身之所的本能的希求
  • 卞晨風
    每一章節前面的小論文發人深省,案例除了涵蓋教學案例,也有部分是作者私薦,在本人鄭州疫情居家的背景下,幾天就看遍了五大洲72個經典建築,哪能不說一句“牛掰格拉斯”
  • 焦安陽
    準確且精煉的描述,帶我們走入千百年來的經典建築
  • 魚曼彤
    導論和分析都寫的很批判性,但最棒的是所有照片和角度都在建築的方位圖中有細心的展示
  • 支璇娟
    每當遇到文筆這麼好的書就會很挫敗hhhh,爲什麼自己永遠無法這麼口吐蓮花,智慧得閃閃發光
  • 沙向真
    分12個主題去闡釋建築,每個主題下有一篇綜述和6篇建築實例,綜述都寫得很好很好,點出了建築在這一主題下的特徵與打動人心的力量,所舉的建築實例有些比較小衆,全書72個案例我只去過7處,但講得很細,方位感也強,雖比不上身臨其境,也能有大致瞭解,且能加深對這一主題的感悟
  • 扈初珍
    具體案例的講解也很好,是你能想象的那種最好的導覽旅伴,會指出你注意不到的細節、引導你的視線
  • 倪晨旭
    12個篇首導言質量還真是不錯,就是有時雖然語言高大上然而邏輯比較散漫……話說以後這種書應該附贈電子模型文件纔好,刻個cd什麼的,圖有點不夠啊,每個案例都略掉好多內容
  • 樂綠竹
    負責任地說,想要光看內容就能對一座建築和空間有所掌握的話,是不現實的,更何況本書每座房子的照片寥寥幾幅,語言也偶有晦澀(比如龐貝住宅“中庭”譯成“天井”就好理解),另外本書專業性一點都不低,不要想着一氣呵成,讀完絕對一頭霧水:哪是哪
  • 滕紫萍
    閱讀之旅變得何等有趣,每一篇章的開篇引文都寫得極好:旁徵博引,理性的文字中又透着令人動容的感性,真是一本閱讀感超讚的建築入門書籍
  • 公西令雪
    每個主題的引言都是一篇挺好的散文,雖然掉書袋但引得都是大熟人,也不至於叫人皺眉頭
  • 屈杉月
    從欣賞角度來寫建築史,一種不錯的角度,每個角度的文字很有總結性,這麼寫很好讀,但同時也很碎,收穫還是蠻大的
  • 汲笑槐
    好在每一章節的前言都寫的不錯,更容易帶人進入
  • 薊半蓮
    作爲建築相關的小白,可以很好地感受到這本書的友好,首先概念都會有一大段的認真解讀,另外建築物的照片非常精彩、清晰,還附帶了拍照的路線動圖,幾乎可以做到一種3D感官體驗(知道每一張照片是從建築的哪個角度看過去的)
  • 祖翠琴
    雖然每一章開頭都會說明本章主題,但是太囉嗦了,完全就是用繁瑣複雜語言來解釋簡單事物
  • 聞友菱
    每一章的導言都寫的特別好
  • 鈕銳利
    建築選擇上面比較見仁見智,坦白說看完72組建築的解讀,有不少是我沒辦法很好地基於書上的內容體會到作者想說的內容的
  • 童英才
    而且書名叫認識建築,但作者過分強調建築作爲藝術的共性,缺少技術性地介紹建築作爲一門獨立藝術的個性,所謂體驗性,其實放在文學、音樂中,也是一樣的
  • 山夏蘭
    這真的算建築入門麼?作者每章的導言對建築理解是很深刻的,這本厚磚涉及的領域之多,映射出作者根據,數學物理生物,藝術文學哲學,地理歷史宗教等等不同角度去解讀建築,會從《追憶似水年華》中的一塊蘸在檸檬花茶裏瑪德萊娜蛋糕,談到日本羊羹與漆盤的融合,像整個房間的黑暗經由食物融化在你的舌尖,以及《2001太空漫遊》中有一個房間採用簡化洛可可風格,建築的空間排布與電影中的蒙太奇相呼應
  • 姚幼柏
    全書的核心在於“建築即體驗”,不過我們只能單純地讀到作者本身處於建築內的體驗,而建築真正棲居者的感受是缺失的,爲了同每一章節的主題對應起來,作者本身對體驗的描繪也顯得牽強
  • 柏陽平
    2020-9-4(2020-103)真的是非常用心的一本書,每張照片都有編號且提供了行走路線及拍攝角度,彷彿身臨其境,在文字中提到時也會提供圖片編號,方便查看,作者所選建築都很具有代表性,描述亦細緻入微,唯一非入門級,需要細細讀,重複讀,是不捨得賣給多抓魚系列
  • 傅鴻羽
    但不影響我喜歡這本書,感覺國內對於建築類的書做的都不夠用心,即使是中國古建築類書籍,後浪這系列的建築書籍做的還是挺好的
  • 曾宏揚
    重新整理我的感受:看了個開頭,這本書裏涵蓋的都是一些有名的教堂啊廣場啊之類的建築,讀起來像是參加觀光團
  • 莘曼寒
    每一本書,都是一種人生
  • 畢馳月
    這本書中收錄的72座建築個個知名,被分爲了12個絕妙的主題,通過簡潔而略帶詩意的解說,清晰的圖像,還有參觀路線圖,真正爲讀者提供了一種“在場”的感覺
  • 宇文慕卉
    全球72座有代表性的建築讓人有一種遊覽景點的感覺,很喜歡瞭解各種歷史,建築裏各種巧妙的設計對繪製背景也有幫助~棒
  • 賀雨靈
    翻着把自己喜歡的地方都讀完了 讀這本書的大多數時候都是早起之後坐在光線很好的瑜伽墊上 連冬天都變得美好
  • 能飛雪
    並且這非常考驗翻譯,而本書的翻譯完成度並不高,讀起來非常艱難晦澀,要反覆讀可能仍然會感覺不通順
  • 鄧問柳
    一本建築入門讀物,這本書採取“體驗式”的敘述方式,在建築平面圖的不同位置進行編號、配上對應的照片和文字,從金字塔、大教堂到現代住宅,把從古至今的72座建築一座座詳細剖析,滿足了對建築充滿好奇心,但啥也不懂的我,有一種“雲旅遊”的快感,哈哈
  • 梅修竹
    首先文本的體驗路線和圖片編碼不是依次進行的,其次二維的圖片數量少也難以表達三維的空間感,最後由於大量的文字都在表述作者在建築中的主觀感受,與讀者始終有隔(大篇幅都是不太有趣的遊記描寫)
  • 仰如柏
    “對場所的體驗將我們與世界的相遇加以結構化並作出表達,同時將我們置於體驗性宇宙的中心”,想起上學期對着場所精神振振有詞,和三十分鐘前還在思考怎樣才能把圖紙弄得更fancy一點的自己,在凌晨一點的建築館對着雅典衛城默默難堪